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高职教育应该明晰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明晰论文,几个问题论文,世纪论文,高职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现在人们一提起高职教育,言必称与国际接轨,言必曰借鉴德、日、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模式。应该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严格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还是19世纪中叶后才出现的。但那时的所谓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职业教育的目的也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为了谋生,使“无业者在业,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语)。而且职业教育的理论和主张很多都带有欧风美雨的印迹,特别是受到美国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普通教育比较而言,发展的进程是缓慢的,而且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只有到80年代后才出现了较为名正言顺的高职院校。但即使这样,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也大多是偏向普通高校的老套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的面向世界,也就没有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诞生。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高职教育办学经验和职教理论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只有在面向世界中,与世界文明、进步同呼吸、共命运,让中国职教这条巨龙游入大海,吸收丰富的养份,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各国高职教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是相似的,从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手段和途径、办学模式,甚至管理、经费等方面都有不少共同之处。因此,从这一点看,我们也有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理论的必要。
但言必称德、日、美、笼统提与国际接轨,这是既不切实际也是欠妥的。因为各国国情有别,都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教育传统,各国高职教育应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固然是面向世界而诞生的,但在中国职业教育的诞生、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借鉴了别国先进的经验和理论,而且也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在办学模式上,要求根据“吾国幅员辽阔,情势万殊”的特征而重视“调查及研究”,“因时因地”设置职业学校,规定职业科目及教授材料,要求“努力与劳动界联络,授以相当知能,以谋改善其生活”,要求“努力改进农村事业,使成教育化,为最大多数人民的最大幸福的基础”,搞所谓“大职业教育主义”,要求根据中国当时的实情,大力实施“职业补习教育”,设立“职业补习学校”及“女子职业学校”;要求建立一个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再补习的职业教育体系等等。在职业教育原则上,倡导“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及注重对学生责任心、合作互助精神、理性服从的美德、经济观念、科学态度、从事职业之乐趣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高职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既无现成的经验可供参照、借鉴,也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产生一定的效益,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就不可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培养一般的操作型、技艺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而应该是培养高层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笼统提与国际接轨,要求达到所谓“双师型”的标准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各行各业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十分紧缺,加上教师地位、待遇较低等现实原因,也很难在人才市场中吸引一大批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加入到教师的行列;改组、改制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其教师队伍结构大都是学科型的,这种学科型的教师一下子也难以适应这种非学科型的高职教育模式;国家对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急需的专业教师一直没有畅通的培养渠道。凡此种种,使得“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在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上,我们关注世界职教发展趋势的同时,在模式选择上也必须立足国情,切不可盲目,照搬国外一些国家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社会本位模式”及风行于世的“双元制”等等。此外,诸如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设计、教材编写、专业设置、实习实训、产学合作等,也不可能一下子与国际接轨。因为我国高职教育的真正发展还是近10来年的事情,还缺乏一系列必要的准备,不仅理论和经验显得贫乏,上述各项的准备和投入也明显不足。所以,中国职教一方面要面向世界了解世界,吸收一切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又要雄姿勃勃地走上世界舞台,使中国职教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的特色,占据一席之地。
二、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的问题
目前职教界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要以市场职业岗位为依据。笔者以为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首先,职业教育毕竟属于教育的范畴,它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的,它与市场规律、经济规律不是一回事。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流动、多变,因而它对人才的需求也往往是多变的,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而教育秩序则须有相对的稳定性,教育效益则须有较长的周期和滞后性,教育质量则须考虑人的全面发展和远期的应变能力,教育内容须考虑适度超前等等。要协调这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使职业教育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对市场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速度和人才需求方向作深入的了解和科学的预测,不能盲目追随市场的现实需求,一哄而上,频繁变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让市场牵着鼻子走;或盲目地以近期或小区域的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更不能由于职业岗位的不同,受从业者的利益驱动或其他因素,诸如学校短期经济、社会效益,考生人数多寡的影响,而盲目地过多、过快或过少、过慢地设置某些专业,从而产生结构性的偏差,导致教育成本的上升和教育资源的废置。显然,笼统地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是不科学的。
其次,我们行将进入一个瞬息万变的新世纪,只要审视一下教育赖以生存和为之服务的中国和世界社会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就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仅以市场中的职业岗位为依据的观点和做法是欠妥的。据统计,世界物质财富大约以每10年20%~25%的速度增长,这种增长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精神财富的增长怎样衡量,似乎没有统一看法。有人根据科学论文的篇数、图书出版的册数来判断,据说现在大体是5年左右翻一番。可以说,科学技术是以加速度发展,成指数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工艺、职业岗位和劳动内涵等很快调整、变化。如电信事业,今天还有电报,但随着传真、电子邮件、移动电话、可视电话等的发展,大概在不久的将来,电报就会消失。再如铁路交通,同样是开火车,但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电动机直到磁悬浮车,劳动内涵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国际高等教育界,包括我国一些著名学者指出,21世纪人们将没有职业观念,而只有项目观念。今年从事这个项目,明年参加那个项目,没有固定职业,因而也无所谓职业教育,自然也不复存在以职业岗位为依据设置专业的教育。当然在未来的数十年内,至少在中国,一定的职业分工和专业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上述观点,至少反映了到21世纪人们的职业分工不会稳定,工作内容的变动将会很频繁,社会上将会出现许多想象不到的新行业、新工作。因此,如果在流变如此迅速的21世纪,仍然仅以职业岗位为依据来设置专业,将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既不符合教育的规律,也不合乎社会发展趋势。
再次,从世界视野看,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也为我们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启示。以职业教育较为发达、成功的前西德为例,前西德在其职业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以职业岗位及社会需求和个人职业取向为主要依据设置了为数众多的专业,约有600多个,且在教育教学中亦重职业技能培训而轻基础理论学习,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学生能获得一技之长谋取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这种教育模式日益显露出的一些弊端,前西德的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越来越朝着综合化、基础化的方向发展,专业设置愈来愈少,专业口径愈来愈宽。其它如法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及我国台湾等,情形也大体相似。因此一些职教界的专家指出:下世纪的职业教育,将随着纵横交错的泰勒式的劳动分工的废除而产生一种全新的职教体系,仅为大部分人培训一种职业的教育体制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甚至有不复存在的可能。
三、专业技能训练与基础理论学习的问题
受传统高教目标的影响,现在高职院校也普遍存在着专业越分越细,专业设置越来越多的现象,而且大都重专业技能培训轻基础理论学习,并将其视为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此,笔者也不敢苟同。
首先,从大处着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许多简单的劳动由机器来操作,任何一件工作的劳动内涵越来越专业化;由于大量较为浅易的问题早已解决,因此许多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需要较专较深的知识。另一方面,一些大的工程任务、科研课题、社会问题的解决,又必须有多方面专家、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如京九铁路、长江三峡等全国性的巨型工程,深港西部通道等区域性的大工程,不仅涉及许多工程专业,如地质、水文、土木等等,而且关系到环境、社会、经济等许多自然和社会科学,必须组织各方面的专家“会战”。这就是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是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又是越来越交叉、综合、整体化,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将主导21世纪的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不少专家指出:本世纪以来一直以技术为中心的尽可能分工的泰勒原则将逐步被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劳动的柔性生产模式所替代,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能力,还应该掌握跨职业的能力,即方法能力(分析与综合、抽象思维、自学、有计划的行动等)、社会能力(集体工作、合作与交流,责任心、质量意识、行为规范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及教学内容如何主动、有效地适应这一要求,如何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这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理想的解决办法是加强区域间或校际间的合作,搞大专业或综合化专业设置,在注重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论的传授与培训及社会能力的熏陶。
其次,尽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不断产生,老知识不断陈旧过时,但任何新知识,就是像计算机这样的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高新技术知识,其来源也是有其旧的基础的。因此不少学者、专家认为,掌握了坚实宽厚的基础就等于掌握了科技发展的钥匙,就能应付瞬息万变的时代。什么是基础呢,这不是三言两语能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的,然而基础需要有对某一学科的或某个领域的全面了解并能高瞻远瞩,需要有一定的广度及对相邻学科或某些领域的知识,则是人们较为一致的看法。所以科学技术越发达,知识增长速度越快,越要求人们掌握某一专业、学科或领域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一些高职院校只开设一些较浅显的“概论”、“介绍”性质的入门课,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实用性,不追求知识或专业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或重专业技能训练、培训,轻专业基础理论传授等等,笔者向来不敢苟同。因为这样做,固然可以让学生知道一些有关的名词术语,可以夸夸其谈,却不一定能了解这些知识的发展脉络和精髓,不一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和社会需求。
再次,从我国现有高职院校的财力、物力、人力及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多,重职业技能训练轻基础理论学习也势必将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是:①我国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均不太长,缺乏开设众多专业必备的师资、图书资料的储备及必要的教学设施。②我国当前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穷国办大教育。尽管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切实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且作出了一系英明果断的决策,各高职院校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但经费紧张仍然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十分严峻的现实问题。加之高职院校大多为新建,新建高职院校百业待兴,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众多专业技能训练所需要的实训、实验器材上。③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是以近期的社会需求和人们职业取向为主要依据的,而对各专业的未来需求及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实际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预测,这样可能产生两种偏向:一是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客观需求、特别是一些艰苦行业的需求,不能正确引导人们的择业取向趋于合理;二是一旦某些专业将来不需要了,无疑将产生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使教育成本上升。④市场经济,由于竞争及利益的驱动,职业的流变是非常迅速的,因而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专业技能训练与基础理论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