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利纯
益阳市中心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 要】目的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与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抽取86例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配合模式)与研究组(无缝隙配合模式)。对比不同组别护理满意度、并发症情况、手术成功率。结果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出现率。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护理配合
不稳定型心绞痛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该病发病急、病程长,很有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与生命[1]。在治疗时通常使用介入治疗方式,使用有效的护理措施与其配合可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本次研究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与效果进行探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抽取86例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4:19,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为(61.2±3.5)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3:20,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为(61.5±3.4)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模式,例如使用亲切的语言鼓励患者、配合主治医师手术操作等。
研究组给予无缝隙配合模式:
手术中心理护理。在手术室门口迎接患者,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多与患者交流,拉近彼此关系;带领患者参观手术室情况,缓解患者恐惧与焦虑情绪;在手术前使用亲切的语言安慰患者,增强其治疗信心;加强病情与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是心电图变化、血压、血氧饱和度,手术全程保证静脉通路的畅通,以便随时进行抢救工作;在麻醉前做好麻醉诱导工作,提升患者依从性,麻醉方式一般为局部麻醉,患者神志处于清醒状态,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不适。
手术中护理配合。熟练掌握手术步骤,达到与手术操作人员的默契配合,能够及时准确地将需要的器械交接给操作人员,为穿刺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护理人员要掌握不同导管的类型与用途,对压力系统与术肢连线进行妥善固定,避免术肢突然活动或者由于患者出现躁动造成导管移位;协助进行挠动脉穿刺的患者将术肢抬高,定时减压,通常需要4至6h,基于手术情况进行3M辅料的更换,平卧时间至少为6h;若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给予阿托品或放置临时起搏电极;若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给予利多卡因、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患者术前存在心功能不全问题,使用合适剂量的低渗性造影剂,发生急性左心衰时进行利尿处理;若出现室颤,协助操作人员除颤;拔除股动脉鞘管后使用沙袋压迫6至8h。
1.3研究指标
(1)护理满意度。依据为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评分在85分及以上;满意:评分在60至84分;不满意:评分低于60分。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2)并发症情况。
(3)手术成功率。
1.4数据处理
借助SPSS20.0版本软件检验组间数据差异,计数资料的描述方法为“构成比”,检验方法为χ2检验,且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条件。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2.3手术成功率
研究组手术成功率为100%(43/43),对照组为97.67%(42/43),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不明显(χ2=1.012,P=0.314)。
3.讨论
当前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生活习惯的改变使得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逐年上升[2]。接近1/3的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心肌梗死、猝死的可能性很高,若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发生失误,将给患者生命带来严重威胁[3]。在介入治疗时常规护理配合模式并不能满足手术需要与患者需要,影响手术效果的发挥。使用有效的护理模式与其配合对于手术质量的提升具有必要性。
无缝隙配合模式将常规护理配合模式作为框架,与介入治疗手术特点相结合,通过手术中护理配合保证护理服务的适应性与全面性。有资料显示[4],若介入治疗中穿刺部位过高、拔管方式不当、压迫沙袋方式不正确,都可能导致穿刺位置出血、血肿,甚至形成假性动脉瘤。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拔管、压迫沙袋方式的注意,并且加强对心电图变化的监察,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胸痛问题,若患者感觉不适,使用通俗的语言将出现该种问题的原因解释给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针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将低渗性的造影剂应用其中,并尽可能减少投照体位,使得造影剂使用量得以减少,减轻心脏承担的负荷量,防止出现急性肺水肿,在护理配合中随时提醒手术操作人员造影剂的使用剂量;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慌气短、肺部湿啰音等问题,若发生异常尽快配合手术操作人员处理。另外,护理中注意动脉压的监测,并及时将动脉压情况反馈给手术操作人员,若出现变化可及时处理,为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对于护理人员而言,无缝隙配合模式工作多样性也有所提升,不必按照常规护理的固定模式进行,促进其职业技能的提升[5]。该种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促进介入治疗手术效率与质量的提升,还能推动现代医学中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表明无缝隙护理配合服务可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另外,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表明该种护理模式可减少并发症出现。综合以上内容,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的护理配合在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上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燕,王立忠,张春来,等. 替格瑞洛对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5):1824-1827.
[2]张明明,徐延玲,王孝福,等. 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炎性因子及可溶性P选择素的影响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2):12-15.
[3]刘敏,邵芳,仲崇俊,等. 移情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期望水平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4(5):550-553.
[4]刘淑萍. 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影响观察与分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7):213-215.
[5]李小花,王堃. 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护理效果及不良事件预防[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5-7.
论文作者:彭利纯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患者论文; 心绞痛论文; 手术论文; 不稳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满意度论文; 模式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