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尊异质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健康论文,关系论文,异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自尊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自我的核心,一直以来是人格、社会和临床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关于自尊的相关研究也成为了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界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也逐渐成为一种共识[1]。国内外学者围绕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认知、动机等变量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自尊作为个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影响着个体健康个性以及良好社会适应的形成,认为高自尊者具有更好的心理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人们往往认为高自尊对个体是有益的,而自尊的缺乏和低自尊与抑郁、焦虑、饮食障碍以及人际问题等临床心理现象相联系。尽管大量的实证研究的结果间具有高度一致性,但仍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和一些相互矛盾的结果,即相对低自尊者,高自尊者相互之间的表现更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他们内部可能有质的差异。例如,有研究者提出,尽管高自尊者常常自我感觉良好,但有些人似乎也存在一些适应上的困难,如不善于看待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在人际关系中也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他人的需要或不足敏感[2];有些高自尊者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而另一些却不这样[3]。这就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高自尊者的行为为什么是不一致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什么是真正的高自尊呢?高自尊是否存在多种类型?自尊水平的高低划分是否过于简单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值得人们怀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自尊不仅有水平高低之分,高低自尊内部也有质的差异,高自尊者的表现尤为明显,从而激发了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浓厚兴趣。相对而言,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还不够,对自尊的研究领域还比较片面和传统。因此有必要对高自尊的异质性问题进行梳理,尤其是各种类型的高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值得关注,以期为自尊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2 高自尊异质性
所谓高自尊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 esteem)是指高自尊(high self- esteem,HSE)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多种类型,高自尊者的行为比低自尊者的行为更复杂[4]。
2.1 高自尊异质性的提出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人提出高自尊的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5]。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有陆续提出了假自尊(pseudo SE)、防御性高自尊、表面上的高自尊等概念[6],可当时并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高自尊异质性假设的正式提出直接源于有关自尊与攻击关系的研究。传统观点认为,低自尊者有更多攻击性和攻击行为,但也有不少研究发现高自尊者更易于实施攻击行为。同时也有人发现自尊与攻击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7]。这就促使研究者去寻找背后的原因,有两种假设逐渐受到普遍的认同:受威胁的自我中心主义(threatened egotism)和高自尊异质性[7]。前者是指有高度赞许性自我评价倾向的人(高度自恋者)如果遭到别人或周围的争议,这种膨胀、不稳定的自我肯定很可能对别人产生威胁,甚至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后者是指高自尊有不同的性质和多种类型,有些类型的高自尊者更具有攻击性而另一些类型的高自尊者并不如此。攻击性行为与高自尊有关但是仅仅与某几类高自尊有关,并不是所有的高自尊。因此,这两种假设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
高自尊的异质性还来自研究者对自尊本身的理论思考。尽管有关自尊的研究很多,但是到目前对高自尊异质性问题的回答实际上还没有统一。其中达成共识的是自尊水平有高低之分,认为高自尊者有积极的自我观,但是有积极自我观的人是真正的高自尊者吗?这是值得质疑的。目前关于自尊的理解很多,每种说法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其含义,但Baumeister等人认为目前对自尊的理解可以被归结为是一种有利的整体性评价[6]。这就使高自尊与许多相近概念如骄傲、自满、自恋等难以区分,因为后面这些概念其内涵也涉及有利的自我评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高自尊本身就可能是异质性的。
自尊的理论界定直接关系到其测量方法。有学者从自尊的测量方法角度支持了高自尊异质性的存在,他们发现同样高的自尊分数可反映出不同的人格特点和表现风格[8],因此,简单地把高分者都划归为一类显然是不合适的。
2.2 高自尊的类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高自尊的异质性,当代理论家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高自尊,即安全高自尊(secure HSE)和脆弱高自尊(fragile HSE)。安全高自尊的特征是自我价值感是积极的、架构良好的和安全的,它与广泛的心理调节和幸福指标有正相关。相反,脆弱高自尊反映了对自我价值的积极的感觉,但是它是脆弱的和在威胁面前易受伤的,他们会熟练使用各种类型的自我保护或自我增强策略,它与各种自我防护和自我提高策略相联系[9]。
最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有以下四种方式区分安全高自尊与脆弱高自尊[2]。
2.2.1 不稳定的高自尊(unstable HSE)与稳定的高自尊(stable HSE)
Kernis等人(1993,1993)区分了稳定的高自尊与不稳定的高自尊。这种区分的方法是依据当前自我价值感受在不同时空下多大程度上的波动。人的情境自我价值感受的短时波动反映了自尊的不稳定性的程度。自尊的稳定性在这里是指当前的自我价值感随时间和情境波动的程度,波动越大,自尊越不稳定,它反映的是立即的、基于情境的变化幅度。稳定的高自尊有积极的自我感受,不易受特定评价事件所影响。不稳定的高自尊拥有有利的但却脆弱的和难以防守的自我价值感,易受具体的评价性事件的影响。
2.2.2 防御的高自尊(defensive HSE)与真诚的高自尊(genuine HSE)
这种分区的方法是回答是否代表他们自己。Schneider和Turkat(1975)认为,有些人出于被他人接受的强烈愿望,不愿意承认拥有消极的自我感受,这种内隐的消极自我感受和公开表现的积极自我感受的结合就是防御的高自尊。与此相反,真诚的高自尊反映了公开表现的积极自我感受和私下持有的内在积极自我感受的结合。
2.2.3 相倚的高自尊(contingent HSE)与真正的高自尊(true HSE)
Deci和Ryan(1995)根据自尊是否依赖于特定结果区分了相倚的高自尊与真正的高自尊。相倚的高自尊是指对自己的感受来自——实际上取决于——符合某些优秀标准或不辜负某些人际的或内心的期望。真正的高自尊反映了一种架构良好的和安全的自我价值感受,它不依赖于某种结果的达到,而且不要求持续的验证。他们做出决定和采取行为是基于事件的重要性。
2.2.4 高外显低内隐自尊(high explicit and low implicit SE)和高外显高内隐自尊(high explicit and high implicit SE)
区分安全高自尊与脆弱高自尊的另一种方法涉及到对自我价值的有无意识的感觉。根据自尊发生的意识水平可将自尊分为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有些人在外显自尊测量上得分很高而在内隐自尊测量上得分却很低。这些高外显低内隐自尊的人由于拥有潜在的自我怀疑而对潜在的消极的评价性信息很敏感,表现出防御性反应,如采用自我保护和自我扩张策略来应对这些信息。而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都高的个体则没有这种很强的防御性和反应性。
3 高自尊异质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自尊异质性的提出,对自尊与心理健康原有的关系提出了挑战。许多研究者对这一关系重新进行了探讨并基本上支持了高自尊异质性这一假设。目前,从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关系上研究高自尊的异质性的实证研究较多,而对于防御性高自尊的研究相对较少。
De Man和Gutierrez的研究(2001)也发现自尊稳定性是自尊水平与抑郁关系的调节变量[10]。Paradise和Kernis(2002)的研究也发现,自尊水平与自尊稳定性的交互作用影响心理幸福感[11]。Seery等人(2004)研究了自尊水平、自尊稳定性与对成绩反馈的心血管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有不稳定高自尊的被试在失败条件下表现出一种消极反应,而那些有稳定高自尊的被试则表现出相对积极的反应[12]。
Bosson等人(2003)发现,高外显低内隐自尊者尤其可能出现补偿性自我增强倾向,如不现实的乐观主义、对过分积极的人格侧面的更强偏好以及更小的现实——理想偏差等[13]。Meagher和Aidman(2004)发现,总体上,高外显高内隐自尊者在接收到消极反馈后表现出较少的消极心境(内隐测量)和对该反馈传达者的讨厌。具体而言,内隐自尊对消极反馈的情绪反应有显著影响,而外显自尊与该情绪反应的联系只有通过与内隐自尊的交互作用才能体现出来[14]。Zeigler- Hill(2006)的研究发现高外显低内隐自尊者拥有最高水平的自恋而高外显高内隐自尊是最为稳定的自尊[15]。可见,自尊结构的稳定性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水平的高低有关。国内学者周帆和王登峰(2005)的研究发现,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表现出中等程度和高度的相关,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不显著[16]。徐维东等人(2005)认为,外显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相关不显著,而内隐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相关[17]。
国内研究者张荣娟等人(2005)的研究用社会期望量表与自尊量表得分的不同模式区分了防御性高自尊与真正的高自尊,并且发现这两种高自尊的个体仅在一些防御机制上存在差异,而在日常人际冲突解决方式上不存在差异[18]。
总的说来,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传统的研究只关注了自尊水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而高自尊异质性假设的支持者却不仅仅关注自尊水平更关注高自尊的不同类型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因而得出的结论相对复杂,也相对深入。安全高自尊对个体的健康个性及健康心理有更重要的影响,它符合传统上对自尊的界定和期望,而脆弱高自尊尽管对自我价值有积极的感受,但常使用自我保护或自我增强策略,它与不良的心理调试与人际关系相联系。
4 对高自尊异质性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综上所述,由研究中自尊问题的逐渐提出我们可以看到,自尊研究有逐渐走向细化和深化的趋势。尽管在高异质性问题的研究上业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的同时出现了不少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4.1 深入研究自尊的基本理论问题
高自尊的异质性揭示了目前自尊研究领域内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即自尊的本质及其概念界定问题。尽管自尊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热点之一,但什么是自尊却见仁见智,没有完全统一。如Baumeister等人认为,目前自尊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归结于一种有利的整体性自我评价[6]。但这种主要从效价出发界定自尊的方法无法揭示自尊(尤其是高自尊)的准确内涵,对自尊概念与其相邻概念(如高自尊与自恋、自我中心等)没有明确的区分,从而使高自尊表现出异质性。这种高自尊的异质性到底是由于概念界定过宽还是测量方法上的缺陷所导致的,这就值得怀疑,因此就提示研究者应当对自尊的本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对自尊概念进行更精确的界定。
4.2 进一步探讨各种类型高自尊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对高自尊的不同的分类方法,这些分类之间也存在一些重叠。如不稳定的高自尊、相倚的高自尊、高外显低内隐自尊都容易表现出对自我威胁的防御性反应,相倚的高自尊往往是不稳定的高自尊等。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其概念实质是否一致?各种高自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的研究尚不能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需要未来研究的深入探讨。
4.3 自尊测量方法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高自尊的异质性中得到启示,不仅自尊的概念界定问题值得更进一步的思考,而且自尊的测量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目前国内外学界广泛使用的自尊测量工具是自陈式问卷,如罗森伯格(1965,1979)自尊量表。这样测得的一个高自尊分不仅反映的是自尊的水平高低,也包含其他多种可能性,如社会赞许性、印象管理等[8],从而使得测量结果复杂。Greenwald认为,采用自陈量表所测得的自尊,即外显自尊容易受需要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对评价的理解(evaluation apprehension)、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以及自我提升(self- enhancement)等因素的影响[19]。尽管目前内隐自尊的测量方法已经很多,然而,Bosson等人的研究发现,不同内隐测量方法所测得的内隐自尊相关较低,并且许多测验还缺乏信、效度的考察[20]。因此,内隐自尊的测验技术还很不完善。那么,是否可以发展出一种能测量出真正自尊的工具呢?或者,是否可以用一种工具区分出不同的自尊类型呢?这些都是未来研究的关注点。
4.4 高自尊异质性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对高自尊异质性的实证性研究相对传统自尊水平的研究还比较少,如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研究相对较多,对防御的高自尊、相倚的高自尊等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对不同类型高自尊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也不利于高自尊异质性本身的理论深入研究。高自尊异质性的提出使得研究者在进行有关自尊的实证研究时应当考虑自尊的各种类型。如前所述,传统观点认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1],但有关高自尊异质性的研究却提示这种结论过于简单,因为自尊不仅有水平上的高低之分,还有质的区别。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将自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为培养个体健康个性、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4.5 理性对待自尊教育
由前所述,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很显然,自尊教育也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然而,随着自尊异质性的研究,人们意识到不仅要注意自尊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和培养人们真正的、安全的高自尊。自尊的教育绝不仅仅是教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教师的单向度或单一的关系,它包含了教师和学生在关系世界中维护自我的一切实践。因此,教师要结合经验和科学的测量手段区分不同类型的高自尊并因材施教,对于真正的、安全的高自尊应予以肯定和鼓励,而对于脆弱的、防御的高自尊应加以引导和调节,使之朝着真正的、安全的高自尊转化。同时,教师自身的自尊发展状况也应予以关注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