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大目标_高等学校论文

论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大目标_高等学校论文

论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重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院校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的改革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重要战略选择和重新定位的时期。能否充分认识当前国家和教育改革的大势,把握机遇,确定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进而进一步明确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关系到师范院校未来的发展和地位。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师范院校应该将体制改革、学术建设和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作为改革与发展的三重目标。

科学选择发展路径

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和进行选择与重新定位的时期,其具体表现:

首先,国家教师培养体制正在从过去的封闭型走向不断的开放,不仅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可以培养教师,而且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也可以参与教师的培养。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给予师范院校的“保护地”,已经不再存在,师范院校本身不可能完全依靠传统意义上的这种“保护地”获得生存,必须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否则,将失去自己的地位和存在的价值。那么,新的生存空间在哪里?师范院校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路径和领域?是摆在众多师范院校面前的一个问题?

其次,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正在不断拉近与社会经济的联系,许多高校正是在这种与经济的联系与结合中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获得社会和人们的“青睐”,并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可以认为,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谁能紧密地与社会经济相联系,谁就能够得到重视和发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经费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这种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已成为高等学校获得更多办学资源的重要条件。但是,师范院校由于本身的学科特点,即多为基础学科,例如数理化和文史等,缺乏直接与社会经济建设联系的学科与专业,尽管近年来有所改变,但与其他高等学校比较,并不具有优势。因此,如何在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联系,从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办学经费和资源的来源,也是摆在师范院校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基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新课程的建设,是影响当前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又一个关键因素。不难看到,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是近年来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和一系列新的要求。能否抓住这个历史上难得的机遇,不断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进而提高师范院校的地位和水平,是师范院校当前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显然,这些新的形势和挑战要求师范院校在自己的改革与建设中,应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将体制改革,学术建设和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自己的三重目标。

关注体制改革的独特内涵

体制改革应是师范院校当前十分重要的目标之一。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相对封闭的办学体制和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开放的办学体制和模式,是所有高校体制改革的目标。但是,对于师范院校来说,这种体制改革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目标,即使师范院校与政府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成为在政府支持下,自主办学能力不断提高的高等学校。

首先,师范院校体制改革的独特内涵之一是进一步完善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不难看到,师范院校由于其担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使命和功能,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与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具有更加密切的关系。这种使命和功能上的定位,要求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师范院校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支持,特别是由于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本身的公共性,师范院校也有理由从财政得到更多的经费和帮助。但是,这种使命和功能不能简单地扩大成为师范院校完全依附于政府和财政的理由。换句话说,师范院校的这种特殊使命和功能要求政府对师范院校的义务与管理主要是经费的支持和对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不能简单地由此而扩大到对整个师范院校的直接管理和控制,包括对办学模式,内部管理体制,以及学校运行过程的直接管理。根据高等教育本身的规律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师范院校作为高等学校,应该具有自己的自主权,主动地承担起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和效益的责任,而不能简单地依附于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这也就是高等师范院校在体制改革上的双重性。当然,政府对师范院校在为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培养教师方面所承担的经费责任,以及与此相应的要求和权力是正当的,但是,它不能扩大和绝对化,更不能由此代替高等学校本身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然而,目前我国师范院校与政府的关系却出现了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从师范院校的角度说,一方面有些师范院校仍然具有对政府的强烈依赖性,另一方面有些师范院校却没有得到政府必要的支持;从政府的角度说,一方面有些地方没有对高等师范院校为义务教育的教师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有些政府部门则对师范院校的管理又过于宽泛,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师范院校本身的办学规律。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体制改革具有这样的双重性,以至于形成了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在体制改革上与其他高等学校或整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比,出现了“慢一拍”的现象。因此,师范院校的体制改革应认真解决这一双重性的问题,以进一步理顺师范院校与政府的关系。

其次,师范院校体制改革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从过去政府对师范院校所进行的行政管理的模式,转变为对教师培养的事业管理的模式。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和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中,政府往往直接通过对师范院校的管理而实现和代替对教师培养事业的管理。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合理的。但是,目前从事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已经不单纯是师范院校,也包括其他教育机构,特别是一些已经成立了教育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同时,师范院校本身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也已经超越了单纯培养教师的各种基础性学科,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和专业。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管理,就要从过去对师范院校的行政管理,转变为对教师培养和培训事业的管理。而这也是师范院校体制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师范院校的直接的行政管理,与对教师培养活动的事业管理非常不同,其不同的重要内涵之一是两种管理的规律和根据不同。对师范院校的行政管理依据的主要是行政的规律;而对教师培养活动的事业管理依据的则是教师培养培训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所以,这种改革不仅要求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调整对师范院校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且,也要求师范院校本身调整内部管理模式和机构,以适应从行政管理到事业管理的体制转变。无疑,这种对教师培养活动的事业管理,必将对提高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质量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平台。

抓住学术建设的新契机

学术建设是师范院校在新时期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虽然所有的高等学校都具有加强学术建设的要求,但是,师范院校的学术建设却面临着一种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

由于我国师范院校和师范教育制度本身的特点,以及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外源性影响,绝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学术建设与其他类型的高等学校形成了一种客观的差异。按照日本学者的观点,这种差异突出地表现在,绝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学术建设带具“教养”的特点,而其他高等学校的学术建设则更多地具有“探索”的特点。简单地说,师范院校的这种“教养”特点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它更加强调知识的传递和人格的培养。也正是由于这种特点,所以,师范院校的学科主要是数理化生地和文史,以及教育心理等基础性学科,同时也比较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当然,从理论上讲,这种“教养性”的学术建设与“探索性”学术建设的主要差异并不是学术水平,而主要是学术领域的不同(按照波伊尔的观点,知识的传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但是,由于各种比较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原因,这种“教养性”往往成为制约和影响师范院校学术发展的因素,甚至成为评价师范院校学术水平的一个消极因素和偏见,以至于使得许多师范院校失去了一些参与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活动和加强学术建设的机会。需要说明的是,通常人们常常把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矛盾作为师范院校发展的主要矛盾。我认为,师范院校同样具有学术性,而且由于人才培养的复杂性,它还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性。但是,应该看到,它的学术性与一般高等学校的学术性是不同的。问题在于,这种学术性中的类型差异往往通过某些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而转化为层次和水平的差异。而且,这种学术性的层次和水平差异往往又通过某些制度化的因素而转变为师范院校本身的自我认同和内在矛盾。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建设与那些应用性学科具有更加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这些类型的高校能够获得比较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相比之下,师范院校的学科与专业结构往往并不直接与经济建设相联系,从而在客观上比较容易出现师范院校被“边缘化”的现象,由此使师范院校常常失去一些本来应该得到的发展机会和支持。而这些正是师范院校的学术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也为师范院校的学术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遇。这种机遇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教师培养体制的开放与改革,“教养性”的学术建设与“探索性”的学术建设已经日益融合,它们之间的传统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因此,师范院校的学术建设可以获得更大的空间。同时,这种学术建设也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因为,教育的适龄人口高峰正在逐渐走向比较高的教育层次,对教师的需求已开始从数量取向转变为质量取向。换句话说,提高教师的质量已经成为师范院校加强学术建设的一个新的契机。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基础教育本身的教师也正在进行着一定的转型,特别是随着课程综合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研究型学习和各种选修课的建设,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术建设提出了新的比较高的要求。由于教师培养体制的改革与开放,其他高等学校已经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教师教育与培训的竞争,这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加强学术建设的一个机会。

二是师范院校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与发展,学科和专业的综合化程度已经逐步提高,这种学科综合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师范院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的建设和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学科与专业的综合化是高校学术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学术建设的水平与学科专业的专门化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缺乏学科和专业的分化和学科体系的综合性,学术建设的水平是不可能提高的。近年来,师范院校学科体系的综合化情况,充分反映了其学科和专业的专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表明师范院校开始具备了承担和进行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和基本条件。近年来,许多师范院校的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加、项目等级不断提高、科研经费在学校预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都充分表明,师范院校已经具备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学术水平的条件和基础。能否及时抓住这样两个重要的机遇提高学术水平,关系到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重新“洗牌”中的地位。

为了实现学术建设的目标,师范院校应该特别注意学术建设的管理和思路的改革与创新。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学术建设由于本身定位和学科的结构,学术建设的管理往往具有一种比较平衡化的特点,即什么都有一些,但是,缺乏比较精深和突出的方面(少数重点师范院校某些学科的突出地位,具有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这既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与特点,也不适应现实需要;由于师范教育体制的封闭性,师范院校的学术建设往住自成一统,缺乏比较恢弘的视野和广泛的交流。有些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在安排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各种学术活动时,往往不考虑高等师范院校的存在。因此,师范院校的学术建设必须在管理和思路上形成有针对性的创新。而这种创新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突出重点,形成学术和研究中的品牌意识和目标;二是进一步开放,加强交流,从更加广泛和宏观的背景中配置学术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各种资源,进而不断提高学术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而且教师培养及其模式的创新是师范院校所具有的深厚基础和传统优势,是新时期进一步保持和发展自身特色的重要领域,是师范院校参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品牌”。

应该承认,这些年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突出体现在各种非师范学科与专业的建设方面,以及扩大学科和专业的综合化方面。相比而言,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却显得不够有力。虽然前些年教育部师范司专门组织进行了师范院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是,系统化的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仍然略显滞后,以至于本来应该是师范院校优势和重点的教师培养,在许多师范院校中往往与新学科的建设处在“不同步”的状态下,甚至是落后的局面。这种状况使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培训,以及教师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开始处于不利的地位,并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目前许多中小学,特别是比较好的中小学,已经开始倾向于从综合大学的毕业生中招聘新教师。从社会舆论的方面看,似乎综合大学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发展后劲和实力。这对于师范院校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第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建立,师范院校过去在熟悉和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方面的优势已经在发生变化。特别是由于新课程更加重视和强调不同方面和因素的综合性,并且比较强调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探讨性和研究性,如何适应基础教育课程的变化,是师范院校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在这些方面,综合性大学本身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对比的变化对师范院校也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如何加强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继续保持和发展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上的优势和特色,是摆在师范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应特别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及教师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范院校应该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在参与的过程中熟悉和了解新课程的特点,进而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培养模式,包括各种教育类的课程,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等。二是以适当的方式,加强不同学科及学科教学论队伍的综合。根据多数师范院校的情况,学科教学论的教师和各种课程目前仍处于分散状态中。由于这些年师范院校比较重视各自学科本身的建设,因而使学科教学论队伍建设受到了影响,有些甚至处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象。改变这种状况,完全按照传统的方式,单纯依靠各个学科进行建设是不行的,必须加强各个学科教学论之间的整合,从而形成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上的整体优势,以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继续保持师范院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优势。三是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育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建立新的教育技术平台和手段,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由于师范院校在教育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始的时间比较早,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因此,师范院校应该抓住这个优势,形成自己在新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的领先地位。四是师范院校应该进一步深化教育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这既是师范院校发挥和保持自己优势的重要基础,也是师范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指导,在这个方面,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现代社会的教师培养要求有更多新教育理论的指导,特别是教育的创新,因此,师范院校应该加强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从而保证自己在教师培养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持。

标签:;  ;  ;  

论高师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大目标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