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32132419890716XXXX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许多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已经采用了框架结构。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其具体策略。
关键词: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目标的确定,目前民用建筑建设方兴未艾,由此对于建筑的质量也有了水涨船高的要求。当前的不少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其优势在于可以为住户提供灵活的使用方式,也能够带来住宅的平面布置多样化,因此在市场中比较受欢迎。但不少工程实践同时也证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必须在设计和施工中严格控制其流程与方法,才能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本文在此背景下进行研究,首先对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施工技术概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随后以具体的工程为案例进行分析,从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问题、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冬期施工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其策略,具有比较好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建筑梁柱节点施工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1.1施工中通常出现的问题梁柱节点施工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节点构造复杂,钢筋分布密集,操作人员高空作业,施工难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梁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梁节点部位不放或少放柱箍筋,留下严重隐患。部分施工人员意识到钢筋骨架整体人模后柱节点内箍筋绑扎困难,其缺陷是:
(1)只安装梁底模,不安装侧模板,板的模板无法安装,造成整个模板支撑系统不稳定,易发生模板倒塌事故;
(2)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所有的钢筋均须在施工楼层堆放和二次运输,在这种开放的模板体系上推放和搬运钢筋极其不安全;
(3)支模和绑钢筋多次交叉作业,不利于施工组织管理,窝工现象较严重,工效较低。
1.2防治措施近几年的做法是将梁板模板(含侧模板)全部安装完毕后才安装梁板钢筋并整体沉梁。该施工程序的优点是钢筋堆放、运输及绑扎较安全,交叉作业少,支模和绑钢筋不冲突,工效较高。但若不采取特别措施,会出现节点箍筋少放或者箍筋间距无法保证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此,可采用如下措施解决:
(1)下料时每个节点增加若干根纵向短筋(可用细钢筋);
(2)柱节点区箍筋现场焊接在纵向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再将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穿梁钢筋并绑扎,为防止附加纵向短筋位置与柱纵筋冲突而造成套箍困难,附加纵向短筋应偏离箍筋角部约50mm,采用该法可保证柱节点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效果较好,需要说明的是,当结构较复杂时,采用该方法可能也会有困难,施工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1梁柱节点箍筋的解决方案本项目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框架结构自身的特点以及建筑本身的设计,现场的梁柱节点区有很密集的钢筋,且钢筋的分布不均,比较复杂。尤其是分布在各类结构中央的一些梁柱,其使用的钢筋量较大,且钢筋之间为交错排列,在纵向受力方面,钢筋应最好布置在纵向,以井字进行交叉排列,但这种排列方式则使箍筋绑扎变得难度较高。在通常进行的框架结构施工工艺的选择上,不少施工者往往选用的方法是先布置梁板模板,然后绑扎梁钢筋,待以上步骤均已完成之后,进行整体沉梁的步骤。这种传统做法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节点处的箍筋是难以进行绑扎的,很容易造成梁柱节点区钢筋混乱排列的情况,为建筑的安全性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以上的传统做法在安全方面并不达标,因此也有部分施工机构最终选取的方法是以2个开口箍筋进行拼合的做法,这种方式同样背离了施工规范。笔者所管理的过程项目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经过比较和实验,选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使用钢筋下料之时便充分考虑到将来的困难。因此在钢筋中添置一些和箍筋一样级别的短筋;短筋的长度结合节点箍筋的具体高度来决定,将钢筋的开口地方提前焊好,接着讲箍筋结合建筑设计里所规定的距以短筋进行焊接。其次,在对梁钢筋进行安装时,)应提前将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在以纵向钢筋对其进行良好的绑扎,等到完成了沉梁步骤,则把节点区所构建的骨架结构和梁结构共同下沉,从而很好地避免了变形等问题。实践证明本项目所采用的施工模式能够使节点区箍筋在质量上满足设计标准,提升和了安全性。
2.2混凝土强度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对框架结构的楼宇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一般所采取的方法是分两个阶段进行浇注,在重要的节点区,与梁板采用一样强度的混凝土浇筑。假若对节点区进行分离浇注,很容易产生梁板分隔困难等情况,而一起浇筑的情况之下,则较容易由于节点区施工器件的缝隙而导致出现夹层,导致质量下降。建筑标准规定梁柱混凝土强度在等级方面的差别应局限在5Ω以内,假若超过了这个限制,则在梁柱节点区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单独对其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保持二者的强度一致。在此应该格外注意的是,柱的强度等级应与核心区一致。而如果发现柱强度等级比梁板高的情况,要及时进行有效的补救措施。
2.3保护层厚度的解决方案在一些高层的建筑项目中,因为柱箍筋往往直径比较大,箍筋之间的间距小,为施工带来较大的难度。在具体安装的时候,无法使内箍筋与外箍筋进行完好的重叠,导致一些外凸一些内凹,进而使保护层厚度偏大。一般保护层为30mm,为了保护主筋使得框架梁端的保护层变为了d+30mm,如图1所示:在这种情况之下应注意的施工事项有:处理好梁箍筋,因为来自一个方向的梁面筋要从其他的筋下穿过,如果这个端箍以标准的大小进行配置的话,箍筋将难以捆扎,所以在施工下料的时候,高度可适当降低2~3 cm。2.4冬期施工的解决方案本项目的施工期也包括冬季,因此应为其制定适合的施工方案。首先应定时测量室内和室外的温度,以固定的测温点每天测量4次以上,以测量数据来确定施工方案。设定合理的混凝土养护温度应实时监控,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综合蓄热法,也是本工程采取的方法,其优势在于施工简单,经济合理。
3结束语
框架结构的施工中,必须明确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和工作机理,这样在施工中,才能由“必然”进入“自由”,从而获得更多的主动性,作为施工技术人员,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所以务求概念明确,熟练掌握,才能正确指导施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可靠。
参考文献:
[1]张肇贤.建筑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于莲.浅谈结构施工常见质量缺陷的成因与处理[J].建材发展导向,2013,(6).
论文作者:王双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8
标签:节点论文; 梁柱论文; 钢筋论文; 框架结构论文; 纵向论文; 保护层论文; 模板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