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呼唤“航空母舰”--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思考

市场呼唤“航空母舰”--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思考

市场呼唤“航空母舰”——对发展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现实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性论文,航空母舰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我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国内外企业规模之现状,我们感到我国企业规模太小了,既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也与一个泱泱大国的经济实力十分不相称,市场在呼唤自己的“航空母舰”。

一、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现状

一般说来,工业企业最能代表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其集团化程度也最高,因此从这个窗口来比较国内外企业规模也最有说服力,据统计,1993年,全世界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销售额高达54028亿美元,相当于同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5%,接近同期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五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全世界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美国占159家,其销售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9%。日本135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德国32家、英国41家、法国26家、意大利7家,分别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7%、31%、25%和15%。列500家榜首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年销售高达1336亿美元,分别超过了挪威、丹麦、芬兰3国国内生产的总值(此文部分数字源于1995年5月12日〈经济日报〉)。西方发达国家如此,新兴工业国家也是如此,如韩国12个大型企业集团的销售额就占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这些大型企业不仅在国内支撑着国民经济命脉,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也举足轻重。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建立了“可口可乐帝国”,其可口可乐饮料畅销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左右着这些国家饮料业的发展,年销售额高达130多亿美元,仅每年广告支付费就达40亿美元,独霸世界饮料王国达100多年,至今仍常盛不衰。

二、我国大型企业现状

全球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共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美、日、英、德、法分别占去了391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国家的我国却没有一家。那么我国大型企业现状究竟如何哩?从下面这组数字略见一斑。

1994年,我国有关单位公布的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1993年年销售总额为10233亿元人民币,按8.5∶1的比例,约合1204亿美元。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同年的销售额为1336亿美元,500家基本上抵上别人一家。又比如前不久,中国轻工业总会公布排列的1995年轻工业200强企业,年销售总收入共为1102.49亿元人民币,可折算美元140亿元,排列榜首的春兰集团也只有31亿元人民币。前面说过,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一年的销售收入是130多亿美元,基本上又是200家抵一家。

在我国500强工业企业中,机械企业75家,年销售额1824亿元人民币,不及通用电器公司年销售额的一半。75家企业中,汽车企业17家,销售额1119亿元人民币,不及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年销售额的一半。销售收入上看是这样,从人均资产占有量上看,也是这样。如列入世界500强的工业和农业设备制造厂,共26家,按其资产总数与人均数计算,为人均占有23.4万美元。而我国1993年机械部归口的9780家企业统计,人均占有资产额仅2.44万元人民币,汽车行业最高,也只有3.6万元人民币。德国大众汽车却是人均701万美元,最低的德国林德公司也为12万美元。无论那个角度看,我国的大型企业都是太小了。

三、发展对策

加快发展大型企业是一个战略性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个问题日益急迫。发展大型企业有外部、内部两大环境,外部环境就是国家要认识发展大型支柱企业的重要性、迫切性,从政策上、财政上、信贷上、税收上、进出口上等方面予以倾斜照顾。笔者在这里不准备探讨这个问题,只想从创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形式方面作几点探讨。

(一)以行业为重点,大力走兼并联合之路,快速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众所周知,在我国工业企业中,“散、乱、低、慢”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散就是投资散,乱就是产品乱,低是指劳动生产率和效率低,慢就是重点项目建设速度慢。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投资上项目的“一窝蜂”,带来的是专业化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如我国国有汽车制造企业为122家,数量超过了日、美、德、英、法、意六国汽车制造业的总和,而产量还不及一家汽车制造厂。我国最高厂家的汽车年产量不过十几万辆,1000辆以下的足达100家,而国外汽车制造企业一般年产量是百万辆以上。“散乱低慢”的另一特征是彼此间分工协作关系极差,个个是“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在机械工业的12万个企业中,80%是“全能厂”,机床制造厂的自制率均在70%以上,而发达国家70%零件却是外采。又如我国对19个主要工业城市调查,铸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为61%,锻造业为57%、电镀业48%、热处理68%,对北京16个厂进行调查,其中8个厂生产氧气放掉氮气,8个厂生产氮气放掉氧气。

针对我国产业“散乱低慢”现状,利用其中的大型骨干企业大规模收购、兼并、联合其它中小企业,是加速组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一条最简捷、经济的途径。这是因为:(1)避免了新的铺摊子上项目,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时间,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抑制通货膨胀大有好处。(2)现成的设备、场地,熟练的技术人员为企业迅速扩张提供了可能。(3)可带动大批劣势企业走出困境,搞活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这实在是一条好路子。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已在开始走这条路子。据报载,前不久,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家“一汽”出资5.6亿元收购了“金杯”汽车集团51%的股票,“金杯”更名为“一汽——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解决了长期困扰“金杯”发展资金不足问题,这必将为“一汽——金怀”的发展奠定新的腾飞基础。

只要国家在政策上积极给予引导和扶持,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将很快诞生一批我国的“航空母舰”。

(二)以名牌为重点,走“名牌流动发展”之路,创建大型企业集团。

名牌是企业的生命。靠名牌滚动发展大型企业的好处一是快捷,名牌之所以为名牌,就在于它的质量高,在于顾客对它的青睐和信赖,以名牌为先导的产品能够迅速占领市场,这是非名牌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二是反哺,销售额巨增,实力的壮大反过来又进一步扩大了名牌的知名度。这种良性发展必使名牌企业似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滚成企业巨人。从国际上看,世界上商标价值排名前几十名的名牌产品,基本上都是世界上销额排名前几百名的大公司,每一个名牌的背后都站着一个经济巨人。

过去我国企业不太重视名牌及名牌效应,有的名牌不注册丢掉了,有的名牌自己扔掉了。其实名牌本身就是资产,如“万宝路”牌子价值310亿美元,“可口可乐”牌子值204亿美元,“健力宝”牌子值4亿人民币。我国有一批驰名中外名牌,如“茅台酒”、“凤凰自行车”等。遗憾的是我国名牌一是少,二是小,三是产品单调。笔者以为走“名牌滚动发展”之路,就是要充分利用名牌的知名度,大力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不仅要在其创建的名牌“原始”产品上下功夫,扩大产量,更要在多元化经营上下功夫,建立跨行业、跨门类的“百货公司”产业,改变过去那种靠一个牌子养终生的保守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名牌帝国”来。其实,国外从60年代就开始在走这条路子。如闻名遐尔的吉列公司以生产剃须刀片而驰名,过去牌子虽响,但规模却一直很小。当1958年现任董事长勒克勒上任后,就指出:“以剃须刀片为中心的经营时代已走到了终点,本公司业务不能再以刀片为唯一事业了”。他们在继续念好“刀片经”的同时,大刀阔斧地投资化妆品、医药及生活用品,如洗发精、打火机、原子笔、香水等,现在吉列剃刀片收入还不到其23亿美元年收入的35%,正是靠着这种滚动发展而确保了“剃须刀王国”的常盛不衰。

我国的名牌企业只要抓住机遇,走多元化经营的滚动发展之路,也一定能够创建一大批“剃须刀王国”式的大型企业集团来。

(三)以科技为重点,走科工贸一体化之路,创建大型企业集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知道,我国的科技体制与生产力结合还不密切,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很慢很难。例如我国有各类科研机构5000多个,每年科研成果十几万项,而成果转化率却在30%左右。大量的科研成果被搁置浪费。同时,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却设备老化笨拙,产品单调落后,科研与经济脱节现象严重束缚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的扩张。在发达国家每个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科研机构,有自己的学院和训练基地。而我国近九千万个企业才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近6000个。如果我们能将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利用科学技术的巨大能量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集团。笔者以为要走好这条道路,一是要改变现在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现象。可否考虑将我国的科研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研究类,国家继续重点扶持,进一步搞好。另一类是技术性研究类,可否将其技术、设备、场地,人才等作为一定价值的股份,加入到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去,将其推到经济建设的第一线,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为“科工贸”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继续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也是推动我国大型企业发展的一条快捷途径。自1986年我国建立技术开发区以来,已建立了一批高科技基地。1994年全国科工贸收入突破1000亿元。如我国的巨人集团几年间发展成为一个横跨电脑、健康、医药、金融、房地产五大产业的高科技集团,年产值达几十亿元人民币,正在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东方巨人集团。三是在社会培育出一批科技“经纪人”,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四是继续加大投入,对现有企业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总之,依靠科技推动创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是前途无量的事业。

(四)以金融为重点,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之道,创建大型企业集团。

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原因是资金短缺,而大型支柱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其中包括许多长期资金。如果金融资本能够与产业资本有机结合起来,将能极大地推动我国大型企业的发展,为其扩张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事实上,发达国家的那些大型企业集团都与银行、财团的渗透密不可分,许多银行、财团就是大型企业开办的。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竞争的激烈,两种资本的融合变得日益突出起来。根据7月1日起将实施的《商业银行法》,我国银行业将不得向企业直接投资,因此这道门是关死的。但是笔者认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一是组建银团,对那些资金需求大、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大型支柱企业提供银团贷款,包括提供大额的长期贷款。二是在大型企业内创办有融资功能的财务公司、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设备租贷公司等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扩大大型企业筹资融资渠道和能力,保证其有获得长期资金来源的能力;有购买、兼并、联合其它企业的能力;有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三是国家在创办新的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时,可以让大企业或由大企业集团出面来组建,对企业的持股比例及与金融机构关系可在保证其安全的情况下予以规定,保证大型企业的扩张有融资中介。四是对那些经营状况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符合条件的要早日早上市。

市场呼唤“航空母舰”--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