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台商赴大陆投资趋势预测_投资论文

21世纪台商赴大陆投资趋势预测_投资论文

21世纪台商投资大陆趋向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商投资论文,大陆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在分析台商投资大陆基本态势与特征的基础上,着重预测世纪之交台商投资发展趋势。

一、台商投资大陆的基本态势

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始于80年代初,在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从近20年的发展历程看,其投资变化大致经历了初期的试探阶段(1981~1987)、中期的扩张阶段(1988~1993)以及近期的调整阶段(1994年以后)。对历年台商投资的情况,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投资金额,或是投资规模,两岸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均存在明显差距。根据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的统计资料,截至1997年底,台商对大陆投资累计为20362项,核准投资金额为112.07亿美元,平均单项投资金额为55 万美元(注:台湾“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编印:《台湾对大陆间接投资统计月报》,1998年3月。); 而同期我国家外经贸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38485项,协议投资金额381.22亿美元,平均单项投资额99万美元,分别是台湾统计的1.9倍、3.4倍和1.8 倍;台资企业的实际到资额为183.75亿美元,是台湾核准投资的1.6 倍(详见统计表)。台湾方面统计数据有所出入的原因,除了许多事先未经“核准”、事后又没“报备”的厂商没有统计入内之外,还有相当部分台资企业是通过滞留海外的资金投资大陆,或利用在大陆的投资利润进行再投资,也有一些大企业是通过国际融资对大陆进行投资的。

在初期,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多是中小企业以迂回方式进行“投石问路”,表现出隐蔽、零星、分散等特征,其规模有限,型态单一,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而且投资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到80年代中期,以台湾当局放宽外汇管制和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为契机,台商投资活动逐步由暗转明,投资行为趋向长期化。许多厂商把大陆沿海地区作为加工出口基地,不断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香港转口、海外销售”的模式实现资本运转。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为转折点,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逐渐进入高潮,当年新增投资项目6430项,协议金额55亿美元,翌年更突破1万项,达到创记录的100亿美元。同时,台资企业在深度与广度上均出现新的变化,不仅产业型态不再限于加工出口业,由劳动密集型扩展到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而且土地利用型投资也大幅扩张,房地产开发、园区建设等成为投资热点,更重要的是台商通过在上海等地设立据点,占领大陆市场的投资不断涌现。

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受两岸政治关系以及台湾当局“戒急用忍”政策的影响,台商在大陆投资逐步进入调整阶段,其协议投资金额虽有所下降(1994~1996年每年大致在50~60亿美元之间摆动),然而,实际到资额并未减少,每年仍然维持在30亿美元以上。从投资主体看,台湾厂商由以往单打独斗转为集体合作,从单纯的委托加工变为邀请卫星工厂共同参与,联合上、中、下游相关产业配套进行,投资动机也采用积极的产销策略,由最初的“跑、带”战略转变为“生根”战略,签约期限一般都在40年以上。从投资环境看,中国大陆吸收台资既有加工出口区、保税区,又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功能上也具备加工装配、转口贸易、运输仓储、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产业升级以及进一步扩大吸收台湾大企业投资的空间和条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7月以来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 不可避免地对台商在大陆的投资趋向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亚洲经济形势仍然未见明朗,台商投资更趋谨慎,投资步伐有所放缓;另一方面,由于东南亚、日、韩经济一直未见复苏迹象,而大陆经济运行秩序相对良好,台资流向大陆的趋势仍然较为稳定,基本维持在1993年以来的水平上。尽管人民币币值坚挺可能带来大陆生产成本的上涨和经济竞争优势的削弱,但是,中国大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日益扩大的内需市场和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利用外资创造了较好的经济环境,从而不断吸引台商将资金从“南向”转为“西进”。据台湾方面统计,1998年1~6月,台商在大陆间接投资项目为345项,金额达6.95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2%和40%。这一结果与台湾当局的预期完全相反,说明其“戒急用忍”政策以及大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都阻止不了台商“西进”的步伐(注:见1998年7月14 日福建《港台信息报》文章:《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剧增》。)。

台商在大陆投资统计表

台湾统计数据

年度 项目数 核准金额单项规模

(亿美元)(万美元)

80'S - -

-

1990 - -

-

1991 2371.7473

1992 2642.4794

1993 9329

31.68

33

1994 9349.62103

1995 49010.93

223

1996 38312.29

321

1997 8725

43.34

50

1998(1~6)3456.95201

累计 20707 119.02 57

大陆统计数据

年度 项目数 协议金额 单项规模 到资额

(亿美元) (万美元) (亿美元)

80'S 120411.10 92

2.02

1990 11179.80 88

2.22

1991 133513.90 104 4.66

1992 643055.43 86

10.50

1993 10948

99.70 91

31.40

1994 603653.95 89

35.22

1995 521757.80 110 30.14

1996 318451.40 161 34.70

1997 301428.14 93

32.89

1998(1~6)

累计 38485

381.2299

193.75

资料来源:台湾数据来自“经济部投审会”的统计, TaiwanStatistic Data Book 1998,p.210,台湾“经建会”编印; 大陆数据来自外经贸部的统计。

二、台商投资大陆的基本特征

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基本上是以经济利益为动力,以民间企业协作为形式,逐步向多元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产生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一)台商投资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的扩大,其涉足领域越来越深,企业分布越来越广,投资形式趋向多样化。

1.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生产项目。台资企业生产性项目占批准项目的80%以上,其中工业生产项目占近80%,主要是电子及电器、食品及饮料、塑胶制品、纺织、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注:《台商对大陆地区经核准间接投资统计—行业别》,载台湾“陆委会”编印:《两岸经济统计月报》,1997年10月。);农业生产项目所占比例较低,主要是养殖业和园艺等。服务性项目比例已有所提高,主要是娱乐服务、交通运输、商贸等行业,比例不到20%。近年来,旅游业、房地产和工业小区成片开发是台商投资的热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也已引起台商的广泛兴趣,台湾企业在大陆经济中心城市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的不断增多。

2.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台商投资初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为辐射点,环大陆沿海外凸弧形地带为辐射面的多层次的投资格局。从分布地区看,主要集中于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的东南沿海地区,江苏、广东、福建、上海、浙江等省市是台商投资的首选地,对这些地区的投资金额居台商投资的前5位, 约占投资总额的70%左右;山东、河北、辽宁、北京、天津及内陆的四川等省市也是台商投资的重要地区,其投资金额合计约占投资总额的20%左右;其他内陆省份也日益引起台商的兴趣,投资金额合计约占10%左右。

3.投资形式趋向多样化。台商投资从早期以“三来一补”以及合资、合作等形式为主向以独资经营形态为主的多样化形式发展。至1997年底,在批准的3.05万家台资企业中,独资企业约2万家左右, 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合资企业在1万家左右,合作及其他投资形式的企业不到1万家,各约占1/4左右。从核准资本额度看,台商独资企业投资约250 多亿美元,占总额的2/3,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台资和合作企业台商投资各约60多亿美元,合计约占总额的1/3。可见,台资企业大部分属于独资经营形态,自主管理,自负盈亏。在合作企业中,单项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占较大比重,至1997年底,其投资金额累计达20多亿美元。

(二)台资企业向规模化发展

近年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有所减少,但实际到资金额却有所上升,平均单项投资规模呈扩大化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型项目日益增多。随着台商投资向纵深扩展,不仅沿海地区大型项目不断涌现,内陆地区,如重庆、成都、武汉等地,也相继成为台商竞相扩大投资的主要场所。台商投资企业从原来多为百万美元以下,发展到数百万、数千万以至上亿美元,其中不乏像厦门翔鹭、正新轮胎、中华映管、东南汽车等投资额超过4 亿美元的大型投资项目(注:见1998年7月12日《厦门日报》文章:《福建对台口岸功能日益显著》。)。目前实际投资规模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台资企业突破500家, 投资规模在1亿美元以上的超过20家。

2.投资企业趋向联合行动。台商的投资经营活动从过去个体分散行动发展到数家产业关联的企业群体配合共同投资,往往是上、中、下游相关配套的项目和连锁厂家联合行动,或由一个龙头企业带着一批相关企业前来投资,形成“卫星”体系。在沿海地区,台商联合投资的行动更为明显,如厦杏摩托落户厦门后,从台湾带进10多家投资总额数千万美元的零配件生产厂家“进驻”大陆。联合投资行动推动了台资企业朝生产一体化、产品系列化、行业配套化的方向发展。

3.大型企业不断介入。台商投资从食品、纺织等轻工业到石化、机电等重工业,从中小企业到集团企业,从民间资本到半官方资本以至公营资本,都纷纷涉足祖国大陆,尤其是经常出现以同业公会为主的组团访问,以及以大企业为主体的大规模组合性投资。在台湾1997年排名前100位的大企业中,约有2/3来过大陆进行工商考察与经贸洽谈, 并有1/3在大陆投资设厂。据台湾“中华征信”统计,在台湾300 多家上市公司中,已在大陆投资的多达131家,占1/3, 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水泥业的台泥、亚泥,食品业的统一、味全,塑化业的南亚、台塑,纺织业的远纺、中纺,汽车业的中华、裕隆,电子业的宏基、大众,机械业的巨大、美利达,运输业的长荣、阳明,百货业的震旦行等。

4.企业普遍增资扩产。从已投产的台资企业看,相当一部分企业增资扩产势头强劲,显示出其扎根祖国大陆的信心。在已开业的近2 万家台资企业中,有2000多家增资扩建,约占1/10强,平均每家增资50 万美元以上,累计增资超过10亿美元。一批台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新办企业及带进配套项目等方式进行增资,逐步朝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如厦门的三德兴企业经过10多年的投资经营,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按键用硅导电橡胶制品企业,投资额增长40多倍;正新橡胶、灿坤电器等一批重点台资企业也纷纷增资扩产。据分析,增资主要来源于投资盈利,也不乏证券融资。

(三)台商投资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大陆的台资企业由于投资效率普遍较高,经济效益表现较好,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带来了无形的经济影响。

1.产生良好的投资效率。台资企业投资效率普遍较高,其主要衡量指标——到资率、开工率和履约率等均表现良好。据至1997年底的统计资料显示, 台资企业的协议投资金额累计385 亿美元, 实际到资金额183亿美元,到资率为47.5%;在总数3.85万家台资企业中, 已开工的企业近2万家,开工率在50%以上;有2.4万多家台资企业已按规定履行合约,资金如期到位,履约率在60%以上。“落户”大陆的台商投资企业普遍盈利。根据199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台资企业,包括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的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盈利面在70%以上,其中投资经营工业生产项目为主的台资企业盈利率高达80%以上。

2.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不断扩大,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台资企业目前是中国大陆第三大外来投资者,投资金额仅次于港资和美资,其生产总值、涉外税收、出口创汇,约占外商投资企业的一成以上。在台资企业集中的厦门市,至1997年已有近千家开业投产,工业产值约180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0%, 其增长量占全市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出口创汇达10多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贸易总额的1/3。目前在大陆进入纳税期的台资企业越来越多,涉外税收不断增加,如厦门市1997年即达5亿元人民币, 占厦门财政收入的1/6,约占全市工商税收的10%左右。台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上万种,数十万个规格,其中不乏世界名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地一些工业产品的空白。

3.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从台资企业就业人数看,已投产开业的台资企业有近2万家,雇用员工200万人左右,平均每家企业雇用员工100 多人。如果加上为台资项目基建的工人以及为台资企业、台商提供生产、生活配套服务的员工,那么台商投资则为大陆提供大约近300 万人的就业机会。这些员工全年的工资总额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其在社会上消费形成的商业利税也达上亿元。

4.带来无形的经济影响。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不仅带来了有形的资产设备,更重要的还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企业员工经济观念的变化。台商精明的投资理念和市场观念以及台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既直接影响受雇于台资企业的本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又间接影响当地其他企业,带来了良性的经济竞争环境。

三、台商投资大陆的发展趋势

(一)台商投资的转折标志

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台商投资大陆在经过90年代中期的调整阶段后,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折阶段。转折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参与厂商从中小企业主导过渡到大企业主导。随着台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原先从事下游工业生产的中小企业拉动了对台产原材料及半成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供应原材料的台湾中上游工业生产企业(主要是大企业)也前来祖国大陆投资设厂,提供配套、连锁的生产与服务。随着90年代后期台湾大企业的投资相继从筹备阶段进入生产阶段,台商投资的主导性角色正从中小企业开始逐步让位于大企业。一旦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带动台湾其他企业进一步向大陆转移的局面,就意味着台商投资出现一个新的转折。

其二,投资导向从加工出口为主发展到拓展市场为主。台商在大陆投资初期主要是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加工出口基地,将在岛内已无生存空间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大量西移,以寻求企业发展的“第二春”;近期市场占领型投资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台商投资设厂的目的从原先以加工出口为主转向以生产内销为主,初步形成两种投资型态并重的发展格局。一旦台资企业从以大陆作为加工出口基地的初级型投资过渡到拓展大陆市场、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大陆人才与技术等高级型投资,就显示台商投资出现一个新的转折。

其三,交流形式从间接为主过渡到“准直接”为主。目前两岸经济关系虽然在形式上仍维持间接状态,但是,转口程序实际已大大简化,“定期弯靠”日益成为两岸变相直接“三通”的主要形式,“试点直航”也已正式拉开直接“三通”的帷幕。1997年4月19日,厦门、 福州作为首批试点直航口岸,开辟了至高雄的不定期转运航线,双方各有6 家航运企业用挂方便旗的船舶在两岸间营运转口贸易货物。虽然“试点直航”目前暂时限于运送两岸转口货物,数百亿美元的两岸贸易货物仍然主要通过转口或转运形式进行,但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已经有许多国际商船(主要是两岸的权宜籍船)以“定期弯靠”的变通形式,直接往来于海峡两岸,形成“转单不转运”的“准直航”格局。据统计,1997年两岸通过转口以外其他形式的贸易货值(130 亿美元)已超过转口贸易(115亿美元),占两岸贸易总额的53%, 尤其是“准直航”形式日益成为两岸贸易的主流。

从上述三项指标看,在世纪之交,由大企业主导、以拓展市场为导向的“准直接”形式的经贸交流,将推动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台商投资的新阶段

在世纪之交,台商投资大陆从形式到内容,都将出现新的发展格局,其基本特征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投资型态向高层次发展。随着台商投资的不断深入,其对大陆投资环境的适应性将日益增强,不仅在大陆逐步建立起原材料替代市场,而且日益扩大其产品的内销市场,并寻找到技术和管理人才替代市场,从而使台资企业从初期外向型主导过渡到内向型主导。这种由外向内逐步衍变的过程,反映了台商投资由浅入深、由低向高的发展层次。从投资型态看,曾扮演主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已趋向成熟,但大陆庞大的劳动力供应量决定其仍具有相当的发展余地;环境利用型与土地开发型投资方兴未艾,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拓展型投资趋于活跃,日益成为台资企业的主流;交流开发型与技术合作型投资迅速兴起,显示出无限的发展潜力。各种投资型态既呈阶梯式推进,又呈多元化形式展开,从而使世纪之交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不再限于简单的加工出口形态,各种形式的技木合作、金融合作、证券投资、劳务输出、农业开发、海洋开发以及区域合作等经济联系不断发展。

其次,投资范围向全方位展开。世纪之交台商投资大陆的范围,将从初期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逐步扩及整个祖国大陆,并由点的增加转向线的延长,并进一步走向面的扩张。继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闽粤两省成为台商投资热点以及90年代中期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成为投资热土之后,世纪之末台商投资热潮将继续向北延伸,逐步发展到环勃海经济圈,包括京津唐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至下世纪初,台商投资区域将在环大陆沿海外凸弧形地带的基础上,进一步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辐射,由华南、华东、华北逐步深入到大西南、大西北和东北腹地,形成“遍地开花”的全方位发展格局。

其三,“新三角模式”逐步确立。台商对大陆投资的不断扩展,已使台湾经济对外循环从“日本提供技术—台湾加工生产—外销美国市场”的传统“三角模式”向“日本进口—台湾设计—大陆加工—欧美销售”的“四角模式”过渡。循环结构出现转换的主要原因在于台湾厂商将从国际市场获得的订单,转移至大陆的生产据点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将产品销往美国,从而在原有的“三角模式”中多出了“大陆加工”这一环节。这一“前店后厂”的香港模式(注:见1998年4月29 日台湾《工商时报》文章:《台商投资大陆“前店后厂”香港模式渐形成》。)将成为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由于大陆加工生产的角色日趋重要,台湾对大陆的市场依赖将不断加深。1997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达到205亿美元,占其总出口的17%,若加上香港则达387亿美元,占近24%,与美国市场大致持平(注:台湾“经建会”编印: Taiwan Statistic Data Book 1998,p.210.)。在世纪之交, 祖国大陆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其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升高到26%~28%,从而使处于过渡阶段的“四角模式”简化为日本进口—台湾设计—大陆加工与销售”的“新三角模式”(注:参见李非:《台湾经济现代化模式》第247页,鹭江出版社1995年版。)。 台商通过扩大对大陆的投资,将在大陆加工后再对美出口的投资型态转变为在大陆加工后就地直接销售的投资形态,从而形成一种直接运用大陆资源与市场的投资格局。

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三角关系”最终将走向“两极关系”,即从利用日本技术与大陆资源和市场,逐渐转变为直接运用祖国大陆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大陆—台湾”之间的互补互利投资关系。这一新格局的形成与确立大致要在21世纪初期大陆经济成长壮大并成为世界经济技术强国之时。

标签:;  ;  ;  ;  ;  

21世纪台商赴大陆投资趋势预测_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