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我国信用缺失的成因与对策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缺失论文,对策论文,信用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

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这句话充分揭示出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具体地讲,信用既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成为推进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信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序言中就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作出深刻分析,他认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辛劳。”[1](p419)以上表述我们不难看出,恩格斯透过当时资本主义纷繁的经济现象准确地把握住了商业道德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在他看来,商业道德并非只是简单的道德问题,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日趋规范,商业道德也必然要随之发展,市场化程度愈高,商业道德的程度也愈高,二者应呈正相关的关系。恩格斯当时所指的商业道德,实际上就包含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信用。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于商品货币经济。由于商品经济本身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信用也就必然要反映和适应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换句话说,信用程度要随着经济的前行而不断推进。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信用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信用程度高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将阻碍经济发展,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危机。

(二)信用是推进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已贯穿了社会再生产的全部过程,它实现了资金在时间、空间上的重新分配。

从信用与生产的关系看,第一,信用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转化,促进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利用信用吸收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并以此向企业发放贷款,从而实现消费基金向积累基金的转化,社会生产资本总规模得以扩大。第二,信用促进了资本集中,推动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由于大企业比较容易取得信用优势,进而扩大生产规模,在竞争中战胜、兼并中小企业,使资本和生产的集中程度迅速提高,同时也使生产的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信用在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结构中发挥重大作用,国家通过银行扩张信用可以起到对某个行业或部门的扶持作用,也可以通过银行收缩信用对某个行业或部门进行限制,从而实现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结构比例的宏观调控。

从信用与流通的关系看,第一,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信用的发展使许多交易不必通过现金结算,节省了流通费用;信用的桥梁作用,又使商品的赊销成为可能,加速了商品流通和资金的周转。第二,信用在货币流通中还起到了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银行可以通过贷款、贴现等形式扩张信用,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也可以通过减少贷款、贴现等形式收缩信用,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因此,良好的信用对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相反,信用滞后将造成信用不足,从而抑制消费和投资,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二、我国当前信用缺失的成因分析

有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我国年财政收入的37%,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2个百分点;因三角债和现金交易而增加的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可见,当前不讲信用的不良之风盛行,并已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经济秩序,甚至出现商品交易倒退到大量使用现金交易的低水平商品经济阶段的情况,因此,如果再不采取适当措施整治信用危机,则其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综合治理信用问题已刻不容缓。那么,当前我国信用缺失源头何在?

应该说,我国当前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在市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市场发育程度愈高则信息传递速度也愈快,因此失信的行为,尤其是企业的失信行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外部所获取,失信行为的主体可能将要承担得不偿失的后果。因此,在市场发育程度越高的地方,其信用的参与者维持信用的意识也越强。同时,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其市场退出机制越完善,退出的难度越大,这也迫使参与信用的行为主体千方百计维护自身信用。以上情况,在市场发育程度低的地方则反之。因此,我国信用缺失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体原因:

1、失信的机会成本过低。这是造成信用缺失的直接原因。由于我国当前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惩治的法规制度尚不完善,加上经济转轨时期我们在规范市场上还存有种种漏洞,以致法制对失信方难究其责,而受损方又难以获得相应的保护。基于这样一种现实,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企业便敢于置良心于不顾,从事“短期行为”:小的私营企业,大不了关门停产,法人代表逃之夭夭,受损企业投诉无门;有的企业仰仗一定的社会关系资源,“赖”字当头,能拖则拖,能推则推,而受损单位怕打官司可能陷入旷日持久之战,劳命伤财,有理只得吃亏;更有些企业主在利用失信淘得“第一桶金”后,改头换面,重新注册,摇身一变,成了“企业家”,其不光彩的历史,反倒引人效仿……正因失信引起的风险小,却带来诱人的利润,其过低的机会成本,致使在守信和失信的经济选择中,守信处于劣势,失信却能大行其道,正常的经济信用秩序被极大地扭曲了。

2、信用信息分散,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与信用信息相关的部门至少涉及到商业银行、人民银行、经贸委、公安、法院、商业、市政、信用行业等等,而各个部门又都在建设或规划建设本系统的信用信息资料。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机构来协调组织,这样,不免出现由于多头管理而导致的相互推诿、效率低下,同时,又滋生出各自为政而引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弊端。此外,由于各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料不能共享,信用中介机构获取信息又没有一套较成熟、规范的做法,致使信用中介机构规模小,信息综合能力差,市场信誉度低,可以说,目前的信用体系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显得力不从心,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根本解决,则易使失信之势得以蔓延,因为失信方完全可利用这一现行体制的先天不足,欺诈一家后,继续与其他人进行经济来往。综上所述,如果继续一味沿袭目前的信用体制,那么,会结出这样一个恶果:我们的信用体制将是“高成本、低效率”的。

3、企业信用意识淡薄。据人民银行2000年底的统计显示,在五大商业银行(中、农、工、建、交)开户的改制企业中,逃、废债企业达32140家,占改制企业总数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1851亿元,占贷款本息总数的31.96%。2000年全国工商机关查处欺诈等违法合同案5.2万件,涉及金额51亿元,2001年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合同欺诈案5338起,涉案金额16.3亿元。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有赖于每一个参与主体的共同维护。失信的数字如此庞大,表明我国企业作为参与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微观主体在恪守信用,维护信用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种现状的产生除了前面所述的有两个客观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主观上的原因:企业自身信用意识、信用观念淡薄。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有一定关系,尤其是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之间,反正债权债务都是国家的,有能力还则还,无能力还也罢,包袱最终会由国家来背,事实也是如此,比如国家曾对部分“拨改贷”项目实行豁免,对“债转股”的标准放之过宽等等,[2]如此种种,更淡化了国企的信用意识。正是这种“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思想,使得不少国有企业缺乏信用意识,而国有企业的信用缺失,又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三角债”这一债务链在各个经济实体中散播,从而造成其他一些企业虽有还款意愿,却苦于“三角债”而发生履约能力不足,如此一来,信用状况混乱的情况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在经济领域被大面积扩散。此外,企业缺乏防范风险的观念和维权意识也是我们国家企业间信用关系脆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国外,许多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和相关法律责任都建立有自己的信用管理系统,[3]通过科学的体系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几乎都是一片空白,使守信企业在经营行为中对交易的另一方无任何防御之势,因而在信用经济中显得非常被动。

4、信用中介在经济中功能弱化。当前我国信用中介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而且差距甚远。这里固然有目前宏观上的国家在发展信用事业方面滞后的影响,但从实际情况看,信用中介自身建设上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信用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素质急待提高。信用从业人员应具有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的基础,辅以商业统计、信息检索及商业法律、数据库网络等的知识,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都没有信用管理专业教育,这方面的人力资源极度匮乏。人才的不足,使一些业务品种难以开展,如国际上信用中介非常重要的“商帐追收”我国几乎没有开展,国际保理、信用保险也才刚刚起步,评估报告质量不高,缺乏权威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某些信用中介机构本身信用度差。众所周知,这一两年来股市中已曝光了多起因中介机构为上市公司提供虚假报告误导股民的案例,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外,虚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等也屡见不鲜,使信用中介的市场形象遭到极大破坏。

三、近期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转变一种观念,信用在当代社会,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仅仅将它视作一种道德,而应该将其作为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一种“商品”,[3]让市场参与者在经济活动中互相交换、购买的信用,与此同时也是使用自己的信用,并在市场中造就这样一个局面:信用质量好的产品供不应求,信用质量差的产品无人问津,甚至被淘汰。只有把信用作为商品或者服务,推向市场,让市场来约束市场各参与者的行为,才能使信用真正成为市场各参与者的需求,甚至追求,从而最终达到规范市场,净化经营环境的目的。信用商品化这是我们当前加强信用管理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西方信用管理建设的一个重要成功经验。

有了这个前提,我国近期在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方面,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政府职能到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政府在我国的信用体系中的定位。信用体系中管理者的角色应由政府来扮演,也就是说我们应成立一个国家专职权威机构代表政府来统一规划、协调信用领域的各项事务,之所以要求“专职”为的是避免这一管理职能如仅挂靠于现行某个部门,那么,一旦遇到涉及其他部门的信用问题时,往往会因为牵涉到部门间的利益而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府在统管社会信用时,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推进信用体系的市场化,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立法,因此,该信用主管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行使政府行为:(1)提出信用管理立法提案,制定信用管理法规,交人代会审议通过;(2)提出整个信用产业的发展方略;(3)制定信用行业的统一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并对各口的信用信息资料库的建立进行统筹安排,制定优化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满足各方需要,从而解决原有体制中重复建设问题和信息不对称的顽疾;(4)对信用行业经营行为进行监督;(5)负责信用的教育、宣传、研讨等事宜。

(二)法律制定实施到位。法律应成为捍卫诚信的有力武器。然而,当前我们法律法规所存在的弊病,却使某些违法者得以逍遥法外。李岚清同志在谈到“诚信”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法规大都讲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如果违法了怎么办?许多法规都没有明确的说法,更没有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和手段。结果往往是只能管住遵守法规的老实人,而违反法规的人却不容易受到处罚,甚至可能获得暴利。”可见,现行法律法规在保护守信方,打击失信方方面力度远远不够。除此之外,在执法上,还存在执法不严,软弱无力的问题,这无形中造就了人们守信吃亏,失信占便宜的不正常心态。因此,要改善目前失信机会成本低的局面,法律法规的跟进工作系当务之急,彻底消除部分人的侥幸心理,让失信者得不偿失。另一方面,要尽快出台有关信用中介的法律规范,以使信用中介机构在信息采集、披露、使用以及保护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方面有法可依。

(三)企业改革及措施到位。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通过产权制度改造以明晰产权、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国家不能对国企干涉、包办得太多,只有让企业真正以独立法人的身份走向市场,才有可能使国企产生恪守信用、维护信用的内在动力。同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企经营效益,也是清理“三角债”的根本所在。有数据表明,我国工业资本的2/3,银行贷款的70%,都集中在国有企业。因此,国有企业在信用经济中如带了好头,将成为“三角债”治理的一个突破口,整个社会的信用状况必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二是加强企业自身信用建设。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降低企业自身在经济交往中的信用风险。从国外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来看,一个管理比较成熟的企业,一般都设有信用管理部门,帮助企业的销售部门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的主要客户实行长期动态的信用管理。其所需要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企业自身搜集的信息、公共媒介的信息、官方的信息、信用中介提供的信息和委托第三方调查的信息。由企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去伪存真,然后提供给销售部门做决策依据。从国外企业的经济实践上看,建立这种管理体系不失为控制信用风险的一个良策,能特别有效地改善企业在经济交往中的被动局面。

(四)信用中介功能到位。信用关系到整个经济的繁荣和健康发展,信用中介能否向市场传导较为客观、公允的信息,是整个信用体系的中心环节。信用中介要加强自身建设以跟上经济形势的要求,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实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这种专业教育应分为常规教育和在职培训两个专题。常规教育是在部分综合性大学开辟信用管理专业,以填补我国在信用产业专门人才方面的空白,另外,通过在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建议我国可以开办以获取信用行为从业执照为目标的专业培训。二是严格信用中介机构及人员的准入、退出制度。当前,我们对信用中介的大力发展提得很多,但一定要防止一哄而上,造成信用中介机构良莠不齐,如果某些信用中介机构为了私利向外提供虚假报告,那么将对新生的信用业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信用中介机构也应像银行一样,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其从业人员也应有相应的从业资格,使信用中介整体上能在市场上享有良好声望,这必将大大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因为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也可说就是信用的经济。

标签:;  ;  ;  ;  ;  ;  ;  

我国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对策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