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过去 开创未来——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史学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于2001年11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何 兹全、何兆武、齐世荣、林甘泉、龚书铎、刘家和、王桧林、庞卓恒、苏双碧、陈启能、王 思治、施丁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共8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 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心主任瞿林东教授作了题为“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的主 题 发言。二十余位与会学者主持了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十分热烈。有许 多发言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对于某些问题的不同认识,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根据与会学 者提供的论文、论文提要以及会上的发言,这次研讨会讨论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唯物史观的探讨。唯物史观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因此, 如何认识唯物史观自然是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有的学者在提交的论文中指出,那种 认为唯物史观“最基本原理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实际上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缺陷,而是后人对唯物史观的误解或曲解造成的问题;进而论证了马克 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有的学者认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 ,并提出自己对唯物史观基本理念的理解。还有的学者考察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史对唯物史观 的形成产生的影响,认为这对正确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很有必要。此外,对历史本体论、历 史 认识的检验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针对目前有一种把以唯物史观研究历史视作“保守”的 观点,不少学者发表了看法。他们认为,唯物史观包含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唯物论,一个是 辩证法。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是革命的。唯物史观与陈旧、保守是对立的。讨论中还 对出现这种观点的原因作了分析。与会学者还探讨了唯物史观与其他史学理论的关系,指出 不能把唯物史观与其他的史学理论对立起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 系,它之所以能在19世纪产生,一方面,当时的社会条件为这种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另 一方面,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各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优秀成果的结晶。它是一 个开放的体系,不能将它封闭起来,只有不断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才能使它永葆 青春。对于西方的史学理论以及其他学科的理论,应该重视鉴别和吸收,不能不加区别地一 概接受或一概拒绝。
第二,关于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意义。关于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有的学者 把 唯物史观与当今几种主要的西方史学理论作了比较,认为唯物史观在理论、方法上都是其他 史学理论所无法企及的。有的学者说,唯物史观是一种有效的解释历史的方法,它并没有过 时。由于具有合理性,现代西方史学总是利用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或与唯物史观近似的 观点来观照世界历史,只是他们从不明言而已。有的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论述唯物史观的价 值,认为近来一些学者借鉴西方史学及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中国历史,这当然是有 益的。但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地位 没有也不可能被取代。针对学术界有人推崇“文化史观”的现象,有学者提出反证:既然认 为曾国藩的湘军镇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是儒学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胜利,那么同样是 崇尚儒学文化的清政府,在同一时期,为什么却打不赢地道的基督教文化的英法联军?看来 文化史观把文化作为历史的中心,认为文化可以起决定作用,并不能正确地指导历史研究。
第三,对唯物史观与20世纪中国史学关系的反思。对未来史学的发展进行展望,必然要对 过去史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不少学者着重探讨了这方面的问题。有的学 者从总体上论述这一问题,认为:20世纪中国史学最显著的进步,是历史观的进步。输入进 化论,是一大进步;输入唯物史观,是更大的进步。这个认识得到与会者的赞同。有的学者 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阐述了20世纪唯物史观与中国社会史的联系,认为研究社会史的主要 理论、方法应当是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史的主要方面应当是社会形态史、社会发展史。关于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历史研究的评价问题,多数学者认为,十七年历史研究虽然走过了曲折 道路,但是总的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出现了积极向上的学术空气,在通史 、断代史、专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历史文献整理、资料建设、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 养等方面,成绩斐然。另一种意见认为,十七年的史学完全服从于政治,无学术独立性可言 ,阶级斗争观点被认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这一时期的史学与文革时期的史学有着紧密的联 系。其他如探讨唯物史观与中国现代史学传统,回顾上古史研究从疑古到走出疑古的几个发 展阶段,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唯物史观与中国民族史学研究等,对深入 反思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认识唯物史观的重要价值也很有意义。在总结史学发展的教训 时,往往涉及到历史研究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过去的历史研究受政治影 响太深;历史研究为政治服务,不利于史学的健康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史学经世,这是中国 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史学不关心现实,必然被社会所抛弃,是没有前途的;史学研究不应 局限于政治史,但政治史应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还有的学者说,就现实而言,我们应该 坚持史学经世的方向,但不主张政治等同学术,要尊重史家独立的学术研究。
第四,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与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唯物史观面临着挑战,这是不少学 者的感受。对此,有学者进行了冷静的分析,认为受到挑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目前对 唯物史观体系自身认识的问题,又有外部国际环境的因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在新的形 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问题。也有学者强调指出,在新的世纪,深入研究并科学阐释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回到马克思”,澄清混乱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艰苦的工 作要做。还有的学者指出,“回到马克思”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 髓,创造性地运用它、发展它。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向的事实 证明了并且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过程的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历史学要适应 时代,就必须开阔视野,以世界史的眼光研究历史。还有的学者说,在新世纪,中国史学要 融入国际史坛,要让国际上的同行更多地听到中国史学家的声音,更多地看到中国史学家的 成果,要加强与国外史学界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史学并推动国际史学 的发展。关于当前史学的多元化趋势和唯物史观的指导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强调唯物史 观的指导作用与史学多元化的发展并不矛盾。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没有缩小唯物史观的影 响。关于唯物史观在21世纪中国史学的前景,有的学者充满信心地说:“随着历史科学的发 展, 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人类社会历史实际认识的深入,辩证唯物史观会再次回来,为史学家所 接受”,因为“真理在没有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之前,是打不倒的”。
这次研讨会的突出特点,是自始至终充满科学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同观点的争论都 是 在认真切磋的氛围中进行。研讨会既总结了刚刚结束的20世纪中国史学之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又为开创21世纪史学新局面作了必要的理论上的促进工作。与会学者的共同收获是,把长 期感到困惑的问题提出来了,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认识有所明确,信心得到增强,对21世 纪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许多学者表示,希望以后继续举办类似的研讨 会,为大家提供交流思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