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中心医院儿科中心新生儿病区 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观察改良PICC置入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在早产儿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6月60例行PICC的早产儿作对照组,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2016年7-12月60例行PICC的早产儿作研究组,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组采用不同体外测量法后的一次性置管到位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对照组早产儿一次性置管到位成功率分别为90%、5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PICC体外预测量方法可用于早产儿置管术中,提高PICC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性,减少反复调管带来的痛苦和潜在感染以及并发症。
【关键词】改良PICC置入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早产儿;置管;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193-02
通过近20年的发展,PICC已是安全、可行、有效的置管技术,在临床各科室得到了广泛应用[1]。新生儿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最高的外周静脉依次为颈外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体外预测长度准确性关系到导管异位的发生,不过现今PICC导管置入长度体外测量方法始终存在争议,这直接影响到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成功率,这是临床的探究热点。现将我院改良PICC导管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应用实践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儿科新生儿病区重症监护病房里,从需长期静脉输入高营养液的早产儿中随机选取120例分作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早产儿中男25例、女35例,胎龄27~36周,日龄1小时~47天,置管时体重0.95~3.7kg,其中<1.5kg早产儿15例、1.5kg~2.5kg早产儿43例,>2.5kg早产儿2例;研究组早产儿中男26例、女34例,胎龄27~36周,日龄18分钟~15天,置管时体重1.03~4.68kg,其中<1.5kg早产儿4例、1.5kg~2.5kg早产儿49例,>2.5kg早产儿7例。所有早产儿均无先天性心脏疾病,血管发育无明显畸形,凝血功能正常,且无其它PICC置管禁忌证。两组早产儿体重、胎龄、日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选用中心静脉导管是由昊朗公司生产的PICC管,型号:1.9Fr,无导丝,材质是聚氨酯,总长50cm,前端修剪。固定敷料是3M敷贴。
所有早产儿均选取上肢静脉作穿刺部位,穿刺前准确测量早产儿双侧臂围。
对照组:通过传统体外测量法,协助早产儿取平卧位,头处于中立位,手臂外展和躯干成90°,由预穿刺点顺着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再朝下反折到第3肋骨即为导管置入长度。
研究组:通过改良体外测量法,即早产儿取平卧位,头处于中立位,手臂适当外展,让其与躯干间呈90°,测量则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长度,再根据每一位早产儿的不同体重,来对需置入的PICC导管长度进行预测。我们将60例早产儿分成3类:①体重<1.5kg,PICC导管置入长度=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的长度-0.5cm;②体重介于1.5kg~2.5kg,PICC导管置入长度=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的长度;③体重>2.5kg,PICC导管置入长度=预穿刺点顺着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的长度+0.5cm。
1.3 评估方法
穿刺结束后均用胸部X线片来准确判断导管位置,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到右心房连接处则是最佳位置,但若不在该位置则表明异位或异位几率较大。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结果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一次性置管到位成功率以[(例)%]表示,利用χ2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研究组早产儿除6例因血管原因异位外,剩余的54例导管尖端均一次性置管到位;对照组仅33例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剩余的27例均异位或过深、过浅,后结合导管尖端具体状况,将导管退出相应长度后再次送管,行二次胸部X线定位,尖端均到达理想位置。(详见表1)
χ2=41.6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由外周浅静脉穿刺置入,头端处在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能有效避免高渗药物与强碱性药物对外周血管壁造成损伤,提高护理质量[2]。但PICC置人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导管留置和使用的安全性。置入过深,有可能进入右心房,会出现胸闷、心悸以及心律失常等临床表现;置入过浅,可能导致渗液、静脉炎,导管末端应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为佳。
早产儿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操作简便,但由于外周静脉较细,加上皮肤角质层发育不全,同时又不得不长时间输入静脉高营养液等高渗性液体,更易发生液体外渗,造成皮肤坏死,减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重新穿刺增加了患儿痛苦以及感染机会,还增加了护理人员工作负担[3]。早产儿PICC的应用就凸显了其优势,减轻了给早产儿反复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和静脉血管伤害。PICC可选择的穿刺部位多(包括贵要静脉、腋静脉、大隐静脉、头皮静脉等),穿刺成功率高,耐高渗,留置时间长,属于早产儿安全供应静脉营养液的重要通道[4]。
本次探究中,行右上肢贵要静脉穿刺时,结合实际将早产儿术侧外展并与躯干呈90°,再由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外加(0.5~1)cm则是置管长度。且此次调查中结合早产儿的体重差异,对PICC置管最适宜长度进行评估,降低了异位发生率。同时,我院新生儿置管采用的PICC导管是昊朗公司生产的型号为1.9Fr,无导丝,材质是聚氨酯,总长50cm,前端修剪。导管因材质较软,无需麻醉,无需缝针,穿刺时使用20GA的穿刺针,穿刺成功率高,对患儿损伤小且肢体活动不受限、留置时间较长。因此,本次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的早产儿置管时一次性到位成功率高达90%,而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的早产儿置管时一次性到位成功率仅55%,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该结果充分凸显了改良体外测量法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优势。
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体表测量结果与体内血管长度有较大差异,即便差之毫厘的误差也会使导管尖端到位不准确。所以,本文用到的体外测量法在传统体外测量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并结合早产儿的体重情况对早产儿PICC置管的适宜长度进行评估,明显提高了一次性置管到位的成功率,有效避免了PICC导管置管过深或过浅而进行反复调管带来的痛苦和潜在感染。
【参考文献】
[1]徐霞,工娟,沈晓洁,等.改良PICC导管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9A):1302-1304.
[2]高丽华,李小燕,吴容燕.新生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观察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137.
[3]李健,李静,李淑兰,等.PICC置管体外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5(15):65-66.
[4]唐仰璇,佘佩吟,陈秀娜.留置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长度测量方法的改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1832-1833.
论文作者:徐翠,梁红,李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早产儿论文; 导管论文; 静脉论文; 体外论文; 长度论文; 测量论文; 方法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