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理地图”从平面走向立体——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平面论文,地理论文,走向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空间能力是地理学科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有助于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表象和空间概念。因此,地理空间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初中学生地理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进程的重要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水平不高,尤其是文字转换成图形和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的能力较弱,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地理空间能力偏低,是造成地理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 心理地图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地图是存在于心智中的空间意象和环境特征,学生在形成心理地图时,要对地理空间概念进行内部表征,在心理上构建对距离、方向、区域、尺度和变化等地理空间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和解决地理空间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运用心理地图,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 一、地理教学联系生活,为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准确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可以为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地理知识无处不在,与生活联系十分广泛,地理教学联系生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1.结合时事材料教学 时事新闻,涉及国内国际热点,其中有许多问题都蕴含着丰富的地理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对相关的时事材料进行生活化的解读,可以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为地理教学增添新的活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例如: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2014年2月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2014年6月在巴西举办的世界杯等无不渗透着相关地理知识,对此,教师应将它们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地理教学因时事新闻的加入而富有趣味。 2.借助生活经验教学 地理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有意义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眼界,还能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如学习地球公转的意义时,可引导学生思考:学校为什么一般会在五一节、国庆节前后调整作息时间,由此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中有关“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的内容时,可结合学生夏季到海边游泳的生活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学习中国的气候特征,可结合学生冬、夏季洗脸后是否抹护肤品等生活经历感受冬、夏季的气候差异;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日本》第一节中关于“地震减灾措施”的内容时,可结合中国的地震情况,学习日本的经验;学习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第八章第二节《欧洲西部》等内容时,可结合其旅游资源,请相关学生分享其生活体验,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总之,要尽可能挖掘生活中与地理相关的素材,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宗旨。 3.通过地理故事教学 案例: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师:这是一篇日记。2007年元旦期间,我随中国中学生代表应邀来到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休斯敦进行友好交流。刚下飞机,就感觉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随行的翻译告诉我们,今天当地的气温是21℃,这让我感觉非常奇怪,冬天的休斯敦气温怎么这么高?没想到,第二天,当地的天气就突然变了,气温骤然下降到-6C,这是我拍摄到的图片。同学们,你能帮助我解释原因吗? 通过这个地理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出有关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等相关教学内容。 二、构建地理空间概念,促进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形成 许多地理事物因其大大超出了人们的视觉感知范围而具有抽象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把地理事物“化大为小”“化抽象为直观”,以便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 1.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地理直观教具相比现实的地理事物往往较小,因此它能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之内,从而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起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最终促进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形成。教具主要包括教学挂图、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其中,教学挂图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为想象提供场地;示意图有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图片资料、模型、模具等有利于学生在脑中形成表象,为“心理地图”的形成提供“素材”。如学习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疆域》内容时,认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和位置,是教学的重难点,也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这一知识点不仅记忆容量大,对初中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借助实物教具“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地理拼图”进行教学,能够寓教于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拼图游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应的地理知识,不仅效率高,而且效果好。 2.利用现代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能通过其独有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而极大地拓宽人们的视野。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知识点,因其内容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与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演示,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模拟地球运动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从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这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 三、运用心理地图,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 心理地图的构建是逐步实现的,主要靠平时反复的读图、填图、用图训练。首先是从图中获得地理知识,熟悉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交通、资源分布等特点,再在空白图上填出相关地理事物的名称,最后在图上分析、归纳、总结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某地理事物的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地形地势特点等,进而分析其主要特征及成因,各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 1.引导学生读图、绘图,逐步感知地图 中学地理的图像系统包括各类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地理图像表示的信息比用文字更直观、更丰富,更有利于形成表象、建立空间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图,从读图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例如,把“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类型地图的对比,促进学生空间联系能力的形成。再如,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形成了降水稀少、温差较大的大陆性气候,在这种气候下形成了相应的土壤和植被,这种自然环境影响当地的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影响城市的发育,影响建筑物的形态,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地域联系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联系能力。 经常进行读图练习,会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力度加大,从而留下深刻的痕迹,这对准确构建心理地图大有裨益。其中进行图文转换是提高读图析图能力的重要手段。图文转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1)以文释图,即读图分析,在现有的知识水平条件下,对一张图像进行观察、阅读、分析,再加上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创新。(2)以图释文,即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以直观形象的图像表达教材中抽象的地理概念、理论和规律,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化的能力。此形式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考试时只给出文字材料,并无区域图,称为“无图考图”。(3)以图释图,即用一张新图来表述原因,分析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读图能力。例如在初中世界地理认识区域中,教材以亚洲的学习为例,要求能够运用地图,简述其他大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水系和气候特点及地形对水系、气候的影响。 2.巧妙运用地图,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 初中地理中,区域地理的教学空间性强,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较高,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相同的内容如果变换另一张地图,可能就会混淆。例如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中东》一节中地理位置“三洲五海之地”是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读图,学生在中东的区域地图中,可能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三洲”(亚洲、欧洲、非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地理位置,但是相同的内容如果要求学生在世界地图中指出,就有可能会出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范围大小不同的地图上,指出同一地理事物的位置,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 3.在教学中通过设问、创设情境等方式,促使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以促进其地理空间能力的形成。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如《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师可提出如果地球不自转或不公转会出现什么样的地理现象;《世界的气候》一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气候类型、气候特征与对应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可描述某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让学生想象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学生心理地图的形成。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因此这部分知识一直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有一座神奇的山,我们用几根绳子将海拔高度相同的点围起来,500米、400米、300米、200米、100米处各围一根,后来山沉到了海底,围在山上的绳子垂直落到了海平面上,它们组成的图案就是我们要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为后面“等高线地形图”心理地图的形成奠定想象基础。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时,首先要重视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培养,其次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地理图像和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只要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在训练过程中思路清楚,条理清晰,逐层深入,循序渐进,通过训练把地图转入大脑中,形成“心理地图”,就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让“心理地图”从平面走向立体--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策略_地理论文
让“心理地图”从平面走向立体--中学生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策略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