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粘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_孢子论文

鲫鱼粘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_孢子论文

鲫鱼黏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孢子论文,鲫鱼论文,虫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黏孢子虫(Myxosporean)属于黏孢子虫门,黏孢子虫纲。目前报道的种类有1200多种,全部营寄生生活,除少数寄生于蠕虫、两栖类、爬行类外,绝大部分寄生于鱼类。寄生于鲫鱼危害较重的黏孢子虫种类主要有五种,分别为鲫鱼碘泡虫、库斑碘泡虫、圆形碘泡虫、银鲫黏体虫、鲮单极虫,它们分别寄生于鲫鱼的不同组织器官。

近年来,江苏地区的网箱、水库、湖泊,特别是池塘养殖的鲫鱼,黏孢子虫病的发生日趋严重,寄生状态的黏孢子虫很难杀灭,至今尚无根治的理想药物,由于渔民缺少对孢子虫病的防治知识,加上水域区系疾病防治措施不力,造成鲫鱼黏孢子虫病在江苏地区的普遍暴发,给当地的渔业生产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从事水产养殖与病害防治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鲫鱼黏孢子虫病诊断与防治方面的经验与体会。现将其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流行情况

鲫鱼黏孢子虫病主要危害鲫鱼一龄鱼种和成鱼,夏花鱼种发病较少。发病水域包括河流、水库、湖泊、池塘,其中近几年池塘危害尤为严重。发病地区遍及江苏省各个地区,尤以里下河地区最为严重。发病季节为3~10月,主要发病期为5~8月。该病多数呈慢性型,个别呈急性型。感染率因水域不同而异,发病池塘感染率一般为30%~50%,高者可达80%~90%。死亡率一般为10%~30%,高者达40%~50%。感染较重未死个体因不能食用而丧失商品价值。

二、主要症状

1.感染初期,寄主无任何症状显示。此期很难发现,只有通过仔细镜检才能发现寄生部位的黏孢子虫营养体或孢子、胞囊。

2.感染中期,寄生于鳃部、体表、鳍部黏孢子虫寄主其寄生部位肉眼可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白色或淡黄色胞囊和胞囊集合体,其直径在0.2~9毫米之间。鳃部寄生的常伴有黏液增多、鳃丝腐烂和肿胀等症状,鳍上寄生的伴有蛀鳍现象,体表寄生的伴有体表粗糙、鳞片竖起等症状。寄生于头背部肌肉、鳃弓中的黏孢子虫不形成胞囊,镜检可见大量散生的孢子虫体,寄生部位呈现不同程度隆起,隆起处松软,内部肌肉腐败。寄生于脑部和其它器官内的,解剖寄生部位可见白色胞囊。此期病鱼常伴有在下风处非缺氧性集群浮头现象。此期出现少量死亡。

3.感染后期,中期表现的症状加重,死亡量增加,不死个体形态丑陋或有异味。

三、诊断方法

可根据上述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也可取样感染部位的组织和胞囊,压片镜检发现黏孢子虫体即可确诊。

四、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①清塘时去除过多的淤泥,加大用药量,杀灭塘底孢子虫孢子。②尽量不从黏孢子虫病高发区引进鱼种,鱼种放养前用海水或敌百虫和硫酸铜合剂浸洗,以防黏孢子虫随鱼种进池。③平时发现黏孢子虫发病和死亡个体及时焚烧或深埋,疾病高发地区和高发季节,每隔15~20天定期泼洒晶体敌百虫0.3~0.5克/米3或与硫酸铜合剂1~2次,同时内服0.1%~0.2%盐酸左旋咪唑或盐酸氯苯胍药饵2~3天。

2.治疗方法 目前渔药市场上治疗孢子虫病的外用与内服药种类较多,都有一定的疗效,但都不能有效杀灭孢子虫体,达到根治的目的。根据实践经验和群众用药效果来看,能够有效驱除体表、鳃上孢子虫胞囊和控制体内孢子虫发育,疗效较为理想的外用药为敌百虫和硫酸铜合剂、中药孢虫速杀等药,内服药以盐酸左旋咪唑、盐酸氯苯胍、孢虫绝杀(中药)等药物。外用内服同时进行,以5~7天为一个疗程。隔7~10天再用药一个疗程效果更佳。推荐下列几种治疗方案,供参考使用:

(1)外用药 ①晶体敌百虫0.3~0.5克/米3全池泼洒,隔天再施一次,3~5天后再施3克/米3的孢虫速杀一次。②全池泼洒3克/米3的孢虫速杀一次。③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0.3~0.5克/米3和0.5~0.7克/米3硫酸铜合剂一次。

(2)内服药 ①用0.15%~0.2%的盐酸左旋咪唑或0.15%~0.2%盐酸氯苯胍药饵连喂5~7天。②0.07%~0.1%盐酸左旋咪唑加0.07%~0.1%盐酸氯苯胍药饵连喂5~7天。③0.05%~0.1%的孢虫绝杀药饵每天投喂一次,连喂5~7天。

联系电话:0510-5550198

标签:;  ;  ;  ;  

鲫鱼粘孢子虫病的诊断与防治_孢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