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南门园区设计论文_黄佳1,何奇芳2

1.南宁市勘察测绘地理信息院 广西南宁 530022;2.南宁市建筑设计院 广西南宁 530002

摘要:设计之路总是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行走,建筑师塑造空间空间,除了赋予它们社会效用,还给予它们以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青秀山南门区是是青秀山未来重要的景观大门。本文详述了南门园区的设计方案,遵循与青秀山文化一脉相承,互相融合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空间;地域特色;实景三维模型;干栏式建筑

引言

青秀山又名青山,是南宁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了顺应城市发展,更好地对接东盟,南宁城市空间向南拓展,规划建设五象新区。由此,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大力发展东南部区域的植物专类园、水系及道路等景点和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南部方向游客的旅游配套服务需求,与方特东盟神画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亟需完善风景区南部配套设施建设。

1.基地概况

青秀山南门区项目位于南宁市青环路北侧,森林植物园区内,面向方特东盟神话景区,规划用地约258亩。背山面水,地理位置优越,是青秀山未来重要的景观大门。

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在邕水之北给广西一个生态地标,给城市一副艺术的长卷,给青秀山一张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

2.设计理念:一脉青山叶,九曲花雨街

清代文人释如芝作《游青秀山》诗云:“巍然江畔峙,形胜甲南州。塔向檐前立,泉从槛外流;花间闻犬吠,竹里有人游;为探阳明洞,扳藤上石楼。”

一脉青山叶,九曲花雨街。建筑为叶,连廊作街,建筑整体的造型寓意生动。闪耀夺目的自然元素,且具有独特的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及东南亚风情,叶脉构图的形态让人仿如置身与南亚密林,耐人寻味而别具一格,满载地域特色。

项目设计目标是塑造具有浓郁广西民族特色,现代气息的景区大门,一个有地域性的大门,而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大门。建筑设计理应尊重并提炼壮乡及东盟文化特质,结合建筑设计尊重并提炼其文化特质,并结合现状环境要素、景观设计,建筑的创新性和溯源性等进行逐一回应。

3.设计策略

3.1运用实景三维模型辅助设计的方法表达方案与青秀山文化一脉相承,互相融合的“一脉青山叶,九曲花雨街的”设计理念。

实景三维建模技术以大范围、高精度、高清晰的方式记录复杂场景,直观反映了地物外观,同样适用于三维辅助规划。可以充分发挥实景三维在地理空间记录方面的优势。

我们通过实景三维模型辅助设计的的特点直观看地形,根据实际的地形起伏定标高,通过三维模型中场地现状找到水上舞台与龙象塔结合的最佳视角。我们尊重地形与原有水系,通过实景三维模型结合设计得出最佳淹没线,力图在不破坏原有水系范围的情况下合理根据我们的设计理念扩大水系范围。结合原地形,因地制宜,依山而建。

图1实景三维模型合成龙象塔 图2:实景三维模型合成流线分析图

视觉“通廊”图

3.2整个建筑空间以枝叶为载体,由叶脉支撑,叶子特殊的弯曲与排布构成了青秀山南门的主要设计结构。曲折的连廊呼应了“一脉青山叶,九曲花语街”的主题。青秀山原有蜿蜒曲折的水域和散落布局的建筑使得设计项目如同自由生长的枝叶一般。

干栏式建筑是广西民族建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我们以干栏式建筑为设计雏形加以提炼,采用漏空、局部架空、连廊等设计手法,形成底层通透,景观视线更为广阔的建筑群。

从人行主入口处进入前广场,树木、花廊、雕塑、旱喷与灯光艺术组成斑斓的体验。在广场左侧能看到结合场地水景形成连续的V形构件倒影与其本身而组合成的一幅幅极具韵律感的壮锦画面,使人们在光影、力学结构上感受到其独特的地域特色。由坡道进入东盟风情文艺剧场观景廊可多角度观看青秀山的风景,东盟风情文艺剧场既可完全向自然开放,又可完全封闭成为小型演出和讲演的场地。我们通过三维模型中场地现状找到水上舞台观演区与龙象塔形成框景远眺最佳视角范围。

3.3经过多方案对比,放弃了把空间围合在内部的庭院式布局,而采用串联式的分散布置,我们打破传统庭院,考虑到青秀山的美景应该是多做开放式空间引入景色而不是封闭造景。采用村落式空间组合方式,聚散有序。抽取与提炼广西民族传统民居以大聚居,小分散的村落式格局,结合原地形,化整为零,聚散有序,藏于山水。这种串联式的分散布置,可以留出更多外部观赏空间,营造更为舒适、大气的空间氛围。同时可缓解对市政道路的压迫感。

对于青环路进入园区的交通问题我们的设计策略是通过退用地红线增设一条6米宽的辅道,设置中分绿带,禁止从辅道出来的车辆直接左转,增设地下过街人行通道加强与方特之间的交通连接,增设9米宽的下穿内部联系车道加强东西停车场联系。

打造“一花一门”的特色景观。形成“一花一门”的特色景观构成连片花廊,使门区成为标志性景观,增加辨识度,满足生态景观的打造,满足游客逗留时的遮荫的基本功能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所想。

3.4元素提炼:我们从广西传统建筑的檐廊、连廊、退台、干栏、坡顶等元素进行片段抽取,进行体量的调整演变,再把他们重新整合,并与建筑内外的树影相映成趣,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室内外活动空间。

通过分析青秀山各门区在设计上都采用了连续坡顶的手法,南门设计延用此手法。在形式上作出呼应,强调对民族特色的运用。并且通过分析方特大门,在南门设计通过对采用了钢+木的坡屋顶形式的呼应,强调对东盟文化的传承。结合场地水景形成连续的V形构件倒影与其本身而组合成的一幅幅极具韵律感的壮锦画面,使人们在光影、力学结构上感受到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我们提取广西民族建筑村落具有韵律,高低错落的建筑高度,形成富有节奏韵律的建筑天际线,与山体建筑相结合。加之现代感材质的诠释,整体建筑虚实有序,既具有当地本土气息又富有现代感。

通过连廊、楼梯、扶梯、连接各功能区,连续转折延展构成方式可使建筑的可达性最大化,游览动线最大化,城市展示面最大化,观景面最大化。

由于采用了一组纵向连续转折延展、形体分散、高低错落的坡顶建筑,同时又采取了较多的空透、退台、架空和建筑的虚体化处理,所以建筑能够在视觉上较好地融入环境。建筑部分朝向东西方向,檐廊的设计可以遮阴避雨,有助于调节和优化游客所体验的气候感受,同时也弱化了建筑的体量感,让城市、建筑、山水融为一体。

4.结语

邕水之北

融岭南气候特色与壮乡文化特色、东盟文化特色

南门区不仅是集生态节能、文化体验、休闲聚会、步行游览、科普教育、以及灯光艺术等多重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公园,还将为南宁树立一个展示绿色生态、低碳节能技术的城市建设新范本!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朱渊,姚昕悦.南京牛首山风景区东入口游客中心设计随笔[J].建筑学报,2017.08

[2]韦世玲,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借鉴探讨[D].华南理工大学,2017.05.

[3]周练,沈守云,廖秋林.风景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与创作——以南宁青秀山凤凰塔改造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0.02

论文作者:黄佳1,何奇芳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浅谈青秀山风景名胜区南门园区设计论文_黄佳1,何奇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