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忠[1]2003年在《蔡邕辞赋研究》文中提出蔡邕是东汉末年着名的学者、文学家,其多样独特的辞赋创作,展示出一种崭新的辞赋风貌,他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张衡并称“张蔡”。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试图在赋史发展衍变的坐标系下,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士人心态,考察蔡邕辞赋的内蕴情愫和美学品格,以探究其在汉末辞赋风格转变中所扮演的角色。另外,针对常被论者误解的蔡邕辞赋观,笔者也做了些适当的考辨并提出自己的一番见解。
佘红云[2]2005年在《蔡邕思想及其辞赋碑铭研究》文中提出东汉末年的蔡邕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因其晚年仕董卓,后人讥为“无守”,卓死惊叹,“无识”,又因其多作碑铭,被人视为“滥作碑颂”,故虽“文章盛”却“节义衰”(《日知录》卷十叁),其人品倍受后世诟病,并因此祸及对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与评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蔡邕的辞赋与碑铭创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蔡邕思想追求及人生形态为切入点,力图在准确把握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和他思想性格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蔡邕的辞赋与碑铭进行具体地分析。从对蔡邕的个案研究中,可以看出汉魏之际士人思想及人生追求的巨大变化,也可以从中窥探出汉魏之际文学发展的新动向。 全文共分叁章: 第一章:蔡邕思想研究,分为叁节:一、通过对蔡邕行为实践的具体分析,指出他具有浓郁的儒家忠孝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蔡邕期以道德学问作用于当时的政治追求:二、蔡邕在汉末时事衰败之中,对道家思想也多有汲取:叁、通过分析蔡邕对鸿都门学的态度,指出他对鸿都门学的抵斥之中包含着进步的文艺观念。 第二章:蔡邕的辞赋研究,分为二节:一、通过对蔡邕辞赋创作的题材、情感抒发等方面的研究,指出蔡邕在辞赋思想内容上有着时代的开掘和发展;二、重点分析蔡邕辞赋的描写艺术、语言艺术以及在境界塑造方面的尝试与成就。 第叁章:蔡邕的碑铭文研究,分为二节:一、研究蔡邕碑铭文的类别和基本内容;二、分析蔡邕碑铭文在布局谋篇、选材叙事、语言上的特色与成就,并指出诗赋等纯文学体裁对其的影响。
陈彦革[3]2008年在《蔡邕创作体裁承变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蔡邕创作体裁的承变为研究对象,主体部分共五章组成。绪论旨在表明本文的选题缘起、前人对蔡邕的研究状况及取得的成果、本文论述的角度与方法等内容。第一章论述蔡邕的思想与人格。蔡邕作为一儒生,幼时即“覃思典籍,韫椟六经”,但他的思想里也杂有道家清净无为的痕迹。儒道兼修的蔡邕仕汉以忠、养亲以孝,并以忠孝之本作为对人物称赏的准绳。蔡邕学富才瞻,“所着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悔》、《叙乐》、《女训》、《篆艺》、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后汉书·蔡邕列传》)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他宏富的藏书,有史料记载向王粲所赠之书就“数车”,不仅对后学的成长有所裨益,更于史籍的整理与传播影响深远。不止王粲,对顾雍、阮瑀、路粹等人皆倾心提携,成就了后世俊彦。当然,蔡邕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亦颇传佳话:孔融引似邕者饮酒,曹操赎邕女以还,足见对蔡邕的敬重与情深。蔡邕作为儒而文者,并非单纯的老学究,他对民生的关注,对时政的抨击,显见其在政治立场上与人民的一致性。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懂掩饰自己本真性情的学者文人,只因“怀董”的一声叹息而被王充所杀,成为了历史前进中毫无意义的政治牺牲品,留给后人无限的痛惜感叹。第二章论述蔡邕碑文创作的承变。文中所论碑文是指其作为一种文体而言,而非作为其载体的石质之碑,这就要首先辨别碑与碑文的异同,只有明晰其名目,才能很好的梳理蔡邕的碑文创作。蔡邕作为碑文创作的成就卓着者,其对前人的创作承袭虽显,但也并非亦步亦趋,而是积极的在学习中创造。碑文至蔡邕,前序后铭、序散铭韵的写作体式得以规范;亦庄亦谑、奇趣横生的碑文风格得以拓展;人亡物存、睹物思人的抒情方式得以确立;叙颂结合、虚实相间的文学品格得以强化。纵使后人有的对蔡邕及其碑文作了种种不恰当的评判,但终究掩饰不住蔡邕以其独有的才情对碑文创作的推动,其开拓之功无可替代。第叁章论述蔡邕铭文创作的承变。铭文是发轫较早的应用文体之一,题刻于青铜钟鼎或其他日常器物上,以祝颂或儆励之用。这是我们文中所论之义,与“碑铭”之“铭”虽有亲缘关系,但实属二体。二者在载体、结构、目的、表现手法等方面区别明显。蔡邕的铭文创作在题材内容上或赞颂、或儆励,皆承前而来,无甚差别。但蔡邕凭其才情,使铭文创作仍显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他的铭文创作多用散体,且以碑文之制为铭文,在颂赞对象上也迥异于以往,使得蔡邕铭文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一步。第四章论述蔡邕辞赋创作的承变。蔡邕作为东汉文坛的殿军作家,所作皆是抒情咏物的小赋之制,不仅数量可观,更以其创作成为“转变汉赋思想内容的第一人”“转变汉赋艺术形式的第一人。”这种转变,首先表现在蔡邕的辞赋观上:蔡邕认为辞赋创作者“有类俳优”,表明蔡邕将辞赋创作从政治附庸剥离的倾向,认为辞赋作为政治工具的不适当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辞赋愉情悦性,反映生活等文学性的无意识认知,对文学自觉意识的觉醒在一定意义上有着先导之功。这一点,扬雄不满辞赋作者有类俳优地位的观点已肇其端,蔡邕承此而更进一步,其作无一篇是政治的附属品,皆为展示个体才情兴趣而为。其次,表现在题材内容上。蔡邕的小赋创作在题材内容上基本不出前人之囿,纪行赋、咏物赋、恋情赋、吊古赋、游戏俳谐赋等同类题材的赋作,前人基本上都有同题之篇。但蔡邕的赋作又较之前人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对政治黑暗、现实社会批判的深度与力度,对世俗生活、人性情感抒写的强度与浓度,对游戏之乐、怡情之趣开拓的广度与厚度,较之其前,不可同日而语。最后,表现在艺术形式上。蔡邕的辞赋创作,不仅在题材内容上承前而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就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显现出典型的创作特点。他在文体骈偶化、形象刻画传神、突出抒情特征等方面都极大地促进了其赋作的文学品质,对于汉末向魏晋文学的发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蔡邕的赋作以其独特的风格立异当时、标举后世。第五章论述蔡邕其它文体创作之因革。本章所论诸体篇目既少,且多残篇,只能略加梳理。其诗,已无明显的儒家思想,旨在抒写文人自身的性情、怀抱为趣;其颂,或在体制构成上类碑文之式、或以赋法为文,特征明显;其赞,不仅以画像为赞,扩大赞文的题材范围,更使其赞文的创作呈现出碑文的某种特色;其诔,蔡邕的诔作不同以往者在于,他在诔文中大大强化了浓郁抒情特性,这与此前诔作述德为主、以德衬哀的情感倾向就产生了差距,并对魏晋诔文及其它文学“情”的自觉作出了昭示;其连珠,蔡邕的连珠体在语言运用上以杂言为主,而非四言成章;其诫文,或类比引申,或以琴切入,迥异于以往的依《诗》、《礼》而说教的女戒文模式。此外,蔡邕创作的论、书、对问、祝、记、章、奏、表、驳议诸体及其它无从归类之文亦在本章论列,以比较观之。结语部分主要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蔡邕在各体文学创作实践中所显现的文学化特征,以及蔡邕的创作在当时文学发展史上的合规律性表现。附录部分仅以蔡邕文按各体分类所作的简单编年。
曾伟伟[4]2007年在《论蔡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中研究说明蔡邕是汉末魏初重要的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和历史学家。他思想通脱,行为放达,超拔时代。蔡邕博涉多通的新型人格,是他文学创作发生转变的重要契机。新型文人性格的形成以打破经学的禁锢、情感解放为前提。打破经学的禁锢,使作家创作的视野由宫廷庙宇延伸到世俗社会;文人情感复苏,使文学创作理性成分减少,情感趋于丰富细腻。这两点在蔡邕赋作与饰终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本论文以分析蔡邕的思想为切入口,以赋与饰终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蔡邕文学创作的特点、成因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统一考察。文章由绪论、主体、结语、附录四个部分组成。绪论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一章通过对东汉末年时势变化的历史考察,分析蔡邕身上所体现的新型文人人格以及他对文学的看法。内容涉及人的自觉与文学自觉的关系、蔡邕文坛盟主的身份对建安文人集团形成产生的作用等。第二章将蔡邕赋放在赋史发展的座标上,以历史的眼光厘清蔡邕赋作在题材、形式上的变迁。两汉以赋为代表的贵族文学经过几百年的酝酿,至东汉末年已日臻华美。蔡邕在继承两汉以来华美赋风的同时,也使赋作题材得到了扩张,小赋成为创作的主流。他的赋用典繁多、语皆骈对,是骈赋形成的重要阶梯。第叁章从分析东汉末年个体觉醒、生命意识的变化入手,考察饰终文盛行的内因外缘,蔡邕所作饰终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意蕴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与地位。结语部分是对整个论文主要研究成果的总结,概述蔡邕在诗、颂、连珠体等其它文学创作领域所作的贡献。附录包括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蔡邕年表、徐本序跋和欧本原序。
傅建忠[5]2003年在《典雅:蔡邕辞赋的美学品格》文中研究指明汉代经学昌盛,汉赋在经学的渗透和影响下,赋家用典亦渐成风尚。蔡邕为东汉经史大家,其辞赋作品大量隶事用典,又多骈词偶句,展现出既典雅骈俪又渊懿灵光的独特风格。他是汉末崭新赋风的有力拓展者和代表赋家。
戴蕾[6]2011年在《蔡邕经学思想与文学研究》文中认为经学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蔡邕是汉代着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经学大家。在以经治国思想的支配下,其文学创作势必要打上经学的烙印。经学的特点决定了汉代文人的创作观,汉代文学处处显露出经学的影子。蔡邕作为东汉着名的文人和经学家,在他的作品中经学和文学紧密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貌。本文从以下儿个方面研究蔡邕的经学思想、文学创作及经学思想和文学的互动关系:一、根据现存材料主要探讨了蔡邕文学生成背景。在本章中首先简要论述了一些不定因素对蔡邕思想的形成、作品的创作产生的影响,然后以这条主线为线索,分别考察了不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文化背景、家学与交游背景、仕途经历背景,将蔡邕的思想与文学置于这些不定因素中,进而发掘出蔡邕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复杂思想根源很大原因是在政治文化背景、家学与交游、经历与仕途的影响之下而产生的。二、蔡邕的经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礼乐及诗学方面。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蔡邕的礼学思想和乐学思想的探讨和分析,总结出蔡邕经学思想特点是着重于服务现实、通经致用,区别于同时代其他经学家。对于蔡邕的诗学思想,主要从诗学思想的师承和诗学思想的特点展开论述,进而总结出蔡邕作为鲁诗派传人的独特诗学思想。叁、蔡邕的经学思想和文学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辞赋的创作中。经学在汉代思想文化中占主导,它对蔡邕的思想与文学创作有广泛影响。这部分主要通过对蔡邕辞赋创作活动、经学影响下的辞赋创作特色以及蔡邕辞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蔡邕经学思想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四、蔡邕的经学思想不仅影响他的辞赋创作,同样影响着他的碑文创作。蔡邕的碑文获得时人和后人的称赞,这与他以经论人的思想有密切关系。这部分通过对蔡邕碑文创作活动、经学影响下的碑文创作特色及对后世创作的影响的探讨,从而总结出蔡邕经学思想与文学相互结合的主要特点。五、结语部分指出,此论题的选择是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通过对蔡邕进行系统、宏观的把握,填补了以前侧重分段研究的薄弱环节,认为关于蔡邕的研究还需继续努力。本文以蔡邕经学思想与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将蔡邕的创作置于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背景下,进行整体、系统、动态的研究,从而获得较为深入的价值和意义。
张新伟[7]2015年在《蔡邕辞赋援引《楚辞》语词祖述》文中研究指明诗骚作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囿于儒家"述而不作"思想的影响,士人多祖述前代成果。文章重点论述蔡邕赋作对《楚辞》语词的祖述,分为骚怨类、山水类、名物类和气象类,以期从侧面提供一个研究其文化倾向的佐证。
骆洋[8]2009年在《蔡邕与汉晋文化转型和文学演进》文中研究表明蔡邕生活于东汉末年,是一个时代新旧交替时期重要的过渡人物。在他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精神风尚。他儒道兼修的思想是一种独到的见解。由思想而奠定对文化和文学的体认都为汉晋间文化文学转型提供涵义材料。全文共有引言、结语和叁个主体问题构成。引言部分主要阐释蔡邕生活的时代背景、对蔡邕的整体把握、近年来学界蔡邕研究的成果介绍、解释论文标题中“汉晋”的概念含义、概述论文的写作手法。第一个主体问题从叁个侧面:蔡邕家学交游、儒道兼修的思想、对文化大事的评价,来探讨蔡邕作为汉末大学者,在由汉到魏晋过渡时代,在思想文化上作出的贡献,即蔡邕在推动文化转型文学演进中所产生的影响。第二个主体问题重在考察蔡邕礼学思想的新变以及新变对魏晋文风的影响。在分析蔡邕对《礼记·月令》的解读中,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蔡邕的儒学思想中包含了一些对儒家传统的冲淡和消解。这可以说是魏晋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研究基础的一个来源。第叁个主体问题通过对蔡邕文学创作的研究分析,找到了蔡邕创作中的新元素,与后世文章做比较,可以发现蔡邕对后世文学的文学品格、审美趋向、个性意识等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影响。蔡邕的觉醒意识到魏晋时代成为了社会普遍的文学意识。蔡邕功不可没。结语部分是对叁大主体问题的总结。贯穿整体来总结蔡邕在汉晋文化转型文学演进中所处的地位。
张新伟, 史光辉[9]2015年在《蔡邕辞赋援引《诗经》语词祖述》文中指出《诗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蔡邕赋作中援引了大量《诗经》的语词。蔡邕辞赋对《诗经》语词的祖述,分为忧愁类、典故类、美色类、植物类、气象类、专有名词类等,其辞赋深受《诗经》为代表的经学的影响。
徐璐[10]2014年在《蔡邕的人格及其作品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于东汉末年的蔡邕一直明珠蒙尘,他原本是当时文坛的璀璨巨星,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书法和音乐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尤其是在碑文的写作上,不论是在写作数量上还是在写作质量上,当时以及后世的文人中都鲜有能和他比肩者;同时他还是汉魏文风转变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中已经有生命意识的觉醒,他对生命的看法,对文学的态度都影响着后世文人,距离他生活年代最近的建安文人受他影响最深。但是他的成就和他在后世的声名并不匹配,后世加诸在他身上的事迹和真实的他相差甚远。后人对他和他的作品有诸多的忽略和误解,本文想从人格方面着手,然后根据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格的观点,从蔡邕的人格出发分析蔡邕的作品风格,让两者互为印证,力图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蔡邕。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东汉末年的时代特点。什么样的时代,造就什么样的人。在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儒道两种思想激烈交锋,这一切塑造了蔡邕人格特色中的底色部分,这一部分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第二部分对蔡邕的人格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他博学多识、诸体皆擅;精通经学,同时又受道家思想影响;他恪守礼法,但又吟咏爱情,至情至性。他并不是单纯的老学究,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生命意识开始觉醒的独特个体。风格即人格,在分析蔡邕人格的基础上,文章的第叁部分对蔡邕的作品风格进行了分析。蔡邕诸体皆擅,但后世人多关注他的碑铭文,而忽视了他在辞赋方面的成就,他是转变汉赋风格的重要人物,在行文中处处彰显着他的人格特色。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对蔡邕在后世的影响进行了简单分析。他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建安文人,但他的个人形象却在后世几经变换,令人唏嘘。特殊的时代和他自己的独特经历共同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蔡邕,使他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点,而他的独特人格又影响着他的作品风格的形成,影响着他一生中的众多选择,也影响着他在后世的名声传扬。了解了蔡邕的人格,便可以了解蔡邕波折起伏的一生,看到一个被忽略和误解过的真实的蔡邕。
参考文献:
[1]. 蔡邕辞赋研究[D]. 傅建忠.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蔡邕思想及其辞赋碑铭研究[D]. 佘红云. 湖南师范大学. 2005
[3]. 蔡邕创作体裁承变研究[D]. 陈彦革.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 论蔡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D]. 曾伟伟. 湖南大学. 2007
[5]. 典雅:蔡邕辞赋的美学品格[J]. 傅建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6]. 蔡邕经学思想与文学研究[D]. 戴蕾. 延边大学. 2011
[7]. 蔡邕辞赋援引《楚辞》语词祖述[J]. 张新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5
[8]. 蔡邕与汉晋文化转型和文学演进[D]. 骆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9]. 蔡邕辞赋援引《诗经》语词祖述[J]. 张新伟, 史光辉.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
[10]. 蔡邕的人格及其作品风格研究[D]. 徐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