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_民族学论文

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_民族学论文

关于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学论文,中国论文,方向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民族学研究已经经历了四、五代人的历程。我们的前辈作了大量的民族调查,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出版了一大批具有相当水平的民族学著作,建立了专业比较齐全的科研和教学机构,成立了不少民族学学术团体。这些都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民族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时代在发展,再过5年,就进入21世纪了,如何面向21世纪,21世纪的中国民族学应该怎样发展,这是我们现在就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问题谈一些意见,就教于民族学界的师长和同仁。

一、关于研究方向问题

中国民族学研究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才能与社会相适应,才会具有生命力。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大变革的时期,我们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如何调整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注意如下四个方面:

(一)单一型——综合型 从研究对象来看,民族学研究主要有单一型研究和综合型研究两种。所谓单一型研究,即以一个民族为研究对象;所谓综合型研究,即以多民族为对象进行综合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全面的民族社会大调查,撰写各民族简史简志,为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依据。所以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我们国家的民族学者大多数是各自以一个民族为研究对象。现在,简史简志丛书已经出齐,研究对象和方向应该有所改变。从民族学的总的研究方向来看,应该朝着综合型转变。因为各个民族之间,尤其是同一地区的各民族之间,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共性。所以今后应该多搞综合性研究。综合研究又可分为几个类型,一是全国各民族的综合研究;二是某个地区内的各民族的综合研究;三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综合研究;四是国内民族和国外民族的综合研究。不过,进行综合研究,最好是小题大作,不要大题小做,应该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去做。

当然,并不是说今后不再进行单一型研究。单一型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许多问题都离不开单一型研究。运用新的方法,深入分析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调查研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村镇的社会经济现状和发展问题也十分重要。但今后的单一型研究应与以往的单一型研究有所不同,在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应加以调整。

关于汉民族研究问题,1991年在吉林延吉市召开的“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不少学者提出要把汉民族研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费孝通教授也在会议上指出,应该把汉民族作为民族学的研究对象。1993年10月在四川乐山市举行的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上,陈国强教授等也再次呼吁要加强汉民族研究。但是,时至今日,从事民族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专门去研究汉族的好象还没有。从目前来看,由于人力和知识面的限制,完全脱离少数民族研究而去从事汉族研究不太现实。比较好的方式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它有不少优点:第一,有比较,有分析,可以使研究资料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第二,汉族和国内许多少数民族在族源上有共同的渊源,古籍中记载的许多文化现象仍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保留,古今比较,有利于研究文化变迁规律。第三,可以平衡民族感情。当研究某一种古老的民族风俗时,以汉族的资料进行比较,说明汉族也曾存在过这种古老的习俗,使人们认识到这种古老习俗是历史的遗留,是与本民族过去的社会相适应的,从而不会产生抵触对抗情绪。

(二)描述型——解释型——应用型 从研究目的来看,民族学研究可分为三种类型:描述型、解释型和应用型。描述型研究主要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以资料为主,客观介绍、描述某个民族、某种文化的基本状态;解释型研究主要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以分析、探讨的方式,说明各种文化现象产生、发展、变迁的规律和原因及其功能等,或者以充分的证据来论证、解释自己新的观点或新的理论模式;应用型研究主要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即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存在或已发生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或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防范措施。三种形式的研究没有高低之分,各有千秋。在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对整个民族情况不熟悉,学术界的了解也不全面,因此,资料的收集和描述性的研究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现在,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介绍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如果没有新资料,只是重复别人的描述,那就毫无意义了。目前,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已经比较清楚,除了现状调查并进行描述之外,我们应该进行更多的解释型研究。几十年来,老一代的民族学家收集了大量的民族学资料,并进行了有相当水平的学术研究,这就为多层次、多角度的解释型研究提供了前提。我们这一代人一方面要继续收集新材料,继续进行描述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加强学术研究,由资料形态向学术形态转化,努力解释各种文化现象产生和长期保留的原因,探讨事物的规律性和深层的、本质的东西。

另外,在加强解释型研究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应用型研究。应用研究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回顾我国的民族学研究,虽然进行了不少应用性研究,但总的来说,描述型的纯粹的解释型研究较多。即使是应用性的研究也大多是就事论事,没有从理论上作深入的阐释。我们的研究不仅要由资料形态向学术形态转化,而且还要由学术形态向应用形态转化,充分显示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实现其社会功能。我们面临的是文化大转型的时代,各种问题错综复杂,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我们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在进行各种学术研究中,应该考虑它的社会效果。我们应该逐步改变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应多作为应用而进行的学术研究。应在扎实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决策部门提供高层次的建设性意见。

(三)历史型——现代型——未来型 从研究对象的时间来划分,民族学研究又可分为历史型、现代型和未来型研究三种。历史型研究是研究历史上的民族及其文化,现代型研究是研究现代民族及其文化,未来型研究是研究未来民族及其文化。目前,我国民族学界有历史型研究,也有现代型研究,同时还有历史型和现代型相结合的研究,就是还没有发现未来型研究。历史型和现代型研究可说是横向研究,历史型和现代型相结合的研究是纵向研究。我们今后的研究,一是要进行未来型研究,二是要加强二种或三种形式相结合的纵向研究。

未来研究是一种预测研究。认识是为了预测,预测是社会科学和认识论的特征之一。各学科的发展一般都包括三个阶段:经验阶段、理论阶段和预测阶段。经验阶段是描述各种事物的历史过程的演变;理论阶段则是阐明各种事物发展的机制和规律;预测是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预测尚未发生但又将会发生的现象和趋势。在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社会现象瞬息万变。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应该密切注视形势变化,预测未来发展,判断各种变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研究也十分需要这种未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民族关系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表现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距是逐步缩小还是不断拉大;宗教对政治、社会的影响会不会越来越大,这些问题都将要求我们作出回答。另外,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给民族社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优秀传统文化的丧失,不良习俗的传入,这些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影响极大的问题,将需要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因为要使我们的民族不断的繁荣发展,就必须控制社会的发展方向,尽量避免不良的副产品。再者,在文化转型时期,如何既保留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不断吸收先进文化,并使两者有机地整合成生机勃勃的新型的民族文化模式,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只有通过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的进行调控,才能使民族社会和文化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

未来研究离不开现在和过去的研究,特别需要民族及其文化发展规律的研究作为基础。发展规律的研究需要纵向的研究,但是,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大多是横向的研究,这使我国各民族的发展规律的研究受到限制。我国的25史,除《陈书》和《北齐书》外,都有民族传记,这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史籍中记载的三千多年来的民族资料为我们研究发展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过,今后的发展规律的研究不能象以往那种机械式的研究,而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研究,要研究在什么情况下,民族会繁荣发展;什么情况下,各民族会和睦相处;什么情况下,民族会消亡;什么情况下,民族会分裂;等等。只有把这些发展变化规律研究清楚,才能进行比较科学的未来研究。

(四)封闭型——开放型 从研究的方式来看,民族学研究又可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类。封闭型是国内学者单独和合作的研究;开放型是与国外学者合作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民族学研究基本上是属于封闭型的。近十年来,我国的民族学家与国外学者进行合作研究的较多,但还很不够,今后应加强开放型研究。

二、关于研究方法问题

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研究,不仅要调整研究方向,而且要革新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革新,是促进民族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把它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研究方法革新的方向,是创立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南的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就是要从开创民族学新局面的需要出发,改变以往的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方法贫乏、陈旧、老化的状况,实现研究方法现代化。关于革新研究方法问题,我认为应注意如下二方面:

(一)中西结合 民族学自本世纪初传入我国之后,西方的各种研究方法先后传入我国。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民族学界主要运用摩尔根的研究方法。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各种人类学学派的各种旧的和新的方法论再度在我国传播。此外,其他方法论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耗散结构论等旧三论、新三论也传入我国。十多年来,西方的各种方法论虽然在我国流传很广,但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摩尔根的方法论,运用其他方法进行研究的也有一些,但不普遍。要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比较好的方式是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与西方优秀的、科学的方法相结合,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固步自封,只要传统方法,而否定西方的方法,是不理智的;企图以西方的方法代替或排斥传统方法也同样是错误的。中西方法各有所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各取其长,互为补充,逐步结合成一种既与传统方法有别、又与西方方法不同的全新的研究方法。

中国二千多年来的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考实性或实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的长处是重证据,重资料,所举证据又分事证、物证、理证。每一种证据又从本证、旁证、反证方面去探索,使人感到证据充足,可信度高。其不足之处是理论分析少,仅仅是以资料来证实某一个问题。西方研究方法的长处是偏重理论分析,以资料来说明自己的理论或理论模式。其缺陷是分析过于繁琐、片面,不重证据和资料。特别是后来形成的各种方法论,越来越玄,与实现社会脱节,使人难以理解。如果两者能够以最佳的方式结合起来,必将形成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多元化 民族学研究是多领域、多层次的,所研究的对象也多种多样,可以分成众多的分支学科,如法制民族学、政治民族学、经济民族学、伦理民族学、教育民族学、宗教民族学、社会民族学、生态民族学、礼俗民族学、都市民族学,等等。每一门分支学科都可构成一门专门的学问,都有自己不同的具体内容,都有其特殊的内部或外部的矛盾。而且,这些分支学科又不是平行发展的,而是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可能用同一种研究方法。每一门分支学科的特殊性都要求适合于本学科研究方法。民族学只有凭借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才能提示民族及其文化变迁规律与发展趋势。

每一门分支学科也不能只用一种方法,用某种单一的方法研究复杂的对象是难以取得最佳效果的。如民族现状调查就必须同时采用观察法、问卷测试法、数学方法、定量定性的方法、访问调查法、比较法、统计法等等。

研究方法多元化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趋势。方法多元化原则的核心内容是:无论何种方法,只要它能够导致科学研究活动和变革活动的成功,它就是正确的有效的方法。我们这一代民族学工作者应努力开发、提炼、创造适合本学科特殊需要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宏观上造成方法多元化的局面。

注释:

*本文是作者在1994年5月举行的在京中青年民族学作者座谈“中国民族学如何面向21世纪”会议上的发言。

标签:;  ;  ;  

论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方向与方法*_民族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