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分析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论文_范晓升

范晓升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目的观察分析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方法以2011 年9 月-2014 年9 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治疗的180 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分析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治疗经过和随访结果,其中观察组为接受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浅叶切除术的100 例,对照组为采用传统浅叶切除术治疗的80 例患者。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切口长度相对较小,面神经解剖支数较少,出血量较低,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并发症53 例(53.0%),对照组共计出现复发和并发症76例(95.0%),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3.311,P=0.000<0.01)。分别比较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及面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均相对较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浅叶切除术疗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复发低,并发症少。

【关键词】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

腮腺肿瘤以良性居多,可占81%-85%[1],并其中约75%的良性肿瘤位于腮腺浅叶以多形性腺瘤为主[2]。肿瘤病灶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分析以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201 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分析对象,探讨区域性切除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1 年9 月-2014 年9 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治疗的180 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分析对象。其中男性91 例,女性89 例,患者的年龄介于40 岁-83 岁之间,平均年龄(47.12±9.37)岁。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B 超和CT 检查提示腮腺浅叶占位性病变,均为初发患者,肿瘤最大直径小于3cm,所纳入分析的对象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良性肿瘤,主要包括多形性腺瘤102 例,腺淋巴瘤55 例,肌上皮瘤17 例和基底细胞腺瘤6 例。

所有纳入分析的患者均排除面神经损伤疾病,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体见表1,统计学分析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分析(X±S)

1.2 方法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术前进行明确的B 超或CT 定位,肿瘤边界清除,主要位于腮腺浅叶下极,颞下区,耳垂前。麻醉后,腮腺浅叶下极肿瘤做耳屏前至下颌下切口;颞下区肿瘤做“S”形或“L”形切口;耳垂前肿瘤做绕行耳垂下弧形切口。依次分离进入肿瘤区,做区域性切除。切除范围至少超过肿瘤外0.5cm 正常组织,我们一般取1cm,注意保留腮腺主导管,对所切断的小导管进行结扎。术中还特别注意保护面神经,术区可行生物材料或移植胸锁乳突肌皮瓣,断端与SMAS 筋膜密切缝合。术后冲洗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安置负压引流器后逐层关闭切口。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浅叶切除术:术前准备与麻醉同观察组。均采用“S”形切口,翻开皮瓣后解剖面神经总干,并随总干依次解剖面神经各分支,后将肿瘤组织和腮腺浅叶全部切除,同时对腮腺导管进行结扎。术后冲洗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后,安置负压引流器后逐层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临床治疗中,我们主要观察手术切口长度,面神经解剖支数,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效果分析我们主要以复发和并发症进行比较,术后随访2-3 年,最短随访2 年,随访率100%。最长随访满3 年,随访率为84.58%(170/201)。术后并发症主要观察面瘫,Frey 综合征,涎瘘、积涎和耳周麻木等。

1.4 统计学方法将观察记录的数据录入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9.0 进行统计学的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χ2=,P=<)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相关情况比较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切口长度相对较小,面神经解剖支数较少,出血量较低,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所出现的复发和包括面瘫,Frey 综合征,涎瘘、积涎和耳周麻木等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共计出现不同程度复发和并发症53 例(53.0%),对照组共计出现复发和并发症76 例(95.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3.311,P=0.000<0.01)。分别比较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及面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的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均相对较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相关情况比较分析(X±S)

3 讨论腮腺肿瘤一般为良性肿瘤,因此我们在完全切除肿瘤组织时尽可能的保留正常腮腺组织,对周围神经和组织的影响较小,患者的预后也相对较好。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最早采用肿瘤剜除术以降低手术风险,但术后复发率极高[3]。后来开始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虽然该术式能极大的降低术后复发率,但由于手术过多的切除腮腺正常组织,同时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可能性也增大,使得术后并发症较多。再后来开始采用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浅叶切除术,在保证肿瘤组织尽可能被切除前提下尽量保留腮腺正常组织,同时对周围邻近组织的损伤可能性降到最低,那么使得术后的并发症也降到最低[4,5]。

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一般切除范围为肿瘤外1cm[6,7]。关于切除范围的选择,目前有诸多的研究提供了切除范围一般在肿瘤外1cm 的依据。如温玉明等[8]的研究,他们对复发率较高的多形性腺瘤包膜外肿瘤浸润组织研究,结果显示包膜外浸润仅局限于肿瘤包膜外的0.090-0.285mm。当然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浅叶切除对于包膜不完整及肿瘤直径大于2cm 的也需要慎用,可考虑采用传统浅叶切除术。

腮腺浅叶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可以作为治疗后效果评价的指标。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为Frey综合征,可达19%-65.9%[9],这可能与术中切断了腮腺内副交感神经,进而使得副交感神经断端与汗腺及血管交感神经再生愈合有关。而区域性切除术本身手术范围小,切除组织相对较少,并且保持SMAS 筋膜的完整,那么术后出现Frey 综合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有研究显示,SMAS 的存在可使得Frey 综合征发生率从33%降低为4%。本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出现Frey 综合征10 例(9.52%),对照组为19 例(1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涎瘘或积涎是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又一个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这与是否切断腮腺主导管及切断后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发现,保留腮腺主导管的患者腮腺分泌功能基本正常,且保留者术后的唾液生化成分与术前也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后面神经损伤病例也较多,这可能与该术式解剖面神经分支多,手术时间长,暴露较多且时间较长,正常组织损伤较多有一定的关系。而区域性切除术暴露范围窄,腺体损伤程度小,那么理论上出现面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就较低。

总体来说,区域性切除术既能保证肿瘤病灶的切除,同时尽可能的保留腮腺正常组织,其复发率得到控制,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因此该术式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理想方法。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浅叶切除对于包膜不完整及肿瘤直径大于2cm 的也需要慎用,仍可考虑采用传统浅叶切除术。

参考文献:【1】齐东元,高鹤立,李洪全,等.大涎腺上皮性肿瘤212例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2004,24(5):286-287.【2】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3.【3】马大权,俞光岩,郭传滨.腮腺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11):688-689.【4】俞光岩,马大权,柳晓冰,等.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沃辛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6):372-374.【5】O'Brien CJ.Current management of benign parotid tumorsthe role of limited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J].Head Neck,2003,25(11):946-952.【6】任晓旭,牛勇梅,秦晓中,等.区域性和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4,6(4):254-256。

【7】Witt RL.Mim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parotid pleomorphieadenoma[J].Ear Nose Throat J,2005,84:308,310-311.【8】温玉明,陈润良,王昌美.腮腺多形性腺瘤瘤体切除范围的病理依据[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21(5):359-360.【9】梁立民,布静秋,柳春明.面神经三种解剖方法的比较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15(1):67-68,74.

论文作者:范晓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观察分析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论文_范晓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