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皮血管缝合器病人活动后并发症与舒适度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丹,陈龙[1](2021)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和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对脑血管造影后股动脉穿刺止血效果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探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和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对股动脉穿刺止血效果及舒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接受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2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29例介入治疗后给予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加压固定,12h后轴位翻身,制动24h后移除压迫器;观察组129例介入治疗后,使用StarClose血管闭合器缝合血管,然后卧床6h后可以自由翻身及轻度活动。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止血成功率及止血时间、患者制动时间、舒适度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成功率与术后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的止血时间、患者制动时间、舒适度及尿管留置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处理,可有效地缩短医生的压迫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的制动和卧床时间,改善术后患者不适体验,而并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接受度。
徐春静,曾莉[2](2019)在《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现状及相关护理措施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找出导致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可指导临床进行相关干预,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及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姜国攀[3](2019)在《血管闭合装置心血管介入治疗后股动脉止血》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血管闭合装置在心血管介入治疗后股动脉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接收的86例行血管闭合装置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3例。参照组采取手工压迫常规止血,研究组采用CordisExoseal血管闭合器进行止血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指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心血管介入治疗后股动脉止血中应用血管闭合装置,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止血目的,使患者恢复运动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何婉玲[4](2017)在《血管缝合器与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血管缝合器与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60例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30例,A组使用血管缝合器,B组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针对两种闭合器特点,给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止血效果、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A组切口渗血、血肿发生率、制动时间均低于B组(P<0.05);腰背疼痛率、肢体麻木率均低于B组(P<0.05);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对经股动脉介入术患者应用血管缝合器比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更为安全可靠,并且开展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提高止血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刘世猛[5](2016)在《Proglide与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早期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血管闭合器封闭股动脉的疗效,并评价分析其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因大动脉扩张性疾病入院行腔内修复术患者57例,其中腹主动脉瘤患者45人,主动脉夹层患者12人。共穿刺肢体86条,其中腹主动脉瘤患者64条,主动脉夹层患者22条。使用Pro Glide联合Angioseal缝合穿刺口26处,腹主动脉瘤占19处;Pro Glide交叉缝合穿刺口25处,其中腹主动脉瘤20处;开放缝合股动脉34处,腹主动脉瘤患者占25处。同期收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0例,手术肢体各10条.分别采用Agioseal和开放方式封堵股动脉。本资料患者术前均诊断明确,病情清楚,手术适应症明确。对于病变累及髂动脉患者,采用分叉型支架腔内隔绝修复。患者统一术中常规肝素抗凝。支架选定Endurant(Medtronic,美国),鞘管外径为18F-22F。闭合器选定Perclose Proglide(Abbott美国),外径为6F;Angioseal(St.Jude美国),规格为6 F。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线特征,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围手术期用药等相关因素无差异。血管闭合器使用条件: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或术中动脉造影显示穿刺处无明显狭窄、斑块及严重扭曲,术前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包括股动脉穿刺处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管腔狭窄严重;股动脉显着钙化或迂曲;动脉多次穿刺合并血肿;穿刺点位于股动脉分叉处以下。设计分组:大动脉组:以患者入院次序依次采用不同方法封闭穿刺口(1)Pro Glide联合Angioseal缝合(2)Pro Glide交叉缝合(3)股动脉切开(Surgical Femoral Cutdown,SFC);下肢中小动脉组(1)angioseal封堵器(2)单纯股动脉切开(Surgical Femoral Cutdown,Sfc)各组术者人选固定,器械供应充足。使用闭合器时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经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整体采用方差分析,组间采用t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c2检验。偏态分布资料以M(P25,P75)表示,整体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roglide联合Angioseal组止血时间低于proglide交叉缝合组和常规切开组,差异显着(P<0.05);在出血量、下肢制动时间和术后舒适度方面两组之间并无差异(P>0.05),均优于切开组(P<0.05),angioseal封堵股动脉相比传统方式在以上各指标方面具有优势(P<0.05);各组均无大血管并发症发生,在皮下淤血或肿胀等小血管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中Pro Glide联合Angioseal缝合组患者19例,肢体26条,成功率100%;Pro Glide交叉缝合组患者17例,肢体20条,失败1例加压包扎处理,成功率96.2%;常规切开组患者21例,肢体34条,成功率100%,术后出血1例。追查原因是腹股沟区不慎受外力撞击所致。各组成功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均无后腹膜出血、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开放止血方式比较,血管闭合器更具有临床优势。在大管鞘穿刺口的封堵中,Pro Glide联合Angioseal使用较常规Pro Glide交叉缝合可能更具有优势。
李冬灵,何慕涵[6](2016)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用血管缝合器止血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4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而研究组患者给予全面优质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着少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显着高于常规组的75%(P<0.05)。结论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采用血管缝合器止血患者,给予全面优质护理,可显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春明,覃晓,余雷[7](2016)在《血管缝合器在股动脉穿刺病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Perclose缝合器在股动脉穿刺止血的价值及其对血管及远端血供的影响。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2月-2013年7月行肝动脉介入(TACE)患者135例,按照非完全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实验组(69例)和对照组(66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 d及术后1个月的穿刺部位股动脉周径、血流速度、踝-肱指数(ABI)、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舒适度及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手术成功率为98.6%,对照组为1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ABI、血流速度、穿刺点股动脉内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试验组术后2 d血流速度、穿刺点股动脉内径均小于对照组(P=0.006和0.030),试验组术后2 d AB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实验组在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结论肝动脉介入术后使用血管缝合器在近期安全有效,对股动脉及远端血供无明显影响,并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不适感,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杨芸,陈泳[8](2012)在《冠脉介入治疗后血管缝合器Angioseal与Perclose运用的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seal与Percloser血管缝合器对患者止血时间、制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评估血管缝合器止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的63例患者,分为Angioseal(A)组与Percloser(P)组,观察止血时间、卧床及制动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平均操作时间明显少于P组(P<0.01),并且A组平均止血时间也明显少于P组(P<0.05);但两组平均卧床制动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共有3例缝合失败,其中A组1例,P组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3例(A组1例,P组2例),A组发生较大血肿1例,经重新加压包扎后消失。结论:两种血管缝合器止血用于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其中Angioseal操作更加简便。
房惠敏[9](2011)在《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优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优势。方法采用非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应用血管缝合器的39例为观察组,术后术侧肢体制动(4~6)小时,然后可适当活动;对照组则是同期没使用缝合器的8例,术后穿刺口弹性绷带包扎并且用1kg的沙袋压迫6小时,制动并卧床24小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口的止血时间,术肢制动时间、卧床时间以及舒适度(如腰酸背痛、烦躁、排尿困难、睡眠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止血及卧床、制动时间有显着缩短,舒适度明显提高。结论血管缝合器应用于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后穿刺部位的止血,对患者的制动卧床时间、止血时间、舒适度都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史婷婷[10](2011)在《血管缝合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管缝合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79例冠状动脉心脏症患者随机分为缝合组270例和压迫组309例,缝合组使用血管缝合器止血,压迫组应用人工压迫止血。结果:缝合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压迫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血管缝合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的方法,能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
二、经皮血管缝合器病人活动后并发症与舒适度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血管缝合器病人活动后并发症与舒适度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和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对脑血管造影后股动脉穿刺止血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在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患者卧床制动时间及患者舒适度方面相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比较 |
3. 讨论 |
(2)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现状 |
1.1 穿刺点出血或皮下血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现状 |
1.1.1 穿刺点出血或皮下血肿发生的影响因素 |
1.1.2 穿刺点出血或皮下血肿的相关预防及控制措施 |
1.2 假性动脉瘤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现状 |
1.2.1 假性动脉瘤发生的影响因素 |
1.2.2 假性动脉瘤的相关预防及控制措施 |
1.3 血栓形成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现状 |
1.3.1 血栓形成发生的影响因素 |
1.3.2 血栓形成的相关预防及控制措施 |
1.4 动静脉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控制现状 |
1.4.1 动静脉瘘发生的影响因素 |
1.4.2 动静脉瘘的相关预防及控制措施 |
2 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相关护理措施预防控制现状 |
2.1 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止血方法在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中的研究现状 |
2.1.1 沙袋压迫止血方法在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
2.1.2 止血敷料在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
2.1.3 动脉压迫器止血方法在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
2.1.4 血管缝合器止血方法在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中的研究现状 |
2.2 术后卧床制动的时间在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中的研究现状 |
3 小结 |
(3)血管闭合装置心血管介入治疗后股动脉止血(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血管闭合装置 |
1.2.2 操作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相关治疗指标 |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
2.3 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 |
3 讨论 |
(4)血管缝合器与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止血方法 |
1.2.2 护理措施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止血效果比较 |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2.3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 讨论 |
(5)Proglide与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早期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术前评估及准备工作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分组 |
2.3 血管闭合器操作要点 |
2.4 主要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3.1 血管闭合器在大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
3.2 血管闭合器在中小动脉腔内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
讨论 |
4.1 ProGlide及Angioseal在大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
4.2 Angioseal在下肢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
4.3 血管闭合器的安全性分析 |
4.4 本研究中并发症分析及预防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
3 讨论 |
(7)血管缝合器在股动脉穿刺病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观察指标 |
1.4 处理方法 |
1.4.1血管缝合器组 |
1.4.2对照组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止血方法 |
1.2.2 观察指标 |
1.2.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四、经皮血管缝合器病人活动后并发症与舒适度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StarClose血管闭合器和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对脑血管造影后股动脉穿刺止血效果的比较[J]. 刘丹丹,陈龙.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14)
- [2]经股动脉行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并发症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J]. 徐春静,曾莉. 全科护理, 2019(31)
- [3]血管闭合装置心血管介入治疗后股动脉止血[J]. 姜国攀.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06)
- [4]血管缝合器与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何婉玲. 齐鲁护理杂志, 2017(08)
- [5]Proglide与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的早期临床效果分析[D]. 刘世猛.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6]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观察[J]. 李冬灵,何慕涵.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01)
- [7]血管缝合器在股动脉穿刺病例中的应用研究[J]. 王春明,覃晓,余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02)
- [8]冠脉介入治疗后血管缝合器Angioseal与Perclose运用的效果比较[J]. 杨芸,陈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01)
- [9]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优势[J]. 房惠敏.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1(05)
- [10]血管缝合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J]. 史婷婷. 齐鲁护理杂志, 2011(26)
标签:股动脉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