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物流发展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海峡西岸论文,物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点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是福建省提出的2004-2008年战略部署[1]。目前,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与产业园区,是我省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构筑福建产业竞争制高点,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而物流作为支撑企业集群发展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的产业,贯穿于集群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到消费市场的整个过程,在这“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回顾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研究产业集群的特征,探讨产业集群环境下物流服务的发展策略以及如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海西区产业集群发展与物流的关系分析
经济学家将“集群”引用到经济学中,形容企业的生态聚落,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由专门人才、专门机械、原材料提供、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等造成的“外部经济”,促使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并形成相互依赖关系的产业集群[2]。从现代的意义上来讲,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群,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而新空间经济学家认为某一地域如果形成了最初的产业集聚趋势,就会产生“集聚呼唤集聚”的累积循环效应,这种力量称为“集聚力”。集聚力的形成使得率先形成产业集聚和要素集聚的地区具有一种先发优势。国内较早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是北京大学的王缉慈,她最先较为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及新产业区理论,在对影响我国区域发展的传统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指出了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集群有多种形式,其复杂性也不尽相同,但产业集群的主体都是大量产业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产业集群物流作为经济社会的子系统,是海峡西岸实现资源最佳配置、产业结构优化组合、区域贸易发展、人才合理流动的载体,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辐射源。
(一)海西区产业集群的现状
我省作为海西区建设的核心地带,物流需求量大。改革开放之初,福建产业集群率先在泉州地区发展起来,而且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海西区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泉州、福州、厦门和漳州等4市。产业集群的发展使海西区成为全球最大的显像管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彩色显示器产业基地、全球第四大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并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前,福建省财政每年将安排6000万元人民币支持产业集群,拟实现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中心,依托经济发达商贸繁荣,建立全方位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国际接轨,衔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对接台湾海峡两岸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物流功能。
目前,海西区约有60个初具雏形的产业集群,具体分布如下:(1)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电子显示器、市区的福州软件园。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像管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彩色显示器生产基地、全球第四大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计算机外设、青口的汽车、长乐的纺织、闽清的陶瓷制造、罗源的石材加工等。(2)泉州。晋江服装纺织、石狮服装纺织、晋江鞋业、南安的石井、水头石材、惠安崇武石雕、德化陶瓷等。(3)厦门。电子产业集群、修造船和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海沧的石化产业群、以金龙客车为核心的汽车零配件、机械设备产业群、装载机产业集群等。(4)宁德。福安的电机、南平电线电缆、福安船舶修造业、柘荣药材等。(5)三明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沙县金沙园、永安尼葛园和市区小蕉工业园)。
(二)海西区发展产业集群物流的必要性
产业集群强调的是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地区的产业成长现象。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形成地理空间集。从整体上看,海西区产业群落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区域内产业结构不够理想。目前,区内发展较好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传统型的制造业,而这些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上下游产业链拓展不够。(2)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链的辐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福建三大支柱产业的主要产业链分布在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显示器产业链在福州的马尾和福清,机械产业的装载机械产业链在厦门并向龙岩、三明延伸,轻型客车产业集群在福州、厦门,石化产业的化纤产业链在厦门的海沧,炼化产业链在泉州的泉港区。而在其他城市,三大产业的产业集群规模都比较小,与支柱产业中的主干产业链的关联度也不明显。(3)集聚效应存在脆弱性。海西区的大多数集群是通过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来吸引企业形成空间上的聚集。在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这种产业集群很难真正实现以其内在良性运行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集聚,很难形成在本地根植性强的产业集聚效应。不仅如此,根据产业集群其内在结构发展演化规律,其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由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3]。
(三)海西区产业集群发展与物流关系分析
古人云:“兵马未到,粮草先行”。物流为企业产品打入市场架桥铺路,为生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材料。然而,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都感到一种资源短缺的无奈,其传统的单一企业竞争模式已经很难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尤其集群环境下信息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加深了企业竞争的压力,信息资源的开放性,打破了企业的界限,建立了一种超越企业界限的新的合作关系,为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时,如何在集群环境中做到产业整合的动态性,形成集群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通过物流来实现。为了实现产业集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产业集群物资流动进行统筹、合理规划,整体控制、以实现区域物流各要素的系统最优目标。
1.产业集群环境下物流的发展。发展产业集群离不开物流平台和现代服务体系的支撑。物流相当于集群中企业的大动脉和神经中枢。一些学者从产业集群物流合作治理模式研究的意义出发,根据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的理论来分析各种类型的物流合作。但他们重点放在了对产业集群物流合作的中间治理模式的研究上,并从产业集群物流合作的综合物流成本,提出如何进行合作治理模式的选择。从文献整理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4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物流进行研究:(1)产业集群物流服务系统重组模式;(2)从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角度论述了物流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3)产业集群物流合作治理模式研究;(4)产业集群的供应链角度研究物流服务集成策略。
2.产业集群物流提升产业竞争力。从黑色大陆理论到物流冰山理论,物流领域的潜力为人们所重视,由此产生了第三利润源的说法。物流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不仅要合理组织企业的产供销环节,将货物按必要的数量以正确的方式,在准确的时间内送到正确的地点,而且要让每一个要素,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伴随着物流概念的发展,集群内的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制造、研发和市场等核心业务上,而将自身全部或者部分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交给专业的物流提供商管理。这样就避免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
欧美一些学者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消耗、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如此,物流还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功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可压缩成本和增加利润。学术界和产业界逐渐认识到物流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项具体操作性任务。把物流放在企业的战略高度,会影响企业总体的生存和发展,将物流和企业的生存发展直接联系起来,对企业物质的输送、效率的提高、流通的周转都是很有帮助的。
3.物流带动海西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物流业的形成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结果。物流网络结构的变化降低运输成本,加速产业集聚。在聚集效应作用下,福建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企业向集群靠拢。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重新界定“三个产业”新概念时,将新兴的现代物流划归为“第三产业”,显而易见把现代物流看做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而全社会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来衡量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为了区域经济有更好的发展,站在产业集群的角度,可以从一个更高的起点构建海西区现代物流体系。
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其外部经济性主要表现在协作效应、制度效应和创新效应方面。协作效用又称为联合行动,是指区域物流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为了共同目标而进行有意识的合作[4]。这种合作既可以是不同产业链之间的整体合作,也可以是某个物流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物流业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加快现代物流业网络体系建设,使其成为海西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海西区产业集群与现代物流的构想
由于海西区产业集群区域内结构不够理想,产业关联度低以及集聚效果差,基于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宗旨,结合需求流动网理论,利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和技术,构建一组由自主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企业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以消费者需求的价值实现为内在指向性的企业动态网络集合体。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将集群内的上游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下游的销售商和客户联系在一起,使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伴随着需求不断流动。
(一)将物流嵌入到产业集群中
物流涉及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方面,它包括:(1)生产最终产品或提供最终服务的企业;(2)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生产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供应商;(3)下游的销售商及销售网络、顾客;(4)侧面有互补商品的生产商。如今,企业注重于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与维护,而将不构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职能通过企业外包来实现,这已成为当今诸多企业的共同选择。因此,如何将置于生产和销售领域以外的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环节蕴藏的巨大利润潜力加以进一步的挖掘成为集群中的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
1985年美国的新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他指出只有嵌入于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的信息和经济关系,才是经济活动者在现实经济社会中所乐意接受的,而人们之间频繁的互动、密切的联系纽带使得经济活动具有可靠性、可预见性,并避免彼此陌生的人交易时可能产生的问题[5]。实时性作为衡量嵌入性和物流效率的一个共同指标指的是物理进程的真实时间,而实时操作系统是指具有实时性,能支持实时控制系统工作的操作系统,其首要任务是调度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完成实时控制任务,其次才着眼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率,重要特点是要满足对时间的限制和要求。如何使物流和嵌入到集群内,从而促使其在相互联系,合理分工协作。形成了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目标的产业体系。
(二)使集群中的企业作业达到流水线式效果
计算机中的流水线是指把一个重复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与其他子过程并行进行,它一方面强调空间并行性,即在一个处理机内设置多个独立的操作部件,并且使这些部件并行工作;另一方面强调时间并行性,即采用流水线技术是一种非常经济,对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非常有效的技术[6]。采用流水线技术只需增加少量硬件就能把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几倍。并且在有效的时间内使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协调有序工作,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最高效率完成任务。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协同化战略是在竞争中实现的,体现了竞争的活力,可以达到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在原有的流通体系中,物流过程的承担是有明确分工的,即零售业通过批发向厂商购入商品,厂商不承担商品输送、保管职能,同时零售商自身也不从事这些活动,而是委托批发商代为代理。协同化物流能够打破单个企业的绩效界限,通过相互协调和统一,创造出最适宜的物流运行结构。
(三)建设产业集群现代流通中心体系
海西区的建设需要现代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是实现区域发展要素的整合、协调和优化的重要途径。在产业集群集中的区域,福建应充分发挥福州和厦门这2个城市的中心集聚和扩散效用,依托福州和厦门以及周边各地市的物流资源,把福州建设成为海西区北端物流枢纽中心型的区域流通中心,把厦门建设成为海西区南端物流枢纽中心型的区域流通中心;根据泉州、漳州等其他7地(市)的经济社会和地理区域特征,建设成为专业产品型的城市流通中心。其中,泉州、漳州、莆田和宁德拥有港口资源条件,重点发展港口带动型的专业产品城市流通中心;漳州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重点发展港口带动型的农产品城市物流中心,形成农产品贸易、批发和配送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因此,根据福建省9个地(市)各自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集群的特点,使得流通中心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围绕产业集群的物流服务圈。
(四)推进海西区产业集群物流市场生态结构的形成
根据生态位理论,每个生物物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即生态位),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一个生态有一个物种,偶尔出现于同一生态位中的两个物种必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最终导致其中一个物种被逐出[7]。据中国物流市场的调查表明,第三方物流业务正在逐年扩大,工商企业正在削减为自己提供物流服务的供应商的数量。可以看出,综合物流市场的份额将成为物流市场最大的组成部分。根据海西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特点,积极鼓励集群企业以完全外购的方式向社会专业化物流组织购买所需的全部物流服务,并让这种合作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断的磨合与推进,最终不仅能够形成一个不断循环产业集群生态圈,而且有助于各产业集群的物流市场在海西区体系中找到最适生存、发展的位置。
三、总结
海西区在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不仅应充分注重物流现代化,降低集群企业物流整体成本和质量,更应结合先进的理念,加强与国内先进省份和国际物流企业合作,借鉴国内外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经验,提高物流业的科技含量。根据海西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依托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合理、运转高效、畅通完整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使得集群企业物流的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和物流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