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区域比较分析_城市化水平论文

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城乡论文,区域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8;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763-09

1 引言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50年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影响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未能步入城乡社会经济协调、一体、均衡的发展道路,而是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城乡相对隔离、自我循环的典型“二元结构”特征,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变城乡社会经济各为一体、封闭式的循环发展为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开放式的整体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组合,从而提高各方面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城乡两地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时间内的发展主题。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城乡一体化研究多集中在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探讨和城乡一体规划模式上[1~4]。本文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属性是城乡之间资源、经济、社会诸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流量和速率取决于城乡之间的联系程度。所以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的状态、程度进行系统化、定量化的测度,是城乡一体化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建立一套衡量城乡关系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才能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科学的界定,否则无法指导实际的操作。在城乡一体化研究中,本文提出了城乡关联度这一理论概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城乡关系的指标体系,进而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2000年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是对科学评价城乡关系所作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为制定促进城乡关系发展的对策,提高城乡空间组织化程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框架及思路

2.1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城乡关系是由城乡之间发生的社会经济联系而形成的一种地域关系,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巨系统关系进行评价,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提炼出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找出城乡关系表现的途径以及影响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影响城乡关系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物质空间,起关键作用的还有人类行为、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等因素。因此衡量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准确地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的状况,只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难以获得全面的评价信息,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5~8]。

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定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根据城乡关系融合的终极目标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指标集合。这些指标要从不同侧面反映城乡关系的发展状态;同时,由于每个指标的性质和作用不同,还需要对它们进行比较合理的分类和组合,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印证。在此基础上,用城乡关联度这一综合指标形式以数学方法将城乡关系评价的多层次指标计算出来,以便于区域间的比较研究[9~11]。

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状态并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体现城乡融合、城乡均衡发展的发展观。指标选取的原则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12]:(1)全面性: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能较全面地反映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状况,即应从社会、经济、自然等诸方面分别设置相应指标;(2)导向性:或称目的性,所设指标要与促进城乡融合的宏观目标相统一,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3)可行性:即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且计算方法不应太复杂,所需数据也应较易获得;(4)独立性:即指标之间应保持相互独立,这样可以使指标体系比较简明,且可避免重复计算;(5)简洁性:即在全面性基础上使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这样可使指标体系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和采用;(6)层次性:即应根据评价需要,使指标体系具有更合理和更清晰的层次结构;(7)稳定性:即在一定时期内,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城乡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

2.2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城乡关系的内涵就是城乡发展的关联性和组织性。这里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的解题思路[13]对城乡关系进行定量的评价,将繁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性质不同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具体分析如下:

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着交通和通信等各种关联性基础设施,以及以这种关联实体为载体的各种要素(物资、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与乡之间的流动,要素流转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受自然、社会、经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要素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联系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空间联系,一种是功能联系。空间联系是指城乡两大系统分布于不同的地域之上,通过一定的渠道彼此交流,形成复杂的关联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横向联系。功能联系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效应,可以看作是一种纵向联系,主要表现为产业部门之间或产业部门内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如果从城市与乡村的对应关系出发,从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属性和城乡互补的角度来考察,按照日本学者岸根卓郎关于“自然—空间—人类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城市的代表性功能应该是文化性、现代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等。农村的代表性功能应该是自然性、空间性、情趣性和传统性等[14]。

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空间关联和功能关联。评价城乡关系的目标就是要反映这两大类联系的双向流动状态[15]。所以指标设计中将目标指标划分为两个,即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在功能层中将空间联系分解为自然基础、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三项功能指标。而将功能联系评价分解为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两项功能指标。这样,5个功能层才能用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分析指标来表示(图1)。

自然基础:由各种城乡社会经济活动和要素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必然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自然地理基础是城镇生长的支持系统。评价区域的自然基础,目的是要评价影响区域内城乡要素流动的自然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客观上有利于或阻碍了城乡要素的流转速率,如多山的地区,城乡要素流转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可以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拥有状况表示。

城镇体系:每一个区域中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成系统的。由于区域资源的有限性,城镇之间必然存在着(对资源的)竞争和协作,从而形成一定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各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输和交换相互作用,协同发育,使得区域城镇的空间分布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基础设施:城乡之间的各种基础设施是空间关联发生的物质载体,其负载的人、财、物及信息等各种要素流是空间关联的具体表现。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排水和供电等生产性设施,以及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用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

经济联系、社会联系既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城乡再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前提条件。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着各种联系——表现为生产的、流通的、交通的、金融的、信息的、文化的和科学教育的等多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特点。

图1 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概念框架

Fig.1 The design framework of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经济联系,实质是指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行为及行为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总和。

社会联系:主要侧重评价城乡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评价城乡人口在接受社会服务时的公平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医疗、绿化、公共事业设施情况等等。

2.3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分析指标的确定

表1 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含义

Tab.1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urban-rural interaction and the meanings of indexes

数据来源:*、**分别见参考文献[17]、[18]

根据评价原则及目标,要在众多的城乡关系表现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因素,具体步骤为[16]:(1)指标初选:通过以上对影响城乡关系功能指标的具体分析,将能够反映城乡关系关联程度目标、原则的主要指标确定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指标可以是调查统计数据,也可以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功能评价起正面作用的为正指标,起负面作用的为逆指标;(2)征询和筛选:对初选指标进行专家意见征询,反复进行三轮,逐步去掉那些相互重复或具有明显相关的指标;(3)指标的确定: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指标筛选、分类和归纳,最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含义见表1。

2.4 城乡关系指标集成及评价步骤

指标集成是要用一个综合指标指数来反映城乡关系的发展水平,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处理后综合表示,这里我们用城乡关联度作为表示城乡关系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值,即通过加权将所有指标所代表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指数。城乡关联度的高低,综合反映了城乡关系发展的程度即城乡之间要素流转程度及协调程度。城乡关联度函数用线性加权和表示为:

评价指标是不等权的,因此,应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时,最关键的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它对于评价成果的准确性有直接的影响。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判断方式确定每一层次中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目标的重要性的总排序,并通过一致性指标分析,检验其评判过程的可靠程度,以克服两两比较时赋值的主观随意性。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城乡关系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为:

1.确定每一层次的权重系数 首先请有关从事该领域的专家采用成对比较的方法,根据建立的判断矩阵,求出每一层次目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目标的单因子权重。

2.确定组合权重 根据不同层次的单权重,可以求出每一指标相对于综合效益的组合权重。

3.指标的无量纲化 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别,作为指标的数量化值。一般采用Z-score法,计算公式为:

4.求出综合指标值,即城乡关联度 该值是通过各指标的数量化值乘以相应指标的组合权重,并求和得到,见式(1)。

5.用数学方法消除结果正负值,使城乡发展水平数值便于比较。由于综合指标值有正有负,从数值上不易比较,故需进行数学变换,将数值统一为正值。具体方法是令评价最小值为1,其余数字做相应转化。对转换后数字,令最大值为100,其他地区数值根据比例类推,计算公式为:

式中:D—第i地区标准化值,A[,i]—第i地区综合指标值,A[,max]—地区综合评价值中最大值。

3 我国城乡关系关联度区域比较分析

3.1 基于层次分析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城乡关联度排序

依据上述指标,我们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了指标数据库,依照以上评价步骤,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及排序见表2。

表2 我国区域城乡关联度计算结果及排序

Tab.2 The result and the order of the correlative-degree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of China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省(市) 值

位次 省(市) 值  位次 省(市) 值

 位次

上海

  100 1湖南 77.10

10四川69.7617

北京 98.12

2湖北 74.31

11陕西  67.2218

广东 95.68

3黑龙江

72.01

13广西64.2821

江苏 90.32

4山西 71.25

14重庆62.6422

天津 87.81

5河南 70.91

15内蒙古 62.5623

浙江 87.24

6吉林 69.88

16甘肃61.4824

辽宁 85.31

7安徽 66.42

19宁夏61.2425

山东 84.16

8江西 66.02

20新疆58.9026

河北 77.12

9

青海58.8727

福建 72.61

12

 

云南56.7428

海南 54.15

30

贵州54.7929

 西藏30.0431

数据来源:各省(直辖市)统计年鉴(2001)

3.2 城乡关系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1)城乡关系发展水平的空间分析。

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东中西的区域分布规律(图2),这种空间地域特点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规律一致。区域经济联系对城乡关系的影响较大,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城乡关系发展水平明显好于经济较落后的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又好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城乡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全国排名前9位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后10位基本集中在西部地区。城乡关联度值最高的上海,评价值为100,而最低的西藏仅为30.04,前者是后者的3.32倍。计算评价值的标准差为14.73,变异系数为0.19,二者为反映离散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则表明城乡关系发展越不平衡。

图2 中国区域城乡关联度态势

Fig.2 The correlative-degree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of China

注:数字化地图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数据中心

(2)城市化水平及城乡关联度对比分析。

衡量一个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一般只用非农人口比重这一单一指标,我们将各地区城市化水平排序与城乡关联度这一综合指标排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关联度并不吻合(表3)。我们将对比结果分为三组:一组为两者基本吻合地区,一组为城乡关联度水平排序高于城市化水平排序地区,另一组为城乡关联度水平排序低于城市化水平排序地区。

表3 我国区域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关联度排序对比

Tab.3 The comparison of the urbanization degree and the correlative-degree of urban-rural interaction of China

城乡关联度水平

城乡关联度水平

城乡关联度水平

与城市化水平基本吻合地区 高于城市化水平地区 低于城市化水平地区

 城乡

城市化 城乡

城市化 城乡

城市化

省(市)

  省(市) 省(市)

 关联度 水平

关联度 水平

关联度  水平

上海1

1

广东3

9 辽宁 74

北京2

2

江苏4

10 黑龙江

13

5

天津5

3

浙江6

19 吉林 16

6

山西14 14 山东8

15 江西 20

18

甘肃24 25 河北9

24 重庆 22

20

云南28 29 湖南10 22 内蒙古

23

8

贵州29 30 湖北11 13 宁夏 25

11

西藏31 31 福建12 21 新疆 26

7

陕西18 17 河南15 27 青海 27

12

四川17 26 海南 30

16

安徽19 23

广西21 28

分析三组结果不难看出位于第一组的地区不是总体条件较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就是总体条件较差的地区,如云南、贵州和西藏。城乡关联度高的地区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多处于交通枢纽地位,有发展贸易、扩大开放的区位优势。第二组中城乡关联度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多是近年来城镇体系逐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快、经济发达,城乡要素流转较快的地区,如广东。第三组中城乡关联度水平低于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多是由于历史及政治原因造成,以新疆、黑龙江为例,由于政策原因,其城市化水平较高,非农人口比重较大,但现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上距经济核心区较远,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欠缺,经济不够发达。这说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乡关系发展水平不一定最好;反之,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城乡关系的发展也有其理性的一面,不能简单地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来促进城乡关系的发展。

4 结论

(1)城乡发展应该是整体关联性的系统概念,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研究中是十分必要的。

(2)用一套定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城乡关系发展的融合程度是可行的。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复杂问题逐步分解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层次上,为解决复杂问题理清了思路。本文所介绍的指标体系从城乡关系的表现、特征和成因入手选取指标,使指标能够反映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流转情况,反映城乡关系的关联性及协调程度;指标选取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资料和数据获取的可操作性等原则。对权重的确定采用了专家的意见,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有较高的可靠性。

(3)本文提出城乡关联度的概念,并用这一概念测度了我国2000年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实践证明本指标体系的实用性较好。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城乡一体化评价实践的有益尝试。

(4)本文对我国城乡融合程度只作了静态评价,该方法经过部分改进同样可用于动态评价。此外,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筛选和权重的确定可根据评价区域的范围、类型适当地加以调整,以满足不同范围区域评价的需要。我们期望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在不断完善城乡关联度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轨迹和规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收稿日期:2002-06-10;修订日期:2002-09-18

标签:;  ;  ;  ;  ;  ;  ;  ;  ;  

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区域比较分析_城市化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