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村合作社的发展_农业合作社论文

印度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合作社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国外农村合作社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合作社事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但是,大多数研究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欧美等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对于亚洲的研究,也只是关心日本等先进国家。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问题是,欧美以及亚洲的发达国家,其合作社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合作社存续的市场经济环境也绵延日久,合作社成长为今天的模样,存在着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人文传统等方面的特性。将这些国家的合作社经验介绍到中国来,就明显有一个中国化的适应过程。相比较而言,印度和中国同属发展中大国、人口大国,农业人口比重都很高,印度发展农村合作社的经验对中国将会更有借鉴的价值。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本文试图分阶段描述印度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探寻其对中国的启示,以期促进中国农村合作社事业的良好发展。

印度于1947年独立,1950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次在国家计划中对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进行了全局性的部署。因此,本文把1950年作为划分印度农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界标。

一、1950年以前的印度农村合作社

印度的合作社成立于高利贷盛行的背景之下。在20世纪初,由于没有以农村普通农民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地主、商人和其他高利贷者纷纷肆无忌惮地向普通农民高息借贷。农村资金持续短缺,农民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状态,民怨沸腾,农村地区多次发生骚乱,大量农民卷入了反政府的行列之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在1904年颁布了《信贷合作社法》(Cooperative Credit Societies Act),开始用组建合作社的办法平息民怨,以缓解局势紧张和资金短缺。《信贷合作社法》规定,城乡可以建立多种信贷合作社,并且信贷合作社可以得到政府的多种扶持,印度农村合作社从此开始建立起来。2004年,为了纪念合作社100年,印度还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第一部法律颁布之后,为了克服信贷合作社的局限,1912年,印度又颁布了《合作社法》(Cooperative Societies Act),规定城乡不仅可以建立信贷合作社,还可以建立生产、消费、销售、保险和住宅建设等领域的合作社,在法律框架下把合作社扩展到非信贷领域。差不多同时,殖民地政府还成立了合作社的中央机构,即联邦合作社总社。

1914年,殖民地政府指派麦克莱根(Maclagan)组织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对合作社运动的检查和规划。根据该委员会的建议,政府又规定,非官方人士和机构也可以参与合作社的发展事宜;合作社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展,销售合作社、耕牛保险合作社等类型的合作社也进一步出现。1919年,印度又制定新的法令,将合作社的发展等事宜移交给各邦政府办理。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严重地影响了印度合作社的发展,不少合作社生产停滞,许多合作社不能归还政府的贷款,很多合作社停止了活动甚至倒闭。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农产品价格抬升,农民收入增加,合作社不仅能够归还政府的贷款,还得到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在生活必需品匮乏、黑市猖獗的状况下,消费合作社和销售合作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合作社也得以进入初级农产品加工和小型工业领域,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在印度独立的前两年,殖民地政府采纳了合作社规划委员会的建议,促进村级合作社经营内容和组织形式多样化。村级合作社内部纷纷兴建了果树栽培、荒地开发、畜牧、养鱼、销售、加工和小型工业等事业,既丰富了合作社的业务,也充实了合作社的内部组织机构。

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印度农村合作社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

1.发展概况。1950年是印度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印度农村合作社继续保持了二战时期的较快发展势头。根据合作计划委员会1946年、全印度农村债务委员会1954年、麦赫达委员会1960年的建议,印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鼓励并支持在农业、小工业、手工业、金融和商业等部门尽可能多地建立合作社,把合作社作为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基础。同时,合作社的计划也进一步具体化。1954年,全印度农村债务委员会针对信贷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详细的建议:要求国家给予各级合作社足够的重视;贷款的重点是对作物生产提供短期信贷,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信贷;通过建立较大的合作社信贷机构,加强合作社在农业信贷中的基础地位;将信贷与销售、加工结合起来;扩大农村合作社的仓储设备;建立印度国家银行并使其分支机构延伸到广大农村,同合作社的信贷机构建立有机联系;建立为各级合作社培养人才的机构;建立全国农业信贷基金、全国合作社发展基金、全国仓储设备发展基金、农业救济和保障基金等国家基金,为合作社提供各种优惠贷款,从资金上支持合作社的发展。

在这些建议的推动下,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合作社的拨款,在第一至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分别拨款3.4亿、7.7亿、6.4亿、25.8亿、37.6亿和58.4 亿卢比用于发展农村合作社。农村合作社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见表1)。

表1 20世纪50~80年代农村印度合作社的发展

资料来源:India Yearbook,1979; India Yearbook,1985.

经过多年的发展,印度农村合作社也逐渐形成功能较为齐全、结构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信贷合作社系统、生产合作社系统、销售合作社系统、供应合作社系统、加工合作社系统和支持农业的工业合作社系统,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各类合作社的层级结构也基本形成,一般由初级合作社、县合作社和邦合作联社构成,有的种类的合作社还有了自己的全国性组织。此外,除了这些专业合作社外,综合型合作社也不少。在印度所有的合作社中,80%与农业有关。

2.几种典型的农村合作社。(1)信贷合作社。信贷合作社分为初级农贷社、县合作银行(合作中心银行)和邦合作银行三级。初级农贷社主要分布于农村,服务于农民,最多时占了印度农村合作社总数的60%。初级农贷社的数量在20世纪60~70年代曾经达到20余万个,20世纪80年代初调整为9.5万个,但同时期,社员数量却由3496万户增至6071万户,提供的贷款也由20世纪50年代的2.3亿卢比增加到80年代的267.3亿卢比。县合作银行是全县初级农贷社的联合机构,主要业务是向初级农贷社发放贷款,同时也作为一般银行开展各种业务,所发放的贷款由50年代的8.3亿卢比增加到80年代初的240亿卢比。邦合作银行是各级农村信贷合作社的邦级联合社,也是当时最高层级的组织机构,它从印度储备银行获得贷款,并向县合作银行提供资金。发放的贷款也从50年代的4.2亿卢比增加到80年代初的223.7亿卢比(Dorty and Sonteram,1984)。

信贷系统的合作社还有负责发放土地开发长期贷款的两级土地开发银行,分别设立在县和邦。土地开发银行主要以债券为资金来源,股金、储备金、储蓄也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20世纪50年代初,初级土地开发银行有286家,80年代初就增加到了1165家,发放贷款达到40.8亿卢比。

(2)生产合作社。 生产合作社是印度在农业合作化中组建的合作社的主要组织类型。农业合作化是印度学习中国和日本经验的结果。从1956年开始,印度陆续形成了以下四种类型的生产合作社。①租佃合作社(Cooperative Tenant Farming)。租佃合作社把自己拥有的土地按照合同分别出租给无地农民和退伍军人,向他们提供贷款、种子、肥料和工具等,并为他们出售农产品。社员在按规定缴纳了税金之外,剩余归己。②联合合作社(Cooperative Joint Farming)。联合合作社的农民将自己的土地集中起来,社员仍然拥有各自土地的所有权,在形成的统一农业区域中集体耕种,按照自己的土地和劳动分配产品。③集体合作社(Cooperative Collective Farming)。集体合作社的社员将土地永久地交给合作社,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也都作为股份转让给合作社。社员既可以从合作社得到工资,也可以分得产品。集体合作社一般机械化程度较高。④改良合作社(Cooperative Better Farming)。改良合作社以学习和运用先进的耕作方法为目的,社员对自己的土地具有所有权和支配权,加入合作社时土地也并入合作社,但退出时土地也可带出,进退相当自由。总体来看,印度的生产合作社发展并不是很快,到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9000多个,社员25万人,耕地37.5万公顷,仅占全部农业土地的0.34%。生产合作社一般是基层合作社,很少建立县级联合社。

(3)消费和销售合作社。 销售合作社是农民为了销售农产品而自愿组成的合作社。20世纪80年代初期,印度拥有4000多个初级销售合作社,380 个县级合作销售中心,31个邦合作销售协会和1个全国农业合作销售联合会。消费合作社则主要为农村居民消费提供服务。它由初级和县级消费合作社、邦消费协会、全国消费协会等层级构成。兼营消费和销售的合作社则由初级和县级的批发合作社、邦销售与消费协会等不同层级的合作社构成。1984年,消费和销售合作社在农村的零售额达到了200亿卢比①。

(4)加工合作社。合作社越来越多地从事农产品加工,在20世纪70~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趋势,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合作糖厂(Cooperative Sugar Factory)。1950年,合作糖厂只有一家,1970年发展到73家,1981年就达到149家,1984年更增加到165家,占全国糖厂的一半。这些合作糖厂总共由1.6万个甘蔗合作社联合建成,产量318.8万吨,占全国糖厂产量的53.9%②。合作糖厂还有自己的邦合作糖厂联合会和全国合作糖厂联合会,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提供技术和生产设备、取得许可证、组建新厂并与政府对话。

(5)供应合作社。这类合作社主要向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也向农民提供贷款。其中,印度合作农民肥料公司和印度合作农民有限公司是两个巨型合作企业,在印度化肥的生产和供应、销售中举足轻重。前者由26000 个合作社于1975年联合兴办,1984年,其化肥产量达到了183万吨,占印度氮肥总产量的13.3%,磷肥总产量的26.4%。后者是1980年由683个合作社联合创办, 每年生产和供应尿素150万吨。

(6)综合合作社。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业务链和产业链势必不断延伸, 综合合作社也就应运而生。牛奶合作社就是一种成长中的综合合作社。这种合作社就是为了解决因为销售渠道不通畅,农民有奶销不出去,还得受中间环节的盘剥,而城市则奶量供应不足,奶价奇高等问题,在政府鼓励下成立的。牛奶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牛奶的收购、初加工和销售等服务,尤其致力于解决农户销售环节的难题。到1983年,印度全国已经有36566个牛奶合作社,社员322.1万户,销售牛奶和乳制品38.3亿卢比。合作社还建起了牛奶加工厂,对牛奶进行消毒和包装,延长了牛奶保质期限,既增加了牛奶的附加值,也减少了鲜奶直销给城乡居民造成的损失。在此过程中,县和邦的牛奶供应合作协会以及全国的牛奶合作联合会也都建立了起来,形成了全国的销售网络和组织网络。在牛奶合作社的带动下,印度的牛奶生产也有了较快的发展,产量从1951年的1700万吨增加到1970年的2000万吨,1985年高达4230万吨。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依然有60%~7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印度也在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合作社的“保护伞”也一步步地收起。印度的合作社也在原有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和调整,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从合作社的种类来看,生产合作社已经渐渐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而加工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就拿合作糖厂来说,持续的发展已经使它成了印度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印度是世界产糖大国,在印度的农产品加工业中,糖业仅次于纺织业,有2000万农民从事甘蔗生产,糖业对农村地区的就业、收入和税收都有明显的影响。而在糖生产加工中,合作糖厂的糖制品产量,1992年占到了全国糖制品总产量的62.5%,1998年依然占60%。至今,合作糖厂的糖制品产量依然占全国糖制品总产量的60%(Ahmad and Uddin,2005)。 合作糖厂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90年代,印度合作糖厂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不仅比前期增长明显,就是比起私人糖厂(Private Sugar Factory)和公营糖业公司(Sugar Firms in Public Sector),其增长速度也要快得多。

表2 不同时期不同组织形式的糖厂数量

资料来源:India Sugar Yearbook,1996.

另一个发展超群的合作社是综合合作社中的牛奶合作社。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牛奶合作社就已经呈现出了较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入90年代和21世纪初,牛奶合作社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牛奶合作社几乎渗透到每一个村。2000年,全国奶业生产者已经有900万户。 合作社和农民之间建立了协议形式的产业化链接:合作社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向农民提供奶用兼役用的水牛;农民除了将50%左右的牛奶用于自己消费外,其余部分则卖给合作社的收购站、私营企业和包括合作社奶厂在内的牛奶加工厂。合作社只获取1%的利润, 其余利润则在收购和加工环节返还给农民。这样做就不仅稳定了市场价格,也稳定了生产资料供应者和消费者。

在牛奶合作社的基础上,县级牛奶合作社联合会(Dairy Cooperative Society Union)纷纷成立起来。以县级牛奶合作社联合会为成员,或覆盖全邦、或跨越数县的地区牛奶合作中心(District Dairy Cooperative Society Center)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到1996年,地区牛奶合作中心已经发展到169个。这些中心不仅通过牛奶合作社网络从农户手中收集牛奶,进行牛奶和乳制品加工,还积极向城市出售鲜奶,并向合作社社员提供技术培训和兽医等技术服务。地区牛奶合作中心的上面是全印度奶业发展局(National Dairy Development Bureau,NDDB)。它既是全国牛奶合作社的联合机构,也是政府实施合作社发展规划和项目的三个执行机构之一。其他两个合作社发展规划和项目的执行机构分别是全国合作社发展公司(National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NCDC)以及全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Nation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Bank,NABARD),它们都是半官方机构。由此可见牛奶合作社在印度农村合作社中的突出地位。此外,牛奶合作社的发展还表现在牛奶产量的增长上。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牛奶生产国,仅次于美国;到21世纪初,印度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牛奶生产国,每年的牛奶产量达到了8500万吨,不仅居民的牛奶供应不再短缺,在国际市场也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2.合作社主动做市场化调整,并且自然而然地成为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在印度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即在计划经济逐渐退出的背景下,合作社越来越积极地投身于市场竞争中,面对来自企业和其他方面的竞争,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措施之一就是利用自己的发展基础和组织系统,积极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甚至有的合作社还将产业链条向产前延伸到了供应环节,向农户提供信贷、生产资料等,向产后则延伸到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领域,实现合作社自身的一体化经营。合作糖厂、牛奶合作社、纺织合作社、水果和蔬菜合作社就是由来已久的榜样。由于合作社努力实施一体化经营,合作社的业务逐渐扩张,产业链、营销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原来属于专业性的合作社,综合性的特色也越来越浓了,合作社已经突破了原来所在种类的外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3.合作社整体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印度合作社百年纪念文章这样写道:“合作社已经遍布整个国家,估计目前全国有2.3亿(户)成员。合作社信贷系统已是全世界最大的网络,合作社为印度农业领域提供的贷款比商业银行还多。在化肥生产和供销中,印度农民化肥合作社(IFFCO)控制了35%的市场;在糖的生产方面,合作社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8%;在棉花的购销中,合作社已经大约拥有了60%的份额;在手工纺织方面,合作社占有了55%的织布机;合作社加工、购销了50%的食用油;在全印度奶业发展局(NDDB)的领导下,通过15个邦的合作社的牛奶联合购销,牛奶合作社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牛奶生产者,这依赖于一系列的牛奶加工厂、收集站和一个全国牛奶运输网。”(Verma,2004)

4.合作社开始积极地开展新业务,拓展新的服务领域。随着《保险法》的通过,合作社已被允许进入保险领域。保险业是合作社仍未涉足但具有巨大潜力的一个领域。印度农民化肥合作社最近与一家日本公司合作,建立了一个合资企业,并已开始在印度开展综合保险业务。从各种迹象来看,由于政府对合作社重视有加,公共领域、甚至所有国有和私有部门不能成功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合作社都有可能进入,人们认为合作社在这些领域也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这说明,印度合作社的市场竞争能力并不比公司等其他经济组织弱,这当然也是合作社很久以来持续发展积淀的结果。

三、印度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充分发挥法律的导向作用。印度农村合作社一开始就是在法律引导下成长起来的。法律不仅可以规范和激励合作社事业参与者的行为,也为更多的人帮助和支持合作社提供了途径和保障,这就为合作社的持续、稳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颁布并将在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怎样尽快落实法律规定的金融、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地实施法律,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仅仅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还不能满足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需要。怎样通过法律建设,形成促进合作社发展的法律体系,同样是时不我待的任务。

2.寻找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社发展的良性模式。印度政府为推动农村合作社发展成立了包括全印度奶业发展局等一系列的管理机构,提供各种各样的发展基金,实施了各种发展项目,这些经验都值得中国借鉴。针对中国各级政府和行政组织,尤其是乡村两级容易在农村合作社的成立和发展中越俎代庖的现象,印度通过半官方机构实施项目的形式帮助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尤其值得重视。在项目得到良好的监督和管理的条件下,通过项目实施,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样板、铺平道路、减少“试错”成本,这既可以减少政府直接参与、过多投入带来的管理纠葛、人事纠葛和产权不清晰,也会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3.促进农村合作社的一体化经营。印度的牛奶合作社、合作糖厂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合作社主导的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历程。印度农村合作社能有今天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普遍的、很有实力的合作社的一体化经营。而中国农村合作社只有少数尝试实施一体化经营,与印度相比差距明显。只有农村合作社的一体化经营尽快成长起来,合作社才会有一个大发展。

4.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社组织体系。印度农村合作社较为完整的组织体系,是合作社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而中国只有很少几个省级合作社联合社(会),还有不少基层社成立不久就破产了,这都说明了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体系的重要性。另外,引人注目的是,印度农村合作社组织体系中的信贷合作社系统始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融资作用。针对中国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实施商业化改造、农户资金日趋短缺的现实,尝试在农村合作社内发展信贷业务、建立新的信用合作社,以缓解农村资金短缺的矛盾,并完善中国农村合作社组织体系,也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注释:

① 数据来源:India Economy Times,Indian newspaper,December 19[th],1985.

② 数据来源:New India Times,Indian newspaper,December 19[th],1985.

标签:;  ;  ;  ;  ;  ;  ;  

印度农村合作社的发展_农业合作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