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旅游管理科研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旅游管理论文,科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我国理论工作者以及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研究人员,对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市场化经营、旅游业管理中政府的作用以及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给予了较多关注,并围绕今年发生的“非典”疫情对旅游业的危机管理展开了分析和研究。同时,对多年来持续进行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追踪性研究,探讨总结了中国旅游业产业结构的特点和优化方向,分析各个旅游细分市场的特点,并提出了市场开发建议。
一、关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研究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存在的前提,是旅游企业经营的依托;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也是资源所在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有关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分析研究一直是我国旅游学术界及有关方面的关注重点。
(一)旅游地形象和旅游地定位
1、旅游地形象的系统层次性出处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地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系统形象。从旅游者形象生成过程来看,有本底感知形象、决策感知形象和实地感知形象;对目的地而言,又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味觉形象、听觉形象和嗅觉形象等;在目的地内部,又存在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形象、当地居民形象和其他旅游者的形象等。旅游目的地是作为其所在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同时又由若干个低一级的旅游地组成,因而,从地域综合理论的观点来看,旅游目的地必然具有等级层次性。
2、旅游地形象层次性的转换出处
从区域宏观背景来看,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系统至少应该包括地区形象、地段形象和地点形象三个层次,与其对应的则构成了旅游地的背景形象与前景形象。将一个旅游目的地放到微观的小尺寸地域范围内可能是地区形象,把它放到一个宏观的大尺寸地域范围内,也许就是地段形象,甚至是地点形象。从背景形象与前景形象的角度来看也是这样,一是区域背景形象清晰而旅游地前景形象模糊;二是前景形象突出而区域背景形象暗淡。
3、旅游地的定位
旅游地形象定位受当地旅游资源条件制约,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形象定位的基础。周志红和肖玲[1]在分析旅游地形象层次性和转换性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旅游资源优越区,其定位应侧重于巩固和提升原有地点形象,避免形象的老化,着重突出前景形象,通过地点形象的外溢作用,使之逐渐替代为所在区域的地区形象和地段形象,逐渐成为区内其他旅游地的背景形象。对于旅游资源非优区,其定位应该充分挖掘所在区域的背景形象特点,在强调区域共性的前提下突出自身的个性,营销中应充分利用背景形象,利用所在区域的现有形象和宣传口号,实现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大的效果。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魏小安[2]等认为要解决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就要对我国旅游资源的作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首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前提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脱贫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不是只保护不发展,对欠发达地区来说,选择启动条件相对容易、环境和资源代价相对小的旅游业作为增强自身能力的起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增强自我发展的一种举措。最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从人类社会连续发展的过程着眼,提出了资源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2、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王兴国和陈刚亮[3]认为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科学开发是保护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合理的开发本身就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也要认识到旅游资源的开发或多或少地会造成某种破坏,而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为地破坏。3、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旅游资源的保护应该纳入旅游业的整体规划当中,从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的高度来看待旅游资源的保护。规划时要划分合理的保护区或者保护带,根据保护区的等级不同,来确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合理度。另外,也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倡导专家、新闻媒体负责任的监督和正确的导向。
(三)旅游资源的市场化经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旅游景点开发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能否解决好旅游资源的市场化经营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今后一段时间内旅游景点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出让景点的经营权,不等于出卖景点的所有权,这是符合中央政策的,同时也适合我国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实际。对于经营权的转让,一些人认为旅游资源作为国家所有的特殊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如果出让经营权,那么经营者会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非理性开发和掠夺性经营,从而使资源遭到破坏,国家蒙受损失。这样的担忧是有必要的,但出让经营权,并不意味着完全放手让经营者随心所欲。政府要限定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范围,避免滥用滥建。另外,一些学者还从其他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市场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比如,杨广虎[4]对旅游资源市场价格的形成和确定、经营权的出让途径和方式进行了分析;车亮[5]认为景区经营权的出让年限应该考虑旅游景区生命周期和企业自身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二、关于旅游业产业结构的研究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产业集中度偏低,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的情况。众多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进行恶性价格竞争,导致整个行业在总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利润率却不断下降,甚至出现负利润率的情况。
(一)旅游业产业结构的特征
1、旅游市场结构
旅游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内企业数量过多,过度供给现象严重。虽然旅行社一向被认为处于整个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但是我国旅行社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状况,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各企业规模相差不大。旅游景点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地区盲目开发,竞相模仿,使产品的单一性表现明显。
2、旅游企业竞争
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竞争机制正在由计划走向市场,所以在旅游企业竞争中表现出竞争不足、竞争过渡与不合理竞争并存的状况。从竞争手段来说,我国旅游企业主要采取的是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手段缺乏。
(二)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
1、旅游产品结构调整
旅游产品结构是旅游业的核心内容。产品结构调整重点要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一类零部件(如景点、饭店等)都要表现出多种型号、花色等特色,才可能制造出适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旅游产品,否则千篇一律,缺乏差异性,会大大削弱产品的竞争力。第二,在零件组合成产品的时候要注意搭配上的协调性,即怎样组合旅游景点与旅游线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满足。
2、旅游企业规模的调整
首先应该弱化政府的作用,降低旅游行业进入壁垒,鼓励私有企业等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进入旅游市场,增强市场竞争性。同时利用市场竞争,促使旅游企业间完成兼并收购,改变旅游行业内经营主体的规模和市场控制力。旅游业是最需要网络化、集团化和连锁经营的行业之一,只有降低政府在其中的作用,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建立统一市场,才能解决我国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状况,才能接受国外大型旅游集团的入驻挑战。
3、旅游地区结构
我国国际旅游收入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这与东部地区开放程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环境有很大关系。中西部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旅游相关设施的制约,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下一步东部地区要在提高产品档次、加大技术含量和营造市场形象方面下功夫,而西部地区要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重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电网和通讯等,同时要引导旅游消费主题集中指向中西部的生态旅游。
三、关于旅游业行业管理的研究
(一)政府在旅游业行业管理中的职能
1、拓展行业管理领域
旅游业综合性强,产业链长,涉及国民经济诸多相关产业。然而目前旅游部门行业管理职能权限只涉及旅行社、饭店、景区等级评定等旅游业的核心领域,其他相关领域和外围领域则由各个部门按相关法律法规和行政授权各自管理,没有形成大旅游、大市场的管理格局。
2、职能的弱化取消与加强深化
在加入WTO和我国依法行政改革的大环境下,政府行使的职能要有所变化,有的需要加强,而有的则需要弱化甚至取消。比如,田世政[6]认为产生于超前发展国际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定点制度已经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可以改成推荐制;而旅游经营许可证制度把大量的民营资本和外资排除在外,不利于我国旅游企业和市场的成熟,可以考虑取消。而政府在旅游规划,受理旅游投诉、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以及提供旅游信息服务和做好旅游宣传方面的职能需要加强。
(二)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研究
我国的旅游行业协会是在政府的催生和主导下成立的,官方色彩较浓,一定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附属机构。目前我国的旅游行业协会必须加强市场化改革步伐,使之成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运营管理的中介工具,以减少宏观调控失灵和市场失灵。政府可以把那些主要靠市场调节、社会能够管好的职能逐渐委托或者授权给行业协会,比如委托行业协会进行资格证考试和培训工作,管理旅游质量保证金,进行旅游标准化工作等。
四、关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研究
(一)旅游企业资本经营和集团化发展
随著入世谈判中承诺的对旅行社的保护期日渐临近,国外大型旅游集团将全方位进入我国市场,我国旅行社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短期内获得可以和外资巨头竞争的实力,提升竞争能力,引起了大部分学者的强烈关注和讨论。
郝晓燕[7]认为可以通过资本经营的方式来实现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规模化和网络化发展,从而解决目前旅游业小、散、弱、差的状况,具体到资本经营的手段可以采取股票上市、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和剥离分立等。
旅游活动涉及行、游、住、食、娱、购六个方面。李玉新、马波[8]认为旅游业采取集团化发展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而集团化的实现模式可以选择集中经营单一产品的专业化经营模式,或者跨多个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或者在一个区域内把旅游活动的6个方面都集中于自己集团内的区域化经营模式。
(二)旅游业市场营销
旅游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可以分为政府关于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旅游景点经营企业关于景点的定位和宣传,旅行社和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营销宣传等。
旅游景点的产品主要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旅游景点吸引物,景区的活动项目,景区的管理和服务以及景区的可进入性等,苟自钧[9]认为旅游景点应该在充分认识自己产品的基础上,对景点进行准确的定位,并通过合适的渠道向目标顾客传播,而景区可以选择的定位方式有:向著名景区借光的攀附定位,打破消费者常规思维的心理逆向定位,狭缝市场定位等。
池雄标[10]认为,为了树立旅游地中长期形象,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力和被关注程度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是一种公共产品生产行为,应该由政府财政资金来支付,同时政府的营销活动可以解决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培养旅游地的现实活力和长远成长力。关于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类企业,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提到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竞争手段已经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等上升为综合的、高层次的品牌竞争,相应地营销活动也应上升到品牌营销的高度;以江林等[11]为代表的众多专家和研究人员都强调了旅行社和酒店加强品牌经营与品牌营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旅游企业的危机管理
非典对中国旅游业造成的重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而引起了理论工作者对旅游业突发性事件管理的研究。石培华、张吉林等[12]认为应该从根上找原因,弥补软肋把多年来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主要是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基础,消除卫生隐患,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推进新旅游观念形成,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快新产品建设和结构升级;推进旅游企业重组,提升旅游企业素质与竞争力,迅速提高旅游业国际化水平。
纪俊超[13]认为旅游企业应该通过进行全员危机教育,组建危机管理机构并建立危机预警系统等措施来预防危机的发生;而危机发生后的处理中应该坚持主动、诚意、真实、协同和沟通原则,可采取危机中止、危机隔离、危机排除和危机利用等策略。
五、关于旅游市场的研究
随着我国旅游人数的增加和重游率的增长,大众化旅游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将更加追求特殊性、趣味性和有益于健康的个性化旅游消费。为了赢得旅游消费者,除了对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加以合理引导外,旅游企业还必须开发类型各异、种类繁多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旅游者的需求。有关学者对按不同变量进行细分的子市场的特征等进行了持续性分析研究。
(一)会展和体育旅游市场
会展旅游是特定群体到特定地方参与各种会议、展览活动,并附带有相关的参观游览及考察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具有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人员花费多、经济效益高和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林越英谗认为我国会展旅游业在硬件方面存在场馆小、布局分散、设施陈旧和功能单一等问题,在软件方面存在管理落后混乱、缺乏规划和专门人才以及市场环境差等缺陷;同时提出了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培育大型会展集团和品牌,培养专门人才等应对措施。李云霞[15]通过分析会展与旅游的关系,提出了优化会展和旅游的内在联系、找准切入点等会展旅游市场开发措施。
黄浏英[16]从旅游者、体育本身以及旅游市场空缺等角度,对体育和旅游活动相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体育旅游营销中可以把体育赛事、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作为卖点加入到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
(二)青年和老年旅游市场
青少年学生在我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大,是旅游市场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青少年学生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同时家庭作为青少年学生旅游的经济后盾,其收入的不断增加,促使青少年学生旅游支付能力的提高,这些都表明青少年学生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王秀兰和甘枝茂[17]在分析青少年学生需求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旅游市场开发的思路,并针对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市场开发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已经步入老年社会;余颖、张捷、任黎秀[18]以江西省老年旅游市场为例研究了老年旅游市场的特点,开发可行性以及开发策略;认为发展老年旅游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而老年旅游者又以男性为主,大部分人以观光游览为主。
另外,杨桂华[19]分析了主题公园旅游市场,提出主题公园开发中根据情况可以采用时空模式、特色模式、形象模式、旅游活动模式以及过程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