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性化管理及其社会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义论文,人性化管理论文,社会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管理是特定环境中,管理者运用决策系统、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协调组织内部人员发挥最大的能力,共同完成组织确定的目标。人性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社会提倡的主要管理方式之一。从原始社会的自由无管理状态,到封建社会的家长制管理,社会在发展中经历了不同阶段的不同管理方式,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全球的考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剧,这就要求企业不断调整管理模式和方式,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对接国际竞争。
一、企业人性化管理的现实要求
经济全球化,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的压力与挑战,企业要发展,就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做后盾,当前,我国出现多季度、多范围、多行业的人工荒,一是人力资源出现了短缺,供给不足,二是由于用人制度的缺陷,导致劳动力不愿意接受某些企业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人是社会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是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和主导力量。
第一,符合企业需求的人力资源数量少,要求企业爱惜人才,努力做到人性化管理。一般说来,人口的数量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数量,现在的就业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看上去人声鼎沸,红红火火,人口很多,但人力资源又取决于人的劳动能力、知识水平、情商因素、社会适应力等多要素,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哪方面有特长,这样的专门人才或经过了实践的锻炼、或经过培训、或有实际经验的人还是比较少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只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还需要有知识、有技能、有头脑、懂科学、善智慧等多种能力,一旦发现自己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当然适宜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留住人才。
第二,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有专门人才,还要有实施方案的多数普通劳动力,如果在企业管理中,管理的方式缺乏合理性,有鄙视与不公平,比如,对待一般工人、女工等不尊重其劳动,认为不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过于酬劳那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出现这种不公平待遇,也会造成企业员工的不满,直至引起动荡。所以,要本着人性化管理的方式,了解不同职工的不同的需求,了解职工的接受度,实施有效的管理。
第三,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发展离不开人才,正是人的积极进取,不畏艰难,才攀登了一座座科学的高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是在当今社会制度下发挥出来。一方面是社会创造了人才发挥才能的条件,二是社会创建了人才发挥能力的环境。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只要抓住人才,那么这个国家、企业就会昌盛。
第四,社会创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且强调了为什么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里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也有一个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所以在企业的管理中,就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根本,从人的要求与愿望出发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体现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人性化管理、运行模式,探索人的性情与心理活动规律,并在掌握这种规律的基础上实施管理。
二、企业人性化管理的应用与实施
管理不是管制。企业管理要讲制度,但不能讲制约,要讲人性,但不是讲人情。人性化管理,就是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重人性要素,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由此,人性化管理包含很多要素,如对人的尊重、充满人文关怀、给人提供各种成长和发展的机会、注重企业与个人的双赢战略等。管理本来就是做人的工作,而人不同于一般动物,人是有理性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人的理性和感情影响着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以情动人,才能以理服人。从思想认识到行为要求、行为实施、行为规范都应当融入情感,考虑到所管理的人的感受和接受度。无论多么先进的管理手段或管理方式都不能离开人而进行管理,都不能否定人性化的管理工作,这样,对人的工作就要融入交流、沟通、互动,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强调情感作用,即沟通、传递、感染、分享作用,强化、放大、动力作用,激励长效的支撑作用,这使得情感不仅成为生命需要最重要的标志,而且只有当情感本身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最基本的保证。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要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温暖人,提倡有人情味的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形态进行有序组织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与员工的个人意识或文化意识进行整合的过程。
在管理成为监管的地方很难创造出优秀的东西,因为人的能力只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监管成为被动,被压制的身心如何会有兴趣、灵感的迸发。当今企业中,很多都是认为管理就是要管住人,让人听话,行动无自由,思想无遐想,只强调纪律、制度,忽视人的情感因素,片面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办法归结为科学的工作程序、严格的管理甚至是超时工作等。如果对于单纯的重复性劳动,这些办法也许还有效,但对于烦琐复杂、创造性强的工作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在企业中,管理是由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通过决策工作、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要求人性化的管理在决策前要征寻全体职工或职工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按照人所能达到的目标进行计划管理,组织人员过程中,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创造性为前提,有效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目标之间、人与运用的生产工具之间、工人与企业部门领导、与企业领导之间有效沟通,让职工代表大会真正起到对企业发展的献计献策作用。
企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是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道德是协调人际关系,企业作业的流程是分工合作,分工的基础上,由于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而导致工作协调度差,势必会给企业效益带来不利影响,人与人关系不和谐还易造成事故的出现,协调的人际关系,使工作中的合作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上面,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在工作程序的各个环节上都能够为了一致的利益而相通相融。
管理要寻找本企业的客观规律,施加影响不是强加于人,更不能以“管人”为终极目标,也不能以靠业绩和制度卡住人为乐趣,要把整个企业人力资源分出层序,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整体素质的塑造,并按一定的模式,组织起来,共同达成一个阶梯,按照企业对人的不同要求,设计每个人工作的岗位,发挥每个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知识经济必将加剧人才供求的矛盾,推动着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的重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和充足的而且是高品质的人才资源作支撑,那将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要求。
三、企业人性化管理对社会的意义
人性化管理是现时代管理的迫切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核心内容,企业管理适时实施人性化管理,不仅是适应社会要求,而且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人,企业人力资源除了在企业中发挥作用,更是社会的一个分子,由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人自身也会有社会适应性的要求。
首先,企业人性化管理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在企业管理中进行人性化管理的探索,积累的经验可以向社会延伸,建立与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对接。“以人为本”就是从人的要求与愿望出发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体现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人性化管理运行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什么样的“人”为本,谁以人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关键,管理者的管理范围和权限是一定的,人的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的人是由群体的人构成的,所以,管理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级分类分部门进行管理,使人力资源各行其职,各用其能,各展其才,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和谐与社会和谐。
其次,在企业管理中,要关注社会需求、社会岗位设置和待遇,使人才运用更加合理,使管理更具社会性。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管理好这样一个重要资源,就要不断创造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的发挥所长,做出更大的绩效。这样,就要关注社会同等职位和行业的满足程度,特别注意他们希望公平,追求平等的愿望,尽快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人事人才新观念,增大人才含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员工的活力,与社会接轨。
再次,以社会关系、社会需求为目标,构筑企业人性化管理新图谱。打破原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纯管理、纯企业思路,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点,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打造适合性人才,以处理好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发挥不同人的不同潜能,组织团体合理配合为途径,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组合力。
以人为本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人尽其能。管理者要做到以人为本,一者要认识到管理不是管制,不能用强制的方法,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用粗暴简单的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对人的关心,体现人的精神,研究人的规律,促进入的发展。二者以人为本就要把管理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管理真正成为以人的管理为本而不是以机器的管理为终极。三者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要把这种爱与情、力量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企业管理之中,使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仅在企业、更在社会中呈现光辉。
标签:人性化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计划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