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发挥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作用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明显标志之一就是金融在国民经济总体运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金融部门已成为经济建设资金的最主要供给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因此,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金融应该而且也可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作为经济增长重要资源动力(资金)供给者的金融业不能把资金的使用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不能将资金按效益优先的原则进行配置,不能把资金作为商品来进行交换,那么,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完全不可能的。基于此,进一步改革金融体制,健全金融机制,就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一、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和手段的转变,为经济增长创造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

10多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始终是把促进经济增长放在首位。其结果,尽管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即依靠资本投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量型经济增长;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多次出现的通货膨胀(包括某些年份出现的严重的通货膨胀),给经济增长甚至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均表明,在严重通货膨胀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因此,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稳定币值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角度出发,我国也应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重点的转移。1995年我国已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为我国中央银行执行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法律保障。现在的关键是贯彻落实、付诸实施,真正做到币值的稳定,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一个宽松、稳定的货币环境。与之同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也要从以直接的行政手段为主过渡到以间接的经济手段为主。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手段极为单调,几乎完全是通过信贷规模控制等行政手段进行调控,效果很不理想:“紧”则卡死,“松”则失控,造成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启用新的货币政策手段,即中央银行灵活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和窗口指导等手段,调节贷款规模、结构和货币流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二、转变专业银行的信贷投入方式,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和效益较差的最突出表现和症结所在。1986 年我国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税率为20.43%,80年代末下降到不足17%,1994年又进一步下降到10%以下。 由于资金使用效率下降,所以为推动经济增长不得不注入更多的货币资金。过量的货币资金供给必然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并导致实际资金利用效率的进一步下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高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乏力现象并存。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扭转资金使用效率不断下降的局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专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按最保守的估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专业银行的不良信贷资产(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已占其信贷资产总量的20%以上。造成这种格局最根本的原因有两点:从外部来看,专业银行受到各方面的严重干预,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权;从内部来看,专业银行负盈不负亏,缺乏利益—风险约束。因此,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需要出发,专业银行必须改变信贷投入方式,改革信贷资金“供给制”模式,将有限的信贷资金投向质量好、效益高、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企业和产业,不断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在目前条件下,专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可以适当地向企业技术改造、民营经济、第三产业等领域倾斜。总之,信贷资金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其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凡是有悖于这“三性”的信贷资金投入都是无效投入,都是专业银行所不能接受的。如果专业银行继续对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进行“输血”救济,而对那些效益好,能够适应市场需要的企业不能进行充分的支持,那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仍然得不到改善和提高。

三、构造充分竞争,充满活力的金融机构体系,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与质量型、效益型经济增长相适应,必须打破目前专业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构造一个竞争性、高效率的金融机构体系。从这一客观要求出发,第一,必须加快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金融企业;第二,鼓励开办更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国际通行的综合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培育我国金融体制变化的新生长点;第三,大胆试办民营金融机构,促进我国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第四,积极稳妥地建立合作银行;第五,稳步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推动我国金融业的规范化、国际化。毫无疑问,构造竞争性的金融机构体系,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有力举措。很难设想,在一个高度垄断的金融机构体系格局中,能够有高效率的资金配置机制,能够有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四、发展资本市场,疏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为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提供更有效的资金保障

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是经济增长高质量的充分条件。而储蓄要转化为投资,又必须具备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到目前为止,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是十分缓慢的。这就导致:一方面,我国城乡居民只有一种储蓄方式——银行储蓄(其它的储蓄方式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的资金来源又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其它来源的资金微不足道。结果造成企业负债过高(平均水平超过70%;这负债中的90%是对银行的负债)和银行的巨大负担。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疏通我国最大的盈余主体与最大的赤字主体——城乡居民与企业之间的储蓄——投资渠道,增加各经济主体储蓄与投资的选择机会,使储蓄更有效、更快捷地转化为投资,也为企业进入市场、面向市场筹融资铺设通道,创造企业转变经营方式的金融机制。显然,在单一的储蓄投资渠道里,是不可能达到这一目标的。这已被我国几十年来银行间接融资高度垄断所造成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实践所证实。因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资本市场,培育多元的储蓄—投资渠道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选择。

五、消除资金价格双轨制,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借款者、贷款者和储蓄者三方对货币资金的供求数量而发挥调节功能的,在一个利率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格局中,它具有刺激资金有效配置和高效率使用的功能,因而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我国的资金价格——利率实际上是双轨制,政府定价与市场定价并行。长期以来,我国居主体地位的利率(政府管制部分)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利率结构(包括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地区结构以及银行利率与证券利率结构等)不合理,利率水平不正常(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反映资金价格的实际利率是负的),利率管理体制僵化等,使利率既不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潜在的生产率,也不反映资金供求状况,严重影响了利率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这种背景下,资金成为各种资源中最便宜的一种资源(在负利率状况下,从国家银行获得贷款实际上等于得到一种补贴),这样,资金的浪费和低效使用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只有通过放松利率管理,从制度上保证利率的灵活变化和结构合理化,才能充分发挥利率的功能,才能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效益、通货膨胀、经济稳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只能够采取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或影响利率,而不能够依靠强制力量和行政手段直接规定、限制利率。所以,利率市场化的实质就是要求以通过市场发挥作用的间接金融管理手段取代以靠行政力量确定利率的方式。我国在从僵化的利率体制向更加灵活的、由市场确定利率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审慎、精心的设计,目前可以考虑先实现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同时注意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尤其是理顺银行存、贷款利率与国债利率等之间的关系。

六、重建信用基础,严肃信用法治

近年来,极为普遍的拖欠、躲避乃至抵赖债务行为导致的信用道德危机,造成了资金运转环境的恶化、金融纪律的松驰和金融秩序的紊乱。由于资金供求过程中的信用关系紊乱资金循环受阻,特别是无偿占用和利用以至侵蚀他人资金利益的行为不仅得不到制止和惩处,反而可能获得更大利益(例如最终被豁免债务);以致于滥用他人资金的现象盛行并形成广泛的心理预期。因此,资金的低效占用和使用就成为难以解决的顽症。重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基础和信用关系,是解决资金低效运用的当务之急,也是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

标签:;  ;  ;  ;  ;  ;  ;  ;  

充分发挥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