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实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范畴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主义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历史唯实主义。历史唯实主义“唯”的是事实、实际、现实、实践,是物质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是社会历史的“现在进行时”。历史唯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质的规定性上是一致的。其区别主要在于产生的时代和创造的主体、理论对立面、理论贡献、理论特点和重心以及党性角度等等方面。历史唯实主义的逻辑起点是“实”,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历史价值论、历史辩证法、历史实践论和历史动力论,落脚点是社会主义论。
关键词 历史唯实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邓小平哲学思想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笔者已提出过两个具有总括性意义的新范畴,即“邓小平理论”(参看拙文:《应确立一个新范畴:邓小平理论》《复印报刊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5)和“实践社会主义”(参看拙文:《再建构一个新范畴:实践社会主义》《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主义研究》1996.4;《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1996.1)。此文将阐释我的研究的“第三个新范畴”,即:历史唯实主义。
一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一致性,共性。而且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体系。这已是理论界的共识。
由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突出贡献和主要内容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和历史认识论方面,且有着强烈的求实精神和实践特色。因此,笔者拟建构一个新范畴——历史唯实主义或称唯实史观,以标志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涵盖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突出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可能有人会说:“有这个必要吗?”“这是否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考虑到前几年刚开始酝酿“邓小平理论”概念时,曾有人激烈地反对(参看金春明文章:《邓小平理论贡献的历史方位》,刊于《复印报刊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4),因而我们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论证提出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必要性。
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唯”的是物质,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产是一切社会历史活动的基础。而历史唯实主义“唯”的是事实、实际、现实、实践,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态,是社会历史的“现在进行时”(而不是思想、主义、观念、意识、原则)。因此,历史唯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绝不会“背离”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只会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光大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但这种一致又是区别的一致,差异的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前提,创造主体,历史任务等都不相同,具体内容和特点也不相同(容后详述)。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认识也是不断丰富,深入的。随着这种认识的丰富、深入和发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愈来愈大的知识之网,愈来愈长的知识之途。“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全集》第38卷第90页)。具体学科都需要用一个个范畴来标志出内容的延伸和递进,作为时代思维精华的哲学,就更需要建构自己的新范畴来涵概自己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以利于人们把握哲学思想发展不同阶段的内容和特点。
从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意义上看,建构一个“历史唯实主义”范畴来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新阶段也是十分必要的。和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有那么多的派别,那么多的种类。尽管其本质是一致的,却也阵容庞大,队伍可观。相反,正义在握,真理在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显得势单力薄,除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再没有什么“主义”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极左思潮,封建主义余毒的影响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术研究上的求全责备,反对个性。在传统观点看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全面发展”而不能去突出某一个方面。在发展方式上,不允许“一点突破式”即在某一方面有突破。或者说,允许在事实上这样发展,却不允许给这种发展命名,称什么主义,理论,思想,如果这样做就是背叛。这是传统认识的劣根性。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族”的繁荣昌盛,我们还是象在生活中爱自己的名字那样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新阶段起个名实相符,特点突出的名字吧!
二
之所以建构历史唯实主义这个范畴,首先是因为它是区别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只有本质的同一而没有独立的品格,突出的特点,又何必建构这么一个新范畴呢?
历史唯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如下区别:
第一、产生的时代和创造的主体不同。
唯物史观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唯实史观是社会主义在取得辉煌胜利后又遭受了重大挫折条件下求生存图发展的理论。唯物史观缔造和孕育了社会主义,其具体果实是科学社会主义;而唯实史观则坚持和挽救,发展了社会主义,其社会形式是实践社会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造的,唯实史观的旗帜则写着邓小平这个光辉名字。
第二、理论对立面不同。
唯物史观是针对唯心史观的,是对头脚倒置的历史观的一次根本革命,唯实史观是针对以“革命”“正统”、“左派”,“社会主义”招牌和旗号出现的教条主义的,是要解决判断社、资的标准问题,它强调:“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人民,是看实践”(前书第381页);“多办实事,多做少说”(前书第382页);“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前书第374页)。
第三、产生的条件和理论贡献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产生在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视野的开阔,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已经朦胧地展示出来了。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历史唯实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完成于九十年代之初。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社会主义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胜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参看拙文:《再建构一个新范畴:实践社会主义》),却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陷入了教条,出现了停滞、僵化,尔后是世界范围内的退潮。历史唯实主义正是这一时代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
第四、历史唯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点、理论重心不同。
可以这样说,历史唯物主义说的是无产阶级社会历史观的理论基础,逻辑起点,而历史唯实主义则指出行动的原则,行动的方法;历史唯物主义侧重于历史规律的揭示和阐释(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等),而历史唯实主义则侧重于操作性的策略论证;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元的——唯的是“物”,是社会存在,而历史唯实主义是多维的,因为“实”的内容很丰富,它包括事实、实际、现实、实践,仅仅一个现实,内涵就极为丰富了(参看拙文:《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观》《理论与改革》1992.1),何况还有实践更在其上。从这个意义上看,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抽象(物——社会存在,是对纷纭繁复的历史现象的抽象,是纯粹的东西,是一个普遍、共性),而历史唯实主义则已从思维抽象上升到具体——思维具体和行动的具体。
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元性,实际上讲的是历史本体论,而历史唯实主义则是历史本体论基础上历史价值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规律,历史前景的揭示显示了一种最终目的性,在一定意义可以说是信仰哲学,而历史唯实主义则是在此信仰指导下的行动哲学;唯物史观强调认识历史规律,而唯实史观强调抓住历史机遇发展自己。唯物史观是宏观的历史哲学,唯实史观是中观常观或微观的历史哲学;唯物史观是历史的客体哲学,相对于唯实史观,它是在俯视历史鸟瞰历史,是置身史外审察评判历史,而唯实史观是历史的主体哲学,是置身史中来扫除历史迷雾,指出历史道路,明确历史使命,树立前进信心。以上特点也决定了唯物史观相对于唯实史观,是静态历史哲学,而唯实史观是动态历史哲学;或者说,唯物史观是社会“历史”哲学,而唯实史观是社会“现实”哲学。唯物史观侧重于研究历史,而唯实史观则侧重于研究现实。唯物史观的研究目的是实事求是——从历史史实中求得历史发展规律,而唯实史观则更强调事是求实,即用历史事实(“事”)已证明的规律(“是”)来指导现实,求无产阶级事业的胜利,无产阶级利益的发展(实)。
第五、从党性角度看唯物史观和唯实史观的区别。
首先,唯物史观是革命哲学,夺取政权的哲学,唯实史观是改革哲学,巩固、发展、壮大人民政权的哲学。
唯物史观向人民揭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民群众——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的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无产阶级要解放,就必须革命,夺取政权。革命胜利了,政权到手了,怎么办?历史唯实主义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它是改革的哲学,巩固和发展壮大政权的哲学,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的应变哲学。
其次,唯物史观是阶级斗争哲学,唯实史观是反“左”防右哲学。
唯物史观以自己对社会历史本质和规律的揭示告诉被压迫阶级:必须剥夺剥夺者,目标和敌人都是十分明确的,从这个意义看,唯物史观是阶级斗争的哲学。而一旦剥夺了剥夺者。自己成为统治阶级以后,如何才能不走错路,不走弯路,不走偏路,不左右摇摆?唯实史观告诉我们,要坚持一个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要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符合“三个有利于”就是好“主义”。唯实史观,是反“左”防右的哲学。
再次,唯物史观是辩别“主义”的哲学,唯实史观是“不搞争论”的哲学。
唯物史观是为了反对唯心史观而产生的,因此它不能不关心“主义”——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唯实史观是已解决了主义优劣之争后的行动哲学,因此它强调“不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多办实事,多做少说”,“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第382页。)
第六、唯物史观是“运动”哲学,唯实史观不搞运动。
要用一个社会形态,代替一个社会形态,要让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要夺权,要阶级斗争,不搞运动行吗?天翻地覆,沧海桑田,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这就是唯物史观带来的历史图景。唯实史观“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压倒一切的需要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第284页)。因为地位变了,运动——乱的结果,只能是乱了自己,乱了人民,“运动”掉无产阶级已经取得的成果。这就是从实际出发,从现实出发得出的结论——唯实史观的结论。
第七、唯物史观是群众史观,唯实史观是群英史观。
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为了剥夺剥夺者,为了阶级斗争的胜利,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在财产私有的情况下,占有生产资料的是剥削阶级,反动统治阶级,是帝王将相——“英雄”。“英雄”是一个贬义词,是和生产力的主体——人民群众对立的,因此,唯物史观是群众史观,它反对英雄史观。
无产阶级胜利了,生产资料公有了,没有对立的完整阶级了,然而,英雄还存在,我们不但歌颂英雄,而且呼唤着,创造着无产阶级自己的英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唯实史观便坚持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认为英雄和群众不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英雄是人民的英雄,是群众中的英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英雄是群众的一部分。对推动生产力发展作用大的便是英雄,其作为更符合“三个有利于”的便是英雄。站在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前沿推动社会进步的便是英雄。这个问题笔者另有专文论述,兹不赘论。
第八、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的历史作用,唯实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强调“第一生产力”的伟大作用。
唯物史观产生在阶级对立的时代,强调生产力的历史推动作用,便要解放生产力变革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唯实史观产生在人民掌权做主的时代,在继承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历史推动作用的精神财产后,更强调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知识分子是生产力的主体。
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范畴、新理论,当然主要应强调它和原有理论的区别。然而区别是联系的区别,对立是统一的对立,讲它们的区别乃是因为首先它们是联系的。
历史唯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笔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已经论及,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唯实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共同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侧重于用辩证唯物义研究历史规律,而唯实史观则侧重于用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现实的行动策略。
第二、唯实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应用和发展,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唯实史观和唯物史观有着共同的利益目标,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利益。唯物史观是要通过阶级斗争夺取政权解放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唯实史观是要通过巩固政权,改革开放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进步进而推动全人类进步。
邓小平历史唯实主义的逻辑起点是“实”:事实、现实,实际、实践,关于现实。恩格斯很欣赏黑格尔的一个命题:“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并对其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阐释,引申出了“凡是现实的,都是要灭亡的”这一革命性的命题。随着理论的发展,辩证思维的丰富,现实这个范畴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笔者曾以《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观》(《理论与改革》1992.1)为题撰文进行了探讨。笔者在本文中使用的即是这篇文章中的现实内涵。实际、实践范畴的内涵都是从广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范畴的具有多重理论层次的意义上使用的。
历史唯实主义的理论前提是辩证唯物主义,直接基础是历史唯物义,理论支点是“二实”(实事求是——并发展为事是求实,实践标准)。
历史唯实主义的基本理论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历史价值论。包括一个标准——生产力标准;两个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有利于”。
其二:历史辩证法。包括“两手抓”——是对立统一规律,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应用和发展。“风险论”——“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回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风险论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法,体现了历史进步和历史代价相统一的思想,也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创造论”——“现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经验很多,从各方面的报刊材料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好嘛!就是要有创造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创造,是历史进步之本,是历史价值之准。(参看拙文:《从历史本体论到历史价值论:刍议创造史观》《复印资料,哲学原理》1996.5)。
其三:历史实践论。其载体即“猫论”“摸论”、“闯论”这新三论。其内涵的阐释参看拙文《实践论的新篇章:猫、摸、闯三论的理论内涵》。
其四、历史动力论。包括“第一生产力论”;“改革论”——改革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人才论”—— 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历史唯实主义的理论落脚点是社会主义论。内容包括:
其一、社会主义本体论。由“本质论”、“手段论”、“任务论”构成。
其二、社会主义进程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须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第379页,第379页)。这“过程论”,“趋势论”,“初级阶段论”构成了“社会主义进程论”。
其三、社会主义政治论。内容包括“先富共富论”、“稳定论”、“主要防左论”。
其四、历史唯实主义还以自己现实的实践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外条件,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等的论证,提出了操作性的社会主义条件论、战略论、策略论等等。
收稿日期:1996年8月5日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英雄史观论文; 历史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史观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