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论文_胡远棋,杨昌玉,翁腊梅

脱贫攻坚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论文_胡远棋,杨昌玉,翁腊梅

中共重庆市綦江区委党校 401420

摘要:当前,脱贫攻坚战冲刺阶段的建卡贫困户大多是“贫中之贫”的多维贫困者,“智”、“ 志”双贫是其未脱贫主因,但外在帮扶中出现的“运动化”、“输血化”、“福利化”等“三化”问题也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和制约。号准帮扶层面问题之“脉”, 辅以精准之“策”, 将精神扶贫和物质扶贫有机统一于精准扶贫实践中,把扶贫功夫重点下在解决贫困群众思想问题上,探索 “斩穷根”的可行性对策和现实路径,这也成为如期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主攻方向和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脱贫攻坚 贫困群众 精准扶贫 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普遍性问题,是其还未脱贫的主因,也成为扶贫攻坚工作最难啃的“硬骨头”,不仅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也对其持久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使其在治标不治本的外力帮扶中暂时脱贫,也极易在外力帮扶力度减弱或缺失下再度返贫。为此政府主导下的扶贫不仅要在物质上“扶上马”,更要在精神上“送一程”,在“志智双扶”中下足功夫,在“斩断穷根”上有所作为,使扶贫对象心热起来、手动起来、精神立起来,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脱贫攻坚中帮扶层面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作为扶贫主力军的基层单位和帮扶干部,更多从“帮扶侧”的主观上去思考问题,出现了外在帮扶与帮扶对象需求错位的不“精准”现象。

(一)“运动化”扶贫形成的负面效应

在层层压实的硬指标考核下,一些基层单位和扶贫干部对“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缺乏正确理解,出现了“运动式”扶贫苗头,倾其力在资金、项目上予以集中倾斜,通过 “垒大户”,甚至满足一些不合理要求等方式进行扶贫,出现了“扶贫泡沫”。这种主要依赖于外在帮扶力量全方位支撑下的被动脱贫不仅难以为继,也让 “年年脱贫年年扶”成为必然现象。同时一些选派的扶贫干部是为完成单位“人头”任务充数的,其业务工作和扶贫任务之间难以平衡,以及自身能力局限性等制约,导致其难以全身心投入,扶贫不够,就数字来凑,出现了“扶贫虚化”。

(二) “输血化” 扶贫引发的惰性思维

1、主体地位未充分重视

一些结对或驻村帮扶人员带有“有色眼镜”,片面认为扶贫对象缺乏发展眼光,因而自觉不自觉的“包办”了帮扶方案等。贫困群众被视为客体,在主体性被忽视的情况下,自然会 “置身事外”,也就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一方面对贫困群众的意见倾听不够,诉求回应不足,帮扶方案等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其所想、所思、所盼,难以形成同向一致的发展合力。另一方面是动员和吸收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战过程的力度不够,其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话语权均未得以保障,难以有效保证扶贫扶在刀刃上,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2、内生动力未有效激发。

在受扶层面,一些贫困户已习惯并满足于当前现状,不愿意为改变贫困现状而努力;一些贫困户在帮扶下虽有过努力,但在多次失败中又接受了贫困现实。在帮扶层面,一些扶贫干部把显性物质帮扶置于扶贫“优先”地位,以给钱、给物、给项目等方式追求立竿见影的扶贫效果,对于周期长、见效慢的隐性精神帮扶则基本弃之不用,扶贫自然就变成了基层单位、扶贫干部的“独角戏”。这种重当前轻长远、重物质轻精神的单纯“输血化”帮扶,极易滋生并助长不劳而获的“等靠要”思想。

3、市场化理念未有效培育

有的贫困群众想通过快速发展改变贫穷生活,但根本不去考虑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出现了头脑一热式的盲目化发展。有的则顾虑重重,担心难以应对巨大市场风险而背负更多债务,不愿、也不敢付诸于发展的行动,提出“你让我发展,你就得给我兜底”的要求,帮扶中“完全兜底、长期兜底”的情况就出现了。这种严重脱离市场的帮扶方式,短期内虽有一定成效,但可持续性却成为大问题,因为能帮扶一时,不能帮扶一世。

(三)“福利化”陷阱导致的心理落差

一些地方法规中低保与扶贫政策存在碎片化,在具体实施上难以统一,扶贫干部在面对一些不协调、不配套的规定时一时不知所措。主要体现在为了完成工作目标变通执行,不能结合实际情况机械执行,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选择执行等。对贫困户,在政策上予以一定倾斜,这是精准扶贫应有之义。但这决不能将“两不愁三保障”等视为名正言顺的福利,更不能成为优亲厚友的理由。一些扶贫对象在长期接受帮扶中得到了实惠,不愿放弃这种既得利益,落入“福利化陷阱”。一是以贫牟“利”。一些贫困群众对象不但没有把外在帮扶化作改变贫穷现状的动力,反而不思进取,指望躺在“贫困户”名头上睡大觉,躺在扶贫优惠政策上不劳而获,产生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现象。更有甚者是有意为之的不脱贫,他们错误认为要政府要完成如期脱贫目标,就会有更大的扶持力度,就会获取更多的利益,出现了“扶贫干部干,困难群众看”的现象。二是以拖待“利”。一些扶贫对象担心摘掉“穷帽”后会失去了一些扶贫政策性红利。如“吃低保”, 低保的“补差”性造成了低保群体依赖性,情愿懒吃低保,也不愿勤获收入。加之贫困动态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这又影响到了一些处于贫困边缘的普通民众,他们与贫困户之间的收入差距本身不甚明显,而在扶贫政策享有方面却又差距较大,其心理不平衡感越来越大。在其负面效应影响下,出现了村民为争当贫困户积极奔走的现象。

二、脱贫攻坚帮扶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对策和路径

要有物质扶贫助脱贫,更要有精神扶贫斩“穷根”,要把扶贫功夫重点下在思想帮扶上,最大限度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打赢如期脱贫攻坚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从短期运动到持续长效, 明“导向”

1、吃透扶贫政策。要充分认识扶贫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更要深刻认识到其长期性和持续性。帮扶要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在自身财力许可下有序推进,既要保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性,也要保证其可持续性。

2、真心帮实在扶。一是选得准。派出单位要在深入了解,精准判断困因基础上,科学选派对口扶贫干部,把有志扶贫,善于扶贫的干部派往扶贫攻坚一线。如优先选派优秀后备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参加驻村扶贫就是很好的尝试。二是沉得下。扶贫干部要吃透村情、社情、户情,咬定困因不放松,对标短板想对策。以帮在点上,扶在根上的扶贫行动赢得扶贫对象的信赖和支持。三是求实效。进一步完善扶贫考核机制和考核体系,突破“唯数字论英雄”的思维定势,将容易被忽视的扶贫情感、扶贫作风、脱贫质量和返贫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实现怎么有效果怎么干,怎么可持续怎么干,切实解决帮扶过程“虚化”问题。

(二)从单纯输血到志智双扶,斩“穷根”

1、重塑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

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使其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扶贫受益对象,还是脱贫致富的主要依靠力量,自觉的把勤劳致富当成自己份内事,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一是多体现民意。在与扶贫对象多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其意见、紧密对接其需求,与相关扶贫项目或举措有机结合,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决策更科学、更接地气、更体现民意。二是全方位参与。建卡贫困户对象确认、扶贫项目选择、扶贫计划制定,脱贫项目实施,等扶贫工作,都要尽量让贫困群众群众参与,放手让他们干,让他们自己自己做主、自主脱贫。

2、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心动力

扶贫 “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要建立精神物质扶贫同时着力、“扶心扶志”有机结合的“正向发力”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是形成良好社会共识。要摒弃“无条件未同情弱者”的心态,让扶贫对象明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的道理, 逐步形成“单靠救济斩不断穷根,唯有勤劳才能摘穷帽”的社会共识。二是引导合理心理预期。扶贫只能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 “保基本”, 坚决避免因大包大揽而出现“扶贫一头热、脱贫一头冷”的现象。三是有效激发主观能动性。要让脱贫致富既成为扶贫攻坚工作的方向,又成为扶贫对象奋斗的目标,让外界的帮扶力量与自身的不懈努力凝聚成一股能量。为此就要有效激发扶贫对象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自主、自信、自立、自强,从而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

3、引导走扶贫开发的发展道路

“造血式”扶贫,实现自我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政策。一是扶知与扶智并举。扶贫中多送一些知识、观念和技术,多送一些资讯、市场和项目,真正让贫困户在帮在实处、扶在实处的帮扶中学到致富技术、找准致富门路。二是培训与指导并用。一方面要与扶贫对象的培训需求有效对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订单化培训。当前就要精准提供生态养殖技术、种植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实用技能培训,以及家政服务等劳务输出培训,让培训项目精准,培训效果更佳且更可持续。另一方面也要把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请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其掌握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三是托底与市场化并重。根据扶贫对象自身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发展适应性强的产业。以此改变困难群众只管发展,不管效益的短视行为。实现市场缺什么种什么,市场什么贵发展什么。要在帮助选择发展方向,寻找销路中让其感受到市场的无限魅力。当然帮助其走向市场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在承诺对其成品进行保底回购的过程中,逐步放手让其产品走向市场,实现在流通中增值,在优质下优价。当然,对于有的扶贫对象面对风险时自觉不自觉的规避倾向和犹疑反复,要有耐心,要切实化解他们的顾虑和纠结,尽量让他们安心和放心。

(三)从普遍福利到正向激励,汇“正能”

1、强化政策协同配套。地方政府要系统深刻的反思和评估其具体政策和措施在施行中出现的弊端和问题,及时改进和优化配套的扶贫政策,确保相互间协同,上下不矛盾。一要发挥政策的正向激励功能。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依靠自己勤劳双手参与脱贫实践的的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可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于自主就业和创业,如期和提前实现“摘帽”的贫困户,可在“摘帽”后的一定期限内,继续给与相应的扶持,以政策稳定性和扶持连续性实现正向激励。二要建立“帮贫不帮懒”的扶贫机制。贫穷不能成为给其特权的理由,对于无形中鼓励和助长不劳而获思想的措施和做法尽快予以纠正,从而有效破除“扶贫依赖症”。除低保外,原则上不直接发放钱物,更多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同时将贫困户的勤劳程度、发展意愿以及脱贫实践效果等因素综合考虑,让那些勤劳致富者得实惠,让那些“好吃懒做”者受煎熬,发挥 “奖勤罚懒”的扶贫导向。三要适当兼顾贫困边缘群体。要兼顾非贫困群体的一些合理诉求,特别是徘徊在贫困边缘人口的基本诉求和公平利益。可以整合一部分项目资金或扶贫资金,做大做强能够惠及到脱贫产业,既可以防止边缘贫困人口再度返贫,又可以疏导其“不满”情绪。

2、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价值引领动心。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载体进行扶贫政策的全覆盖宣传,让精准扶贫政策入村、入社、入户、入脑、入心,实现精准扶贫政策的价值引领作用,让扶贫对象在思想上认同、情感上认同、结果上认同,以此树立“苦熬不如苦干”的观念和“勤劳致富光荣”的思想。二是评比教育正气。通过歌唱、舞蹈、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倡导积极向上的民风、家风。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引导作用,设置光荣榜和曝光台,以此探索新时期对“等靠要”思想的负向约束办法,对长期享受农村惠民政策却不思进取的要依法依规取消相关政策待遇,以此向不良风气“亮剑”。三是先进典型励志。要大力挖掘、提炼、宣传与贫困作斗争并成功脱贫致富的励志典型,以他们的“现身说法”和“传经送宝”, 让贫困群众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并从中汲取自立精神和力量,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于脱贫攻坚实践中。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志胜.精准扶贫领域贫困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基于精神扶贫视角[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8(03)

[2]薛刚.精准扶贫中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作用及其激发对策[J].行政管理改革,2018(07)

[3]毕红静 仝晨曦.基层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困境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 2019(07)

论文作者:胡远棋,杨昌玉,翁腊梅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  ;  ;  ;  ;  ;  ;  ;  

脱贫攻坚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论文_胡远棋,杨昌玉,翁腊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