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_声乐论文

2000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_声乐论文

2000全国声乐论文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声乐论文,论文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收集到的全国发表于省级或高校学报以上刊物的论文(含少量补遗的1999年论文)共112 篇 。其中综合研究方面的15篇;人物、作品、表演评析方面的39篇;声乐美学方面的9篇;关 于教学法的16篇;歌唱技术方面的16篇;声乐心理学方面的6篇;声乐史方面的4篇;歌唱艺 术表现方面的3篇;另有随感、译文各两篇。年度收集的论文总数和去年大体相仿,但类别 之间的数量比例在起变化。歌唱技术类的数量显著减少,人物、作品、表演评析和涉及声乐 整体问题的综合研究以及心理学、教学法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得到大家的重视。质量高和较 高的论文数量占到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二,总的质量在上升。

在人物、作品、表演评析方面有以下一些文章较为突出:

关于人物评论,谢纲振发表于《新疆艺术》2000年第4期上的《王洛宾冲击波——关于民族 民间音乐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中提出:对王洛宾现象并不能以现成的结论去求证,而应实事 求是去研究。文中对王洛宾的成功进行了四层思考,认为王洛宾保持与基层民众平等接触并 以个人深厚的音乐修养、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去研究民间音乐,又从站在研究物之外的角度 , 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以局外人喜爱和接受的条件去改编,去传播新疆民歌,所以才取得成 功。这个观点是新颖和有创见性的,对广大民间音乐传播者会有启迪。《音乐研究》2000年 第1期上发表的孙继南的《李叔同歌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总结了对李叔同作品整理、出 版的情况及各次纪念活动中对其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其作品流传当中的错讹现象进行了认真 的考证。论文简练、严谨,是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孙博发表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 学报)2000年第2期上的论文《黄自声乐创作中的写作风格与技巧》,对黄自声乐作品的创作 风格、技巧进行了研究,其中尤以《和声的思维与使用》《复调的思维及其使用》较为详尽 、具体和深入。1999年是我国已故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张权诞辰80周年,有数篇纪念文章 见诸报刊。其中以樊祖荫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的文章《艺术家的楷 模——纪念张权诞辰80周年》和徐冬发表在《人民音乐》2000年第4期的文章《只有香如故 ——纪念张权诞辰8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较为全面。在这两篇文章中,事、情、理浑然一 体,处处闪现着老一辈声乐家爱国、爱事业的熠熠光辉,对后人深有教育。

在这方面的文章中对声乐作品的分析、评论也占了很大的分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作品是 声乐艺术的根本,对作品深入的分析,中肯的评价不但能推动、提高声乐作品的创作,而且 还能提高演唱者、教师、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演质量。如:侯莲娜发表在《黄钟》(武汉音 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上的《叙事歌曲〈木兰从军〉的演唱处理与艺术表现》,从故事的 历 史背景、民族地方风格的体现、速度和拍节的布局、情绪的发展层次及应有的音乐、语言的 处理等都给予了有见地的分析,对演唱和教学均有价值。张一风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上的《江文也〈林庚抒情歌曲集〉的创作手法》除了按通常的惯例根据旋律 、和声、织体评价其创作外,还就作曲家对歌词结构的大胆的、多样化的处理总结出规律 。在对外国古典声乐作品的研究分析上,吕云路发表于《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上的《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特点及演唱风格》、刘东发表在2000年第2期《中央音 乐学院学报》上的《关于胡戈·沃尔夫的声乐套曲〈竖琴师〉的演唱》、毛慧发表在《天籁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的《关于舒曼的几部声乐套曲的研究》都值得一读,是 演唱浪漫派德语艺术歌曲的很好的参考资料。还有羽佳发表于《音乐与表演》第6期上的《 从三首歌曲看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成就》一文也对三首歌曲的内容、结构、作曲手法作了很细 腻的论述。2000年第2期《黄钟》上发表了一篇许世欢的文章《关于〈意大利歌曲集〉(第一 部分)的钢琴伴奏处理》,这是这次收集的论文当中唯一的一篇以钢琴伴奏为题的文章。此 文具体、详尽,见解独到。安国良发表在2000年第3期《外国文学评论》上的《〈费加罗的 婚姻〉艺术特征简析》虽纯粹是对文学剧本的评论,但在从时代、社会、政治的背景和环境 出发对剧本的理解上对我们学习、演出、欣赏这部同名歌剧极有帮助。

在这类论文中还有两篇对中国歌剧创作、演出的现状的评论文章。韦明发表于《中国戏剧 》1999年第11期上的文章《中国歌剧正在创造辉煌——再看〈原野〉有感》以欢呼的笔调全 面肯定了歌剧《原野》从创作到表演的成功,也指出了某些演员表演的不足。文章观点鲜明 ,行文流畅。另一篇文章是刘诗嵘发表于《中国戏剧》1999年第12期上的《歌剧,你为何离 群众越来越远?》。该文以不长的篇幅提出并回答了一个我国歌剧发展中很重要的问题:为 什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歌剧能受到群众的喜爱,一些选曲能广为传唱,而近年来的 歌剧在广大群众层面上得不到反响?作者以西洋歌剧中的一些史实为例作出了鲜明的回答: “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首先得走出‘歌剧是高雅艺术’这个误区……必须具备鲜明的时代精 神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手段。”两篇文章似奏出了不同的调子,但和起来却说明中国近 年来歌剧发展状况的两个侧面,即少量优秀的剧目以及很多剧目的创演尚未成功。

吴建华发表于《音乐生活》第1期上的《流行音乐,你还有什么卖点》以及贾清云发表于《 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11月26日上的《发给当代歌词的病危通知》两篇文章虽是各自的一家 之见,观点鲜明、说理直率,甚至言辞相当激烈,可以引起大家讨论。

在这一方面,还有4篇有关各类民歌研究、介绍的文章很有特色。周青发表于《台湾研究· 文学》2000年第2期上的文章《台湾民歌——台湾民众的心声》,李敬民发表在《天籁》200 0 年第3期上的《豫南民歌旋法特征研究》,还有发表于《档案与建设》月刊1999年第9期上的 姜洪源撰写的《花儿,古老的歌谣》以及《民族艺术》第2期上的张君仁的文章《“花儿”

之民俗事象及其文化意蕴》。前者既有知识性,又有文学性,具有感染力;后者从花儿歌词 的格律、旋律、调式、方言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有较强的学术性。

在声乐史方面的文章中,徐瑞岳、黄健二人合写的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科版》2000年第2期上的《试论中国现代歌剧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回顾了“五四”运动以 来我国歌剧艺术发展的历程。列举了三十多部歌剧(含歌舞剧、秧歌剧)的特点,特别对四十 年代末的《白毛女》《刘胡兰》作了重点介绍。最后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现代中国歌剧的发 展 道路总结了三点经验,肯定了其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坚持民族化、大众化,既有中国作风 、中国气派又吸取外国歌剧宝贵经验的道路和方向。2000年第1、2两期的《乐府新声》(沈 阳音乐学院学报)上连载了杨瑞庆的文章《民族风格歌曲百年回顾》。其中叙述了从“学堂 乐歌”时期选用民歌、民乐填词到对民歌进行改编,又发展到用多种民歌素材融会贯通地创 作出民族风味浓厚的歌曲的进步历程,又论及擅长民族风格演唱的歌手新人辈出,演唱方法 不断丰富,创作题材不断拓宽的事实,在理清声乐历史中这一方面的脉络、史实方面作了 有意义的工作。

在论及声乐艺术表现方面的论文中,发表于《天籁》2000年第2期上梁少嫣的《用心灵歌唱 ,赋予演唱艺术以新的生命力——谈歌唱表演艺术的创造》,以清晰流畅的笔触写出了自己 几十年教学当中从艺术创造出发教会学生处理歌曲的经验。发表于《黄钟》2000年第2期上 朱善梅所写的《歌唱艺术的三度创造》中除大家都认识到的一度、二度创作的概念外,把音 像

制作纳入二度创造,把艺术欣赏的过程看作三度创造。

涉及声乐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中,关韶华发表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 的《论歌唱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就歌唱过程当中心理功能、生理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 关系的规律表述得较为准确和透彻;刘大巍发表于1999年第5期《淮荫师范学院学报》上的 《歌唱艺术活动中听觉现象研究》,是一篇选题新颖的文章。文中论述了歌唱者听觉的外传

导途径、内传导途径以及内外复合传导途径的差别,并论及由此产生的歌唱者听自己歌声和 他人听自己的歌声效果不同的现象可能对声乐学习产生的制约以及克服这种制约的办法。这 一研究课题对声乐教学与表演具有重要意义。发表于《天籁》2000年第3期上郑晖的《关于 “歌唱感觉”的综合培养》指出当前声乐教学的要害问题;袁路安发表于《人民音乐》2000 年第11期上的《注重歌唱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论述了对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 心理素质问题的训练方法。

在声乐教学法方面,贾为新发表于《交响》1999年第4期上的《声乐教学六题》,总结了教 学当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教后常思考”。李萍发表在1999年第4期《中国音乐》上的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一文,主张借鉴戏曲训练的方法,在声乐教学中加入“念白 ”,即由浅入深地安排读字训练,填补由使用单元音练声到使用各种语言唱歌之间的空白。 孟玲发表于2000年第2期上的《再论民族声乐教学》,论述了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关键环 节。还有徐小懿发表于《音乐研究》1999年第4期的《当前民族声乐教学中继承和借鉴的几 个问题》以及和庆国发表于《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的《师范院校声乐教学设想》也都会对同 行 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在声乐美学方面有四篇论文推荐给大家阅读。一篇是王建民发表于《音乐与表演》第3期上 的《论歌曲旋律中特性音调的运用》,金凯发表在《兰州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上的《 合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邓小英发表在《人民音乐》2000年第12期上的《歌唱 音色与歌唱艺术风格》,张晓农发表于《交响》2000年第1期上的《人文传统背景与中西声 乐 文化差异之比较》。

关于歌唱技术的文章向大家推荐3篇,即周玲发表在《交响》2000年第2期上的《优美的语 言推动歌唱走向完美——谈意大利语言与声乐训练》、刘大巍和夏美君合写发表于《黄钟》 2000年第2期上的文章《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之差异》,以及杨比德发表在《解放军艺术 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上的文章《关于确定男低音声部的几个问题》。前两篇文章皆为论 述语言和发声关系的,第三篇不仅论述了男低音声部的详细分类和如何确定男低音声部的问 题,还提供了涉及西洋歌剧男低音角色和欧美成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声音性质等很多知识性内 容。

在综合研究方面,有《人民音乐》2000年第5期上的许毓黎的文章《关于模糊唱法界定的进 言》,周国安发表在2000年6月《音乐周报》上的《多年一贯制,而今有说法,三种唱法划 分科学吗?》,发表于2000年6月16日《中国文化报》上赵忱的文章《向“三种唱法”开刀》 ,等文章。后两篇报道了音乐界众多人士在讨论“三种唱法”划分中的发言,绝大多数人都 主张结束这种划分法,以作品为本,决定风格,让歌手有更广阔的发展余地。第一篇文章也 以颇有说服力的语言表述了不赞成截然划分唱法的观点。这些中肯的意见已经在今年举办的 “金钟奖”全国声乐大赛中付诸实践,开了不分唱法,以指定和自选歌曲参赛的先河。韩德 森发表在2000年第1期《音乐与表演》上的《声乐艺术原点问题探究》,庆元发表在《音乐 生活 》2000年第1期上的《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应平衡发展》也是在声乐艺术综合研究方面有相 当质量的文章。艺术嗓音专家韩丽艳发表在1999年第4期和2000年第4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上的两篇文章《如何鉴定人声乐器》和《从落榜生临床检测结果谈声乐招生选材及训练》 很值得声乐教师一读。医生的检测加上声乐教师听觉上的经验能更好地鉴别声种,发现人才 ,防止误事、误人。

今年收集到的论文仍存在很多问题,除人云亦云、没有发展和新意外,还有题目大,内容 空洞等问题。另外,还发现了一些概念和基础知识的错误。如有人在论及头腔共鸣时把额窦 这个很小的封闭的腔体看成是形成头腔共鸣的主要空间,还说要把通畅的气流送入其中等等 。有人说:应以软额为界分为上、下共鸣腔。有人认为在鼻咽部形成元音就是高安放。有人 说“据有关资料介绍低声区的泛音每秒钟震动四次”,有这样低频律的泛音吗?!这些都是错 误 观念。我们应杜绝这种以讹传讹的现象,以免造成学术上的混乱。有人的文章前后语言风格 很 不一致,前面有的段落文字精练、严谨,理论性强,而后半拖沓,非常口语化,像是另一 个人写的。有两篇不同作者的文章谈到同一问题时,有一段话语气用词惊人的相似。这些现 象 不得不让人联想部分文字可能出于他人手笔。本来论文中可以少量引用他人著作,但一定要 加引号并注明出处,才是学者所为。

在今年收集到的论文当中还发现了一例明显的抄袭现象。发表于《天籁》(天津音乐学院 学报)2000年第2期上的以《论声乐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基本原则》为题的文章,绝大部分文 字抄自1996年百花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法》(石惟正著)的83页、84页、86页、87页、88 页,甚至抄自喻宜萱教授为此书撰写的序言。抄袭得字字不差,包括标点照抄不误,而且投 到作者所在单位学报上发表。这种事情令人震惊和愤慨,同时也很悲哀。

勤劳的声乐工作者都深有体会,科学研究是个辛苦的事情。成果必是长期劳作后的瓜熟蒂

落。我们向这一年在声乐理论领域作出成绩的所有同行表示尊敬和祝贺!望我们声息相通, 甘苦与共,互相鼓励扶掖,继续以我们的实践和心血浇灌出下一年度的丰收年景!

标签:;  ;  ;  ;  ;  ;  

2000年全国声乐论文综述_声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