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

传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

我国相关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面对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形势,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向学生灌输"文化自信"的学习理念,把学习传统文化与汉语言专业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培养成自觉成为发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行动者。

1.4.2 病例排除标准(1)不符合病例纳入标准者;(2)已进行甲状旁腺手术切除者;(3)有心、脑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并发症者;(4)围绝经期或已停经的女性患者;(5)由其他原因所致的骨质疏松、佝偻病等代谢性骨病者;(6)高血压、肾性贫血、感染、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均未得到有效控制;(7)已进入肾脏替代治疗时期,近6月内接受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8)患者有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9)无法合作者,如精神病患者。

传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马睿阳

十九大会议召开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让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成为提升我国综合软实力、全面实施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信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全球化浪潮席转世界各地的当今时代中,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荡激,我国振兴传统文化就具有时代紧迫性,需要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研究机构、甚至每一位炎黄子孙都用积极行动起来,作为发扬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国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就应面对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形势,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把学习传统文化与汉语言专业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培养出专业人才。

一、传统文化元素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帮助

1.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目标,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要培养出“具备汉语言文学理论基础、有一定文学理论素养、具备对汉语言的运用能力、精通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就注定了相关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加强汉语言专业知识讲授的基础上,还用拓宽知识讲授范围,加大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力度,在源头上提升在校学生的文学与文化素养。我国拥有5000年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就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从诗经楚辞到先秦诸子百家散文,从汉赋到魏晋南北朝的诗词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不论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重要思想,还是各种民俗、习俗、风俗习惯等,这些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素材,对提升在校学生文学素养大有裨益。

文化是民族历史的沉淀,也是连接民族认同的纽带。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建设文化自信的先决条件。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广民族体育活动,可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但受到全球化以及网络媒体的影响,高度商业化的西方体育运动,挤占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渠道。因此,我国应当开拓更为多元的传播途径以及有效的传播手段,积极推广传统民族体育及其文化内涵。

2.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灌输“文化自信”的学习理念。

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想把传统文化知识原汁原味的讲解出来,难度相当大,这对授课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同时,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期望也很高,希望听到知名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讲解,故此,教师必须实施教学改革,积极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提升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跟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便利,授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播放央视推出的《百家讲坛》中的相关素材,让学生聆听知名学者的讲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智慧课堂等信息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知名教授推出的微视频课程、专题讲座、公开课等,满足学生对知名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的要求,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与理解。

3.可以培养出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型人才。

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教材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让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教学实现有益结合,授课教师必须精选出传统文化研究类的专业教材。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些学者也推出了大量教材,授课教师必须应注意甄别,精挑细选,挑选出质量最优、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材料。当前研究传统文化的优秀教材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侧重于普及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类的教材,结合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根据历史分期或不同的发展周期来对一些文化、艺术、建筑、民俗习俗等知识进行分析,代表教材有大师吕思勉编著的《中国文化史》、著名学者朱耀廷编写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和著名学者马友编纂的《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等;另一种类型的教材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教材内容稍显深奥,侧重对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代表教材有李山老师编写的《中国文化史》、学者龚鹏程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十五件》和著名教师吴存浩编纂的《中国文化史略》等。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材,如果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基比较薄弱,就可以选择第一类教材;反义,教师所教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好,就可以选用第二种教材。

二、传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精选出传统文化研究类的专业教材。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率,全世界都兴起了中国热、汉学热的学习热情,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孔子学院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以来,全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沿线国家对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持续增加。这种环境下,我国相关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加强传统文化的讲授力度,就让在校学生接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基础上,培养出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型人才。

2.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数次强调要树立四个自信,其中一项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要展现出文化软实力,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与价值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把传统文化因素引入到教学中去,就可以向学生有效灌输“文化自信”的学习理念,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文化魅力,在心灵深处产生出震撼,自觉成为发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行动者。

3.组织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受到文学典籍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在课堂中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风采,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并且提供给学生优秀的课外书籍,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的阅读经典作品,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自身的行为与思想准则,进而满足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4.充分利用名胜古迹进行实践教学。

名胜古迹具有较强的文化元素和历史含义,其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历史建筑,是传统文化的建筑凝聚和历史缩影,具备丰富的教育价值和精神含义。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进而让学生亲身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

5.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学习与讨论活动。

传统节日是汉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血脉,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具有其特殊的情感寄托,体现了我国汉民族的宗教观念、习俗风尚和精神向往。因此,教师要注重利用传统节日组织教学与讨论活动,带领学生了解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认同感。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要从高校教育,政府支持、企业培养等方面不断推进小语种的发展,加强与相关语言国家的培养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小语种人才的均衡化。

(作者单位: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

标签:;  ;  ;  ;  ;  ;  ;  ;  ;  

传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