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财富的基本性质、实体与分类_社会财富论文

社会财富的基本性质、实体与分类_社会财富论文

社会财富的基本性质、实体与分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体论文,性质论文,财富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3)05-0043-06

社会财富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是经济学的出发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章一开始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1](P47)可见,马克思的研究,是从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商品开始的,是以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商品为基础的。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对社会财富这个范畴本身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

一、人本位世界:经济学的基础平台

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存在无穷种物质存在形式;在这无穷种物质存在形式中,目前估计有2000万至5000万种生物形式;在这数以千万计的生物形式中,又有数以百万计的动物形式;在这数以百万计的动物形式中,又有6科灵长类动物;人类是这6科灵长类动物中的一种。这些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但是,从人类的角度讲,这个世界是“人本位世界”。所谓人本位世界的含义是: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人是这个世界的主体,人之外的物是客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世界上其他物质形式,其他生物形式,其他动物形式,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人类利用它们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即使当前存在的环境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其主流也是为了人类长远的生存环境,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而不是为了动、植物本身。人养宠物,无论对宠物如何优待,主流还是为了使人的生活更美好。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讲的“人类世界”。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类世界,所以,“人本位世界”是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基础研究平台,是经济学家的基本立场。当然,“人本位世界”不仅是经济学家的立场。

二、社会财富的基本性质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社会财富”就是一个“人本位世界”的范畴。下面在“人本位世界”的基础上说明社会财富的基本性质。

(一)人类有用性或效用性

社会财富是一个“人本位世界”的范畴,社会财富首先要对人类有用,效用就是物对人的有用性,因此,也可以说,社会财富首先要对人类具有效用。无用的东西,不会被看做是社会财富,例如:尘土、汽车尾气和核废料。社会财富的这种性质,我们称其为社会财富的人类有用性或效用性。

社会财富的人类有用性或效用性,是指在人类消费和生产这些消费对象的技术过程方面的有用性和效用。由生产的社会性所引起的有用性不在其列,也就是说,如果某物只由生产的社会形式引起对人类有用,那么,该物就不是社会财富。例如,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是由生产的商品形式引起的,因此,货币本身不是社会财富。

社会财富具有的效用取决于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所具有的形式,也就是取决于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内容是自然存在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则往往是人类劳动的结果。

(二)劳动性与稀缺性

稀缺性与劳动性是同一的,因为稀缺,一物才需要由人类劳动来生产,因此,社会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人类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某种物质形式不稀缺,不需要通过人类劳动来生产,那么,它即使对人类有用,也不会被看做是社会财富。例如,空气和海水对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它们是不稀缺的,是不需要用劳动来生产的,因此,不被看做是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的这种性质,我们称其为社会财富的稀缺性和劳动性。

从人本位世界出发,对于社会财富来说,劳动性比稀缺性更为基础。例如,未开垦的土地、阳光、潮汐、风力,虽然不是无限的,可以说是稀缺的,但是不被计入一国的社会财富值内,不被认为是社会财富。这是因为未开垦的土地、阳光、潮汐、风力等不是劳动的产品。

就人本位世界而言,劳动是获取社会财富的最初方式。对于一个部落、国家来说,战争掠夺是获得社会财富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在特定的时点上是主要形式,但是,这些社会财富在被掠夺之前必须由劳动生产出来,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最初获取方式,在最终点上讲,战争只是社会财富转移的一种方式。

(三)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所以,社会财富总是以物质的某种形式存在的,这就是社会财富的物质性。

要把握社会财富的这一性质,必须弄清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存在形式。列宁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存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2]这就是说,物质不过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无穷多样的,就现在人们的认识水平而言,物质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物形式,如宏观物体、分子、原子、基本粒子……是物质存在的间断形式;一类是非实物形式的“场”,像电磁场、引力场等,它们连续地弥漫在空间之中。这两大类物质形式各自又都有无限多的存在形式,例如,最简单的实物形式——宏观物体,在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就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所有这些物质的存在形式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考察社会财富的物质性时,“物质”是指物质的一般概念,而不是指物质的个别形式,千万不可把物质的个别存在形式,例如实物,甚至宏观物体,当作物质的一般概念。

确定某种具体物质形式是不是社会财富,不是以这种具体物质形式以物质的这种形式还是那种形式存在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标准。例如,前面提到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金银虽然以看得见、摸得着并能保存相当长时间的物体形式存在,但是它们不是社会财富,除非它们不再专门用于流通手段。再如,某些广告,虽然也以某种物体形式存在,但是,它是生产的一种社会形式——商品生产所引起的,而不是生产过程本身所必需的,所以,它们不是社会财富。

再如客运业和通讯业。虽然这些产品不是以看得见、摸得着并能保存相当长时间的物体形式存在,但是,它们也是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它们的生产过程也是改变物质形态的过程,“在这里,劳动对象发生某种物质变化——空间的、位置的变化”[3],并且它们是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所以它们是社会财富,只不过其特征是生产过程、产品和消费过程三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罢了。

服务,实质上是无形物质产品。我们举个较为极端的例子,如唱歌,它是物质的一种形态——空气发生一定规则的震荡。假定歌曲的欣赏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必需品,那么唱歌也会是社会财富。科技产业和信息产业的产品是多样的,有有形产品,也有无形产品,但都是物质产品,而且,多数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必需品,因此,也是社会财富。

起初,人们对物质的理解水平是有限的,只是在物质的特殊形态上认识物质,认为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所以,经济学家也就认为物质财富必然是能保存一段时间的物质形式。例如,穆勒曾说:“对于财富这一概念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被积累。我认为,物品生产出来以后,若不能在使用前保存一段时间,则决不会被称为财富,因为不管能生产、能享用多少这种东西,受益于这种东西的人也不会变得更富有,境况也不会有丝毫改善。……因此在本书中,讲到财富时,指的仅仅是物质财富”。[4]

(四)社会历史性

经济学中的“社会财富”是指人类社会财富具有人类社会性,简称社会性。社会财富是“人类需要对象”,或者说是社会需要对象。因此,只有人类整体或社会多数人需要的对象才是社会财富。而仅构成个别人或少数人需要的对象则不是社会财富。例如,黄、赌、毒品只满足人类社会中少数腐朽分子的畸形需要,因此,这些产品及其服务,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都不是社会财富。

社会财富的社会性使社会财富具有了历史性。

首先,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消费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生产着消费:(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生产靠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5]因此,社会消费的范围、人类需要对象的范围,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对应,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消费对象会不断地增加。例如,当人类生产出电子计算机时,电子计算机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消费对象。

其次,在《资本论》第1卷中,关于工人阶级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马克思指出:“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因素。”[1](P194)同理,“人类需要对象”、“最广义的生活资料”的范围也是历史的产物,也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是不同的。例如,有些产品,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的时期,只为少数人所消费,这时,它不构成社会财富;当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产品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消费时,它成为了人类社会的消费对象,则构成人类社会财富。

因此,社会财富是个历史范畴,是个辩证发展的范畴,而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永恒不变的、超历史的范畴。

三、社会财富的实体:对象化劳动是财富的社会实体

社会财富是一个高级的科学范畴,像物理学中的光一样,具有两象性,但是,作为经济学的范畴,从“人本位世界”出发,只有对象化劳动构成财富的社会实体。

(一)光的波粒两象性

物理学中的光同时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这种两象性是同时存在的,在空间和时间上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光的波粒两象性。光的这两种性质可以分别分析和解释不同的光现象。

光的波动性是指光是电磁波,光的粒子性则是指光的量子性。这两种性质通过光子的能量与动量的公式联系着,然而又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归结为一种属性。波动性与量子性的矛盾可以用下面的情况简单加以说明:当认为光是由光于组成时,就无从引入位相概念,就无法解释“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等波动现象;反之,从波动性出发,则必然认为光能是连续分布于空间中的,这样,光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就不是量子化的,因而无从解释“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两象性说明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性质同时存在正是光的本质。同时概括这两种性质的理论就是量子电动力学。

(二)社会财富的形式与实体

1.社会财富实体的两象性

社会财富与物理学中的光一样,也具有两象性:物质性与劳动性,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是不可分割的,可以分别分析和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

社会财富的物质性是指:社会财富是由自然物质构成的,是由自然物质的基本粒子和场等等构成的,自然物质构成社会财富的实体。包含在社会财富中的自然物质,即分子、原子、电子、场等构成社会财富或产品的物质基质,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实体。社会财富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都是由这些物质的基本粒子和场等组成的。

社会财富的劳动性是指:所有的社会财富生产过程中都有劳动介入,生产社会财富都耗费了人类劳动,所以,对象化在社会财富中的人类劳动也构成社会财富的实体,社会财富可看做是对象化的劳动或物化劳动。社会财富不论以什么形式存在,都是由对象化在其中的劳动构成的。

社会财富实体的两象性是指社会财富有同时存在的两个实体:第一个实体是包含在其中的自然物质,我们称其为社会财富的物质实体;第二个实体是生产社会财富所耗费的劳动即对象化在其中的劳动,我们称其为社会财富的劳动实体。

2.物质的两重性:物质的抽象性和具体性

进一步考察,物质本身又具有两重性:物质的抽象性与物质的具体性,或称为抽象物质与具体物质。物质的抽象性或抽象物质是指:抽象掉物质的具体形式,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电子、基本粒子和场等构成的。物质的具体性或具体物质是指: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式都有自身的具体存在形式。例如,书桌是物质以一定几何形状的木头存在的,服装是物质以一定样式的布匹存在的。

抽象物质是物质的内容,具体物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一方面,因为物质的内容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实体,所以,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实体的是抽象物质。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效用取决于物质的存在形式,因此,具体物质使社会财富具有效用。

3.劳动的两重性:劳动的抽象性和具体性

众所周知,劳动的抽象性与具体性又称为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抽去劳动的具体形式,所有的劳动都仅仅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支出;具体劳动是指:每一种劳动都有自身的具体形式。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内容,使我们可以考察劳动的量;具体劳动是劳动的形式,使我们可以考察不同劳动之间的质的区别。构成社会财富的劳动实体的是抽象劳动,而具体劳动使物质具有具体形式,从而使社会财富具有效用。

4.社会财富的具体形式与社会财富实体的两象性

综上所述,社会财富有三个方面:抽象物质、抽象劳动和效用。效用是社会财富的具体存在形式,抽象物质和抽象劳动是社会财富的两个实体。这就同光一样,光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波长和频率,这种具体形式使光具有不同的表现——不同色彩的光;但就光的内容讲,它是波与粒子。

抽象物质表明社会财富的自然性,构成社会财富的自然实体,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基础平台是“人本位世界”,所以,抽象劳动构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抽象劳动表明社会财富的社会性,构成财富的社会实体。抽象劳动解释人与人的关系,可用于社会结构分析。

具体劳动创造出物质的具体形式,形成效用。效用是物质与劳动的结合,表明社会财富的人与自然的连接与关系,解释人与物的关系。效用本身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效用的形成则构成技术学科(设计与工艺学)的研究对象。

四、社会财富的分类

目前,人们常将社会财富划分为“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划分是合理的,并推动了对财富的研究和认识。但是,时至今日,这种划分却表现出了局限性和不准确性,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对财富分类的研究。下面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探讨社会财富的几种主要划分类型。

(一)按社会财富的物质存在形式划分: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

在财富的物质性中,我们说明,所有的社会财富都是物质的,没有非物质的社会财富;同时也说明,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因此,根据社会财富的物质形式不同,可以将社会财富分为不同的类型。最简单的分类是将社会财富划分为: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

所谓有形财富,是指以固体和液体形式存在的财富,通俗的说法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实际上就是人们能以触觉和视觉感受到的财富。所谓无形财富,是指以非固体和非液体形式存在的财富,通俗的说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财富,实际上就是人们不能以触觉和视觉感受到的财富。例如,音乐是以震荡的空气形式存在的,震荡的空气也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但是它不是固体也不是液体,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触觉和视觉来感受,而只能用听觉来感受。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都是物质财富,其区别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不同。

人们常常将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的划分误称为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这是对基本概念的混淆。我们不能以物质的存在形式来划分物质与非物质,仅将物质的固体和液体形式称为“物质”,而将物质的非固体和非液体形式称为“非物质”;更不能根据人们感官的感受来区分物质和非物质,仅将视觉和触觉感受的对象称为“物质”,而将以听觉等器官感受的对象称为“非物质”。

(二)按满足人类需要的对象划分:生理财富与心理财富

人类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例如,对衣食住行的需要是人的生理需要,对音乐、艺术等美感的需要是心理需要。根据这种区别,可以将社会财富划分为:生理财富和心理财富。生理财富是满足人类生理需要的财富,心理财富是满足人类心理需要的财富。

有形财富既可以是生理财富,也可以是心理财富。例如:面包是有形财富,满足的是人们的生理需要,是生理财富;雕塑是有形财富,满足的是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心理财富。

同样,无形财富既可以是生理财富,也可以是心理财富。例如:医用氧气是无形财富,满足的是人们的生理需要,是生理财富;音乐是无形财富,满足的是人们的心理需要,是心理财富。

人们往往将人的生理需要误称为物质需要,将心理需要误称为精神需要;因此,将生理财富误称为所谓“物质财富”,将心理财富误称为所谓“精神财富”。这种称谓容易使人们误将生理财富理解为由物质构成的财富,误将心理财富理解为非物质财富。实际上,财富都是物质的,无论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还是满足心理需要。例如,一个雕像是以象牙这种有形物质形式存在的,但它满足的是人们的心理需要,所以,它是有形物质财富,是心理财富。

(三)按社会财富自身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划分:以物质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与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

社会财富还可以按社会财富自身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来划分。一些社会财富以其物质形式自身满足人们的需要,例如,食品、房屋、车子和服装等。另一些社会财富是以社会财富的物质形式作为载体的人类意识来满足人的需要,如艺术品、书籍等。象牙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载体,满足人们需要的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纸和墨是作家思想的载体,满足人们需要的是作家的思想。前一类称为以物质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后一类称为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这两种划分类型是以社会财富用什么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来划分。

在实际生活中,两者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服装不仅是以物质形式本身满足人们的需要,而且也以其物质载体上所体现的服装设计师的艺术创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象牙不仅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载体,而且也以其物质形式本身——象牙的质感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第三种划分与第二种划分是非常容易混淆的,所以必须在内涵与外延上做进一步比较。

在内涵上,两种划分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第二种划分的标准是:社会财富满足的是人们的什么需要。第三种划分的标准是:社会财富用什么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在外延上,两种划分在一定范围上是重合的,但也是不同的。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一般是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因此在外延上小于心理财富。以物质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一些是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而另一些则是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例如,宝石是以其物质形式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而不是生理需要;原始人头上带的羽毛,满足的也是心理需要。因此,在外延上,以物质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大于生理财富。

人们往往将第三种划分也误称为所谓“物质财富”与所谓“精神财富”,将’以物质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误称为所谓“物质财富”,将“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误称为所谓“精神财富”。这种误解,同样容易使人们误以为“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是非物质的,实际上,“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同样是物质的,它必须有物质载体。例如书籍,它满足人们需要的是作者的思想,但是这一思想必须有纸和墨等物质载体,因此,书籍是“以意识形式满足需要的财富”,同时也是物质财富。

总之,前人将社会财富划分为“物质财富与非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推动了对财富的研究和认识。但是,时至今日,这两种划分都表现出了局限性和不准确性,如果不加以调整,将阻碍对财富的研究和认识,进而阻碍经济学的研究与发展,因此,财富的划分应该予以调整,应该由上述三种划分所取代。

当然,上述划分也只是几种主要划分,社会财富还可以按其他标准进行划分。例如,按社会财富的使用划分,社会财富可分为生活财富(资料)和生产财富(资料);按生产财富的劳动形式划分或按财富形成的方式划分,社会财富可以分为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财富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财富。

以上我们在“人本位世界”基础上对经济学最基础的范畴“社会财富”进行了探讨,说明了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实体和分类。在这个探讨中,我们看到“劳动”在社会财富这个范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劳动”作为经济学的范畴在经济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收稿日期]2003-04-28

标签:;  ;  ;  ;  ;  ;  ;  

社会财富的基本性质、实体与分类_社会财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