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贤”旧理论批判--曲袁福“彭贤”考证之一_屈原论文

“彭贤”旧理论批判--曲袁福“彭贤”考证之一_屈原论文

“彭咸”旧说之批判——屈原赋“彭咸”考辨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屈原论文,彭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彭咸是屈原研究中的重要人物。迄今屈学界在屈原的思想、美政理想、人物性格、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乃至殉国投江的研究中,之所以难以科学彻底,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彭咸的研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当下最大的障碍,就是古今一部分屈学大家的观点遮住了许多学者求索的视野。

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对于楚辞学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关于“彭咸”的注文却成了千古疑案。他在《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句下注云:“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宋代的洪兴祖及此后之诸多学者又以王注为遗则。洪兴祖于《楚辞补注》中云:“屈原死于顷襄之世,当怀王时作《离骚》,已云‘愿依彭咸之遗则’,又云‘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盖其志先定,非一时忿怼而自沉也”。洪兴祖还引颜师古的话作为补证:“彭咸,殷之介士,不得其志,投江而死。”经此一流的屈学大家的一唱一和,衣被千年,遂成古今教材的首选注文。但遗憾的是,这千古“定论”,实在无法自圆其说。

一、考屈原赋文本,“彭咸”绝非投水之臣身份

《离骚》中有“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抽思》中有“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离骚》中的四句,属于古代诗、赋文体中的“马蹄格”互文笔法,即一四句、二三句互为表里、并列对举之法。因此“前修”与“彭咸”,是对等并列的关系。“前修”在《离骚》其他句中,所指为三后、尧舜等古代圣明的“前王”。《抽思》中二句,文义上“像”“仪”通用,在关系上“像”“仪”并列。这和《离骚》四句中“前修”与“彭咸”的关系,属于同一种类型。换言之,屈原在《离骚》与《抽思》篇中就已明确交待了“彭咸”的地位,只是我们的学者不敢怀疑或过于疏忽而已。“彭咸”在屈原时代的文化背景下,他(或他们)的位置与三后尧舜、与三皇五帝是并列并称的。并同时受到各国与国民的敬仰尊崇。在当时社会的凡夫俗子中,有谁可与三皇五帝、三后尧舜相提并论呢?在先秦及上古的典籍与文化遗存中是没有的。即使是国王(如怀王、襄王等),也只能够拜倒在他们的脚下(为像为仪),努力按照他们的法则办事(“及前王之踵武”)。那么很显然,第一,“彭咸”不属于人间,或不只属于人间;第二,“彭咸”应属于天国玉皇大帝以下的神灵世界中的善良而极有法力的人物。鬼国可以排除,因为他不可能是一般的鬼,作为鬼一旦到了“鬼雄”的级别,也就成为神了。因此,王、洪者流将“彭咸”指实为“投水而死”的臣子,是极不恰当的。其实,早在明代,屈学家汪瑗在《楚辞集解》中就提出了质疑:“夫断咸果投水之人,屈原又安得轻与三皇五帝而并言耶?”

有一种可能,《楚辞章句》在年淹代替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讹错,洪氏及其下者不知其错,于是定成了铁案。

二、征《史记·屈原列传》,考屈原生平事迹,屈原《离骚》等篇作于“壮”年,而不应萌此“死”志

《史记·屈原列传》自“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至“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给人们透露了《离骚》的写作时间。第一,文中的“一篇”,显然是指《离骚》。“三致志”,是对怀王说的,一致志:“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二致志:“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贻”;三致志:“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其犹未央”。《离骚》的“三致志”正好与《屈原列传》吻合。第二,《离骚》作于怀王朝。所谓“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正是《离骚》的写作动机。屈原希望打动怀王,让他重返朝廷,再担重任,达到“存君兴国”的目的。第三,《离骚》作于屈原流放之后。“虽放流”,是已然时态。屈原一生两次被放,那么《离骚》是作于哪次被放之后呢?其实司马迁《屈原列传》已作了区分。屈原一生来自于楚王的打击有三次,在传中是这样表述的,先言怀王“怒而疏屈平”,再言“虽放流”,后言“顷襄王怒而迁之”,脉络十分清楚。可见《离骚》是屈原“放流”(汉北)期间的作品。

公元前304年,楚怀王二十五年,怀王与秦昭王盟于黄棘,而屈原也于本年流放汉北。[1]两王会盟后,“秦复楚上庸”(《史记·楚世家》)。汉北属上庸。这就是说,会盟前汉北为秦占区,而在怀王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前,因楚太子杀秦大夫逃归又引发了秦楚在汉北的战争。因此,屈原在怀王朝放逐的三年,当在黄棘会盟之后,在怀王二十八年秦楚交兵之前。据《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七谏·自悲》(“隐三年而无决兮”)、《七谏·谬谏》(“念三年之积思兮”)可知,屈原在汉北滞留了三年。先后写下了《抽思》、《思美人》与《离骚》等三篇作品[1]。这三篇作品,通过形象比喻隐括着共同的本事,诸如,《离骚》:“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抽思》:“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同时这三篇作品,有着许多类似的语言。尤其是《思美人》与《离骚》的“结构全似。”[2]而“黄棘之盟”以后的史事,此三篇又均未提及。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考屈原之生卒年在公元前353年至公元前278年。[1]而屈原流放汉北的三年,屈原的年岁是50~52岁。[1]许多学者在确定《离骚》作年时,往往受到“老冉冉其将至”一句的束缚(当然还有生卒年考证等问题),将《离骚》定到了顷襄之世,甚至投江之年。“老”字在《楚辞》中凡七见,屈赋《离骚》、《大司命》、《涉江》中均有老字句。《说文》:“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七。言须发变白也。”《礼记·曲礼》也说“七十曰老”。殊不知在春秋及以前,五十六十以上都可称老。《管子·海王》注:“六十以上为老”。《论语·皇疏》:“五十以上曰老。”我们既有了这样的前提,那屈原流放汉北时的年龄确定就最恰当不过了。即使是去掉大小取其中,因例句中有“将至”的“将”字(未然时态),其年龄也是合理的。

此时的屈原,已届天命之年。他一方面有着“恐年岁之不吾与”的紧迫感,他深知实现美政理想任重而道远。诸如:(1)为楚王“导夫先路”;(2)让百姓结束流离“多艰”的生活;(3)继续培养和正确使用人才(见《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愿俟时乎吾将刈”6句)。(4)革新政治,推行法治。(5)辨诬明志,建立“修名”。他另一方面也充满自信,“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其犹未央”(同上)。像屈原这样肩负着重大的时代使命的人,在此人生途中“抚壮弃秽”的黄金岁月里,根本不容自疏,哪里还会念叨着要投水而死呢!至于洪氏说其死志“先定”,更是无稽。何况在蒙谗忍诬之时去死,也不符合屈原的“伏清白而死直”的原则。

三、《悲回风》中相关四句证疑

屈原赋《悲回风》中有如下四句诗:

凌大波而流风兮,讬彭咸之所居。

上高岩之峭岸兮,处雌蜺之标颠。

按照王、洪的说法,“讬彭咸之所居”应释为“我要投水而死,去追随贤大夫彭咸”。可是话犹未了,接下来的却是登山的念头,而且要坐到彩虹的顶上去。才思投水又要登山,这到底是屈原的死志不坚呢?还是脑子有毛病呢?抑或“凌大波而流风”与“上高岩之峭岸”都是从彭咸之所居呢?(其实都不是。说详拙文《彭咸新考》)这里王、洪旧说之误已见一斑,尚且早已为先贤指实。

四、屈原投江之年的作品,无一篇提到“彭咸”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是屈原投江殉国之年,时年76岁。这一年,秦将白起攻楚,占领了楚国郢都,烧毁了楚先王墓夷陵,又向东攻占竟陵,秦以郢为南郡。楚顷襄王窜至陈城。屈原面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他那存君兴国统一天下的美政理想化为了泡影,他死意已决,忍着悲痛与愤怒,于本年投江前写下了《哀郢》、《怀沙》、《天问》、《惜往日》等壮丽诗篇。[1]

按照王、洪的观点,在投江之年的诗篇中必多“彭咸”之谓。而事实恰恰相反,在洋洋洒洒的四篇诗赋里,却找不出一句“彭咸”云者。奇怪的是,在《天问》(“比干何逆,而抑沈之”)与《惜往日》(“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悟而追求。”)中却找到了三位屈原仰慕的前贤,即刀死的比干、水死的伍子胥、火死的介子推等。由此可知,“彭咸”在屈原的心中,根本不是“投水而死”的殷贤大夫彭咸。另外,东方朔《七谏》中有“弃彭咸之娱乐”句。可见,在东方朔的笔下,“彭咸”也不是投水而死的大臣。不然,屈原投江殉国不恰好是“共彭咸之娱乐”吗?何“弃”之有哉!

五、“彭咸”在屈原赋中的表达

“彭咸”其人在王逸、洪兴祖看来,是“自投水而死”的“殷贤大夫”;屈原赋中凡有依其遗则、从其所居处,皆被训为“效其水死”之义。其余凡是对于“彭咸”的“造思”、“昭闻”、“为仪”等语,都被认定为屈原关于人生终结的预设宣言。这一观点,绳之以屈原赋本体的表达规律,也是不能成立的。

笔者在屈原赋表达学研究中发现,凡有“彭咸”出现,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心有冤(之日);身处荒(之际);国有待(之时)。

在屈原赋二十四篇[1]中,《招魂》、《大招》、《桔颂》及《九歌》(十一篇)是属于缺乏“心有冤”条件的,因此不会出现“彭咸”。《招魂》与《大招》是姊妹篇。均为招楚怀王亡魂之作。当时屈原不退居三闾大夫世职,主祀招魂是职分内事。《招魂》作于“小敛”之际,《大招》作于“大敛”之际,同在一年中(顷襄王三年,即公元前296年)一两月之内。此时,汉北三年早已结束,而江南之“迁”尚未发生。屈原对于怀王虽然曾亦冤亦爱亦待,但人既死矣,曾经的恩怨便成一笔烂账。屈原心中只余下悲痛与惆怅而已。《桔颂》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它语言明丽,情感愉悦,无一郁艾语。《九歌》作于“蓝田大败”之时[1],是一套祭祀的乐歌。这里只有对于天神的歌颂,对于地祗的呼唤,对于鬼雄的祝祷。它因其功用的限定和诗人必须作为局外人的规定性,使得心中有冤道不得。

《哀郢》、《怀沙》、《天问》、《惜往日》诸篇,是屈原国破家亡之际,投江殉国之前的作品。屈原之所以能活到76岁,能过愁苦终穷的日子,就在于国家还有振兴的希望,还有实现其美政理想的可能。白起拔郢,宣告了屈原理想的破灭,以及“冀幸”的落空。虽然这四篇同时符合“心有冤”与“身处荒”的两个条件,但“国有待”一项缺失,因此不见“彭咸”。

再看《惜诵》。它作于怀王朝初被谗见疏之时。屈原刚免去左徒,退居三闾大夫职,与后来流放汉北相距甚远。虽然也有冤于心,有待于君国,但由于缺失身在荒凉僻远的条件,便与“彭咸”无缘。

我们用这三个条件去验证《离骚》、《抽思》、《思美人》、《悲回风》四篇(7处),都是准确的。“心有冤”与“国有待”自不必说,仅核写作地点,亦均在流放之地。只《涉江》例外,它符合三个条件,却找不出“彭咸”来。这就是说,屈原赋中有“彭咸”出现者必合于三个条件,而合于三个条件者则未必定有“彭咸”。研究结果表明,“彭咸”的出现,都在屈原存有希望的时候,都在不想死不必死的时候,它与投江无关。

从上述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彭咸”的几点特质:一、他能进行心灵导引,为你决疑解惑;二、他能够让你在荒凉僻远处,感受到他的存在,他的力量;三、他与有为、求索有关,与楚国有关。这样,便从反面证明,“彭咸”是神不是人,更不是“自投水而死”的“殷贤大夫”。

六、屈原投江并非效法“彭咸”

如果真有王、洪所说的彭咸其人,那么屈原投江便是巧合。在那特定的历史与人生环境中,屈原投江并不是效法“彭咸”,而是有不得已之情在。

第一,屈原认为自己到了非死不可的时候。屈原流放江南多年,对他打击最大乃至于崩溃的,便是秦将白起拔郢毁先王墓夷陵事件。楚国已振兴无望,屈原的美政理想彻底破灭了。屈原想“进路北次”回老家,但秦军已控扼了洞庭入江的水路。秦攻楚势如破竹,既已占领了长江中上游两岸,向南推进只是早晚的事。屈原为了楚国的富强,一直与秦国为难。自己既不能“变心”用事于秦,亦不愿为秦之刀俎。秦国大军压境,密探如梭,楚之重臣屈原,必为侦查之重点。屈原若仿当时风气,早可以用事于齐魏韩赵之间,但屈原不能。其一,有悖于他孜孜以求的美政理想;二者有愧于流离失所生计维艰的人民;三者有负于先王之厚爱;四者正中谗人之口,一生怀瑾握瑜的“修名”毁于一旦。五者有辱于他朝夕祈祷的先祖先故。况且七十六岁,年不我与。已无力再金戈铁马拼死战场了。“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这样,他才下定死的决心。试问,如此由期待到绝望到死的必然情势,与“彭咸”也者有何关涉?

第二,“死”字考问:死期、死所及死亡方式亦非效法“彭咸”。屈原赋中“死”字凡18见。《离骚》四、《天问》五、《惜往日》四、《怀沙》、《哀郢》、《悲回风》、《涉江》、《国殇》各一。屈原赋中的“死”字,一般均用本义生死之死,全无周制之繁文缛节(诸如《礼记·曲礼》:“庶人曰死。”《檀弓》:“小人曰死。大人以上曰卒、曰没、曰不禄、曰崩。”),也有转借为死亡之事者(如“知死不可让兮”)。

“死”字18例,可分为六:(1)表危惧者1例。即“阽余身而危死兮”(《离骚》)。意为面临着死亡的危险。(2)表死志者1例。即“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怀沙》)。意为我知道死亡无法躲避,何必过分爱惜身体。向古贤君子表明心迹,我将永远和你们在一起。(3)表死亡方式者3例。“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涉江》)——隐姓埋名老死;“首身离兮心不惩……身既死兮神以灵”(《国殇》)——保卫国家战死;“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惜往日》)——因昏君信谗冤死。(4)表死亡地点者1例;即“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哀郢》),意为“鸟儿不论飞去多远,总要飞回老巢栖息,狐狸不管死于何处,临死时总要将头朝向它生长的山冈。——希望死于故乡,或与故乡有关的地方。(5)表死亡意义者7例。①“阳离爰死”(《天问》)——阳气消失人就死亡;②“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抱定清白节操为正义而死;③“或忠信而死节”(《惜往日》)——有的人忠贞,以死保持节操。④“死则又育”(《天问》——(月亮)逐渐地死去,随即又逐渐地发光;⑤“身既死兮神以灵”(《国殇》)——脆弱的身体死了,坚毅的灵魂却成永恒的英雄;⑥“何所不死”(《天问》)——什么地方有不死之国;⑦“延年不死”(《天问》)——(玄趾三危的人)长寿不死。(6)取譬言事者5例。诸如:“宁溘死以(而)流亡(兮)”(《离骚》、《悲回风》、《惜往日》各1例)、“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天问》)。

屈原赋中的“死”字句,和“彭咸”没有发生任何的牵连。这些例句表明:其一,屈原并非“死志先定”。在怀王朝初被疏时,他只是产生了身辱国危的感觉,在流放汉北时,虽然“忧愁幽思”,霎那间也有远适自疏的闪念,但那求索有为的思想,“不忘欲反”的等待是十分明显的。其“溘死”、“九死”、“死直”便是证据。他即使在顷襄朝漫长的“愁苦而终穷”的流放途中,甚至到投江的前一年(《悲回风》篇可证),也不容自疏没有想到死。直至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军已占领郢都,先王夷陵被毁,襄王仓惶逃陈之际,才毅然定下死志,并不到半年就以身殉国。其二,屈原的死亡方式是在投江之年自定的,但并不是如王、洪之说几十年前就决定了投江。在20多年的时间跨度中,屈原赋例句中有三种死亡方式,即因昏君信谗冤死,死于刀下;保家卫国战死,死于战场;隐姓埋名老死,死于民间。而最后呢,哪一种方式都没采用,他选择的是“不毕辞而赴渊”。其三,屈原的死亡地点,是在无奈之时自定的,并不理想。他所希望的,是死于故乡,葬入夷陵。但最后只得退而求其次,怀着“首丘”之念,死于同宗罗国的都城近郊河上(汨罗江)。其四,屈原之死,是一曲战国时代的爱国之歌,是一曲贞臣屈原的涅槃之歌。屈原一生求索不渝的就是张大楚国,统一天下。为此,他可以“九死未悔”、“宁溘死而流亡”。至于他的“遵绳墨而不颇”、“伏清白而死直”、“忠信而死节”等等,都是这爱国主干上的遒枝绿叶,鲜花硕果。同时,屈原作为一位贞臣,他把名节(修名)看得大于生命。“死直”、“死节”是其准则;伍子、介子是其榜样。他要在死中求其不死,“死则又育”是其目标。他的死,不是终结;是对于现实摆脱的寻求,也是对于死亡摆脱的寻求。脆弱的身体死了,而坚毅的灵魂将成为永恒的英雄。他要让自己的死,成为一种呐喊与呼唤的永久传送。他要通过死,完成一种以清贞高洁的人向善良伟大充满力量的神的转换。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深切地理解第一位伟大诗人那呵天抢地的诸如“死则又育”、“何所不死”、“延年不死”等“毫无意义”的发问。

对于死所、死地、死亡方式的背景文化的情实考问,我在拙著《屈原年谱》[1]中已有详论,此略。

余论:关于“彭咸”其他假说之否定

对于“彭咸”其人,宋代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就王、洪之说首先质疑:“二说皆不知其所据也。”我们查阅先秦典籍,证明朱氏之语不虚。后又寻访出土资料,迄今不见“彭咸”出现。颇有“彭咸者,见于王而止于王”之感。寻览民俗神话资料,在十大神巫中有彭、咸二神,而无一神称彭咸者。即使彭咸就是此二巫之合称,核其王、洪之说亦不相谙。为了寻找彭咸,古今学者有过许多猜想和求证。

彭咸即彭祖说,以汪瑗、俞樾为代表。彭咸与彭祖的共同点,都是殷代的贤臣。问题是屈原在《天问》中已直接提到了彭祖(即彭铿,如“彭铿斟雉,帝何飨?”),并且知道他是一位高寿的人,而且会给唐尧做野鸡汤。从《天问》中,屈原想知道的只是彭祖高寿的秘密,这和推崇追随彭咸完全是两回事。在《神仙传》中,虽有彭祖(“讳铿,帝颛顼之玄孙,至殷末年,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遂往流沙之西,非寿终也”)的档案,但仍无投水之记录。“咸”与“铿”声不相近,义不相属(咸:胡监切,读xièn。《说文》:“咸,皆也,悉也”。铿:若耕切,读keng。象声词。《乐记》作钟声,《先进》为琴瑟声,《素问》咳声,只《招魂》作动词撞击。)本来扯不到一起,况且彭祖惟长寿而已矣,有何“遗则”?“所居”者,仁乎?义乎?抑或长寿乎?有何资格和三皇五帝并称并列?

老彭加巫咸说,以王闓运为代表。王氏认为“彭”是《论语》中的“老彭”,“咸”是《尚书》中提到过的“巫咸”。且“彭咸”、“老彭”、“巫咸”同为一人。此说与“殷大夫”和“水死”要素相符。但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古时二人合称者必同姓,而“老”与“巫”则不同,如何合称?第二,屈原既知有老彭,又知有巫咸,在一篇之中(《离骚》)为何既分而述之,又合而称之?一篇之中两种称谓法,屈赋余篇未之有也。

水神说,当代萧兵主此说。中国古代的水神有一个庞大的体系。与屈原、端午、湖湘有关者,就有十余尊。水神之众,系事中情颇难指实。从屈原赋本体研究出发,可知投江事与“彭咸”并无所涉。况且那“彭咸”的特质,也不是一位水神所能包容的。

此外,还有槃瓠(盘古)说(牛贵琥主此说)和想象人物说(刘心予主此说)。此二说的产生,较之以往各说,显然是大进了一步。但遗憾的是,仍然留下了一些问题。槃瓠说的问题是定调不准。就之以三国吴徐整的《三五历记》及《绎史》引《五运历年记》,则槃瓠为开天辟地之神,高出三皇五帝多矣,不可就屈原赋言事。就之以《山海经·海内北经》及《后汉书·南蛮传》,则槃瓠为神犬,贪赏杀吴将军,得少女而浮海;其行状又低于屈原赋中“彭咸”多矣。想象人物说的问题,简言之,就是屈原赋中没有想象人物。刘氏在力排众说之后,不能再立新说,然意犹未竟,遂以想象人物为之说。可是在屈原赋中,只有修辞学范畴的假借假托,而没有神祗人鬼的假设;只有广袤的艺术想象,而没有人物乃至地名的妄拟。

[1]任国瑞.屈原年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12.

[2]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标签:;  ;  ;  ;  

“彭贤”旧理论批判--曲袁福“彭贤”考证之一_屈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