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赏析与地理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诗文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名诗佳作,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讲评、欣赏,用于说明或进一步强调某些地理问题,就会使学生亲切地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就蕴藏在生活当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地理的能力。同时,赏析诗文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趣,有益于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中,让学生比较“坐地日行八万里”(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坐”、“行”二字,分析说明静坐不动的人为什么一天能“跑”八万里?借助形象生动的诗文描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人人积极参与讨论,问题结论会在学生自己的争论过程中产生。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讨论和教师的指导,学生不仅可以牢固记住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八万里(四万千米),还可以知道地球是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其中地球自转周期是一天;而且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自觉地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二、促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易化教学难点。气象知识,对初中学生来讲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是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诗句来说明,情况就会改变。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来说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抽象的理论概念就会变得直观起来。即随着地势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山上山下的春天各有早晚,自然桃花开放的时间也就各不相同。再利用学生在郊游时对这一现象的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经过对照——分析——辩论——总结,教学难点得以易化,知识理解得到升华。
三、陶冶学生情趣,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自然奥秘的热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和“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唐·张敬忠《边词》),虽然都是描写二月(农历)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时节,堤岸上的杨柳正陶醉在春风薄雾之中,若隐若现,似仙子袅袅起舞,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天堂画境;相反,地处北国边垂的内蒙古五原县,却春风未度,嫩芽待发,依然处在空寂、萧条的残冬之中。反差强烈的诗句对比,使学生从古代文人墨客的妙笔之下了解到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奇妙莫测,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强烈渴求探寻自然奥秘的热情。通过诗句对比,学生可以生动地掌握我国南北春季来临的时间各有早晚,我国南北各地的气候在同一时间互有差异。在赏析诗文的基础上,再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因素。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理解掌握知识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课后可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留出思考题,启发学生通过赏析诗文巩固知识,把教学效果推向高潮。
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各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必须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如:由于路途遥远,山岭阻隔,于是“春风(夏季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使得大西北难以沐浴到夏季风带来的雨露,结果就出现了“大漠孤烟直”(唐·王维《使至塞上》)“平沙万里绝人烟”(唐·岑参《碛中作》)的广袤沙漠。这说明位置、地形等环境要素都对气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借此向学生说明自然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环境要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理想教育,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前人的许多诗词,豪迈、雄壮、充满正气,撼人心魄,促人振奋,能给人产生极大的感染力,既可作为传授地理知识的桥梁,又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好教材。毛主席的著名诗句“无限风光在险峰”(《七律·与李进同志》),不仅道出了自然造物的奥妙,又何尝不是追寻真理、探求科学的真谛?又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月》)。登上突兀高峻的泰山之巅,俯瞰群山,一览无余。新时代的少年学生,又为何不努力学习,勇攀高峰,去领略科学知识的“无限风光”呢?
底蕴厚重的中国诗词,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材料,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赏析诗文,轻松愉快地学会了理论知识,只要我们合理地摘选素材,精心设计,恰当安排,这种教学辅助手段一定会对地理教学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