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国模式:经济学的历史丰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丰碑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模式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发展如此神速,奥妙何在?”“中国将会遇到多种风险,何以化解?”答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也就是世人惊谓的中国模式之科学。可以说,它的创新和功效,超过任何一项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丰碑。正像邓小平当年所说的那样:“中国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世界上杀出一条血路,将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发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也证明社会主义的成功。”①中国经济学人应当挺起胸来,独具匠心地深入研究属于全人类的这一精神瑰宝。
一、实践绩效是评判中国模式的唯一标准
“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事实,而不是教条。”②对于经济模式及其支撑的经济学审视,哪个优,哪个劣,不是看人们怎样说,而是看实践,看长远的历史事实。目前世界上经常议论的主要是两种模式:“美英模式”(所谓自由市场模式)和中国模式。在前些年国内有些学者膜拜、宣扬前一种模式,称自己为“现代经济学”派。然而,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给他们泼了一头冷水。这里引出一个故事:正当新自由主义者以主流经济学派不可一世时,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视察经济学院时问道:“为什么当初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它(经济危机)?”这使那些经济学家十分尴尬,不得不集体道歉,承认“集体失误”,说这件事“已成为人们一厢情愿和傲慢自大的最佳例证”。这场“百年不遇”的大危机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试金石。还有一个故事:当世人热议中国崛起时,西方人竟然想起180年前拿破仑的名言:“让中国沉睡吧,一旦她醒来,世界将为之动摇”(也有人译为“中国睡狮醒来将会震动世界”)。现在世界上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害怕者有之,而我们自己却勇往直前。恐怕最有验证力的是60年特别是近30年的历史性巨变。
从发展基础上看,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200年到400年的国内残酷剥削和国外疯狂掠夺,即使发展最快、主要靠掠夺中国暴发起来的日本先后也走过了150多年,它们已经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曾占世界财富的3/4;而60年前的中国则是受人宰割、一贫如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国家,人称“东亚病夫”。但短短60年将成为世界第二(见表1)。
从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上看,我国现代工业比重由1950年的17.6%上升为2008年的42.9%,同期城镇人口由10.6%上升到45.7%,主要工业品的位置上升为世界的前列(见表2)。
从世界发展中最难的吃粮上看,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断言新中国无法解决数千年都没有解决的中国人的吃粮问题,而恰恰是在这期间我国用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农产品也位居世界前列。
从科技发展和重大工程看,我国在西方等国家的封锁下自己创制了“两弹一星”,拥有可与发达国家匹比的导弹、载人飞船,遨游太空,正在向月球进发。最近又自产了每秒运行千亿次的电子计算机。世界上望洋兴叹的长江三峡、青藏铁路、长达6万多公里的输油、输气管道等一个一个地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可以说,目前我们几乎涉足了所有的世界前沿领域。
从前进的过程看,我国与美国已成鲜明对比。美国人自称从“9·11”事件到金融危机是美国陷入“地狱十年”,③各种债务近10万亿美元,至今未摆脱危机的恶魔。英国学者估计,2010年近半数国家面临动荡:失业率急剧上升、贫困加剧、财政紧缩等。④最近,迪拜的债务危机又引发世界恐慌。而我国虽遇到过世界上许多罕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两次大地震和长江洪灾,但都一个一个地征服了。就国际经济危机而言,两次金融危机都是擦肩而过,虽然受到很大影响,但我国国内并未发生自身的金融危机,而且善于转危为机,在世界经济低迷、经济衰退之时,我国却一枝独秀,2009年增长8%的目标保证实现,而多数发达国家则在零增长上下徘徊;我国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2009年超过2万亿美元,见表3),正在由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
总体上可以这样说,中国已经由“东亚病夫”变成了影响世界的巨龙,屹立于东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侵犯中国。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中国参与,就比较难办。尽管我们一再申明,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任何时候不会威胁别国,而那些曾多年傲慢的国家还总是把中国崛起当作一块心病。
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经济规律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模式很神秘,实际上是很朴实的东西。就经济学而言,恰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经济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恩格斯说过:“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阶段的特殊规律。”⑤新中国经济建设的60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要求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果用一句话表述,中国模式的特殊客观经济规律是什么?依我们个人之见,就是:顺应生产社会化大趋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的规律。社会化大趋势包括生产社会化与生产关系、交换方式社会化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和经济合力系统,它在具体国度的土壤里生根开花,使这种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发挥比之旧社会拥有更强大的优势,并由叠加积累加速度地释放,呈现放大效应。这就是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经济的存在及其经济范畴的客观依据是什么?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论述和历史实践的检验表明,根本的东西就是生产社会化所要求的生产关系社会化,进而实现经济利益的社会化(即共同富裕)。恩格斯说: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的解决“只能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⑥这里所说的“社会本性”也就是指生产社会化。日益提升的生产力社会化要求生产关系的社会化形式来表现它,例如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形式(股份公司)和公益事业的发展,都为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提供准备,但它本身还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形式,只能说是一种基因。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生成进程是“后发”的,或者形象地称为非“哺乳型”。就是说,它同以往各种以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生长形式截然不同,不能在原有的社会内部有相当成型地生长。例如,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可以在原始社会末期有相当大的发育,封建经济又可以在奴隶社会中生长,资本主义经济更可以在封建社会中萌芽、扩展,成为一大经济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部分质变)进行革命或改良(例如日本),建立新政权,再促使新型经济形态成为主要经济基础。在它们那里人们没有必要先去弄清自己的本质再去发展,可以靠自发行为去长入。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则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自然发育成型,由母体“哺乳”,因为它与母体根本不同,各种剥削阶级不准它发生和存在,而其完整形态是靠新政权建立后去缔造的。基于这类特殊的生长形式,就必须先有一个设计蓝图的基本雏形,大体按照这个路线图去建设、去实践,逐步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第一,实现了生产关系社会化,扫除了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特别是私人大垄断资本占有)的羁绊,消除了私利集团对经济的操纵(表现在政治和市场两大领域);第二,以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能够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三,将主要靠自发调节变为自觉与自发两个调节相结合,更多地运用自觉的力量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防止大起大落;第四,能够实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第五,发挥制度的政治优势,更好地整合各种因素形成更强劲的合力;第六,由于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自觉性,可以在内部通过自我完善消除体制和既得利益集团的羁绊,在外部吸取各国之长和人类文明成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利用更多的国际资源。
进一步说,中国的实际又是什么?有两个方面。劣势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造成的生产力落后、发展极不平衡、二元结构相当突出、人口负担太重、资源相对短缺而又无国际支援。优势则是国家大、回旋余地大、能够调动的力量大、劳动力资源优势大(人民能吃苦耐劳),在国际上朋友多(不侵略别人),易于创造互利共赢的经济交往关系,特别重要的是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锻炼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模式就是创造地运用生产社会化优势、社会主义优势、中国的优势自觉地聚合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优势,克服自身的劣势和种种风险,有计划有秩序地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分阶段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便是顺应生产社会化大趋势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的大规律。
三、中国模式经济规律系统的子规律
中国社会主义特殊经济规律不是孤单单的一条,而是一个规律系统,包括一系列子规律,最基本的有六条。
1.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实现规律。按照列宁的说法,本质就是规律。我们可视为首要的规律。邓小平对此作了完整的表述:“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⑦这个规定涵盖了8个辩证关系:(1)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统一;(2)社会化生产力与社会化生产关系(即公有制)的矛盾统一;(3)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矛盾统一;(4)最终目标实现与分阶段实施的矛盾统一;(5)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趋势与实践过程的矛盾统一;(6)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矛盾统一;(7)社会主义宗旨与所选形式、手段的矛盾统一;(8)客观世界的自发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矛盾统一。这8对关系中,核心还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在特殊条件下的矛盾运动,形成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认识了它,就能够抓住发展、解放生产力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合的节点上,从某种固定的单一特征中解放出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实现形式,进而更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2.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规律,也是渐进式不断深化的改革规律。恩格斯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⑧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⑨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按照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修复、自我优化,是一种特有的新陈代谢机制。前苏联的教训在于没有认识和运用这种机制,使之逐渐僵化了。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有各式各样改革,但限于小改小革、修修补补,不能解决自身的基本矛盾(发生危机即是明证),也不可能持续不断、一张蓝图绘到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富有生命力,就是用好了这种自我完善的机制,不断深化渐进式的改革,而又排除国内外的干扰,不走邪路。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主要包括两个结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形式(交换方式)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结合。沟通这两个结合的仍然是社会化规律。如果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化生产力要求的社会化生产关系,那么市场经济则是社会化生产力所要求的交换方式及其运行形式之一。这两个结合既可以充分优化资源配置、焕发经济活力,又能够发挥社会主义优势,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就要求运用社会主义制度规制市场经济,并且更好地促进“两只手”的最佳匹配,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也能防止由此产生的盲目性、短期性、波动性和外部性矛盾。有些倾倒在“西化”的学者说:中国“改革的彼岸就是努力了三四百年所建成的市场经济+法制的模式。对这套模式,西方经济理论已经给了足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解释”。他们以此反对壮大国有经济,说“国退民进”是正宗的市场理论。⑩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国际金融危机恰好颠覆了这种逻辑的根基。邓小平说:“计划和市场都得要。”(11)在中国模式中,市场作为计划的基础,计划作为市场的向导,形成一种循环运动机制,即“市场调节、调节市场”。(12)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平稳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就在于“结合”得好,保持活力旺盛,避免发生经济危机。这种市场经济是一种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全新运行体制。鉴此,我们不应该过多地考虑和迎合美欧是否承认“市场经济国家”的问题,那本来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技术概念和干涉经济主权的大棒,应当坚持走自己的路。
4.社会主义分阶段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区分为若干阶段。从国情出发,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约100年),又分为若干小的时段,既防止滞后于生产力发展,又防止超越生产力水平导致对生产力的破坏。从基本层面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具有两层含义:(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当今我国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已经建立起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主体”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因素;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大基础;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主权得以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得到初步发展。(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它强调的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即“不发达阶段”,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者表明我国社会的性质有着与社会主义其他阶段共同的本质;后者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有着不同于已经实现现代化阶段的特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时,在所有制结构上既不能私有化,也不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其基本制度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基本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这样,既发挥了公有制促进以大型企业为载体的先进生产力发展,也利用多种形式挖掘了既存多种所有制形式(主要是私营、个体经济)尚未释放完的推动生产力的潜力,尤其能够利用中小型企业充分扩大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也恰如其分地吸取了资本主义的一些长处为我们所用,但绝对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所谓总体上的“国家资本主义”)。
5.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规律。实质上体现了经济发展中的系统论和控制论。因为经济社会是由多种因素、多个领域、多级层次组成的一个整体,需要统一协调。如果有一点、一处被忽视,出纰漏,就会扩展为大漏斗,造成结构性畸形,乃至“溃堤”。科学发展观是对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自身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其中“五个统筹”、“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计划生育的国策等完全适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以往所有经济学的一个共同弱点在于就经济论经济,而忽视整体综合因素,以至像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分支那样陷入满足数学模型要求、削足适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性。这就很难认识和驾驭全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给我们的可谓“整体经济学”。实际上,现实的问题范围更广,必须统筹兼顾。比如,“党的建设”似乎与经济学关系不大,但在社会主义整体运行中共产党是决定和执行的领导中枢。所谓社会经济的“自觉性”首先表现为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肌体健康,如果不顾及这个问题,那就可能导致经济出大事(例如腐败、变质)。正如邓小平所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3)科学发展规律就是综合、全面、系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6.国内发展与国际经济互动互约规律。生产社会化扩展到世界范围,使各国经济联成一体,只有融入国际市场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才能有更广大的市场和资源。然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允许侵略别国,发展不能主要靠国外经济,更不能依附于别国,必须把扩大开放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把基点放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这也是一条客观规律,是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的国际经济危机表明,我国既不能自我封闭,也不能变成“不设防的城市”,必须自觉掌握对外开放的规律,把握一定的度,建立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机制。我们在应对这次百年不遇的危机采取举世无双有力的措施,表现出转危为机的“一枝独秀”,表现了中国模式无可震撼的巨大威力。
当然,中国模式的真谛还囊括了更多的具体经济规律,而以上几条是构成顺应生产社会化大趋势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势规律系统的主要子系统。翻一翻以往所有经济学,都没有系统论述过这些内容。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学说的巨大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为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四、正视矛盾,在实践中完善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是一本新书,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树立忧患意识,清醒地认识今后发展的困难、矛盾和风险。中国还处在发展中,人均经济总量很低(世界上排在100位上下),离我们要达到的目标相差很远。可以说,中国模式只是初步的,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一定要克服“停顿下来不求进步的情绪”,必须正视面临的种种矛盾特别是那些十分突出的问题。邓小平晚年曾经警示:“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4)如今中国正进入矛盾多发期,面临着转轨的历史任务。我们应当研究它,化解它。从这个意义上说,支撑中国模式的经济学还有很大的深化、拓展空间。
比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少数人获得那么多的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的问题还困难。”(15)现在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9,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最高的国家之一。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讲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16)由于分配不公,必然导致内需不足,民生问题突出,反过头来又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与之相联是公有制主体地位弱化,按劳分配的基础愈加萎缩,同时出现一批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的暴富者(十万分之一的人口占有10%以上的资产)。在私营企业主中确有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企业家,对社会作出贡献。但相当多的人不尽社会责任,虐待企业职工,坑害社会上的人民大众,少数“黑老板”同黑贪官、黑社会结合成“黑三角”,侵占国有资产,挖社会主义墙角,并且戴上红帽子,设法使基层政权变成他们手中的工具。此外,还出现一个买办阶层,在为外国资本服务。列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曾经要求发展“训练有素的”、“循规蹈矩的”资本主义,“不得有一丝一毫违背我们的法律”。(17)我们应利用好国家政权的力量规制私营企业。邓小平说过:“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开放政策是有风险的,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政策和国家机器有力量去克服这些东西。”重庆打黑、山西的煤业重组体现了正确方针。
再如,在发展中如何把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辩证统一起来,尤其应当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摆在第一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从根本上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扩大城乡就业空间和扫除城镇化进程中的障碍(突出的是房价太高、大多数人变成“房奴”或根本买不起房),一部分党政干部腐败现象滋长蔓延并影响世风下降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此处不作详述)。总之,面对未来,前进中的矛盾还相当多,有的十分尖锐(包括肃清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必须尽快从深层上逐一化解,通过深化改革使经济体制适应生产力发展,走向“定型化”(邓小平)。
实践出真知。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或称中国模式科学,应当在前进的实践中不断升华完善。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化,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定会又好又快发展,而解决矛盾的过程也为经济学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和空间。我们坚信,被世人称赞的中国模式会越来越系统化、完整化。
注释:
①转引自冷溶:《从政治的高度看科学发展观》,《求是》,2005年第21期。
②《列宁全集》第5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6页。
③美国《财富》杂志主编安迪·瑟沃:《终于再现了“地狱里的十年”》,引自《参考消息》,2009年11月28日,第3版。
④见《参考消息》,2009年11月28日,第3版。
⑤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753页。
⑦⑨(11)(13)(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142、368、364、154、13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3页。
⑩《南方周末》,2009年8月20日。
(12)杨承训:《论“调节市场、市场调节”的双导向机制》,《当代财经》2009年第7期。
(14)(15)(16)《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17)《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5页。
标签:中国模式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