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穿刺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比较论文_沈碧霞,杨平,任帅,伍云丽

(湖南省石门县中医医院 血透室 湖南常德 415300)

摘要:目的 采用“扣眼穿刺法”减轻患者的疼痛,保持内瘘侧肢体美观;减少患者因常规穿刺法导致的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为内瘘的患者34例,设观察组17例,对照组17例;随机抽取同意参加研究的患者17例进行“扣眼穿刺”为观察组,其他17例进行“区域法”穿刺为对照组;通过7个月临床观察,对两组患者 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内瘘并发症形成(内瘘狭窄、假性动脉瘤、内瘘血肿)的数据收集。结果 观察组行内瘘穿刺217例次,对照组行内瘘穿刺224例次,疼痛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轻;穿刺点渗血观察组0例,对照组4.91 %;假性动脉瘤形成观察组0例,对照组 41.17 %;内瘘功能不良观察组0例,对照组11.76%。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扣眼穿刺法能减轻患者疼痛;保持内瘘侧肢体美观(共2个针眼);减少穿刺处渗血;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扣眼穿刺法;维持性血液透析;内瘘并发症

慢性肾衰尿毒症由以前的不治之症到可依靠维持性血液透析获得长期生存,但在穿刺过程中,患者疼痛,穿刺点渗血,内瘘并发症形成等一直是困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而熟练正确的穿刺方法能减轻患者疼痛;保持内瘘侧肢体美观;减少穿刺处渗血;降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维持内瘘高开通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我们选用“扣眼穿刺法”和“区域穿刺法”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穿刺,临床观察7个月,将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研究扣眼穿刺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ml下: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5—12月采用动静脉内瘘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4例,通过随机自愿报名法分为“扣眼穿刺法”观察组和“区域穿刺法”对照组。观察组17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30—78岁,平均(52± 2.3 岁);对照组17例,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32---83岁,平均(58±1.8 岁)。其中观察组1例因死亡自动中断研究。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病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穿刺前的准备

穿刺人员的技术培训 选派2名穿刺经验丰富的护士外出学习,查阅国内外扣眼穿刺资料、操作视频等,规范操作步骤及流程。

1.2.2具体操作方法

由3名经验丰富,穿刺技术熟练的护士进行穿刺,两组均采用尼普洛16G内瘘穿刺针,两组患者的透析频率均为2—3次/周,治疗时间为4小时,血流量为180---250ml/min,透析时根据出血及凝血的情况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抗凝,1+34配方透析A、B液。

选择动静脉穿刺点的原则 动静脉穿刺点距离内瘘吻合口0.5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相距5cm,先穿刺静脉,使用3条胶布固定穿刺针。在内瘘血管远端旁开静脉穿刺电5cm以上(或动静脉穿刺不在同一条血管上)。以同样的方法固定动脉穿刺针。

1.2.3扣眼穿刺法的护理要点

同一名护士进行4—6名患者的的皮下隧道建立,建立扣眼穿刺交接本,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隧道建立开始的时间,锐针穿刺次数、方向、位置、直到隧道建立成功;皮下隧道建立后采用尼普洛16G钝针穿刺时要穿刺方法,应该使用慢、轻、准的方法,防止损伤血管,穿刺时如遇阻力,不可用蛮力穿刺,如因病人未按时透析造成隧道愈合,钝针无法送入,可改用锐针按照三同原则重新建立隧道后改用钝针,以保证皮下隧道的建立和维护;血流量不足时,可以通过对穿刺针尖的位置、角度、斜面进行调整;护士排班时要根据扣眼穿刺病人的透析时间做相应调整。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在7个月所有穿刺经历,对比两组穿刺时的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内瘘并发症发生率;

评价标准:

疼痛程度:按照数字分级法(NRS),该次研究以中渡以上为疼痛标准。

穿刺点没有渗血的情况发生;

内瘘功能不良 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量

内瘘功能不良 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量低于180ml/min;

假性动脉瘤形成 通过望诊

以上均由3名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资料收集。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内瘘并发症发生率(表1);

“区域穿刺法”组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扣眼穿刺法”组,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穿刺方法的选择

文献报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有绳梯法、区域法、扣眼法3种‘3种方法中,绳梯法要求供穿刺的内瘘血管有足够的长度,区域法穿刺时血管壁因每周2—3次反复穿刺,局部很快呈现“筛眼状”薄弱,在动脉血的压力下凸出而形成动脉瘤;而区域法、扣眼法穿刺对内瘘血管长度相对较低。我们用两种方法穿刺7个月后发现扣眼穿刺法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同时对血管的长度要求不高,可提倡作为内瘘穿刺的首选方法。

3.2扣眼穿刺法要点

扣眼穿刺的关键是“三同”,即进针需同样的穿刺点、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深度。这样由同一名护士重复穿刺10—12次左右,直至形成一皮下隧道,也称“扣眼”。基本避免了因穿刺点、角度、和深度的偏差,很好的形成了扣眼。以后穿刺在消毒皮肤后,将扣眼口的血痂去掉,穿刺针从扣眼处轻轻推送,即可沿扣眼轨迹进入血管。

3.3经验总结

在给患者操作过程中,护士应做好穿刺前、穿刺中、穿刺后的护理,穿刺前应对患者的情况做详细分析,告知扣眼穿刺法的方法、好处,签署知情同意书,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使用中要确保一次穿刺成功,以避免血管壁受损,及时应对出血等情况。而且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采取动脉离心方向穿刺,保证充足的血流量和透析效果;透析结束应缓慢拔出针头,缓解病人的疼痛感。

综上所述,扣眼穿刺法相对于区域穿刺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最大程度减低穿刺时疼痛程度、减少穿刺处渗血、减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朝阳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33—136

[2]陈双如 扣眼穿刺法对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4.30(35).154--155

论文作者:沈碧霞,杨平,任帅,伍云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  ;  ;  ;  ;  ;  ;  ;  

两种不同穿刺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比较论文_沈碧霞,杨平,任帅,伍云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