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事之秋,市场白手起家,拼命拼搏--关于振兴国有商业的思考_商业论文

在多事之秋,市场白手起家,拼命拼搏--关于振兴国有商业的思考_商业论文

峥嵘岁月曾辉煌 拚搏市场从头越——对振兴国有商业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峥嵘岁月论文,辉煌论文,商业论文,从头越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始于八十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扬弃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序幕,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般地向流通领域席卷而来。大跨度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发展集体、个体和私营商业,以推动有效竞争打破国有商业的独家经营壁垒;削减直至取消指令性计划商品、统购派购农产品和统购包销日用工业品,以释放价值规律作用催化市场发育;逐步取消对国有商业的行政庇护和政策性补贴,以实现不同主体的公平竞争。同步于上述进程,资源约束向市场约束、市场寻求商品向商品寻找市场转变,受多维利益主体冲击而造成的经营边界模糊化趋向日见其盛。在这一时代大潮的激荡、冲击下,国有商业历经阵痛,逐步从对曾经辉煌的留恋、怨天尤人的感伤及分配式流通的围城中走了出来,以新的视角、新的姿态投身于市场化流通的洪流之中,经济总量和效益都出现新的气象。1995年江苏省贸易厅系统商品总销售675亿元,比“八五”期初净增400亿元,年均递增19%。“八五”期间全系统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67亿元,年均递增25%。同口径相比的经济效益也大幅度上升。一批规模大、功能全、档次高的商业设施投入运营并成为新的增长点。“八五”期末江苏省贸易厅系统零售、饮食、服务网点总面积达到620万平方米,比“七五”期末增加13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460万平方米,增加105万平方米。商业系统兴办的“三资”企业从寥若晨星猛增到265家,合同利用外资3.36亿美元。1995年末全系统出口创汇6516万美元。

路漫漫其修远兮,仍需上下而求索

犹如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样,发展总是与困难结伴而行。时下国有商业正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

——外忧:四面边声连角起,端木生涯蜀道难

之一:新兴国有商业“峥嵘气象自巍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骨干产品生产厂家销售网络自成体系,政府各部门兴办的流通企业也争先恐后地在城市主要地段建造高楼大厦,进军商品经营、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黄金市口高楼鳞次栉比,无形商战硝烟弥漫。这些新兴国有商业实力强、起点高、规模大,对“老字号”国有商业构成严重威胁,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之二:个体商业“欲与天公试比高”。十多年的“卧薪尝胆”使部分个体经营者从提篮小卖发展为腰缠百万的富商大贾;力量相对弱小的个体的经营者或利用“包税制”以较低成本抢占市场,或采取各种灰色手段搞不正当竞争;少数实力较强的个体经营者甚至联合起来,买断厂方的某个走俏品种实行区域化垄断经营。

之三:外资商业“山雨欲来风满楼”。继日本八佰伴将总部移师浦东并在上海、无锡等地建立若干规模化的商场后,堪称世界零售业巨无霸的美国沃尔玛公司在深圳建立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此类外资商业除了有一流的设施、先进的营销和科学的管理外,出于占领市场之动机,初始阶段均以赔本经营战略挤压国内大型零售商店之霸主地位。遗憾的是,面对此等咄咄逼人之势,国有商业只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慨而无“泰山压顶不弯腰”之力。

——内患:昔日廉颇今维艰,陶朱事业背负重

历史积淀有加无已。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行为形成的历史包袱至今仍有相当部分滞留于国有商业企业。至1995年底,江苏省贸易厅系统国有食品企业的累计政策性亏损已逾5亿元,每年付息5000余万元。工业品批发企业过去按行政指令收购的滞销地产品有相当部分削价处理,但损失无人认帐。再者,大多数国有企业创建较早,近几年一大批老职工离退休,部分企业在职与退休职工的比例甚至超过了1∶1,企业负担剧增,国有商业发展步履维艰。

利益分流难以遏制。1995年度江苏省贸易厅系统的流动负债达234亿元,其中一半左右驻足于固定资产。大投入使商业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也使利息占费用的份额骤增到三分之一并跃居为蚕食企业利润的主要因素。另外,来自外部的多维利益蚕食日趋严重,各种形式的准入权付费、使用权付费、管理权付费以及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摊派对企业利益构成越来越严重的侵独。国家出台的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也分流了企业相当数额的收益,导致企业实际效益不断下降。从帐面利润看,近几年来,江苏省贸易厅系统的全部企业利润逐年下降,1995年只有2.78亿元,1996年由盈入亏,累计亏损额已逾千万元。

潜在势能堪忧。实际存在的漠视后劲积累及能量积聚的急功近利倾向,使一部分经营者偏重于显性效益的即时实现,甚至不惜为此而寅吃卯粮。有的经营者热衷于建设“形象工程”一味贪大求洋,将企业拖入偿债付息的泥淖。部分企业利益本位过度膨胀,职工对企业、企业对国家的梯度利益侵蚀酿成“庙穷和尚富”。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的“以包代管”,多头进货、多套库存形成的资金低效占用,进货权分散引起的个人对企业利益的灰色侵占,决策监督放任导致的投资及经营失误,管理粗放孕育的流通浪费和利益流失等,都推动企业的潜在势能向下滑坡。

沧海横流显本色 负重笃行当自强

国有商业企业活力的增强,有赖于两个方面,即企业力行效率优先,政府创造良好环境,二者缺一不可。

(一)厉精图治,不用扬鞭自奋蹄。国有商业欲扬帆商海,有所作为,必须致力于培育和增强市场竞争力,舍此别无他途。

更新深层观念。如果说改革以来国有商业的长足进步得益于疏通观念梗阻的话,那么保持和发展良好势头则有赖于深层的观念更新。现实条件下与以回报为核心的投资观、以竞争为核心的发展观、以盈利为核心的营销观并重的有两个方面:(1)大力培育负熵流以抵耗系统内部熵的增大。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一个孤立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熵(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逐渐增大,熵至极大则系统最无序。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其经营思想从适应到部分适应直至不适应市场化流通,营销方式从符合到部分符合直至不符合多元化竞争,个别消耗从低于到等于直至高于社会必要消耗的过程,皆为内部熵不断增大之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的思想观念、经营水平、发展取向向市场经济迈出了一大步,但比之于其他商业特别是个体、私营商业,其观念梗阻仍未殆尽,现阶段市场竞争力的减弱实际上是系统内部熵呈增大之势的映射。研究表明,开放系统同外界的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流能给系统带来负熵(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以抵偿内熵的增大,进而使系统的内部状态增加有序性。由此演泽,抑制企业内部熵增大的有效途径在于扩大国有商业与其他商业的物质和信息对流,汲取其他商业营销观、竞争观、投资观、发展观中的合理内核,提高对市场竞争的适应度,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2)最大限度地追求“帕累托最适境界”。依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投入与产出曲线在相交处(边际投入等于边际产出)是为最佳,低于此点边际产出未至最大而不经济,高于此点边际产出随边际投入增大而降低也不经济。这一认识的实际意义是,国有商业应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强化边际效益意识,以追求边际回报的质量型经营观置换片面追求规模的数量型经营观,在基本建设中力避高投入低产出,在经营活动中荡涤追求规模忽视效益的倾向。必须提及的是,“帕累托最适境界”要求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目标以不损害社会公益和公众利益为前提。对国有商业来说,就是要以进取向上的商业精神为内容,培育守法守信的自律意识、公平竞争的健康心态、义利并举的经营伦理、童叟无欺的职业道德,进一步改善“国字号”商业的社会形象。

提高组织化程度。就抵御市场风浪而言,一叶扁舟无法与“航空母舰”同日而语。现阶段国有商业优势不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企业多各自为战甚至相煎太急。培育整体优势的现实选择是推动各经营主体的聚合以实现系统力量的累积。事实上,国有商业多年形成的批零商业网络是其他商业可望而不可及的,革除其中的行政因子而以互利互惠原则取代之,不仅可以降低由“内战”而增加的竞争成本,而且由此形成的整体竞争优势也将令商界刮目。聚合形式可以是同一区间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商办工厂与商业企业、实力较强企业与若干中小企业之间的区内联合,也可以是企业之间依据经营类别实行联购分销的跨地区联合。诸如此类皆已付诸实施,时下的重点只是补苴罅漏。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大中型国有商业企业通过重组、股份制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则是重中之重。虽然目前商业系统冠名“集团”的不在少数,但能称雄商界者十分鲜见。鉴此,江苏国有商业应致力于组建影响大、年销售在30—50亿元的大型集团,培育经营与服务、贸易与实业、内贸与外贸一体的综合优势。

开辟“第三利润源泉”。经济学界称管理为“第三利润源泉”,其依据在于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就此而论,强化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当推首要,必须使其自觉奉行经营与管理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的原则,改变领导精力“主外多、主内少”之倾向,促使企业管理水平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提高资本经营水平则居其次,通过改制、重组、租赁、兼并、转让及改建批发市场等途径盘活资产存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闲置带来的固定资产浪费。同时,通过扩大内部资金融通,完善资金回笼责任制,加强进货的适度集中管理,减少不合理占用和坏帐损失等举措,不断提高流动资产的运营质量。改善费用管理状况也不可轻视,鉴于经营费用弹性较大,造就全体员工的节俭风尚与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双管齐下,收益将十分可观。试想,江苏省贸易厅系统的费用率倘若降低一个百分点,一年就是几亿元,推而广之其意义则可想而知了。

(二)拉平起点,公平竞争论英雄。按照政府孕育环境,企业力行效率的原则,经常性的政府行为当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断调整有利于企业增强活力的外部环境。具体到流通领域,就是通过经常有效的调控缔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消除历史积淀,剥离社会职能。一要分清责任。计划经济时期放开购价、管住销价形成的购销倒挂,指令国有商业收购地产滞销工业品引起的商品积压等属政府行为,由此引起的经济责任应由政府承担。而改革开放以后因企业转轨滞缓、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而引起的经济责任,则应由企业自负,不能向政府推诿。二要分属负担。政企责任分明后各自承担相应的经济背负。凡政府指令企业代行调控职能发生的政策性亏损和政府决策成本,从积淀于企业的负担中分离出来,由政府采取措施或予核销,或予挂帐停息,或以其他形式化解。企业自身行为不当发生的损失,则由其自我消化。三要分离职能。流通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其基本职能是通过组织商品流通获取合法收益。至于职工的医疗保障、住房供给及子女就业安置等属社会职能,应尽快从企业职能中剥离出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宏观调控,净化流通秩序。行政垄断是一种不公平,背负不一、管制强度不均也是一种不公平。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看,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当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健全市场机制以推动充分竞争。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力行“市场失灵区”原则,取消任何市场主体的经营特权和行政庇护,严禁公权部门和资源独占部门从事商业性活动,不断提高稀缺资源的市场强度,排除充分竞争中的权力梗阻和行政屏障,让进入市场的所有主体在均等条件下接受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二是完备商业法规以规范经营行为。对已出台的各项法规进行梳理、调整和充实,力避因残缺不全和内容过时引起有法难依。此外,及时出台新的商业法规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为有序流通提供交易规范和共同准则,防止因法规缺位引发无法可依,促进优良流通秩序的形成。三是强化宏观调控以公平起点。加大政策导向力度,逐步实行市场经营主体税、费、金负担同一,市场管制强度同一,政策哺育程度同一,消除政策性级差和管制性级差,增强财政、金融、税收杠杆对流通产业的导向功能,促进流通资源高效配置和流通要素合理组合。规定外资商业准入因循的时序和梯度,并严格规范其经营行为,禁止各种形式的市场倾销,确保公平竞争。

力阻利益蚕食,堵塞溃堤之穴。以解决利益分享主体过多为目标,遏制企业利益的非常态外流。一是屏障权力性利益侵占。以对权力拉动稀缺资源或盈利较高商品非规则流动而牟取高利,以经济调控权给所属经营性单位以放宽管制、扩大准入而巧取“政策性级差”,以资源独占权为壁垒阻碍竞争获取垄断利润等行为,应予高额罚款或逐出市场,以儆效尤。同时严格制止权力部门以“准入”为手段以各种形式向企业伸手。二是堵截灰色性利益蚕食。加大对有权管理部门的行政监察力度,提高市场准入授予权、专业政策调控权、稀缺资源支配权、行政处罚执行权行使透明度,围堵各种形式的准入权付费、使用权付费、管理权付费,减少企业成本中的“关卡”费用。三是抑制政策性利益分流。企业以一定价格(承包费)向国家购得一定期限的经营权后,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关系须保持相对稳定,其间国家调整利率、费率、税率、汇率以及增加税、费、金征收项目加大企业成本时,应以其他形式作等量补偿。同时,政府应着力于抑制企业办社会倾向的泛化,采取有效措施逐步使企业成为真正的经济实体和经营主体。

标签:;  ;  ;  ;  ;  

在多事之秋,市场白手起家,拼命拼搏--关于振兴国有商业的思考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