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将城市资产推向资本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资本市场论文,理念论文,资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市经营理念
经营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建设中的一种全新理念。经营城市,就是根据城市功能对城市综合环境的要求,运用市场经济原理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产、人力作用资产及相关延伸资产等进行重组运营,把市场经济的意识、机制、方法运用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有效利用城市资源,实现城市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具体说,经营城市就是将城市作为公共财产转变为可经营性的资产,将作为公益事业的城市建设转变为资本经营,将政府部门由仅仅作为建设资金的出资者转变为资本的持有者。之所以对城市资产进行资本化,原因在于资本是一个未来收益的手段,只有赋予城市资产活的“资本”属性,才能使资产最大地增值。
经营城市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国有资本运营主体。政府在不改变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对所掌管的城市资产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市场化运作,对城市资产授权重组和运营,从中获取收益,并把收益重新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领域,以实现城市建设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
经营城市的客体是城市资产,它包括城市的土地、河湖等自然生成资产;道路、桥梁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等人力作用资产;道路和桥梁冠名权、广告设置使用权等相关延伸资产。土地、城市基础设施等是有形的城市资产,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等是无形的城市资产。
二、强化城市经营理念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将城市资产推向资本市场,可以减轻各级政府的负担,使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抓其它工作。政府是公共机构,应主要从事不以赢利为目的公共事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整体的发展。政府不去挣钱,并不是削弱政府的职能,而是强化了各级政府作为城市“领导”的职能。政府作为领导者应强化“经济规划”的意识,发挥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把握城市建设的方向和整体规划,并通过改革打破有些部门“抱着聚宝盆要饭吃”的怪圈,使政府控制的大量的国有资产或资源松手,从而解决城市建设缺乏资金的困扰,僵局一旦突破,绑绳一旦松开,生产力便会活跃起来,大量的“死资产”就会变成“活钱”。政府不直接经营企业,只是经营资本,把对企业的管理变为对国有资本的管理。把“挣钱”和“花钱’的事交给企业去做、去算帐,不仅会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更有力地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其次,将城市资产推向资本市场,可以使国有资本的整体关心度增强。现阶段阻碍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建设领域的主要问题是政府主导型的城市建设理念,而这种理念的逻辑基础是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取”和“用”是不平等的。由此逻辑和其所衍生出来的政府对城市建设投资和收益的垄断,容易造成城市建设者仅为建设而建设,片面追求以少的投资去完成计划建设任务,缺乏对国有资本循环运营的关心。克服这个弱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于其他私人股东对资本的关注,而政府作为“大股东”,和私人所有者一样“分红”,从而改变国有资产虽多但也分不到多少利润的状况,以加快国有资产的增值。
再次,将城市资产作为资本推向市场,投进企业,可以使处在竞争中的国有企业增强活力,对国企改革起到推动作用。现在国企改革的难题不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样改”?企业不是不想改,而是担心改了以后如何生存。中国加入WTO,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契机,但“入世不是下金雨”,我们的国有企业面临着强大的市场压力,竞争的进一步国际化,使国企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在强手如云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人主张,现阶段要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仍需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解当前之急,政府投资仅起引导作用,以后主要还是靠资本市场的运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生命周期长,具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和收入保证,与之对应的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是进入国内外市场最有说服力的“招商广告”和“通行证”,会为经济发展造就无限商机。政府将这样的城市资产作为资本投入国有企业,可使国企增加活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企,增加城市建设的市场氛围,通过企业的资本运营,不断为城市建设提供新生资金,形成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市建设市场化之路的目的。
三、怎样将城市资产推向资本市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精辟地论述了“资本”的产生:“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贸易,总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因此,必须将城市资产商品化,让其进入流通领域,赋予其资本活性,进而产生城市建设所需的货币资金,并进行再投入。
(一)自然生成城市资产的运营
土地是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是有限而珍贵的资源,其经营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空间的潜力及其方向,要使有限的城市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必须重视对土地的经营和管理,盘活城市土地,努力提高土地资本利用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以土地融资促进城市建设。如要有效地将城市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本并进行运营,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通过成立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公司,结合城市规划运作开发项目,来经营城市待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以达到推动城市建设的目的。国土资源部发布并于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为将土地这一城市资产推向资本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
大连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土地的价格、促使城市增值方面,巳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连必将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城市化要向其周边,尤其是沿沈大经济带、黄海大道经济带发展,在这些区域,必将有新的大连卫星城需要建设发展。这些大的建设项目如完全靠政府解决建设资金,将是最大的困难。笔者认为可以按照整体建设、整体经营的模式,采用建设项目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整体项目由投资主体按政府授权要求投资建设并经营。在整个过程中,政府负责进行规划、制定政策、监督实施并服务于这个城市,而其建设项目土地的使用权政府可做为资本投资,也可在项目招投标中一次性收回资金;投资主体享有完全的经营权及管理权。这种全新的城市经营模式,在大连运用意义更大。因为,大连还具有相当漫长的海岸线,这又是一个潜力非常巨大的资源库,将它们有效地转化为资本推向市场,对城市的发展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人力作用资产的运营
人力作用资产指城市中大量的有形资产,其中主要包括道路、桥梁及各种城市基础设施等。如果将这块存量资产盘活,使之增值,将是一个巨大的资金来源。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与管理体制。
1.为解决城建资金的瓶颈制约,各地政府虽然利用多种解决途径,包括向银行贷款、政府性投资、引进利用外资等,但所筹集到的资金,仍是“杯水车薪”,这主要在于缺乏造血机能。
城市基础设施有着资产与资本的双重属性,资产是其表现形态,资本是其价值形态,反映其来源,只有资本可以再增值。现在我们只注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表现形态,看到作为资产的城市基础设施是逐渐损耗、逐渐减值的,但忽视了资产形成其时资本的存在。作为“物”它终有其价值消失的时候,但资本是永恒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已成为政府可经营的最大的活化国有资产,活跃的市场机制激活了城市资产,怎样赋予城市资产“资本”活性,将其推向资本市场,是城建资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务之急。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改革现有城建管理体制,利用以往政府全额投资资产组建上市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资本,上市融资搞城市建设。
武汉、上海、南京、黄石等地已经先后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筹集大批城建资金,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城市建设工作,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更加充满活力。经营城市资产,必须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集中统一经营,这个实体的身份必须是企业。政府把城市存量资产(基础设施)清理、评估后,作为国家资本投向企业,企业通过接受国家投资,扩大资产规模上市经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通过股票出售,置换为货币,再投向经济效益见效快的项目进行运作。这个实体的业务经营应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主导,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其主要职能应是:根据国资局的授权,经营从城市建设系统内剥离出来的国有资产;负责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融通、投入和偿还;实现城建资金、资本的集中营运和滚动发展;负责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
2.改革城市公用设施养护管理作业体制。开放现行环卫、绿化、市政设施养护市场,实行市场运作,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养护作业单位,按照任务量核定养护作业费用,实行以量定费,以质论价,任务包干,质费挂钩,结余归己,超支不补。取消环卫、园林、市政设施等管理部门,成立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发展政策,维护行业平等竞争秩序。养护作业单位及其管理人员实行合同制用工制度,组建成若干环卫清洁、园林绿化、市政公司(也可三位一体),实行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经营,打破政府一手“包力”的局面,这样既可减轻财政压力,还有利于激发作业队伍内部潜力、提高服务质量。
(三)城市无形资产的运营
对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以无形资产融资搞城市建设,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如道路、桥梁冠名权、广告设置使用权的拍卖,对公园中动物的认管、认养等,都将为城建资金的筹集,起到一定的作用。
把城市资产推向资本市场,将现有城市存量资产清理、评估投入国有企业,是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不然,因为将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资产投到企业,收回现金,是等价交换和价值形态的改变,国有资产仍然存在,只不过改变了存在形态。而且,政府启动城市资产运营初期,是将其投放到国有企业,也不存在所谓的国有资产流失。
将城市资产作为资本投向企业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资产的计价问题。因为,城建基础设施没有现成的“账面价值”。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建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由国家拨款,某单位或临时成立的指挥部建设,然后交给管理单位。1993年后,国家明确规定,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大配套项目(即城市基础设施)……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其开发成本中列支。建设支出由各建设单位通过商品房的销售收回,建成后的城市基础设施无偿转到有关单位管理。在管理单位反映资产总量的会计信息中,也无城市基础设施的价值反映。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资产评估体系、评估制度、评估办法。
其次,要避免现有政府机关管理职能与经营实体职能的重叠。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经营城市中是非常重要的。将城市资产推向资本市场,政府职能部门要变换角色,注重宏观决策和微观服务,负责城建项目的整体规划,制定政策、实行监督、维护平等竞争的经济秩序。另外经营城市中多数情况下,盘活存量和引进增量是同步进行的同一过程或持续跟进的连续过程,因此政府要把握经营城市的这一特点,强化经营城市和招商引资两项工作的结合与衔接,形成完整统一、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将城市资产推向资本市场,鼓励多种方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多元化投资主体的监督下,使经营风险分散化,加强经营责任,提高城市资产的效益,必将为城市经营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