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 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目的:讨论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对患儿血清胆红素的影响。方法: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两组患者均使用茵栀黄颗粒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蓝光持续照射,观察组患者使用蓝光间歇照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以后两组患者的为血清胆红素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蓝光照射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但是使用蓝光间歇照射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关键词】蓝光间歇照射;蓝光持续照射;茵栀黄颗粒;新生儿黄疸;血清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262-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临床问题,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引起的,主要的临床特征有皮肤、巩膜以及黏膜黄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高达60%以上,并且早产儿中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更多[1]。本文主要就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对患儿血清胆红素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7例,胎龄在(38.3±2.5)周,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30例,胎龄在(37.1±4.5)周,两组在性别、胎龄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所有的患儿均进行电解质的纠正,同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氧气的吸入等,如果需要还需要进行输血,同时使用茵栀黄颗粒进行辅助治疗,3次/d,1/3袋/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蓝光持续照射进行辅助治疗,每12h照射一次,每天1次,在进行蓝光照射期间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患儿的双眼进行保护,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2]。观察组患儿使用间歇性蓝光照射,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照射,每天2~3次,每次3~6h,两次照射之间需要间隔2~4h。
1.3 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儿治疗以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在计量资料的时候使用x-±s进行表示,然后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使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以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83.0±11.1)μmol/L,对照组患儿 治疗以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为(182.8±11.4)μmol/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
表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单位:例(%)]
3.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过高引起的。本次研究中主要研究蓝光照射和茵栀黄颗粒结合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使用蓝光照射治疗又分为持续照射和间歇性照射两种,蓝光的照射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的转变,最终将其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间歇性蓝光照射与药物结合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持续性蓝光照射进行治疗,两组在血清胆红素的转变方面效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4]。由此就可以看出,虽然两种照射方式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从治疗的安全性方面来说,间歇性照射能够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治疗以后两组患者的为血清胆红素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两种蓝光照射的方式对新生儿黄疸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的实现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但是使用蓝光间歇照射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林淑敏.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20):124-125.
[2]胡碧环,赵阳,何映珊,邓春香.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及临床指标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33-34.
[3]王林送.影响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预后多因素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7):1178-1179.
[4]陈潘虹.茵栀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光照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2A):75-76.
论文作者:孙俊华,王晓丽,蒋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
标签:胆红素论文; 蓝光论文; 新生儿论文; 黄疸论文; 血清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