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保险业效率评价研究_保险论文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保险业效率测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型论文,效率论文,阶段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DEA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保险业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稳定高效率的保险体系是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证。但是如何提升保险经营效率却是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紧迫问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作为金融业中最早全面开放的行业之一,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超乎寻常,如果不能解决制约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生产率不高与效益低下”(姚树洁、冯根福和韩钟伟,2005)问题,其后果不仅是中国保险业受到冲击,还会延缓中国金融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程(黄薇,2009b)。

      根据中国2001年的入世承诺,保险业过渡期只有3年,比其他金融行业提前2年全面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名义上在2004年国内保险公司就已与拥有强大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的外资保险处于同一竞争平台。随着中国保险业2012年放开“交强险”对外资的最后一道防护“闸门”,未来的竞争冲击预计将更加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能否切实提升中资保险公司竞争力,甚至关乎中国金融保险改革成果的保全以及金融经济的安全运行;而新形势下中资保险公司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必然要提高经营效率,对保险效率的测评和提升的研究自然也就成为研究重点和热点。

      当前,在研究中国保险效率时,大多数文献采用的是DEA模型的两阶段分析法。这种研究存在固有的缺陷:一是求解结果对投入产出的变化非常敏感。通常的投入产出选取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使对同样的研究对象,由于投入产出指标选取不一致,往往得出差异很大的结论,而且权重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些都会使得效率估计产生偏误,难以保证估计的一致性。二是各DMU(决策单元)的计算结果往往差异很小甚至相当一部分等于1,导致“二步法”的回归实际很可能是截尾回归,尤其是在样本量很有限的情况下,会影响到估计结果的准确性。较之于两阶段的DEA模型,三阶段DEA模型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将非经营因素(外部环境与随机误差)对效率的影响去除,使得计算出来的效率值能更真实地反映保险的内部管理水平,为保险业改进效率提供更准确细致的信息。特别地,现有文献数据选择上没有考虑2007年1月1日中国使用新会计准则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拟选取2007—2010年的数据,采用DEA模型的三阶段分析法对中国保险效率进行研究。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第四部分为中国保险业效率测评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自从Farrell(1957)提出效率估计的“前沿效率分析方法”即“最佳实践”效率边界(Efficiency Frontier)以来,众多学者从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效率①等角度对效率问题进行了深入发掘,所遵循的研究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遵从参数随机效率边界路线的研究,如Aigner、Lovell和Schmidt(1977)等,以随机前沿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Free Approach—DFA)与厚前沿法(Thick Frontier Approach—TFA)为典型代表。二是遵从非参数规划边界路线的研究,如Charnes、Cooper和Rhondes(1978)及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等。以“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为主要代表。这种方法以其简便实用、无需预先估计参数等特点,在许多文献中得到应用(Cummins和Zi,1997;Cummins、Tennyson和Weiss,1999;Cummins和Weiss,2013;姚树洁、冯根福和韩钟伟,2005;黄薇,2009a)。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是一阶DEA模型,包括Charnes、Cooper和Rhondes(1978)提出的第一个基于DEA方法的模型(即CCR模型)以及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所提出的BBC模型。

      但是,上述传统一阶段DEA方法存在着一些固有的局限性。它忽略了中间各阶段的输入产出,浪费了大量的信息,无法解释DMU生产过程的各阶段对其效率的影响,也就无法真正找到非有效的根源,不利于其效率改进。而单纯的随机前沿方法(SFA)的不足之处在于,其指定了效率方程的函数形式,如果定义的函数形式错误,也会潜在地将设定误差与效率估计混淆,因此其在函数设定和分布假设上受到批评(黄薇,2009a;姚树洁、冯根福和韩钟伟,2011)。为解决这一问题,Coelli(1992)及Fare和Grosskopf(2000)提出了DEA模型。其建模思路是把企业生产过程分解为多个通过中间产品连接的前后相续的阶段,中间产品既是前一阶段的输出,又是后一阶段的输入,通过测算受单个生产环节中间投入产出约束DMU的阶段子效率,可以考察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对系统整体效率的影响。

      两阶段DEA模型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它是基于前后两个阶段是独立的(即前后两阶段的权重完全没有关系)的假设。事实上,前后两个阶段是不独立的,因为第一阶段的输出是第二阶段的输入,即第一阶段的输出权重应该和第二阶段的输入权重一样,而没有考虑通过中间产品连接的过程间的关联,所得的评估结果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其二,无论是随机前沿方法(SFA)还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二阶段模型,其基本假设都是机构低效率完全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善等内生因素所造成,而忽视了可能影响企业效率的外部环境因素。Fried等(2002)指出,企业的低效率既可能是由于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也可能是受到了所处外部环境与随机误差的影响,Klumpes(2004),Aoba(2006),Yao、Han和Feng(2007)也证明宏观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对保险机构的效率有重大影响。因此,不分离这些外生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将会导致效率评价方法出现问题,所得到的效率值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管理效率。

      为此,一些研究(如Fried等,2002;Lewis和Sexton,2004)提出了能排除环境和统计噪音影响的三阶段DEA模型,将可能影响效率的多个外生因素直接引入测算效率的前沿分析法中。该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在第一阶段把投入产出项代入传统的DEA模型,得到各样本企业的效率值与投入(或产出)差额值;第二阶段使用差额值和所选择的环境变量,通过随机前沿法,即SFA模型来调整样本企业的投入项(或产出项),以排除环境和误差因素的影响;第三阶段将调整后的投入项与原始的产出项(或调整后的产出项与原始的投入项)再次代入DEA模型,此时得出的效率值就是剔除了环境因素与随机误差影响的纯管理效率值。

      借鉴国外研究文献的思路与方法,国内学者近年来也非常热衷研究保险效率测评和影响等问题,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上主要有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随机前沿法(SFA)等。姚树洁、冯根福和韩钟伟(2005)使用中国22家保险公司1999—2002年的一组数据,运用DEA方法评估它们的经营效率,证明公司规模、所有制形式、营销方式和人力资本是影响保险公司效率的重要因素。黄薇(2006)基于SFA方法对中国保险机构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片面地改变保险机构产权结构并不能有效提高效率,公司治理结构、组织形式、营销体系、资产规模、产品多元化程度是影响中国保险业效率的主要因素的结论。黄薇(2009b)首次把环境等外生因素纳入中国保险业效率研究的框架中,通过构建多阶段DEA模型,重新测算了中国保险机构1999—2006年共284个样本数据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发现,外部环境等因素对效率估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保险业整体效率水平较调整前出现了明显下降,而且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无效,并指出,国有保险机构因依靠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效率水平被严重高估。赵桂芹(2009)采用DEA方法对财险业的效率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论表明,业务集中度、公司规模对资本投入程度的影响显著为正。资本投入过度对公司的权益报酬率和收入效率均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资本投入不足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近期也有一些文献开始采用三阶段DEA方法,但是从三阶段DEA模型的投入产出变量的设定上看,国内大多数产寿险研究采取了相同指标,没有加以区分。如梁芹和陆静(2011)及梁芹、陆静和曹志强(2012)对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进行分析研究时,都是选取员工人数、固定资产和经营费用为投入变量,保费收入和利润总额为产出变量,市场份额、分公司数量、成立年数为环境变量。张春海(2011)对财险公司进行分析时,仅仅在环境变量选择时以所有权形式替代了分公司数量。

      基于上述原因,也由于中国在2007年采用了新的保险会计准则,基于新的数据样本,采用产寿险相区别的变量选择方法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因此,本文拟采用三阶段DEA模型,以2007—2010年的中国保险公司数据为样本,分别讨论寿险业和非寿险业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干扰因素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以期对中国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更准确的分析。

      三、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本文借鉴Fried等(2002)所提出的三阶段DEA法分析保险市场效率,包括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其基本思路是:在第一阶段,把保险公司的投入和产出资料代入传统DEA模型,估计原始效率并找出其投入变量的差额值;第二阶段以该差额值为被解释变量,以影响效率值的外部环境变量为解释变量,通过SFA模型调整公司原有的投入项,提出环境和随机误差因素的影响;第三阶段,利用调整过的投入变量和原有的产出变量再次估计公司(分离了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影响)的效率值。

      1、第一阶段:传统DEA模型评价效率值阶段

      最初评价决策单元的效率是使用只有投入产出值的传统DEA模型,这种DEA模型作为研究方法具有无需确定生产函数形式、无需统一投入产出指标的量纲和能够为无效率公司提供具体改进方向等优点。

      模型机理是,设N个DMU(决策单元),即所测定的样本非寿险公司数量。Y表示N*2的产出矩阵,X表示N*2的投入矩阵,W表示N*2的投入变量的成本矩阵,P表示N*2的产出变量的价格矩阵,λ表示权重估计值矩阵。效率值的大小位于0至1之间,若为1表示效率最高,若为0则表示效率最低或无效率。

      成本效率值可以通过解线性规划问题取得,其模型表示如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模型中,无效率有可能是由于管理无效率、环境影响和随机扰动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因此需要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影响后重新测定效率水平,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效率值。

      2、第二阶段:SFA模型

      第二阶段的SFA回归模型的因变量就是第一阶段投入产出变量的差额值。

,n表示投入变量的个数,i表示决策单元的个数,即需测定效率的企业个数。

表示第i个公司的第n个投入变量值,

表示的是在第一阶段模型中投入变量的最优值。第二阶段中SFA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环境变量,用

表示,k表示的是环境变量的个数,i表示值与上述定义相同。那么SFA模型可以采用以下常用形式表示:

      

      3、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模型

      将从第二阶段得到的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影响后的投入产出变量值,重新运用DEA模型进行技术效率、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的评估,此时影响效率值的仅仅是管理效率因素,由此可以得到各决策单元的较为真实的效率值。

      (二)变量选择

      1.产出变量设定为保费收入和净利润。关于保费收入作为产出变量的问题,黄薇(2006)曾做过说明。其中保费收入的平均价格为每获得一元已赚保费所需投入的手续费以及佣金支出,即保费价格=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保费收入;净利润的价格采用“总资产净利润率”,即为净利润/资产总额(林巧珍,2011;梁芹和陆静,2011)。

      2.投入变量设定为职工人数、资本和经营支出。本文仅以保险公司职工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的衡量指标,其价格以《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按行业分职工平均工资”中保险行业的平均工资作为替代指标。为了区分国有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和国内其他中资保险公司的工资差异,以“国有单位”保险业平均工资作为国有保险公司职工工资价格,“其他单位”保险业平均工资作为外资保险公司工资价格,“城镇职工”的保险业平均工资作为其他中资保险公司工资价格。实收资本作为资本的衡量指标资本,其价格是用“中国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来代替。经营支出体现保险公司经营的成本支出,包括赔付支出、佣金手续费、营业费用等。本文以资产负债表中“赔付支出”、“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业务及管理费用”之和作为衡量指标。这属于保费收入的经营支出成本,其价格=经营支出/保费收入。

      3.本文选择业务规模、成立年数、市场份额(孙刚和刘璐,2010)作为相关环境变量。赵桂芹(2009)研究保险业效率影响因素的结果表明,成立年数和市场份额对寿险公司效率的影响相对显著。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数据来自2008—2011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

      样本期间选择2007—2010年基于以下原因:其一,中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实行《新会计制度准则》,这使得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的确定与以往存在较大差异②,为统一起见,本文选择使用2007年以后数据;其二,由于近年通货膨胀率的影响较大,若不剔除其对投入产出变量价格的影响,只能选择较短的时间段。

      样本保险公司的选择基于以下要求:(1)保险公司在2008年及以后成立的,跨年度数据不完整的被剔除;(2)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小于0.1%的保险公司被剔除:在之前有关银行业的相关研究中,市场份额较小的公司不太可能对整体市场的供给与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保险公司与银行业同属金融业,因此比照进行样本选择(Choi和Weiss,2005)。

      样本寿险公司最终确定为28家,其中中资寿险公司17家,外资寿险公司11家(中德安联、信诚、中意人寿、光大永明、中英、海康、招商信诺、中美大都会、友邦上海、友邦广东、友邦北京)。在2007年至2010年寿险市场中,样本公司的总市场份额分别达到91.11%、91.43%、91.22%和79.17%,从而能较好地代表寿险市场情况。

      非寿险公司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要求与寿险公司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样本非寿险公司最终确定为29家,其中中资非寿险公司24家,外资非寿险公司5家(美亚、海上日动、太阳联合、三井住友、三星)。在2007年至2010年财产险市场中,样本公司的总市场份额分别达到97.18%、99.0%、97.88%和96.98%,从而能较好地代表非寿险市场情况。

      四、中国保险业效率测评实证分析

      (一)寿险业效率测评实证分析

      1、第一阶段传统DEA实证分析

      在DEA模型的第一阶段,将28家寿险公司的样本数据置于同一个效率前沿上,采用ONFRONT2.1软件通过运行规模报酬可变、投入导向型的BCC模型对效率水平进行测算,计算出各年的效率均值。由于篇幅有限,没有列出所有公司的效率值,仅列出中资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6家集团保险公司、国有保险公司等四个类别的效率均值,结果见表1。

      在不考虑环境变量和统计噪音的影响下,除个别年份外,外资保险公司的配置效率高于中资保险公司,而技术效率、收益效率低于中资保险公司。目前中国6家集团化公司,其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成本效率高于中资均值,反映现今集团化公司经营效率较高。国有企业的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成本效率均高于整体均值。国有化保险公司因政策性原因其分支机构较多,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处于垄断地位,产出较高。

      整体来看,2007—2010年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外,其他效率值均较低。

      

      

      2、第二阶段SFA估计结果

      由表2可知,中国寿险业存在较多的劳动冗余和经营支出冗余,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原因是各大公司广设机构,采取人海战术,抢占市场,劳动力未得到有效利用,经营费用浪费严重。相反,资本投入不足,2008—2010年资本投入不足现象更加严重。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

      表2是通过FRONIER4.1利用第一阶段计算得出的投入变量冗余值与相关环境因素,得出的SFA模型估计结果。表2表明在样本期间成立年数、市场份额和所有权形式都对劳动力、资本投入和经营支出冗余值起到显著影响,若只是单纯地进行传统的DEA模型分析,不能真实地反映寿险企业在样本期间的效率情况。此外gamma值靠近1表明组合误差受到管理因素的重要影响,因此对投入变量进行第二阶段调整相当重要。

      3、第三阶段实证结果及对比分析

      比较寿险公司第一、第三阶段效率,可得到以下结果。

      (1)总体分析

      从表1、表3中比较得知数据经过调整后,寿险公司整体的配置效率、技术效率、成本效率值明显上升,收益效率未增加。外部经济环境对寿险公司的配置效率、成本效率和技术效率均有负的影响,对收益效率产生正的影响。从第二阶段SFA估计结果可知寿险公司的总资产水平对劳动力冗余有着较为明显的正影响,即总资产越大,劳动力冗余越多。剔除资本因素影响后,规模效率提高,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值上升。成本效率值由于技术效率的大幅提高而有所上升,但是相比于其他效率仍然不高。

      

      从表1、表3观察可知,配置效率值、成本效率值相对不高,大部分处在0.4—0.7之间;而技术效率、收益效率值相对较高。2007年集团公司技术效率均值最高为0.988,而2007—2009年,集团公司技术效率均值一直大于0.9,这说明在剔除环境变量影响后公司集团化有利于资源的良好配置。

      (2)中外资公司比较分析

      外资公司的技术效率都低于中资公司,而配置效率均高于中资公司,程度比第一阶段明显,第一阶段中有个别年份不符合。成本效率与收益效率在2007年时外资公司水平较高且中外资水平差距较大,2008年起效率值差距缩小,到2009年中资公司的收益效率已经高于外资公司,2010年仍然保持这种增长趋势。这些数据表明中资寿险公司通过自身努力逐步赶上外资寿险公司,但是不管是外资保险公司还是中资保险公司,整体的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值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3)企业分析

      在寿险市场上,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变量的影响后,处于技术效率前沿的保险公司有明显增加。2007—2010年第一阶段技术效率前沿的保险公司比重分别为21%、25%、29%和25%,第三阶段比重分别为64%、55%、43%和39%,说明当前中国寿险市场效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外部环境太过敏感。

      根据第三阶段的样本公司各年度的技术效率进行排名,取前十名的公司,达到技术效率前沿(即TE=1)的公司2007—2010年分别有18家、15家、12家和11家。

      每年都达到技术前沿的公司只有5家公司——人保寿险、国寿股份、信泰、招商信诺和中美大都会。技术效率前沿的公司分析中可知中资公司的比例(66.7%、66.7%、58.33%、45.45%)较高,但是逐年减少。

      

      

      综上所述,中国寿险公司尽管技术效率值较高,但是由于配置效率较低,所以成本效率较低,同时收益效率需要继续努力提高。

      (二)中国非寿险业效率测评实证分析

      1、第一阶段传统DEA实证分析

      在不考虑环境变量和统计噪音的影响下,外资保险公司的配置效率高于中资保险公司,说明外资公司在资源配置方面有先天优势。目前中国8家集团化公司,其收益效率都高于整体均值,但是配置效率都低于整体均值,反映现今集团化公司未能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存在较多的劳动力投入冗余和资本投入不足。国有企业的收益效率值高于整体均值,配置效率低于整体均值,但是配置效率高于集团均值。国有化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收益效率,源于国有化非寿险公司因政策性原因其分支机构较多,在某些地方甚至是处于垄断地位,产出较高。配置效率较低是因为长久的机制设置了太多冗余机构。

      整体来看,2007—2010年非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有下滑又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了一定的低谷,可能原因是2008年金融危机对保险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2、第二阶段SFA估计结果(表6)

      

      

      3、第三阶段实证结果及对比分析

      在投入产出变量剔除了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影响后,中国非寿险公司的效率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能造成保险企业的无效率。

      (1)总体分析

      从表5和表7得知数据经过调整后,非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值明显上升,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配置效率变化方向不一致。外部环境因素对于非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收益效率产生负的影响,对配置效率的影响不确定。这是由于第二阶段SFA估计结果得知非寿险公司的总资产水平对劳动力冗余有着较为明显的正影响,即总资产越大,劳动力冗余越多。剔除总资产因素影响后,规模效率提高,技术效率值上升。配置效率在2007年和2008年被调整后下降。

      (2)中外资公司比较分析

      从表7观察可知,配置效率值不高,处在0.3—0.8之间;技术效率值却相对较高,2008年中资公司均值达0.899。中资保险公司的配置效率、成本效率较低。除2008年外,各年外资公司的技术效率均值为最高,意味着纯技术效率较高,符合外资保险公司有着较高的保险产品开发与销售技术、保险服务创新等能力的特征且外资公司管理水平较其他类型公司高。

      中外资公司比较,整体的成本效率、收益效率值都不高,仅为0.5左右,有着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

      (3)企业分析

      

      在非寿险市场上,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变量的影响后,处于技术效率前沿的保险公司有明显增加。2007—2010年第一阶段技术效率前沿的保险公司比重分别为17%、3%、10%和28%,第三阶段比重分别为24%、31%、17%和31%,说明当前中国非寿险市场效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外部环境太过敏感,但是整体的技术效率前沿非寿险公司比重过小,大半的非寿险公司技术无效率。

      根据第三阶段的样本公司各年度的技术效率进行排名,取前十名的公司,达到技术效率前沿(即TE=1)的公司2007—2010年分别有7家、9家、5家和9家。下面列举部分排名(表8)。

      每年都达到技术前沿的公司只有3家公司——人保财险、中国信保和三星。技术前沿的公司中中资公司的比例(90%、70%、80%、77.78%)较高。

      综上所述,中国非寿险公司技术效率较高,但是由于配置效率较低,成本效率值也不高,同时收益效率也需快速提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分别对2007—2010年中国28家寿险公司和29家非寿险公司进行了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寿险公司还是非寿险公司,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而配置效率、成本效率和收益效率均较低,有待于提高。劳动冗余、资本投入不足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国有保险公司收益效率较高。中资保险公司的配置效率、成本效率较低。集团化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技术效率。外部经济环境对寿险公司配置效率、成本效率和技术效率均有负的影响,对于寿险公司的收益效率产生正的影响;而对于非寿险公司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和收益效率产生负的影响,对于配置效率的影响不确定。技术效率前沿公司数量相比,寿险公司明显多于非寿险公司,可能原因是非寿险公司起步较晚,公司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而寿险公司积累了经验管理经验。因此,管理决策水平是制约非寿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保险公司对外界环境太过敏感也是造成经营效率低的一个原因。外资保险公司的配置效率具有先天的优势,但是中资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收益效率已超过外资,并保持增长趋势。外资非寿险公司比中资非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高,但没有显著优势。同时技术效率前沿的保险公司分析中,寿险业和非寿险业的中资公司均具有较高比重。随着保险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快,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外资公司对中资公司的冲击并不如想象中强大。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非寿险公司更需要提高管理决策水平。由于非寿险公司较寿险公司起步晚,缺乏管理经验,更需要提高管理层的管理能力。非寿险公司应多引进保险业精英人才,包括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引进,设立激励制度,提高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第二,保险公司需要调整产品结构。由于当前许多保险公司产品同质且采取价格战的竞争模式,阻碍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保险公司应该在现有规模的产品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在寿险领域,由于金融危机的存在,可以关注抗通胀、保值类的产品;在产险领域,关注巨灾保险、高科技保险等。

      第三,保险公司需要向集团化发展。尽管中国的保险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整个保险业平均的规模较小,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更多集团化公司。保险公司集团化发展,能够带来规模效益、较高的技术效率,同时有利于提高中国保险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四,保险公司需要转变经营理念。保险公司太重视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而轻视了经营效率和保险服务质量。改变单一的竞争手段,提高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靠投资,通过投资来弥补承保亏损,这种盈利模式不够健全。保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理念,重视保险服务,确保承保质量,将重点放在基础业务的管理上。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生周小燕的帮助和支持。

      ①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分析的分别是由资产规模扩大、产品和经营多元化带来的效率,X效率则是经营中不为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所能解释的部分,主要是指由于内部管理水平提高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等。

      ②2006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2006年9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业实施新会计准则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从2007年1月1日期,保险行业开始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在合同确定、收入、准备金、成本、列报、分保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定。

标签:;  ;  ;  ;  ;  ;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保险业效率评价研究_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