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动向与海南的对外交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动向论文,资本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国际资本的特点与趋势
国际长期资本(一般大于一年)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政府、金融机构、私人及其他组织)贷款、证券投资、长期租赁等。国际短期资本(一般小于一年)表现为银行同业拆借、短期租赁、证券或外汇投机等。目前国际资本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
其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多样化。当今世界,国际直接投资的存量在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中急剧膨胀。到1998年,国际直接投资的存量已超过3万亿美元,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 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性为更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认识,国际直接投资的垂直流动有上升之势,这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增多。
同时,在信息化、电脑化的今天,国际证券投资的流量异常巨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仅每天进出国际金融市场的游资就达1 万亿美元。这些游资,寻找各种可能的机会,利用金融市场之间的利率、汇率差异进行套利活动。
其二,投资环境是国际资本优先考虑因素。长远来看,从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安全稳定的投资环境带来的长期效益是短期利益所不能相比的。很明显,追求短期利益的市场泡沫成份大,追求短期利益的个人,其利益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使国际投资者减少风险,是吸引国际资本的关键。
其三,国际资本流动的战略意义增强。近几年,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呈现出战略性特点,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跨国公司的战略考虑是通过直接投资有效地将市场进入、技术转让和保护知识产权统一起来,实现减少交易费用、扩大市场、攻防得当的全球战略。
其四,能否成功地经营国际资本与一国(地区)经济实力相关。国际资本是生产要素的一种,对国际资本的经营也就是如何配置这种生产要素的问题。毫无疑问,从一国(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角度看,经营国际长期资本比经营国际短期资本风险要小,收获要大。这在发展中国家体现得更明显。短期资本的进入会扰乱货币等经济政策的实施,加上短期资本不同于国际直接投资,不能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技术和管理创新,以致世界银行也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是唯一可行的“良药”。经济实力和市场体制的健全是吸引国际资本的主要前提。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国际资本的影响
东南亚金融危机客观上对国际资本的流动和我国吸引外资产生了诸多影响:首先,利用和吸引外资困难加大。在1997年我国利用外资的格局中,港澳台地区及日、韩、东南亚占了85%。这次危机严重影响东南亚国家上市公司的资产价值,从而直接影响到其资金借贷能力和市场融资能力,经济实力因此下降。目前大多数公司正忙于调整内部结构,对外投资能力减弱,这就直接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到位率,并且缩小对外投资规模甚至撤减一部分己投项目。
同时,东南亚国家最近相继出台了吸引外资的新举措,而且重点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这对我国吸引外资也形成挑战。
其次,国际投资者的信心受挫。由于东南亚危机不仅使当地企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也打击了在亚洲的欧、美、日公司,使这些投资者对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信心大减,从而对华投资采取等待观望和更加谨慎的态度。
第三,加大了国际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国际资本市场投资结构和份额发生改变,出现巨额资金向发达国家回流或流向拉美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趋势,从而使我们进一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难度增大。
亚洲金融危机后,海南如何拓展对外交往,扩大利用国际资本
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新变化,对我们吸引外资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低迷,不仅削弱了其生产能力,也削弱了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国内政局不稳以及政策缺乏连续性等因素会使以东南亚市场为目标的投资商信心动摇。相反,我国政局稳定,经济增长快,外债结构和规模比较合理,对外资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我们必须充满信心、拓展对外交往,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稳定和巩固传统交往对象,继续争取亚洲的资金 从产业结构看,东南亚出口加工型经济所占的比重较大,由于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原料成本提高,出口加工型企业对外资的吸引程度将有所减弱,而我国投资环境较为稳定,市场广阔,地域接近,仍有可能成为这部分资金的栖息地。因此,要继续稳定和巩固与亚洲国家的交往,积极争取亚洲的资金。
扩大向西方“主流社会”的开放 朱总理1998年在视察海南时指出:“亚洲金融危机既是困难也是机遇。有关国家货币贬值,对我国的出口形成空前压力,但同时也为我们吸引外资提供了机遇。东南亚国家的投资风险较大,这使得我们吸引欧美的资金成为现实可能。今年,我国吸收外资400多亿美元,就是因为成功吸引了欧美大财团的投资。 ”朱总理的话为我们指明了下一步对外交往的重点:扩大向西方“主流社会”的开放,加强同欧美等发达地区的交往,尤其要把吸引欧美的大财团、跨国公司作为重点。
科学策划有针对性的高层互访 实践证明,地方领导人的高层互访,能扩大当地与被访国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吸引被访问国(地区)的投资。因此,关键是针对海南的产业发展重点,找出有实力的合作对象,通过高层访问去推动与促进。高层互访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宣传海南的自然、地理、资源、体制和政策优势,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企业家来琼投资。
广交朋友,利用民间渠道,引进国际资本 海南的一大优势是在海外有众多侨胞,这是拓展对外交往渠道的有利因素。同时,友城、友协等既具有官方合作的性质,又带有民间交往的色彩,具有广泛的社会和民众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与便利,全面开展民间对外交流,如“以侨引资”、“以友城引资”等等。
选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大交流力度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今年我国主要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当前急需、有长远经济效益而又不致形成重复建设的项目的投入,包括农林牧渔水利建设、城市环保等,针对国家这些重点鼓励支持的投资项目,引进技术和资金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其成效将会非常显著。在目前国际经济环境低迷的状况下,科技合作项目的成功率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推行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向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拓展交往 如俄罗斯,由于目前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波动较大,国民经济发展困难,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已处于瘫痪状态,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拉美地区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地理环境与我们颇为相似,发展与该地区的合作潜力也很大。又比如巴西具备较好的种植环境,我们可以去大规模地进行热带水果(如荔枝等)种植与开发的合作。
做好全省对外交往的中长期规划,进行对外交往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要尽快完成全省对外交往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应尽快制定全省跨世纪对外交往的中长期规划,并分别征求各地市外办、全省主要涉外厅局外事处的意见和建议,使之更加完善,早日印发全省各地贯彻执行。规划下发后,全省各级涉外部门要着眼于整体上的互相配合,增强开拓对外交往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优化全省对外交往布局,以满足各单位、各部门、各种所有制经济对外事工作的需求,适应海南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需要。
抓住机遇,大胆探索涉外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途径、新领域 海南省涉外部门要加强合作,加大为经济界、科技界服务的力度,如不定期提供国内外各种经贸信息,安排和组织企业家参加外国在华举办的展览会、洽谈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他们赴国外考察,邀请外国驻华商务官员和我国驻外使领馆官员介绍所在国投资环境和投资机会等,引导和组织海南省各种所有制企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国际市场。要组织力量赴北京开展调研,了解中央有关部委与外国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以及外国政府向我国提供优惠贷款的有关情况,努力为海南引进更多的的项目和资金。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交往的质量和水平 从一定意义上说,吸引国际资本的竞争主要是投资环境的竞争。只有通过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才能使海南岛成为投资者向往的人身财产安全、投资回报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生活质量一流的“放心岛、安心岛、开心岛”。唯其如此,海南的对外交往的领域才能不断拓展,海南的“经济外交”才能不断取得实效。
(题图摄影 符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