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胀”与“防滑”宏观调控的思考_cpi论文

既“防胀”又“防滑”的宏观调控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防滑论文,宏观调控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1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36(2008)05-0005-06

一、物价上行风险较大,近期应采取措施稳定需求、增加供给,防止出现“两位数”通货膨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陈东琪研究员

目前物价总水平变化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加速向上攀行。去年二季度,CPI上涨率还只有3.6%,低于2004年全年3.9%的水平,但随后的三、四季度分别上升到6.1%和6.6%,今年一季度更是高达8%,创12年来的新高。虽然这一指数今年3月比2月回落了0.4个百分点(3月为8.3%,2月为8.7%),没有延续前期加速上涨的趋势,但这个回落是否成为连续几个月或几个季度的持续趋势还有待观察,还不能掉以轻心。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同步上行,其中PPI从去年三季度的2.6%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6.9%,RPI从去年二季度的2.6%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7.4%。3月和2月比,RPI有所回落,从8.1%降到7.8%,而PPI继续上升,从6.6%上升到8%,可见工业品出厂价格还在延续月度加速上行的趋势。资产价格方面,房屋销售价格今年一季度增速达到11%,3月虽然回落到10.7%,但仍然处于上涨趋势中。从月度和季度资料看,目前物价已经出现全面性上涨现象,表现为较为典型的全面通货膨胀。前5年GDP年均增长10.6%,CPI年均上涨2.64%,获得“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业绩,表明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从世界和我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看,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一般不完全同步和同速,它们之间有一个长度不等的时间差,前期的高增长可能为后期的通货膨胀积累压力。如果经济增长的上升轨迹是渐进而不是陡峭的,周期上升阶段的价格上升就较为平缓,这不仅是因为可以消化前期的存货,而且还在于消费需求初期较平缓的增长不会很快偏离供给增长。一旦进入繁荣后期,存货减少和消费增长加快,加上成本推动和外部输入因素的作用,就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下行而通货膨胀上行”的情形。

目前的通货膨胀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①,也是最复杂的一次。其原因不仅在于它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像前三次一样仅仅在内部相对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中发生,而是在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全面开放系统中发生,而且在于供给、需求和成本等因素复合推动。综合看,目前我国面临外部输入、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等因素共同起作用的通货膨胀风险。面对这种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应当统筹考虑、全局谋划,采取“稳定需求和增加供给相结合”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今年将CPI上涨率调控目标定在4.8%是必要的,既表明政府对防控通货膨胀的意图和决心,又给市场一个较为良好的预期和引导,但应当客观地看到,年终的实际值可能会超过这个调控目标。因为即使价格调控产生明显效果,CPI上涨率出现“前高后低”的理想走势,按简单算术计算,假定四个季度分别为8%、6.5%、5.5%和4.5%,全年也有可能超过6%。在全球通货膨胀不断攀升②,美联储反衰退政策可能会加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们要想独善其身难度是相当大的。但也要看到,本次通货膨胀与前三次存在基本面的不同:一方面,产能很大,生产率持续增长,总供给不存在全面短缺;另一方面,人口增长减速,恩格尔系数下降,城乡居民对粮食等生存性消费品涨价虽有所反映但敏感度降低,总需求不存在全面膨胀。因此,只要坚持“稳定需求和增加供给”的调控思路,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灵活调节余缺,就不会出现总供求严重失衡,也就不会出现前三次那样的螺旋式通货膨胀。

在经济增长下行条件下治理复合型通货膨胀,不能采用“单一货币规则”,不能过多依赖央行持续加息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应当更多地运用非货币调控手段。因为单纯货币信贷紧缩,不仅不能控制输入型、成本推动型和相对供给不足型通货膨胀,而且会给人民币升值造成更大压力,进而倒逼央行增加更多的基础货币和流动性,使央行处在“左手斗右手”的“零调控效果”的自我循环之中,甚至可能出现需求紧缩过度影响正常投资和消费活动,伤及正常经济增长的情况。

到今年3月25日,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5.5%,为历史最高,比1988年9月的12%高出3.5个百分点,从1999年的6.5%和去年1月15日的9.5%开始的累计上调幅度均超过历次上调幅度水平。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虽然低于短缺经济时代的水平,但与美元利率相比已经形成较大反差,目前我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为4.14%,而美元利率已经降到了2.25%,巨大利差无疑会促使美元套利资金大举流入我国市场,增加“输入型流动性”和“非经营性外汇储备”,最终使央行被迫以对冲方式再次增加人民币的基础投放,这会降低央行货币调控的有效性。

考虑到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对外部输入型通货膨胀部分无能为力,而节能环保和其他外部性约束加强,法律要求的工资、福利待遇等人力开支增加,以及能源原材料及其他上游产品涨价具有客观必然性,下一步治理通货膨胀应在稳定需求基础上首先着力增加有效供给。

首先是稳定农业生产,增加粮、油、肉、蛋、奶等主要农牧业产品的供给。采取更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提高农民种粮和养猪的积极性,稳定粮肉产量,至少要防止出现粮肉负增长。在采取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同时,应着力改革和理顺粮肉流通、运输和储备体制,在降低粮肉运输、储备和交易成本上多下工夫,而不能人为压低粮肉价格。近两年粮价上涨,宏观调控没有走以往“物价上涨—压低粮价—谷贱伤农”的老路,而是采取“促生产、增供给、疏流通、调外贸、稳市场”的新方式,既减缓了粮价上涨压力,又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这条路还是要坚持继续走下去。

其次是稳定工业生产,增加工业品特别是满足消费需要的工业品的供给。由于能源原材料和其他上游产品涨价,员工工资和福利增加,以及节能环保约束导致外部性成本增加,企业面临总成本增加的压力,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可能被迫裁员、减少投资和收缩生产,这不仅会减少就业机会,也会减少工业品的供给,扩大供求缺口,推动工业品价格上涨。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局面,建议抓紧调整政府和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从多方面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减税。

1995年以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明显快于GDP、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去年,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0.5%,比1995年提高9个多百分点,比2006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在市场调节越来越多地替代政府职能而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比较宽裕,有能力给企业和个人减税,在企业面临因外部危机冲击而可能陷入困境时政府更有必要给企业减税。给企业减税,既可以直接减轻企业的成本负担,又为企业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创造条件,也可以增加工业品供给,缓解因供给相对短缺而形成的工业品价格上涨,还可以稳定工业生产,防止工业经济滑坡,为在“防胀”和“防滑”之间建立新平衡打下重要基础。

二、多项经济指标逐季减速,近期应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经济全面滑坡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去年二季度的26.7%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24.6%,减速2.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换届后可能出现新一轮投资冲动,但可能会比2003年换届时的冲动小一些,因为那时的宏观氛围强调的是“发展”,而现在强调的是“科学发展”,地方政府不能像以前那样无顾忌地盲目追求发展的高速度了,他们不得不同时兼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因此盲目投资的倾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今年一季度在去年已经加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名义增长一季度达到20.65%,其中3月高达21.5%,但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增长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速,从去年末的14%左右降到今年3月的13%左右。更为重要的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去年的17%多降到今年一季度的11.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从去年三季度的20.2%降到今年一季度的18.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减速无疑会以滞后方式影响消费。

未来一段时间,国内投资和国民消费均将受到日趋紧缩的货币和信贷收紧的约束。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月度统计资料显示,狭义货币供应量ML的增速从去年8月末的22.8%降到今年3月末的18.3%,5个月减速4.5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信贷的增速分别从去年10月的18.5%和17.7%降到今年3月末的16.3%和14.8%,呈现持续减速趋势。虽然目前三大金融指标绝对增速仍然处在“宏观调控箱(12%~20%)”的中值(15%)之上,但下降速率很大。如果股市持续下跌导致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缩水格局不能改观,投资和出口减速幅度加大,可能会拖累居民消费,因为当部分收入被快速上涨的物价侵蚀时,财富效应过快衰减会降低消费者信心和实际购买力。

对GDP贡献率接近50%的工业增长也出现了减速迹象。最近14个月的工业生产曲线呈现“倒U型”轨迹,工业增加值增速从去年6月的19.4%滑落到今年2月的15.4%。随着南方雪灾后的重建展开,3月份回升到17.8%,但难以改变去年第二季度开始的逐步放缓趋势,主要是因为前期政策紧缩效应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影响两者之间发生重叠。

农业增长方面,油料产量2005年比2004年大幅收缩8.7个百分点后,前年和去年出现程度加深的负增长,分别为-0.6%和-4.2%,加之去年油料种植面积减少60万公顷,预计今年油料增产难度较大;肉类特别是猪肉产量去年出现较大幅度负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3.5%,其中猪肉产量-9.2%;粮食产量虽然连续四年保持增产态势但增速逐年递减,2004年增长9%,2005和2006年分别增长3.1%和2.8%,而去年只增长0.7%,去年的产量规模(50 150万吨)比1998年(51 230万吨)少2.1%,比1999年(50 830万吨)少1.3%。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增加,会增加今年的产量,但形成市场供给要一个时间差,因此今年上半年的粮食供求情况依然偏紧。

今年一季度GDP增长10.6%,虽然绝对增速不低,但减速幅度较大,比去年一季度减速1.1个百分点,如果延续这个减速趋势,经济有可能在明年出现“硬着陆”,这种情况应当尽量避免。因为经济增长下滑太多,不仅会加大随后的调整代价,而且会很快减少就业机会,影响社会就业。尽管经济在连续六年繁荣后适当调整既属必然也有必要,但在外部冲击和内部紧缩重叠时,近期要防止过调,避免矫枉过正。只有做到既在经济上升期防止“大起”,又在经济下降期防止“大落”,才能熨平周期波动,使经济的中期增长保持相对平稳趋势,从动态层面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目标。③

为了防止经济滑坡,重要的是稳定总需求增长,既要稳定外需,又要稳定内需,其中首先是稳定国内消费需求增长,重点是稳定中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使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不出现下降。近期措施主要包括:着力改善中小企业就业环境,通过增加就业提高劳动收入预期;择机取消利息税,增加储蓄者实际收入;进一步提高所得税起征点,增加所得者可支配收入;适时采用措施,减少投资性股民的交易成本,相对增加其所得;稳定股市和房市等资产市场,以减少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的代价;酌情发放低收入者物价补贴,提高其实际购买力;努力改善服务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的服务消费能力等等。

稳定投资需求增长的重点是扩大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科技创新建设和直接为消费服务的投资,在调整改善投资结构基础上,保持社会总投资需求相对稳定增长。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25%时应当下调,防止其过快增长推动经济过热,但如果呈现下降趋势并向20%逼近时,就要注意给以稳定的力量,力争将其稳定在20%左右,这也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加速时期实现潜在经济增长所匹配的必要投资增长水平。④

三、顺差增长持续减速,下一步应采取措施灵活调节进出口,防止总需求滑坡

一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是使本国国民消费福利最大化,外贸只是实现这一目的手段,这就要求顺差增长要适度。在外汇储备资产因美元贬值而大幅缩水,从顺差中获得的实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时,更应采取措施减少顺差,使其落到成本收益均衡点之上。但实现这一目标须要经历一个渐进过程,而不是以急剧衰减方式来实现,当内需不能在短期内急速增加以抵补顺差急剧衰减的缺口时,经济运行系统就会因突然“断路”而陷入衰退。

去年我国实现顺差262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但增速延续2005年以来的减速趋势,三年的增速分别为218.6%、74.2%和47.7%。去年的月度增长也表现出逐渐减速的趋势,今年一季度为-10.7%。顺差急剧减少,既受南方雪灾的“一次性因素”影响,又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这预示着我国净出口增长可能从超常规阶段进入到常规阶段,顺差对GDP的贡献度可能出现降低趋势。面对这种新形势,应当考虑实施稳定外需的政策,以稳定净出口促使总需求持续稳定增长。

在稳定净出口的措施选择中,首先是继续限制粮食、油料、肉类和其他短期稀缺程度较高的农产品的出口,增加其进口。在国际粮价高于国内粮价的背景下,粮食外贸企业有很强的出口冲动。去年1~11月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严重出超,出口增长超过80%,而进口增长下降50%以上,直到12月份有关部门才调整粮食进出口关税政策,粮食外贸严重出超格局才略有改观,但粮食出超动力目前依然存在。今年以来,全球粮食特别是大米价格暴涨,2个月内上涨50%,这会再度增强粮食外贸企业的出口冲动。建议进一步调整粮食进出口关税政策,紧急暂停大部分农产品的出口,以保证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基本平衡。⑤

其次是限制柴油、化肥和其他紧缺物资的出口,增加其进口。去年以来,柴油、化肥等农用物资涨价,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进入春耕备耕季节,需要稳定这些物资的供应和价格,以减轻农民的负担。今年头3个月,政府多次出台了限制化肥出口的政策措施⑥,建议对其他紧缺性农用物资也采取限制出口和奖励进口的措施,以平抑其价格,控制农业生产成本。

其三是努力扩大工业品出口。农资及能源和原材料出口减少而进口增加无疑会进一步减少总顺差,为了使进出口贸易增长保持基本平衡,防止总顺差急速减少,需要在工业品出口方面采取一些新措施,促使国内市场相对过剩的工业品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四是在铁矿石、原油和原材料价格高涨导致直接进口成本迅速上升而人民币快速升值又使进口结算成本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对一些大宗商品,如民用飞机和成套技术装备等的进口,应当权衡短期和长期得失,选择好进口时点,寻求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均衡。

四、资产市场处在敏感时期,近期要采取措施防止暴跌,避免资产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冲击

2005年7月开始的人民币升值激活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并使这两个市场出现空前繁荣,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泡沫。为了防止资产泡沫化,去年二季度以来先后采取了一些紧缩措施,促使资产市场转入新的发展轨道。

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明显下降,有些城市的房价出现回落。1、2月,深圳等前期涨幅过大的部分大城市的平均房价比去年第三季度峰值时期回落了20%或30%左右。3月,全国36个大中城市住房价格出现总体回落,特别是二、三类地段普通商品房住宅以及经济适用房住宅价格环比下降明显。这对没有买房的低收入家庭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宏观层面也减少了对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忧虑。但在国际资本快速流入的新情况下,国内不动产价值低估可能造成国民资产净流失。房地产金融过紧,将使房屋按揭贷款者和中小房地产公司遇到资金困难,并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因此近期对房地产市场紧缩不能过度,不应企求房价越低越好,更不能人为捅破泡沫,而应统筹考虑内外风险,注意掌握好紧缩的力度和节奏,以“慢放气”方式逐步减少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防止房价暴跌,促使其逐步转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房地产业直接影响14个行业、间接影响42个行业,对其进行科学调控,既有利于房地产业本身的稳定成长,也可以减少对投资、消费和国民经济的直接冲击。

在股权分置改革的主体任务完成后,占总市值三分之二左右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获得流通权,股市的流动性和运行效率提高,股市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同时,国有股和法人股达到上市流通的承诺期限后,“大小非”解禁形成巨大套现要求;大市值上市公司不断推出庞大的再融资计划;创业板吸纳资金的预期被强化和主板内部分基金应对赎回实行套现自救;一些外资股票投机商唱空市场欲低价买入中国股票以争夺更大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部分QFII被迫卖空部分中国股票以抵补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部分损失等等,都给短期非理性下跌的股市带来了空前的卖空压力,助推股市一跌再跌。在从去年10月16日到今年4月18日的5个半月时间里,上证指数从6124点跌到3078点,共下跌45.2%,日均跌幅仅次于1992年5月25日至11月17日的暴跌,与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时相似⑦。股市大起大落,资产市场的财富效应骤降,投资者信心一再受到打击。股市对国内外资本的吸引力下降,既会妨碍股市健康发育成长,丧失其融资和价格评价的功能,又会影响国内投资和国民消费,丧失其对实体经济的战略支持。因此无论是从稳定市场的短期目的看,还是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长远目标看,都应当通过制度创新和合理合规干预的方式,促使股市回归理性繁荣和稳定成长,走出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

近5年来,经济在快车道上持续稳定增长,没有出现大的波动,以实现总量平衡和经济增长为己任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如何调节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等资产市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还要做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工作。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大起大落的房市、股市和汇市,很难长期维系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注释:

①前三次为:第一次在1985年,CPI上涨9.3%;第二次在1988~1989年,CPI上涨率分别达到18.8%和18%;第三次在1993~1995年,CPI上涨率分别高达14.7%、24.1%和17.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这三次通货膨胀一次比一次厉害,引发的经济下滑时间也一次比一次长,付出的代价更是一次比一次大。历史经验表明,我国所能承受的年度最高通货膨胀水平在“两位数”以内,超过“两位数”,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②根据经和组织(OECD)、世界银行(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权威机构最近发表的资料,美国今年2月CPI同比上涨4%,与1月持平,扣除能源和食品外的核心CPI上涨2.3%,3月为2.2%。欧元区2月CPI同比上涨3.3%,为1999年以来最高,其中能源价格上涨10.4%,食品价格上涨5.6%;3月CPI同比上涨3.5%,连续第7个月超过欧洲央行设定2%的通货膨胀率目标;生产者价格指数2月比前一个月上升0.6%,同比上升5.3%。欧盟27国生产者价格指数2月比前一个月上升0.5%,同比上升6.1%。德国2月CPI上涨2.8%,取暖油价格上涨33%,汽油价格上涨10%,食品价格上涨7.4%。俄罗斯1~2月CPI上涨3.5%,比去年同期增加0.7个百分点。我国香港2月CPI上涨6.3%,为10年来最高。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国际粮食供求紧张和价格上涨局面将持续到2010年左右。

③前五年,宏观调控着力于经济上升途中防止“大起”;今后五年,应在经济下降途中防止“大落”,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下防止出现“相对衰退”(有增长但持续滑坡)。

④从1981年到2007年,GDP年均增长1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3%(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

⑤世界一些主要大米生产国去年下半年以来先后宣布限制大米出口,增加大米储备,而进口国努力增加大米进口。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印度(年出口约400万吨)今年1月停止发放新的除顶级品质之外其他所有大米品种的出口许可证,并提高大米出口最低限价;3月底公布将所有非精炼食用油的进口关税削减为零,玉米的进口关税由15%削减为零,豆类产品出口禁令延长12个月;最近几个月,一直在提高除印度香米之外其他大米的出口价格,仅3月就从每吨650美元提高到1 000美元,1个月内提高54%。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越南3月28日宣布今年大米出口量将减少四分之一,从450万吨减少到350万吨,目的是保留更多大米供应国内市场,缓和大米价格上涨的压力。作为全球基准的泰国大米价格3月27日比前一日上涨30%,达每吨760美元,创历史新高。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菲律宾正努力从国际市场进口180~210万吨大米,印尼和伊朗等进口国也将向国际市场下大批粮食进口订单。由于澳大利亚小麦歉收导致世界小麦供应量下降,各国小麦库存减少,使得许多国家提高储备。从美国来看,去年是1994年以来玉米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但玉米主要用来生产乙醇,自3年前美国政府实施鼓励使用乙醇燃料的政策以来,乙醇生产迅速扩张使乙醇供应过剩,乙醇生产企业又因玉米价格上升和成本增加而面临困境,乙醇生产所需要的玉米减少,迫使美国农民转而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估计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减少8%,约8 600万英亩,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8%,达到7 480万英亩,这可能缓解食用油供应紧张的情况,但会引起肉类产品价格上升,因为大部分玉米用作牲畜饲料。(资料来源:2008年4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⑥今年2月宣布,2月15日至9月30日期间,磷酸氢二氨、磷酸二氢氨以及磷酸二氢氨与磷酸氢二氨的混合物三类化肥产品的出口暂定税率提高至35%;对部分含磷复合肥开征出口暂定关税,2月15日至9月30日实行35%的关税,10月1日至12月31日实行20%的关税。今年3月底宣布,4月1日至12月31日,对过磷酸钙和钾肥征收30%的出口暂定关税。(资料来源:2008年4月3日《中国证券报》)

⑦近18年的上证指数的演变,共经历了4次大的下跌:第一次从1992年5月25日至11月17日,从1 429点跌到386点,125个交易日累计下跌73%,日均跌0.584个百分点;第二次从1993年2月16日至1994年7月29日,从1 558点跌到325点,371个交易日累计下跌79%,日均跌0.213个百分点;第三次从2001年6月14日至2005年6月6日,从2 245点跌到998点,932个交易日累计下跌55.5%,日均跌0.06个百分点;第四次从2007年10月16日至2008年4月3日,从6 124点跌到3 271点,114个交易日累计下跌46.8%,日均跌0.41个百分点。可见,最近这一次日均跌幅仅次于第一次。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防胀”与“防滑”宏观调控的思考_cp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