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兼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教育论文,学科论文,思想论文,基础理论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诞生,在排除各种风险与困扰中发展,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过程中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能够立于学科之林,能被社会认同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关键是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实际面向。认真回顾、总结它的发展过程,积极正视、研究它所面临的发展性课题,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发展与发挥更大的作用十分必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也同样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经过10年,完成了由本科到硕士、由硕士到博士的发展历程,经过5年,实现了由博士点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这个学科的专业点、专业覆盖面、在校学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以及研究成果、社会作用等方面,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已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并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总的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发展速度同我国社会发展一样,也是跨越式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大体经历了学科主体确立阶段、分支学科发展阶段、综合深化发展阶段。
在学科主体确立阶段,主要是探索学科主体理论框架与学科基本理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确立了学科的理论体系与主干课程,编写出版了主干课程教材——《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这些主干课程与教材,经过几次修改与充实,不断完善、提高,经实践检验是有生命力的。
在分支学科发展阶段,主干课程从不同层面延伸,形成了几种类型的分支学科:理论观念方面的分支学科的教材主要有:《唯物史观通论》、《政治观通论》、《人生观通论》、《道德观通论》,这些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扩展,在理论上几乎覆盖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在知识上借鉴了多门相关学科的资料,在实践上始终围绕人的正确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展开,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教育方法方面分支学科的教材主要有:《青年学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这些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具体化,围绕教育对象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方面的教材主要有:《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些教材围绕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与视野。
综合深化发展阶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批准之后的几年。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教育者学习、研究等途径,向理论教育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思想教育的扩展、渗透,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带动并促进了各种内容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各种途径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活动教育的学科化与科学化。同时,其他学科,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学科的专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专家相结合,进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探索领域与研究成果,如以弘扬、开发我国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的人格发展理论与方法;以探讨思想教育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为基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等。扩展渗透与交叉渗透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普及与深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生命力。
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这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始终面临着困境与曲折。困境与曲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学科,虽然已经为社会的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仍然有人以国外没有这一学科而质疑其科学性,偏向于用心理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引进学科,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这种认识,带有某些纯学科研究倾向。引进、借鉴是必要的,替代是不可取的。西方国家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公民宗教”等政治思想教育学科理论,何以引进呢?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进与借鉴,忽视中国特色,就会在事实上排斥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还跟不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步伐,有些滞后,其有效性面临挑战。这一困境既与社会发展速度快有关,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不够有关,还与人们过分追求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备性有关。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其本质属性、功能属性、社会属性的认识不同,存在不同的侧重取向:一是课程取向,也可称之为理论取向,是一种传统取向。该取向把学科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就是学科,这一学科的功能就是以理服人,只要把理论讲授清楚了、彻底了,就是科学。这一取向实际上是理论为本的取向,注重理论的系统性、专业性与权威性,对教育对象、实际发展、教育方法注意与研究不够,难免脱离实际,教育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特别是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一切领域都在科学化与学科化,也都在复杂化与综合化,只注重课程的理论内容,忽视理论与社会和教育对象的综合研究,即忽视理论的转化性与价值性,教育是难有实效的。二是知识取向,也可称之为中性取向。这一取向受国外高校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影响,认为直接讲授政治理论、道德原则、思想观点效果不好,主张淡化政治内容,通过开设较多知识性课程,传授思想道德观念。这一取向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取向,价值取向比较模糊,比较注重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政治理论、道德原则排斥在知识之外,有时为了追求教育效果,常常以学生为主选择教育内容,表现出“教育市场化”倾向。三是实用取向,也可称之为工具取向。这一取向重在教育实用上下工夫,对教育的规律性、学科的学理性重视不够,认为教育效果不好,主要是方法不科学。为了解决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往往对社会上比较有效和流行的方法,如管理方法、心理方法、文化方法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和研究较多。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理论本位的课程取向、知识本位的中性取向、方法本位的实用取向探索,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无合理之处。但这些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某一要素的作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与整体性研究;注重教育主体的理论、知识、方法的传授性过程,忽视教育客体的情感、意志、思想的形成性过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性,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取向,其学科本质是:从教育对象和社会的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目标,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的理论发展课题
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主题,是时代的特征,发展概念已经广泛引入各个领域。把发展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既由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必要性,又由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所创造的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引入发展概念,是为了多角度、多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进行认识、研究和实践,增强科学性,克服经验性;增强创新性,克服滞后性;增强系统性,克服分散性;增强有效性,克服一般化,其目的就是从理论上,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关系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发展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既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的实践基础,也有指导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代理论。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相结合,是我们认识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领域发展、功能发展、价值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式、方法、载体等方面的发展,但最主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指导理论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指导理论,除了原有教科书上的基本理论之外,还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这些理论主要有:
和平与发展理论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282页)因为和平与发展“关系全局”,具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所以和平与发展构成了时代特征,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邓小平把它概括为当今时代的发展理论。是以传统的思想为指导,还是以现代思想为指导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时代性问题、政治性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理论内容、环境内容、目标要求、方法途径等都不同于过去时代,具有开放性、现代性、发展性的鲜明特征。
改革开放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理论是我国新时期最重要的发展理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改革开放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这些变化必须改革。改革开放理论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动力,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空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就是改革开放的发展理论。它既要求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又要求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狭隘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三个面向”的广阔发展舞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广阔时空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以高度社会化、现代化面貌,融入现代社会。
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是人。人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现象,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价值观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社会、自然的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不全面、不协调发展的反映和表现。为此,环境、生态、科技以及信息伦理与法规才尖锐而突出地提到现代人的面前。现代人如果不从思想政治上警醒,不从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自身发展的方位与路径,特别是找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支持,现代人就会遇到生存危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不能仅仅只关照人自身的思想道德,而必须探索人的思想道德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全面、协调的观念研究经济、环境、生态中人的思想道德情结,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才资源开发理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深度发展。人才资源开发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对人才资源合理利用、对人的潜能深度发掘的理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才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艰巨的任务,指明了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担当人才资源开发的重任,必须努力改变中国深层文化结构,为培养和选拔人才创造有利环境,克服重人文,轻科技;重官位,轻事业;力求平稳,不敢冒险;知足常乐,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惯于均衡,抑制冒尖等倾向,“使拔尖人才能脱颖而出。”为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创造条件。
第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发展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属性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与人的本质属性都有明显发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不断强化社会的竞争性与发展性,需要社会主体增强自主性与创造性。因此,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市场体制的要求,也是人的主体性需要。所谓主体性思想教育就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以及教育的目的、价值等各个方面,都体现自主性、目的性、超越性与创造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实践性本质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创造性,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具有特色的各种人才服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就是满足社会和人快速发展的要求,不断根据新的发展情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针对性、有效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已经向教育提出了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迫切要求。创造,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最强有力手段。创造,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充分的发挥,是人的内在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创造不仅包括创造能力,而且包括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比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层次的精神,它既要有远大的目标、执着的追求,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也要有顽强的意志、勇敢的拼搏精神去克服困难和阻力;还要有不怕挫折的冒险精神、不怕失败的牺牲精神去面对创造的风险。因此,培养这种创造精神,不是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能担当的,需要研究人的内在潜能开发,发展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相关理论的发展。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相关理论的发展,就是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所面临的新的重要关系以及重要关系之间的本质联系,寻求解决矛盾的规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的重要矛盾主要有:
首先,我国加入WTO后,主旋律教育面临着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矛盾。全球化发展与民族化发展是当代社会互动发展的两种趋势,这两种趋势反映在主观层面,就是全球观念与民族观念的关系。全球化发展与民族化发展,是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发展关系,这一矛盾既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也警示着当代社会发展的风险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站在国际舞台上,在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比较、竞争的过程中,在时空界限相对模糊条件下进行主旋律教育,教育的条件、内容、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解放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解放后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当今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面向全球发展,立足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因而,当代的主旋律教育,应当合理地把它引导到增强民族凝聚力与竞争力,面向世界发展的层面。按照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即“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际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就是说,只有国家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我们才能走向世界,只有具有强大的民族竞争力、凝聚力,才能推动我们走向世界,才能在实现全球化进程中有所作为。探索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发展,是当前最重大的课题。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面临着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我国基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我国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社会组织、多种生活方式并存的发展格局,必须在开放中经受国外思想文化的冲击,并继承过去,借鉴西方,吸收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这样就必定形成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化发展局面。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实际上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两种制度的区别,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根本价值观的区别。社会主义向来主张要有一个统一的目标、原则,而资本主义则主张相对主义、个人主义,并由个人主义发展到享乐主义、金钱主义。因此,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强调社会主义的方向性,集体主义原则性,本质上是一致的。
当前,社会上实际上存在两种影响人们的倾向:一种是理论形态,即否定集体主义原则性、指导思想的统一性和奋斗目标的一致性,而主张个人主义和指导思想多元化,也就是从理论上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二是实际形态的,即为求得发展而忽视必要的遵循,甚至越轨犯规,在信仰领域的多元取向,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这种用多样化取代、淹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倾向,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所面临的新挑战。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吸取过去时代只讲主导性,排斥多样性的教训,防止只讲多样性,忽视主导性的倾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再次,人的发展面临着自主性与社会化的辩证发展要求。人的自主性与社会化的辩证发展,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竞争性与合作性、自由性与规范性、趋利性与服务性的发展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正常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所要把握的准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依赖性,增强了人的自主性与竞争性,这是人的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只看到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自主性与竞争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另一面——社会化与合作性的一面,以为自主性就是个人完全独立,就是孤立的自我奋斗,是一种新的封闭观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一种经济形态,正因为如此,所以它能推进生产、资源配置的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要求,而且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所强调的整体性、全局性,已经包含着社会化、服务性的深刻内涵。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既要发展自主性、独立性、竞争性,又要发展提高社会化、合作性、集体性。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只注重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趋利性、忽视社会化、合作性、服务性,由此走向了个人本位、个人中心。这种情况,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有待深化。为此,我们既要强化自主性、竞争性教育,以此增强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素质和品位;同时,也要强化社会化、合作性教育,以此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发挥人的社会作用。这是新形势下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割裂、对立这两个方面,不是走向自我本位和自我封闭,就是出现平均主义和依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