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发[1]2007年在《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投资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为互相联动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投资调控始终是政府宏观调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抑制经济过热还是扩大国内需求,投资结构调整都首当其冲。研究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对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资料表明,“十五”时期以来,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质量并不尽如意,地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着失衡的问题,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着主次不清的现象,这样就影响了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必要的探讨,为形成良好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从研究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入手,分析了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衡量不同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异同,客观地反映出了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化的动态趋势。同时,侧重对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结构、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剖析,并从投资总量不足、投资效率低、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存在偏差等方面阐述了制约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诱导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等5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投资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
赵继显[2]2009年在《河南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投资结构作为投资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分配,通过产业资产增量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产业结构的演化,因此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可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工具。本文根据产业投资结构的理论,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00年以来叁次产业投资结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近年来河南省第一和第叁产业投资比例偏低且不断下降,叁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效率效应低下,河南省经济增长外延式特征比较明显;在工业内部,采矿等初级工业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例偏大,能源供应业投资较小;第叁产业方面,金融业等现代投资比例过低,影响经济发展后劲。随后,本文研究了发达国家产业投资结构发展的一般轨迹,并得出产业投资结构调整既要遵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加强政府引导的结论。结合这一结论,论文通过构建河南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国民经济主要产业及工业内部各行业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排序。产业评价的结果表明,在国民经济8个主要产业中,工业、金融业、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最大;在工业内部8个主要行业中,食品烟草、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以及非金属矿物加工业的重要性比较突出。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河南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主要思路,即在叁大产业层次上,要不断提高农业和第叁产业投资比重,适当放慢第二产业投资增长速度,降低二产投资比例,进一步优化主要产业投资结构,通过投资结构的协调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和优化。在第一产业方面,应从总量上保证对农业的投资,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良种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机械的投资扶持。在工业方面,将食品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加工等行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加大食品工业和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规模,适当采矿业投资比例,提高非金属矿物加工业投资效率。第叁产业应在投资规模和投资比例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金融业等现代服务行业的投资规模和比重,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提出了优化制度环境、促进投资主体结构优化、增加更新改造投资等配套性措施建议。
王东京[3]1990年在《国际投资结构论》文中指出国际投资结构是一个整体综合范畴,如果按不同的标准划分,它可以具体化为叁种主要形式:1.投资方式结构,即对外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之间的比例;2.投资地区结构,即国际资本投向发达国家与投向发展中国之间的比例;3.投资部门结构,即国际资本投向不同生产部门(如第一、第二、第叁产业)之间的比例。本文研究国际投资结构,目的就在于揭示出以上叁种形式的投资结构进行演进变化的一般规律。
王晓辉[4]2007年在《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目前世界性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历史背景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已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取胜法宝,因而许多国家纷纷把注意力从促进总量增长转向优化产业结构上来,从结构转换中求速度、要效益。产业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研究产业结构的调整,就需要对产业投资结构作一个比较深入的研究。事实上,今天的产业结构现状是由过去的产业投资结构形成的;未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投资结构。可以说,产业结构的形成及变化直接是由投资结构决定的。在对产业投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中,本文首先在分别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产业结构与产业投资结构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产业投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定性研究;接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最后研究了经济发展对产业投资的制约作用。论文从我国产业投资总体规模、产业投资主体结构、叁次产业投资比例结构叁个方面对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且在对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对产业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关系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产业投资的绩效进行了分析。从叁次产业投资的角度对我国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本文根据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现状提出了产业投资结构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在文章的最后一章系统地提出了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五个对策。本论文的研究对于推进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高产业投资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魏光兴[5]2002年在《调整优化黑龙江“十五”产业投资结构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质和量具有巨大影响和决定作用,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特征,结构效应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受到结构问题的困扰。在众多结构中投资结构具有重要的地位,投资结构的扭曲会导致其它结构发展的不合理,因此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黑龙江省产业投资结构总体成长状况和单个产业的投资演变情况进行了横纵向比较分析,指出了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和优化的方向。然后通过分析“十五”期间的产业投资供给结构和产业投资需求结构,指出黑龙江省“十五”期间产业投资的基本形势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投资规模政策和产业投资结构政策,为黑龙江省“十五”产业投资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决策参考。
曾凡慧[6]2016年在《我国投资结构失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总量扩张,而且也是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投资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投资结构影响甚至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优化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的基本动力和有效手段。优化投资结构能够使国民经济结构互相协调,有助力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全文共分八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如下:导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外有关投资结构的文献综述和国内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结构安排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介绍了投资结构的含义和分类,论述了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总结了影响投资结构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自然条件、需求结构、技术进步、社会发展战略、制度因素和对外贸易等。第二章梳理了马克思的投资结构思想,总结了其对我国投资结构优化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把投资所用的预付资本进行不同的分类,形成不同的投资结构,包括不变资本投资和可变资本投资、固定资本投资和流动资本投资、物的投资和人的投资等。马克思认为资本投资的目的是占有剩余价值。投资的对象除产业资本外,还有股票等虚拟资本。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要求生产生产资料的资本和生产消费资料的资本要按比例划分,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马克思还论述了科技进步对投资结构的影响以及消费不足对投资的制约。其丰富的投资结构思想启示我们投资有不同类别、投资内部要保持合理比例关系,而且投资受技术、消费等因素影响。第叁章梳理了西方经济学中的投资结构思想,总结了这些思想对我国当前优化投资结构的现实意义。亚当·斯密提出投资的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市场机制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他提出资本的四种用途,认为资本投资受利润指引,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私人投资能促进社会利益。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危机期间单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不能消除失业,政府要承担起公共投资的职责,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扩大投资和总需求,带动私人资本投资。发展经济学注重对结构问题的研究,有均衡投资理论和非均衡投资理论,认为随着收入和需求的变化,经济结构也会改变,工业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投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西方的投资结构思想为我国的投资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启示,但我国的投资结构问题要比西方的复杂。第四章论述了建国以来我国投资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投资主体结构由单一趋于多元,形成包括政府、私营、个体、外资在内的多元投资主体格局。投资的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降到目前的10%以下,第叁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从区域结构来看,投资重心经历了从内地到沿海、然后又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从整体演进过程看,我国投资结构的演变与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第五章分析了近年我国投资结构的变化趋势,总结了当前投资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近年国有投资比重下降,民间投资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下降、第叁产业投资比重上升;中西部投资增加;政府投资更多向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领域倾斜。尽管投资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不强,各投资主体平等竞争的局面还没有真正形成;制造业领域重复投资、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高端产品投资不足;公共产品投资不足、高投资率和低投资效率并存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重工化优先的传统发展战略、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越位和缺位、有效制度供给不足、转轨时期的路径依赖等。第六章提出判断投资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准和我国投资结构调整的方向。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没有绝对标准,但合理的投资结构要与需求结构相适应,要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能满足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基本需要。优化我国投资结构还需要加强在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公共产品、现代农业等方面的投资,需要激活民间资本投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第七章论述了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投资结构的演变过程,总结了其演变规律。发达国家的投资结构成长经历了主要投资农业——采矿业、运输业、加工业——重工业、耐用消费品业——第叁产业——科技和知识密切型产业的投资结构变迁过程。英国和美国投资结构演变是以市场为主导,而日本和韩国投资结构升级除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外,还加强了政府的指导和支持。第八章提出我国投资结构优化需要市场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功能,主要战略包括:继续完善市场机制,形成投资结构优化的内在长效机制;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形成各投资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简化投资审批、保护产权、提供社会基础设施、保证教育机会、支持技术创新、进行制度创新方面为投资结构调整提供激励和支持环境。
宋科进[7]2005年在《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历史表明,在众多经济结构中,产业投资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业投资结构的扭曲会导致其它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合理,因此,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如何通过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查阅和整理大量国内外有关产业投资结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的产业投资结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首先提出了产业投资结构的决定因素和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原则;第二,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了福建省产业结构和产业投资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第叁,根据投入产出技术矩阵决定产业结构的思想,计算出近些年全省合理产业结构和实际产业结构的偏离情况,使得全省产业投资结构能够针对当前产业结构的偏离情况而相应地做出适当调整,从而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后,为取得福建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进步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本文构建了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对势法对福建省产业部门的投资排序进行了研究,再根据各个产业部门的排序先后位置和自身的优劣势,提出相应的投资政策建议,以达到实现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对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伦武[8]2003年在《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设施是关系到生产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基础性问题,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受到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的重视。 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经济学理论中,基础设施没有被作为专门的对象来加以研究,关于基础设施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财富增长和商业、对外贸易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基础设施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存在,此后,发展经济学家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供给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认为: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其与生产性投资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否影响经济增长速度。随后,各国政府开始意识到一国的基础设施状况决定其在解决人口增长、减少贫困、进行国际竞争、从事多样化生产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成败,并把基础设施发展摆在政府工作的首位,开始大量对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改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学家对基础设施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益方面,而且开始了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然而,关于基础设施的研究作为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分支,至今没有建立比较统一、完整的权威性科学理论体系,对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更为少见。本文针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问题,在充分利用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资料的前提下,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系统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政府部门及投资者提供现实的投资决策参考依据。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先后经历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经济时期,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严重不足、“欠帐”太多。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质生产的不断丰富,产品供给旺盛,而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基础设施依然供给小于需求,导致了“基础瓶颈”出现。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强,投资效率大为提高,然而,基础设施的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面对中国现实,加入WTO后增加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面对中国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偏小,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和投资体制的弊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需不断加强,投资体制仍需不断改革完善。然而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依赖于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作用的认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基础。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科学制定合理的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和制度安排。论文选题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本文内容共有七章,除导论和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部分外,其余各章,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出发,首先定性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和制约作用,然后联系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实际,研究其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体制,并分析其存在问题。在对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现状与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最后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制度安排及投资政策进一步研究,探讨加快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提出一些投资政策建议。论文在分析时采用的是层层推进方法,先基础理论,后实证分析,先抽象后具体的逻辑论证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论文开篇是导言部分。首先,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述,指出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瓶颈”,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的中期先后两次推行旨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投资政策,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地域辽阔的中国,各地区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布很不均衡,由此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有些地区推动作用大,而有些地区作用甚微。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大小是政府宏观决策者关注的重点,影响其对基础设施投资决策选择。因而对基础设施投资作用大小的判断是政府及其投资者们要解决的紧要而又十分关键的问题。至此,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并指出了论文研究主题的意义在于它能为评价基础设施投资的合理性,优化投资政策和制度安排,为实现中国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其次,对国内外经济学家关于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综述,重点阐述了早期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世界银行专家以及国内经济 学家关于基础设施思想、理论观点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设施研 究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最后,笔者详细地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是本文的第二部分。本部分是文章相关基础理论阐述。首先,对论文研究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将基础设施定义为为发展生产,保证生活供应和保护环境而创造共同条件,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
刘春梅[9]2003年在《中国产业投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产业结构的演进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趋势: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开放的程度日益深化,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可避免,世界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我国作为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投资,投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受到投资来源渠道不够畅通、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的困扰,其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如何通过产业投资的优化和评价来增加投资总量、调整投资结构,从而达到国民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以产业投资的投入、运行和产出的全过程优化为视角,构建了中国产业投资优化的理论框架,给出产业投资来源和投资主体、产业投资规模、产业投资结构、产业投资效益四个子系统,并对四个子系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在产业投资来源和投资主体优化的研究中,引入计量经济的新方法-协整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外投资、产业投资来源和投资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协整分析,对中国各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来源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科学检验和界定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给出了各种投资来源和投资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参数,科学地对基本建设投资来源进行了分类,给出了基本建设投资来源的公共因子,明确提出了优化产业投资来源和投资主体的方向,以保证产业投资所需的资金到位。在产业投资规模的优化研究上,从中国各年度投资率的演变趋势和现状出发,概括了中国投资率总体演变特点,借鉴改革开放后投资率变动情况,并对有利于保持较高投资率和有利于提高消费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合理投资率的区间,运用协整分析模型对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投资率进行了预测,为投资率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科学方法。在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上,从产业投资总体结构和产业投资内部结构两方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面进行了研究。从产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出发,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构建了中国产业投资总体结构优化的评价模型,得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大力发展第叁产业,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如果资金充裕,发展第二产业。 在产业投资效益分析上,本论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科学地构建了多级递阶结构的产业投资效益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国产业投资效益进行了实证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中国产业投资尚处于“较差”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对产业投资来源和投资主体、产业投资规模、产业投资结构以及产业投资效益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中国产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研究中国产业投资优化的现实意义就是通过探寻产业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适当的投资政策建议,通过政府投资政策影响和引导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而调节投资结构,进而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本论文的研究对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抑制投资规模膨胀、加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加强产业投资的科学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关键词:产业投资;投资来源;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效益
范耘郡[10]2016年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其中投资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模式以及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即投资结构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另外,城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步伐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进入21世纪后其作用显得越发重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社会与经济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城镇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点,即城市建设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投资领域,也将成为投资结构变革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一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其经济增长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更有专家指出城镇化在扩大内需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预计成为下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总之,城镇化是国民经济的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讨论如何优化投资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这是发挥投资功效以促进全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上述背景下,文章从城镇化、投资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概念与理论出发,并对叁者之间的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从这些前期理论以及文献中发现,城镇化与投资结构确实能够在经济增长中产生较为显着的影响,这也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保障。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研究目的:分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城镇化的现状,发现现实情况中的问题与不足,并利用近期经济数据,进一步探究前面两者对经济增长产生何种具体的影响。因此,本文对经济增长、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收集相关数据探究我国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利用统计与计量经济学的有关研究方法,主要使用回归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长期来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积极影响,存在显着的双向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各投资结构的ECM模型结果显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并不强,有时会呈现出一些负相关,这也表明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即是说两者之间传导机制不完善,影响作用存在滞后;在投资主体、资金来源、产业投资、投资地区及投资的使用结构五个方面,发现民间主体投资、自筹资金投资、第叁产业投资、东部地区投资、建筑工程投资几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强,呈现正向影响关系,而在其他影响变量中,个别变量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上存在较大的不足(例如:外资、中部地区投资等),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强建设,提高其投资效用以促进经济发展。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合理城镇化、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增长进行了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首先从城镇化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强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建设;改革土地政策与户籍制度;合理规划城镇化的空间、规模、产业布局;改革城市管理模式;城市建设融资体系改革;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其次在优化投资结构上从叁个方面为出发点:(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依托,对固定资产投资行业方向进行变革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也需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结构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基于公私合作(PPP模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组成结构进行改善,加强对民间投资、社会自筹资金的参与的引导;(3)完善社会融资体系,解决好农民、私营企业等的融资难问题;还需营造一个良好的外来资本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投入,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研究[D]. 张学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2]. 河南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D]. 赵继显. 郑州大学. 2009
[3]. 国际投资结构论[J]. 王东京. 江淮论坛. 1990
[4]. 我国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D]. 王晓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5]. 调整优化黑龙江“十五”产业投资结构的政策研究[D]. 魏光兴.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6]. 我国投资结构失衡问题研究[D]. 曾凡慧. 中共中央党校. 2016
[7]. 福建省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研究[D]. 宋科进. 福州大学. 2005
[8].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D]. 刘伦武. 江西财经大学. 2003
[9]. 中国产业投资优化研究[D]. 刘春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10].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 范耘郡. 西南大学. 2016
标签:金融论文; 投资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主体结构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