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实事求是的制约因素_科学思维论文

浅析实事求是的制约因素_科学思维论文

实事求是制约因素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事求是论文,制约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来自主体方面的制约因素

人的认识活动是由主客体关系构成的求真过程,它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凭藉主体的思维方式、实践经验、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感情意志等条件去把握实事。主体素质若存在如下弱点,就有可能操作失当,造成人们认识中的实事“变形”、规律“走样”。

1.哲学素养匮乏。实事求是原则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内涵。作为人们思维、实践方法的核心,对各种具体的方法起着指导作用,也是我们把握实事求是原则的基本前提。主体的哲学修养与认知能力相互作用并呈“正变关系”。实事求是原则的实质是要求人们基于实践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上能动反映对象。倘若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各执一端,或夸大感性认识而犯“经验论”的错误,或夸大理性认识而犯“唯理论”的错误,陷入主观主义泥潭。

2.理论知识贫困。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固然是实事求是的要求。但实事求是原则更离不开科学的理性思维,其逻辑起点并非与认识发生学意义的发端完全叠印,主体必须把握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获取科学认识。人们总是继承了世世代代积累的认识成果,使用了重复亿万次的“逻辑的格”,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理论对客体做出反映,从而决定赞同或排斥的态度。拒绝前人思想成果,仅凭有限的感性经验,只能被动地“跟着感觉走”,不可能正确反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看不到主体反映客观实际的能动性,看不到科学理论知识的背景作用,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不能把握三者的有机统一,人们就只能停留在感性直观上,也就难以获得对对象的本质的理解。

3.思维方式方法不适应。任何思维活动都需借助诸如思维逻辑方法(软件)、科学技术设备(硬件)等认识工具来进行。一切从实际出发,并非是从混沌出发,这个实际应当是被主体思维改造过的实际,剔除了假象,蒸发出初级本质,以逻辑的形式清晰地反映事物的层次、结构、性质、特征、功能图景。主体要观念地把握客体,就要把从事物中获得的个别的、零碎的、彼此孤立的感性材料上升为一般的、整体的、互相联系的理性认识,这单靠感官达不到,必须借助一定的思维方式方法进行头脑加工。思维方式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考问题的规律,依此可以将感性材料有序化、抽象化、逻辑化,进而展现思维客体相互之间某种合理的联系。特别是作为一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在人们思想深处积淀下来的思维方式,是与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联结,按照一定结构、功能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它作为一种既成的东西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似乎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先验的认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两重性:既是人们获取新知的出发点与工具,又可能成为获得新知的某种障碍与束缚。客观事物具有丰富多样性及结构层次,这也决定了思维方式方法有着多样性与结构层次性,我们对哲学、一般科学与具体科学三个层次方法中的任一点把握不力,都会影响实事求是。

4.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基本环节或根本途径。贯彻实事求是原则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主体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辩证过程。如果主体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具体情况具体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原理所包含的具体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本质缺乏深刻的认识,他所能理解的普遍的原理只能是“抽象的普遍”,而不是包括丰富内容的“具体的普遍”。实践对认识成果的检验也是受着人们的实践经验水平制约的。任何一项稍具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由彼此相对独立的主体来执行的,不同主体对于理论和实践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指导自己行动的较具体的实践观念也就可能与原先的实践观念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实践方面的失误,也是导致正确理论在实践中变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5.价值观偏移错位。人的认识既包含事实判断,也包含价值判断,预想的目的不可能是“超功利”的,价值标准不同,认知态度、情趣以至结果就有可能不同。实事求是原则体现价值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不把握规律,不按规律办事,人们就不能取得科学认识,不能创造科学价值。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价值认识,应当是在对客体状况正确认识与对主体需要正确认识的统一之中来把握。丰富、具体、多样的主体价值应当是以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为最高尺度,只有具备彻底唯物主义胆识的人才有勇气做到,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什么问题上,也不论对待什么人所提出的理论,都应以事实为依据,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不惧怕从中引出的任何科学结论。与此相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错位,妒火中烧,怕招来非议,怕失去私利,怕招致横祸,在坚持实事求是于己不利的情势下,肯定会置客观事实于不顾。

6.非理性因素干扰。人的精神活动总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交错作用下进行的。无论是对某一“实事”的确认,还是认识过程的深化,人的心理意识都会渗透其间,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发生调节作用。非理性与理性结合,有可能成为坚持实事求是的“催化剂”,又有可能成为其“腐蚀剂”。因为人们的动机、欲望、悟性、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与信念等非理性因素,毕竟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形式,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最初的动机、激情与意志。马克思就曾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在坚定信念的驱使下人们才会一刻不停地执著求是。但是这种信念要在理性指导下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当非理性因素完全脱离理性的约束指导时,便会使主体产生非常不稳定的情绪,而主体一旦受到狂热、浮躁、固执、冷漠等病态心理的作用,要么会产生盲目性冲动,要么会出现轻浮的心态,这些都会干扰理智,扼杀思维创造力,成为实事求是的心理障碍。在实事求是进程中是没有平坦大道可走的,那些缺乏毅力的人遇到陡峭山路便会畏缩不前,半途而废。

二、来自“实事”方面的制约因素

由于事物是作为多样性的统一整体而存在的,丰富多样的属性及其运动形态会给主体的认识带来相当程度的困难。

1.“实事”的普遍联系性,要求主体全面去把握。违背了这一点,“盲人摸象”,就不能实事求是。诚然,生活中的求是总是具体的。具体之所以是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任何事物除了本身所包含的方方面面,还与它事物处于复杂联系之中,我们在求是过程中就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力图全面把握该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各种内部的、外部的关系。正如列宁所精辟分析的,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事实就只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也不如。毛泽东说得更是一针见血,不把握整个发展,屈从于单个事实,是机会主义的实践观。

2.“实事”处于流变之中,要求主体在过程中把握。事物总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且在不同的阶段,各个方面、各种联系不尽相同,新的内容不断生成。当处于过程之中事物的矛盾尚未暴露或者尚未充分暴露的时候,人们要想充分地、深刻地认识它的本质和规律,是比较困难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原来所估计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如果以静止的眼光对待事物,自然不能从“实事”中求出“是”来。只有随着这个过程的深入,人们才能接近事物,把握事物的运动状态,使得认识不断地向前发展。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是这样:人们求得的实事之“是”,其内涵规定不是静止的,而要随着“实事”的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人们对于事物某一发展阶段的认识完成了,相对于事物过程的推移,尚需作进一步探索。如若把对事物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绝对化、凝固化,就一定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3.“实事”之“是”深藏于“里”,要求主体深入把握。感性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生成、不断形成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开放体系。具体的、历史的主体意识活动所拥有的智力、智慧、思维能力具有一定限度,所以特定时空中的人不能完全把握客体的“直接的整体”,人在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时,只能永远接近于这一点。我们承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这种异质性,人的认识反映客观实在就必须无止境地追求。如果我们浅尝辄止,必然得出肤浅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结论。

三、来自条件方面的制约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实事求是不能凭空进行,势必受制于条件。条件不具备,难以实事求是;有条件不能利用,也难以实事求是;本可创造条件而失于懈怠,同样不能实事求是。这里侧重考察认识主体与对象结构要素之外的相关制约因素。

1.环境条件制约。其主要体现于社会政治制度、组织形式、意识形态、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实事求是,首先渴求开明、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一般说来,凡是剥削阶级统治及其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与迷信、盲从、武断、专制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是反实事求是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其本质契合于理性、科学、民主,极利于民主法制建设与科学思想文化的普及,因而有利于坚持实事求是。然而,可能转化为现实需要一个过程,取决于一定的条件,依赖于主体能动性的正确发挥。遗憾的是,我们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对此把握得不好,体制上的缺陷妨碍了实事求是,没有把肃清封建余毒作为思想政治领域中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对待,导致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本本主义、个人迷信、“家长制”、“一言堂”盛行。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压抑民主、脱离群众、冷落实际,这是违背实事求是的体制根源。

2.“中介”条件制约。这里指用以扩大人们感知和思维的工具、方法、手段的局限。随着人们认识领域的拓展,主体一方面凭借实事求是原则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又必须依靠一定的科学技术作为掌握运用实事求是原则的条件。在高能加速器诞生之前,人们要想深入微观世界研究原子核内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简直不可思议。然而,科学理性、技术工具总有其历史局限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们与“实事”之间沟通的广度、深度、精度。特别是落后过时的理论、粗陋的工具作用于实践对象,就会提供错误信息而干扰人们的视线,带来不真实的判断。

四、实事求是制约因素的消解

分析研究实事求是制约因素,最终之意不仅在于解惑,更重要的在于调动理性力量启发人们清醒、主动地扫除各种消极障碍,自觉彻底地贯彻实事求是原则。当前我国正处于伟大的变革时期,尤其需要全民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此,我们应特别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要不遗余力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为实事求是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什么全国有那么多民众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党员干部一度迷信“法轮功”?没有很好地用科学理论去武装,使得这些人身上缺少马克思主义主心骨,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绝不可忽略。阻碍我们实事求是的最深刻社会原因还在于小生产思维习惯与封建愚昧思想的禁锢。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留给我们许多坏东西,“重伦理轻科技、重整体轻分析、重传统轻创新”的小生产思维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只有大力普及马克思主义,才能高扬民主、科学的旗帜。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实事求是精神才能在全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二,努力培养全民族创新意识,为实事求是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的根本功能在于启发人们创造性思维,为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武器。在实事求是面前,不承认任何偶像崇拜与神圣不可动摇的教条,始终要以革命的批判的态度对待一切社会实践,对待一切现成结论。当代中国处于伟大创业年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需要亿万个勇敢的拓荒者。只有培养全民族“求实、开放、创新”的品格,才能形成全社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生动局面,因而才能充分尊重和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江泽民同志从国家兴旺发达的制高点上指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其立意非常高远,针对性非常强。我们要为实事求是放歌壮行,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第三,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为实事求是提供政治思想环境。广开言路,才能实事求是。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倡导学术争鸣、党内讨论,开展人民内部批评与自我批评,无疑是实事求是不可或缺的前提。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根本的、靠得住的办法就是加强制度建设。现在我们的法制尚不完善,民主渠道尚需进一步拓展,人们的法制观念需要进一步强化,需要通过立法、司法、普法手段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四,加强哲学应用研究,为实事求是构建哲学应用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世界观,又是科学方法论。然而,世界观与认识论的学理一致嬗变为现实,是哲学理论、原理、规律到方法的实际转化,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扮演着中介角色,发挥着联接、沟通、融合主客体的桥梁作用。就此而言,哲学应有相对独立的方法论。当前,各种应用哲学方兴未艾,也正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从发展的眼光看,现在的实事求是作为操作方法理论还比较粗糙,缺乏系统性,“空白点”、“模糊点”不少,有待我们致力去构建。这也是哲学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当代西方哲学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活跃,特别是将某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哲学化,很值得我们借鉴。

标签:;  ;  ;  

浅析实事求是的制约因素_科学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