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统而全面地介绍王道瑞教授临证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出益气升阳、益气摄血、补脾益气等十九种治法方药,并以三例验案具体展示其治法方药之应用。突出了中医整体论治,因人制宜的中医辨证施治特点。
关键词:王道瑞 脾胃病 治法 方药
王道瑞教授,主任医师。中国当代名医,北京市名老中医。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等工作达50余载,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诊疗技能。曾撰著《简明实用中医学》、《中医临证组方指南》、《中医临证对药大全》、《打开黄帝内经之门---内经知要阐释》、《中医学用心得集---伤寒温病讲稿》等20余部,论文40余篇。临床上以内科为所擅,兼晓儿科,尤对时行温病、脾胃病、肝病、肾病等论治,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疗效颇佳。兹就其对脾胃病论治经验简要介绍之。
一、治法方药
(一)益气升阳法:
1、适应证:脾虚气陷,中气不足。
2、临床表现:饮食减少,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软,脱肛,或出现内脏胃、肾、子宫下垂,或眼睑下垂,以及肌肉松弛无力(所谓“重症肌无力”),或出现长期低热等,舌淡苔薄白,脉缓弱、濡细等。
3、主治方药: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药用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等。
(二)、益气摄血法:
1、适应证:脾不统血。
2、临床表现:面色萎黄,或呈贫血貌,纳食减少,身倦乏力,睡眠不佳,女子出现月经量多,或崩漏下血,或皮肤出现紫癜以及鼻衄、齿衄等,舌淡苔白,脉细弱等。
3、主治方药:以归脾汤为代表。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生姜等。
(三)、补脾益气法:
1、适应证:脾胃气虚。
2、临床表现:多见食少纳呆,身倦乏力,气短懒言,心悸不寐,或出现胃脘隐痛绵绵,面色晄白,大便不成形,女子月经量少或提前色淡,舌苔薄白,舌质偏淡,脉缓无力。
3、主治方药:以香砂六君子汤、归脾汤为代表。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木香、砂仁等。
(四)、温中健脾法:
1、适应证:脾阳不振,脾胃虚寒。
2、临床表现:多见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溏软,面色苍白,喜热饮食,胃痛喜按,舌苔薄白或白滑质偏淡暗,脉沉缓或弦缓。
3、主治方药:以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炙甘草、饴糖),乌沉汤(台乌药、沉香、人参、干姜、炙甘草)为代表。
(五)、健脾渗湿法:
1、适应证:寒湿困脾。
2、临床表现:多见身重头沉,腹胀便溏,或腹痛泄泻,纳食不振,四肢欠温,小便不利,舌苔白滑或白腻,舌质淡,脉濡缓或弦缓等。
3、主治方药:以胃苓汤(厚朴、苍术、陈皮、茯苓、泽泻、白术、猪苓、桂枝、炙甘草),参苓白术散(党参、茯苓、白术、扁豆、陈皮、山药、莲肉、砂仁、薏苡仁、桔梗、炙甘草、大枣),厚朴温中汤(厚朴、陈皮、茯苓、干姜、草豆蔻、木香、炙甘草)为代表。
(六)、清热利湿法:
1、适应证:湿热蕴结,中焦痞满。
2、临床表现:发热口苦,胸脘满闷,大便灼热,粘滞不爽,或面目皮肤出现黄染,恶心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舌质偏红,脉滑数或弦滑或濡数。
3、主治方药:以黄芩滑石汤(杏仁、滑石、白蔻仁、厚朴、生薏米、半夏、通草、竹叶),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陈、黄芩、藿香、木通、石菖蒲、连翘、川贝母、射干、薄荷),茵陈蒿汤(茵陈、山栀、大黄)为代表。
(七)、滋脾养阴法:
1、适应证:脾阴不足。
2、临床表现:食少倦怠,唇红口干,或咽干痛龈肿,食后脘腹胀,或伴烧心泛酸,大便偏干或秘结,舌嫩红苔少,脉细数。
3、主治方药:以吴(澄)氏理脾阴正方为代表,药用人参、燕窝、山药、扁豆、莲肉、老米等。若伴湿热内扰者,方以《局方》甘露散化裁,药用干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石斛、茵陈、枇杷叶、黄芩、枳壳、甘草等。
(八)、调和胃肠法(调和脾胃法):
1、适应证:脾胃不和,寒热错杂。
2、临床表现:脘腹痞结,口干口苦,或口有异味,呃逆嗳气,或烧心泛酸,腹中肠鸣,大便溏薄,舌苔黄白微腻,舌质淡红,脉弦缓或弦滑。
3、主治方药:以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炙甘草、大枣),生姜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生姜、炙甘草、大枣),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半夏、党参、炙甘草、大枣)为代表。
(九)、消食和中法:
1、适应证:饮食不化,胃肠积滞。
2、临床表现:脘腹胀满,嗳气泛酸,口有异味,大便酸臭,舌苔黄白厚浊,舌质淡红,脉滑实有力。
3、主治方药:以保和汤(山楂、神曲、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黄连、黄芩、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为代表。
(十)、通腑攻下法:
1、适应证:胃肠燥结。
2、临床表现:腹胀满痛,大便秘结,数日不下,口干苦,甚者伴高热神昏,谵语,舌苔黄厚干燥,舌质偏红,脉实有力或沉实。
3、主治方药:以承气汤类为代表。药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之品等;或选用麻子仁丸治之,药用枳实、大黄、厚朴、火麻仁、杏仁、芍药等。
(十一)、温中散寒法:
1、适应证:寒邪犯胃。
2、临床表现:突发胃脘剧痛,喜暖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舌质淡暗,脉弦紧,多有受寒饮冷之诱因发病。
3、主治方药:方以良附丸、乌沉汤、桂枝人参汤为代表。药用高良姜、香附、乌药、沉香、桂枝、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等。
(十二)、益气养胃法:
1、适应证:胃气虚弱。
2、临床表现:多见食少无味,不思饮食,纳后胃胀,恶心欲吐,神疲懒言,大便乏力,舌苔薄白少,舌质偏淡,脉细弱,或缓弱。
3、主治方药:以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加味四君子汤(白扁豆、藿香、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为代表。
(十三)、滋阴养胃法:
1、适应证:胃阴虚。
2、临床表现:纳呆食少,饥不欲食,胃脘灼热隐痛,口燥咽干,或干哕,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3、主治方药:以叶氏养胃汤(沙参、麦冬、甘草、玉竹、扁豆、桑叶),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扁豆、桑叶、天花粉、玉竹、甘草)为代表。
(十四)、活血化瘀法:
1、适应证:血瘀胃络。
2、临床表现:多见胃脘刺痛或刀割痛,纳少无味,纳后腹胀,或恶心呕血,或便血如漆,舌苔薄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3、主治方药:以丹参饮或失笑散为代表。药用五灵脂、生蒲黄;丹参、檀香、砂仁等。
(十五)、舒肝和胃法:
1、适应证:肝气犯胃。
2、临床表现:多见情绪波动后,而致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或烧心泛酸,或善太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弦。
3、主治方药:以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枳壳、陈皮、芍药、川芎、炙甘草),正气天香散(台乌药、陈皮、苏叶、香附、生姜)为代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十六)、扶土抑木法(柔肝健脾法):
1、适应证:肝脾失调。
2、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腹痛欲便,或餐后欲便,大便不成形,纳食不振,善太息,四肢乏力,面色发黄,舌苔薄白水滑,舌质偏淡,脉弦缓。
3、主治方药:以痛泻要方(白芍、白术、陈皮、防风),小建中汤(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枣、生姜、饴糖)为代表。
(十七)、暖肝和胃法:
1、适应证:肝寒犯胃。
2、临床表现:多见胃脘作痛,干呕,吐涎沫,或巅顶头痛,四肢不温,少腹拘急,舌苔薄白水滑,舌质淡暗,脉弦紧。
3、主治方药:以吴茱萸汤(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大建中汤(川椒、干姜、人参、饴糖)为代表。
(十八)、滋补肝肾法:
1、适应证:肝肾阴虚,木旺克土。
2、临床表现:多见口干舌燥,心烦易怒,两胁发胀,手足心热,伴腰酸或脘腹隐痛,烧心泛酸,呃逆嗳气,舌苔薄少,舌质嫩红而干,脉弦细数。
3、主治方药:以一贯煎为代表,药用生地黄、麦冬、沙参、枸杞子、当归、川楝子等。
(十九)、补火生土法(温脾暖肾法):
1、适应证:脾肾阳虚。
2、临床表现:腰痛畏寒,四肢不温,大便泄泻或黎明痛泻,身倦怠乏力,或朝食暮吐,吐物清冷,面色晦暗,舌苔白而质淡暗,脉沉细缓。
3、主治方药:以桂附理中汤(肉桂、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神丸(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为代表。
对症方药:
1、呃逆较甚者,因寒而致加丁香、柿蒂、生姜;因热而致加竹茹、陈皮;水气上逆加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因气虚而致加人参、生姜;因气郁而致加香附、青皮、玫瑰花。
2、泛酸烧心甚者,有热加左金丸;因寒用乌贝散;痰瘀者用煅瓦楞或生牡蛎。
3、胃痛甚者,加元胡索,或三七粉,或重用白芍配香附。
4、肠鸣泄泻者,加藿香、苏梗;便溏尿少重用茯苓,酌配车前子。
5、呕利并见者,加用灶心土;脉微加盐附子。
二、治验举例
案一:鲁某某,男,28岁,顺义军营,2005年4月24日初诊。
主诉:胃脘疼痛一月许。胃痛时轻时甚已二年多,曾在区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现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烧心泛酸,干呕,恶心,两胁发胀,心烦寐差,饥饿时疼痛加重,晚间亦甚,得食则缓解,喜热饮食,身体消瘦,大便日一行,不溏。舌苔薄白质淡红,脉弦细。
证属:脾胃虚寒,肝胃不和。
方药:乌沉汤合桂枝人参汤加减
川桂枝10g,杭白芍20g,台乌药10g,蒲公英15g,沉香3g,台党参15g,淡干姜10g,元胡索10g,煅瓦楞40g(先煎),清半夏10g,炒白术10g,炙甘草6g。十剂,水煎服,日二次。
5月12日复诊,药后胃痛、恶心、泛酸、心烦少寐等均好转,唯饥饿时仍有隐痛不适感,舌苔薄白质淡红,脉弦。前方加减再进。
台党参15g,淡干姜10g,沉香5g,生甘草9g,川黄连6g,台乌药10g,清半夏10g,丹参15g,炒白术10g,杭白芍15g,煅瓦楞40g(先煎),北柴胡10g。七剂,水煎服,日二次。
上方稍加损益,又就诊5次,而胃痛愈,乃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越鞠保和丸,巩固疗效。
案二:孙某某,女,36岁,南法信,2018年12月7日初诊。
患者胃部疼痛加剧一天,平时经常胃部不适,疼痛时作时止已有数年,区医院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此次疼痛剧烈,刺痛如割,胀满纳呆,受凉后疼痛加重明显,伴有泛酸,大便稀溏,不成形,每天一次,夜间疼痛发作影响睡眠,身倦乏力,舌质淡暗,苔灰腻,舌底瘀滞明显,脉沉弦弱。
证属:脾胃虚寒,瘀血阻络。
治法:温中健脾,通络止痛。
方药:丹参饮合厚朴温中汤加减
丹参15g,檀香6g,砂仁6g(后下),桂枝10g,乌药10g,姜半夏10g,陈皮12g,醋元胡10g,煅瓦楞子40g(先煎),炮姜10g,姜厚朴15g,党参15g。 七剂,水煎服,日二次。
12月12日复诊
患者药后胃痛大减,胀满沉重明显缓解,偶有泛酸,胃部怕冷,食欲欠佳,体倦乏力。大便基本成形,晨起口微苦,无口干,舌质淡暗,苔薄白微腻,舌底瘀滞明显,脉沉弦弱。前方加减再进。
丹参15g,檀香6g,砂仁6g(后下),桂枝10g,乌药10g,陈皮12g,煅瓦楞子30g(先煎),炮姜10g,姜厚朴10g,党参12g,茯苓15g,炒白术10g。七剂,水煎服,日二次。
此后患者再来调理月经,诉胃部疼痛未再发作。
案三:李倩,女,27岁,朝阳区北苑家园,2012年7月6号初诊。
时发腹泻5、6年,每日1、2次,每天凌晨如厕,不成形,受凉后便质更稀,无粘液脓血,内夹不消化食物残渣。便前腹痛,泻后痛减,不时还会出现餐后欲便。伴有腰酸,怕冷,体倦乏力,睡眠可西医诊断:“慢性胃肠炎”。月经行5-6天,周期21-22天,lmp6-17,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弱。
证属:脾肾阳虚,肝脾失调。
治法:温脾暖肾,扶土抑木。
方药: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加味。
补骨脂10g,五味子10g,煨肉蔻10g,吴茱萸5g,陈皮10g,土炒白术15g, 白芍15g,防风10g,党参15g,干姜10g,山药15g,焦神曲15g。七剂,水煎服,日二次。
2012年7月16号复诊:
药后腹泻明显减轻,现大便每日一次,仍不成形,便前腹痛偶有出现,受凉后未再腹泻,但感腹部胀满,晨起口中粘腻不爽,有异味。lmp7-14。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弦滑。前方加减再进。
补骨脂10g,炒苍术10g,肉煨蔻10g,乌药10g,陈皮10g,清半夏10g, 白芍20g,防风10g,党参10g,煨干姜6g,藿香10g,佩兰10g。七剂水煎服,日二次。
患者药后诸症痊愈。给予参苓白术颗粒巩固疗效。
〔按〕脾胃病,所概者广,一般主要泛指人体消化系统疾病,即多属胃肠道疾病。上述三案即如是。案一案二病位在胃,案三病位在肠。前二案中医谓之胃脘痛病,后者谓之泄泻病(又俗称晨泻,五更泻)。其病机,案一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案二属脾胃虚寒,血瘀胃络。二者同中有异,病胃脘痛则一。脾胃虚寒,因寒而至胃脘疼痛隐隐;脾虚肝木乘之,亦能令胃脘作痛,且多泛酸;血瘀胃络,正若名医叶天士所云:“经几年宿病,病必在络”,“久病必入络”〔1〕,不通则痛也。案三为脾肾阳虚,肝脾失调。脾阳不振,肾阳不足,寒湿内聚,湿胜则泄泻生;肝木克脾土,故腹痛欲便,甚则餐后即便也。宗《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旨〔2〕,案一案二皆宜温中健脾为共治,疏肝和胃,活血祛瘀为异治。是以二案方药应用同中有异,即所谓:“同病异治”,“因人制宜”,突显了中医辨证施治之特色。案三治以温脾暖肾,扶土抑木法合用,取四神丸合痛泻要方加味而获良效。从上述三案不难看出,临证施治每取二法并用,此乃由病机所需决定者。临证要严遵仲景师所训:“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3〕。”亦即《内经》所强调的要:“谨守病机,各司所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令其调达,而致和平〔4〕”。
附:参考文献
〔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科学卫生出版社,1959年第一版,第225、595页。
〔2〕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第一版,第15页。
〔3〕张仲景撰,成无己注《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第一版,第58页。
〔4〕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第一版,第190页。
论文作者:李艾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4
标签:方药论文; 白术论文; 甘草论文; 舌苔论文; 党参论文; 陈皮论文; 脾胃论文; 《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