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及风险防范_银行论文

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及风险防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危机论文,风险防范论文,影子论文,机制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69X(2010)07-0022-04

一、导语

影子银行是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Mc-Culley于2007年首次提出,他将其定义为“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它们筹集到的多为短期不确定的资金,由于游离于联邦政府的监管之外,它们没有再贴现的权利,也不能加入存款保险组织”。①

目前影子银行又被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是指房地产贷款被加工成有价证券,交易到资本市场,房地产业传统上由银行系统承担的融资功能逐渐被投资所替代,属于银行的证券化活动,又被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

二、影子银行的作用机制

(一)证券化相关原理

从影子银行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作用机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证券化。证券化简单地说,是把贷款打包出售给投资者的活动,这一创新最初的意图是通过把贷款出售给可以吸收损失从而分担风险的投资者进而达到银行分散风险的目的。为了更好地理解证券化,我们需要对整个银行系统作全局的分析:在传统的连接存款者和最终贷款者的银行系统中,存款总量代表了银行对体系外的信用供给者的负债,而证券化的出现让银行可以利用新的信用为其提供资金,新的信用提供者即为购买证券的机构,如养老保险、互助基金、保险公司、外国投资者甚至外国中央银行。现以一个简要的资产负债表进行说明:

由表2可以看出,支付给最终借款者的资金只能来自中介机构的权益资金或从系统之外的信用提供者处借款,如果各银行的所有者权益规模和杠杆率一定,那么对银行系统外的信用提供者的负债越多,银行系统的信用供给也相应增多;如果银行进行更大规模的证券化活动,那么杠杆率也会相应提高。

(二)影子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

2001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房价不断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预期房地产价格会一直上升,住房贷款需求也就不断攀升,当所有优质的贷款者都进行了抵押贷款时,这些银行就会降低他们的借款标准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次优的借款者,即次级贷款者。

借款人分为三类:第一类人,他们的现金流可以满足正常的还贷需要;第二类人不能偿还本金,但可以返还利息;第三类人不仅不能返还本金,甚至连利息都不能正常偿还②,第二和第三类人就可以被称为次级贷款者,简单来说,就是那些无论是资产规模或信用记录都不符合传统贷款标准的人,银行为了向此类借款人放出贷款,甚至为此发明出了一个新名词:“消极摊销”,即本期不能偿还的利息将会计入下一期的本金,显然,借款者到期会付出比本金大得多的金额。

银行放出更多的贷款,会使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增加,相应的右边的负债也要增加,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和存款在短期内不会变化,因此金融系统只能进行更多的证券化活动。以证券化为特征的影子银行被大量运用:商业银行将钱贷给次级借款人并将贷款出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将购自不同银行的按揭贷款放入一个资产池,再依据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经过分类、切割、信用加强、重新包装等程序,转换成小单位证券卖给不同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退休基金、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等。在这一模型中,商业银行似乎已经把风险转嫁出去了,因此它有放出更多贷款的动力,随着放贷额的不断增加,打包给投资银行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大,投行为了规避风险,提高收益,证券化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新的证券化产品不断涌现,从最初的MBS③到后来的CMO④、CDS⑤、ABS⑥,以及其他通过各种复杂的整合创造出来的SIV⑦。

2000年以来,各种结构性金融工具的发行量呈连年上升的趋势,SIV的大量发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杠杆率的激增,有研究估计,美国金融产品交易合约总额有530万亿美元之多,其中CDS超过60万亿,它们赖以发起的担保品即物质金融资产实际价值只有2.7万亿,其杠杆率达到200。IMF的研究也表明,截至2007年底,世界上10大投资银行控制的资产超过13万亿美元,平均杠杆率约为30.6,而在2003年平均杠杆率尚不到23。

值得一提的是,杠杆率的顶点都与每一次金融危机相联系(分别是198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杠杆率越高,说明资产价格偏离其实际价值的程度越高,相应的风险也就越大,人们并非不清楚这一点,但在房价上升的阶段,影子银行系统赚取了大量利润,其参与者都被证券化带来的巨大收益冲昏了头脑,人们无视其中的巨大风险,将资产泡沫越吹越大。然而从2007年,房地产市场开始偏离人们的预期,房价发生下跌,这时第二、三类贷款者马上陷入困境,而他们通常采取的对策就是拖欠还款,房贷拖欠率开始不断上升。

整个金融系统的贷款拖欠率上升后,商业银行只好提高贷款标准,又只将钱贷给第一类贷款者,这就导致市场流动性突然减少,由于这些证券化产品的杠杆效应,银行系统资产负债表的账面价值迅速下降,有的商业银行就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影子银行也随之遭到挤兑,由于这些影子银行主要依靠货币市场的短期票据来购买大量风险高、流动性较低的长期资产,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信用的无限扩张,这就使得它在面临挤兑时便脆弱得不堪一击。最后,货币市场产生恐慌,数以千计的高杠杆对冲基金出现赎回,由房地产市场过热引起的泡沫也就随之破灭。

(三)影子银行系统中的评级机构

在影子银行系统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即评级机构,它们因其在评级过程中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备受指责。这次由次级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其风险极大,但却能得到很高的评级,因而受到人们的追逐。

实际上,评级机构之所以会做出不符合真实情况的评级结果,是因为其中存在利益冲突的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评级机构是从投资者手中收取评级费用的,而之后,评级模式发生了改变,即从证券发行者手中收取费用。评级机构代表了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他们的收入来源是证券发行人,这就造成了潜在的利益冲突,即信用评级机构被认为在证券发行人的压力下给证券以不公正的评级。这样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会变得缺少精确性和诚实性,信用评级机构自身面临了社会信用问题。特别是一些杠杆化较高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由于它们的风险较高,其发行者往往愿意支付更高的评级费用,这就出现了“逆向选择⑧”问题,这些具有高风险的金融产品现在甚至已经成了评级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据统计,2006年穆迪44%的收入来自对这些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评级,这就很难让评级机构做出独立公正的评价。而且目前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即使一些评级机构基于公正给以证券发行商不满意的评级,他们还可以转而聘请其他的评级机构,因此,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这些机构就给出了不太公平的结果。

而在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没有其他更多的信息来源,只能相信评级机构给出的结果,就形成了“羊群效应⑨”,一些本身蕴藏巨大风险的金融产品反而受到了热烈追捧。

三、相关应对措施

(一)建立审慎监管系统

在认识到了金融危机中杠杆率的过度增长之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规范,尤其要改变现有的新巴塞尔协议下的顺周期的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就这一问题,目前有四点提议:首先,规定一个更为明确的杠杆率范围,从而在经济过热的时候抑制杠杆率的增长。瑞士目前执行了这一系统,加拿大也把明确的杠杆率作为约束框架的一部分,2009年的金融稳定论坛对这一杠杆率也进行了评论;其次,建立预警系统,当银行放出贷款的时候,这一系统就可以对银行的收入情况进行检查,这一系统旨在让整个金融系统更有活力,目前西班牙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过热情况,正在运用这一系统;再次,最近的一些政策报告正在号召建立明确的逆周期的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如2009年的日内瓦报告);最后,一些专家建议将对特定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的测定写进资本充足率的规定。

这些建议都是基于一个观点,即以消除金融系统风险为目的的法令必须致力于尽量降低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作用,而这恰恰是此次危机的根源。要做到这一点,人们应该以正确的金融理论为指导,并基于一个全局性的视角对现有的监管系统进行改革。

改革后的监管系统会扮演一个系统的审慎监管者的角色,它要能够胜任两项重要工作:首先,它要收集、研究和公布系统性的信息,这些信息要包括更大范围的金融机构,如对冲基金和影子银行系统等;其次,它要能够从系统性的视角出发来执行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之前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会议都提到了这两点。在这一系统中,中央银行应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最后贷款人,它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干预措施。在任何情况下,如果问题机构向中央银行寻求帮助,中央银行都要对它的真实情况做准确而公正的调查,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网络,并与其他监管机构共同调查。

在这个新的后危机时代的监管系统中,一些危机之前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将被摒弃,证券化行为将会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过度杠杆化和到期时间的不匹配对金融稳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会更加受到重视。机构的设立和货币政策的执行都将基于这样一个观点:金融系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它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独自运行,因此各种金融机构的设立将基于一个更为“实用”的视角去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评级机构

对于评级机构的改进,目前的建议主要有:

第一,将评级机构国有化,取消以前的官方认证制度。提出这一建议的观点认为,评级机构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使得设计一个完善的机制变得困难,国有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评级机构代表了大众的利益,理应由政府提供资金。但这一举措又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所以目前还没有被上升到政策高度。

第二,对证券进行市场价值的测算而不进行评级,即用更为精确的定量计算取代偏主观的定性研究。对于市场价值变化过于频繁的问题可以通过进行平滑移动平均来解决。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很多证券市场并没有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它们的购买者都是购买并持有的,有的证券流动性很低。信用违约掉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对一级市场无能为力,而它恰恰是造成这次危机的主要场所。

第三,让评级机构对其错误的评级承担法律责任。这样它们进行评级时就会更加谨慎,为了不受法律处罚,也会倾向于做出更加公正的评级,但这将会导致大量评级机构的破产,对市场稳定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这一方法的实施无疑会遭遇巨大的阻力。

第四,要求评级机构提供更多的信息,如证券的流动性特征、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评级结果。但显然目前的评级机构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去测算这些数据,更重要的是,这些指标与许多因素相关,变动会非常频繁,这样可能会让投资者变得困惑,从而更难做出决策。

注释:

①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Hyman Minsky's Economic Journey,The Resarch Foundation of CFA Institute 2009。

②Paul McCulley,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Hyman Minsky's Economic Journey,The Resarch Foundation of CFA Institute 2009。

③住房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y。

④住房按揭贷款担保债券Collateralized Mortgage Obligation。

⑤信贷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⑥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的证券化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

⑦结构性投资产品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⑧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这里指风险较高的证券发行者往往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导致评级结果出现不公平的现象。

⑨羊群效应是行为金融学领域中比较典型的一种现象,主流金融理论无法对之解释。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标签:;  ;  ;  ;  ;  ;  ;  ;  ;  ;  ;  ;  

影子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及风险防范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