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山县榆盘镇中心小学 741318
摘 要:英语课堂是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知识教育是灌输跨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跨文化教育,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养成开放的心态,参与文化交往,认知外来文化,学习借鉴其优秀精华。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 文化内涵
小学英语是一门交际性的学科,因此它非常重视语言和口头的表达。小学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还要用小学英语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来学习和指导。这需要从文化角度精心设计小学英语教学课程。跨文化教育在小学英语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作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师,我认为有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例如,学校可以为学生雇用一些外籍教师,并安排一些外籍教师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并运用英语进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英语表达,在跨文化语境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增强与民族的认同感。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跨文化语境的教学方法,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向学生传达英语学习的方法。教师应通过跨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跨文化背景下学习,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技能。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小学英语教科书中的文本大多是简单的日常对话,这些对话中可以反映出非常强烈的文化色彩。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运用这些内容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关于颜色black、white、blue、green、yellow、orange和blown的时候,可以将表示颜色的词与英国人的姓氏联系起来教学。如“white”在颜色中表示“白色”的意思,首字母大写之后“White”则表示姓氏怀特;“green”在颜色中表示“绿色”的意思,首字母大写之后“Green”则表示姓氏格林等。其次在一个姓氏之前加上一个特称冠词“the”,在姓氏后加上复数形式,如“The Greens”表示一个群体、一家人,即是“格林一家人”的意思。这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值得肯定的是,小学英语教材在充分吸纳新课改的最新成果之后,对教材的新颖性、前瞻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推陈出新”,以确保在新形势下理念到位。这种精神值得业内学习并加以发扬。
三、开展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接受跨文化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设计任务并积极完成任务。一节课着重于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到亲自完成一项任务的具体活动当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跨文化教育应该是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成部分,以冀教版Book 5 Unit 2 Lesson 12 “The United States”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语言与文化教学过程:首先,布置任务,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关于美国的文化知识,请同学们介于前一课学习的关于加拿大的知识来进行相关的搜寻活动,可以翻阅图书,或者上网查询关于美国的位置、首都、语言、国旗、名胜等相关材料。教师请学生做出表格进行介绍。其次,阅读课文,分析语句是如何介绍美国的,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表格内容与文章中的差异。同时,教师提出建议,在学习本单元与本课后,介绍国家时应该采用课文中学到的顺序,即外国人熟悉的方式来进行介绍,即从小到大,以少到多。最后,教授语言点与相关的语法项目,让学生明确应如何运用语句和词语来完成表格。这一教学过程没有明显的跨文化教育活动,但这一过程自始至终都侵入了跨文化教育。
四、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学生的思想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经常会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赞叹。不难发现,课堂上老师们常常用“Good”“Excellent”“well done”来对学生进行表扬,或者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坐下后及时说一句“Thank you!”来鼓励学生。这是因为文化教育的差异。英语文化无论是课堂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是以积极表扬为主的。他们喜欢说些令人兴奋的话语。接受者的反应更加不同:中国人比较谦虚内向。如果受到其他人的赞扬或称赞,常常是发出谦虚的词语,在我国古代常用的谦辞就是“哪里哪里”。而在西方国家没有这样的客套话,如果别人称赞你,你就应该说“Thank you.”。他们不会觉得你是太自大了,因为他们的文化就是感谢别人的赞扬。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一文促进跨文化教育指的是:“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相互理解和丰富,其目的是应从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英语课堂是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培养跨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新时代、新背景下的英语教师,我们必须坚守这一过程寓教于乐,才能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郭文安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鲁子问 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论文作者:李顺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7
标签:跨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英语论文; 文化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姓氏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