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生产力的保护--兼论农业生产力的保护_农民论文

论农业生产力的保护--兼论农业生产力的保护_农民论文

略论保护农业生产力——On Protec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e Forces,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力论文,农业论文,Protection论文,Forces论文,Productive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农业生产力的生存环境和成长性质,笔者认为,在农业这个特殊领域里,应把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这三个问题都给予重视,统一加以研究,这对保障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口容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护农业生产力的必要性

所谓农业生产力是指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根据这一认识,农业生产力是经济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交织所形成的一种综合力,它始终不能脱离适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而存在。在强调解放农业生产力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当今,之所以提出保护农业生产力,归根到底是由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的。

1.就性质而言,农业生产力虽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和母体,是一国自立之本,但它却是整体功能相当脆弱的弱质生产力

同非农部门的生产力比较,它有一系列自身在短期内难以克服的弱点:一是农业生产力的成长直接受制于自然力的作用,很大程度上靠“天”成长,天时异常的破坏,使农业生产力成长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二是作为农业生产力主体的农民,若就他们的贡献与所得相比,实为缺少公平的弱质主体。 农民占有资源量少(仅为工业劳动力的3%),科技文化素质低,经济利益极易受到侵犯,自身抗御天灾与人祸的能力特别软弱。为了脱贫致富,他们中的多数人拼命向自然索取。农民的这些弱质性及弱小生产力,是由历史的歧视造成的。三是生产工具更新换代慢。尽管机器的生产效率比手工生产力高得多,但农业上使用机器的劳动时间只占作物生产时间很小一部分,加之,农户经营规模小,富余劳力多,农业机械利用率相当低,至今仍以手工劳作为主,反映在提高劳动效率与提高劳动力利用率上的矛盾也比工业大得多。四是耕地资源稀缺且利用层面低,向单位耕地过量追加投资,易形成投入边际报酬递减趋势。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既是巨大的成绩,也是明显的弱点。为了缓解人口—食物—耕地间的压力,迫使日益增多的农民不得不开发利用土壤质量差的山坡地、沟壑地以及风沙地等,在缺少水保措施的条件下,向劣等地拼命索取食物,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某些年份甚至得不偿失。五是农业生产力的成长对农田、水利、林业以及电力、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性都很强,由于投资回收期长,投资效益低,农业生产力建设一直不是吸引投资的对象,只是在水旱灾害的严惩之下,才被迫应急前进一小步。六是就效率而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产品产量的关系较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人数的减少。当今,8 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致命弱点,农民群体生产力的效率增长很难同现代工业产业大军相比,也使农民收入的增长比城镇职工缓慢得多。七是对农业科技、教育、管理、信息等精神生产力的作用评估过低,长期发展滞后,进展困难重重,支撑软弱无力。其精神变物质的成效也远不如非农产业部门大。

2.从生存环境看,农业生产力是一种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侵害的生产力

若从它面临的社会需求压力,遭受到的破坏、流失、污染和浪费性使用等方面量度,当今,注重保护农业生产力似比眼前发展生产力更紧迫,更重要。其依据有四:一是当今生产与生活对自然索取多、补偿少;排泄多、保护少。反过来,自然对人的报复,对农业生产力的报复也加重了。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来看,1989年为525亿元,1991年上升到1216亿元,到1994年高达1876亿元。二是随着人口增加, 需求扩大,资源减少,农业生产力的成长面临食物需求与资源承载的双重压力,利用市场机制虽能优化资源配置,但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当今社会对耕地锐减、土质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水质恶化、水资源供给短缺、旱涝灾害、森林与草地植被的破坏、大气污染以及气候变暖等对农业生产力的破坏性效应认识不足,估计过低,因而常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食物与经济的增长。三是在发展工业生产力的同时,不断伤害农业生产力。我国的工业化、经济现代化正处于大规模、高强度开发资源的状态。在开发竞争中,高速增长的工业生产力占有绝对优势,侵占耕地,破坏水土,排放三废,污染水质和空气,侵蚀敏感的作物、森林和土壤,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的生存环境和成长条件。政府虽制订了控制耕地、保持水土、防治污染的政策法令,但由于工业化的紧迫性,由于工业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诱惑力和吸引力过于强大,农业自我保护能力过于软弱,故工业损害农业的负效应短期很难根除。四是农业生产力的成长要素,包括耕地、资金、农技人才、教育人才、农村青壮劳力和技术劳力等出现相当严重的“农转非”流失现象,它毁灭了生产力本身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农业生产力的成长构成严重威胁。流而不留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地位低,务农待遇低,政策导向不力,也与四面八方向农业部门伸手有关。

需强调的是,资源稀缺度愈高,工业愈发展,农业要求保护的程度愈高。但时至今日,保护农业生产力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中都还没有引起全社会应有的重视,并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最沉重的问题,若无过硬政策和强有力措施,很可能成为21世纪初中期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最沉重的问题之一。

3.就内在关系而言,保护农业生产力与发展农业生产力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保护农业生产力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当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自然和人为的侵害,出现掠夺、破坏、流失、污染以及浪费性使用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类侵犯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保护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其次,保护农业生产力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的大小常通过生产力的存量和增量表示出来。发展侧重于增加生产力增量,改进其质量,发展有利于保护;而保护则是使已形成的生产力存量如何更充分地发挥作用。通过探建新的保护体制、保护法制与保护机制,就为农业生产力的保值增值提供了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忽视保护已有的存量,忽视存量作用的发挥,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再次,保护生产力中包含着发展生产力。众所周知,人的积极性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有效地保护和较好地发挥广大农业劳动者、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既是保护生产力,同时也是发展生产力,在这种场合,保护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便是一致的。

综上可见,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力,先要从保护农业生产力抓起,抓好保护生产力向发展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已形成的生产力就能较好地发挥作用,新增的生产力也能得到有效保护,这样,生产力的保值增值就有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才能搞上去,价格也才能稳中有降,强调重视保护农业生产力,其原因正在于此。

二、保护农业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所谓保护农业生产力,通常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使已形成的生产力免受自然和人为的侵害,保证生产力持续地处在安全、完整和保值的状态中。二是指采取积极护卫措施,使农业生产力的质由弱变强,使生产力的存量具有自我发展的条件和增值的能力。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现状及要求看,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保护耕地生产力面对耕地承载力越来越重的实际,首先要依法保护耕地的“量”,保护人均耕地面积的最低限度,重点确保“吃饭”用地,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人均占用量,农民住宅、乡镇企业、城镇建设用地,要尽可能相对集中,利用空间,向高层发展。要采取经济补贴措施,鼓励农民复垦各种废弃土地。与此同时,下大力气保护耕地的“质”,这包括进一步明晰耕地产权,增强农民对耕地使用权的稳定感和权属感;通过增加劳动、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平整土地、保持表土、保护水质、引水灌溉、增加有机肥投入量、推广化肥深施技术以及用地与养地结合的技术等,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水平。最终应保证农民从投入中获得较丰的收益。从实践看,配套建设水平愈高,耕地保护愈稳定;量的保护靠执法,质的保持靠激励,加大保护力度是关键。

二是保护科技生产力 主体是保投入,保人才,保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结合,这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生产力人口容量的关键。保护首先要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流而不留”的问题,保护的标准要达到使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推广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从内心乐于从事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去。关键是认真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防止科教说起来重要,一到投入资金的盘子上就被挤压的现象。脱离科研,离开推广,盲目地搞创收、自救,强压编制,一刀切式地推向市场,已严重损害了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农业科技改革不能完全市场化,要针对农业的“弱质特征”和农业科技运作的特殊性,制订强有力的扶持、保护政策,重点落实农业科技投入,探建既有科技部门的推动力和政府的协调力,又有对务农人员吸引力的农业科技保护与激励机制。

三是保护自然生产力 农业生产力的成长离不开自然力的协同,当今的食物仍是人的劳动与自然共同赋予的。保护并入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科学地利用自然生产力(包括自然状态下的气候因子、自然肥力、水力、风力、地热、太阳能以及自然生物等),前提是以科学的思想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规律,适应自然的要求,既采取某些预防性措施,又考虑必要的适应性措施;而不要改天换地,逆天行事。其次是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结合起来。结合的指导思想是自觉地、主动地兼顾“经济”与“自然”两方面需要,既追求高产、优质、高效又对自然供其所需、补其所缺,与其平等交换、和谐相处。在生产力成长中,自然协同力的作用愈大,与原来等量的劳动即可生产愈多的生活资料,资本的生产效率也就会更高,从而提高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如针对近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危害, 我国渔政管理部门于今年6月发布休海捕捞2个月的禁令,就是人类保护自然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它必将得到永续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良好回报。

四是保护劳动生产力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生产、投资、经营的积极性,就是从根本上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首先要稳定、坚持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经营体制,这是由农业生产力的质和家庭生产力的质共同决定的,尽管它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从世界经济现代化国家来看,农业生产都是走家庭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路子。实行规模经营,耕地宜向种田能手集中,由大户经营,但从中国农情看,规模也不能过大,以防止大量雇工,造成两极分化。应鼓励农民合作经营,但对推广土地入股兴办股份制农场等要慎重。土地制度应完善,但不要与家庭经营分离,这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从长远看,从劳动生产力的效率看,只有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单位劳动的价值量,才能有效地保护农业生产力。其保护途径,一是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农村,流进小城镇,为增加富余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技能创造条件;二是坚持人随地走的原则,征用1亩农地,必须转出1~2 名劳动力,任何部门都不例外;三是加强智力开发,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及科技素质,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培养和造就亿万适应21世纪需要的农业生力军,要害在于“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能否真正落实到位。

五是保护流通生产力 指完成各项流通职能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商品运输能力、储存能力、加工能力、购销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其性质属于生产过程的延伸。它的任务是将生产的农畜产品经流通运送到消费领域,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并以流通调节生产,协调供需平衡。

保护市场的开放性,发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流通的基础性作用,保护国营、集体、个体及其它联营组织之间的公平竞争与等价交换,支持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供销合作社或进城直销,保证农产品在城乡间流转无阻,保护名优新产品,保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打击产销假冒伪劣农用生产资料,大力增加化肥、塑料薄膜、农药、柴油和农业机械等农用物资的生产和供应,所有以上这些流通措施对增强农村经济的开放性,促进农产品商品生产,保障城镇居民消费,提高商品附加值,缓解流通中的买难、卖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这种意义讲,保护流通生产力,也就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三、实施保护农业生产力的建议与思考

1.把保护农业生产力纳入到农业宏观决策中去,作为政府宏观管理经济的一大职能。

这既是保障经济生产力所需,又是恢复自然生产力所求;既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农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既是为了今天12亿人民的生存,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富足。必须将政府决策、计划的指导思想、工作重心和物质的重点投入真正转移到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中去。

2.把保护资源环境列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

当今,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既要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国情创新、发展。今天保护祖国的资源和环境,就是保家爱国的实际行动!要通过舆论宣传以及学校教育手段,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整治国土、珍惜耕地、净化水源、节约用水、绿化山林、培植花草、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的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若干各具特色的环保教育基地,唤起全民族对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意识。

3.高度重视人均资源越来越少的现象,农业生产力的成长应走以节水节地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的道路

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人均耕地下降已持续30年,现时全国人均耕地不足1.2亩,我国的水供给也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紧缺。 为了保证全国人民的生存,为了保证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必须强化节约教育,增强节约意识,制订节约标准,树立节约目标,实施节约措施,规范节约行为,提高节约效益。关键是每个公民的生存和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开始适应我国缺水、缺地的实际,适应有限水土资源的供应,适应节水节地的客观要求。节约资源既是保护生产力,又等于发展生产力。

4.保护农业生产力要紧密依靠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

不论保护资源,还是节约资源,不论保护生产力的“量”,还是保护生产力的“质”,尤其对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程项目,都要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如实现水资源的跨流域调剂,把尽可能多的水从东、南调到西、北;大幅度提高内陆蓄水能力,发展引水、节水农业,变“水害”为“水利”;大规模地围海造地,改造滩涂,增加陆地和耕地面积;遏制沙化,使尽可能多的沙漠变成绿洲,扩大农地面积;开展大规模植树种草,实行小流域系统治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以及防治水质、森林、大气污染等。对上述措施,应紧密依靠科技专家,加快研究和论证,尽早决策和实施。还应指出的是,我国许多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是由于执法不严、管理不力造成的,只要职能部门依法严加管理,即可显著提高保护成效。

5.解放思路,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保护同农民组织(如农民协会等)的自我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保护资源环境仅靠政府部门是不够的,成效也不够理想,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生产以农户为单位,千家万户分散在广阔的农村,长期没有自己的自助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政府投入较多的人力财力,由于鞭长莫及,许多保护事项很难深入到每个农户中去,甚至资源破坏、流失、污染的实情,也很难全面掌握。保护资源具有政府性和社会性,如果说政府保护是前提,则农民保护是关键。政府应引导和扶持农民组织起来,支持农民成立基层农民协会或与之相类似的农民联合自助组织,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保护、自我管理的形式,将乡村中的山、水、田、林、路等事业的兴办、保护、管理,以及防治水土流失、防灾、减灾、救灾与治理环境污染等具体事项交由农协与农户商量办理,而政府则提供技术指导、财政补贴和进行检查监督。农协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桥梁,发挥积极的中介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政府职能,使政府的保护资源环境的法令、计划落到实处,同时农协作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将农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政府部门,彼此沟通,互相理解,协商讨论,双方受益。

只要坚持家庭经营体制不变,坚持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原则,坚持农协的民间性、互助性和经济性,制定关于农协协商讨论制度的若干规定,如哪些问题应由哪一层次、通过哪些组织协商讨论解决等,农协便可以发挥出较好的中介作用,使政府许多想办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通过农协办到、办好。国外创办农协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6.在加快工业发展进程的同时,要把保持水土、节约资源、清洁生产,作为自身的内在要求,纳入工业发展进程中

靠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来发展工业经济,是没有前途的。避免工业化、高科技可能出现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应贯彻生态可持续性工业发展战略,推行“工业清洁生产”方式,即从生产末端的污染治理,转移到生产全过程的控制,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以生产过程中资源节约及其有效利用、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最小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高为目的。当前尤其要把保护水源、空气、作物、森林及土壤免受工业化的侵害或大幅度降低侵害程度作为重点,对污染水质和空气过于严重的小造纸厂等,凡不采取环保措施的,要坚决采取关停措施。

7.有效防止贫富过份悬殊,是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重要途径

贫富差别愈大,在缺少控制的条件下,对农业资源的掠夺愈严重。富者以其富有扩大资源占有,追求最大享受之欲;贫者为了脱贫拼命向自然索取,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鉴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成长面临消费需求与资源承载的双重压力,政府应对占地很多但仅能满足极少数人享受的高尔夫球场、花园式别墅以及仿古建筑园等严加限制。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对占用场地较多,污染又较严重的骄车进入百姓家庭,应征收高额土地税和环保税,适当控制它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快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和科技扶贫,向贫困农户提供更多的既能增加就业收入,又能防止资源破坏的脱贫项目,特别是扶贫款要真正扶持贫者。对资源破坏严重、人口承载压力过大的贫困地区,政府应帮助、组织贫困农户迁移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减轻贫困地区资源环境的过大压力。既承认贫富资源占有的差别,又不使差别过份扩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来说,乃是宏观调控资源分配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8.增加投入,讲求效益,乃是恢复和新增农业资源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尽快制定《农业投入法》,使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有法律保证,国家投资能稳定地向农业大型建设项目倾斜;二是向社会征集农业综合开发基金、扶贫基金等,以补充农业生产力建设的资金需要;三是建立投入单位主管负责制。凡中央已规定的农业投入资金,各级地方政府、银行系统等如不能落实到位,领导应负什么责任必须明确规定下来,如连续3年投入不到位或投入一直下降, 单位主管是否应自动引咎辞职等。鉴于过去一再挤压农业投入,投入下降无人负责,建立投入单位主管负责制很有必要。四是保护有一个是否划算的问题。有些防灾抗灾项目要不惜代价保护,但总的说来,增加某项保护措施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大于实施该项措施所增加的成本时,实施该项保护措施便是划得来的。因此,确定资源环境的受害允许水平,寻求保护决策效益的最佳经济范围与界限,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所必须的。

标签:;  ;  ;  ;  ;  

论农业生产力的保护--兼论农业生产力的保护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