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压力”下我国通货膨胀形势分析_石油论文

“四重压力”下的中国通胀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胀论文,中国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四重论文,压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全球通胀形势越发严峻的事实得到市场认同。然而,对于中国的通胀率是否会因外部需求减少而下降,则存在较多的分歧。我们认为中国面临的通胀问题与其他国家所不同,中国目前面对“四重通胀压力”,即除了面对全球所共有的能源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粮食危机之外,还必须面对人民币升值、要素价格改革两大问题所引发的通胀压力。

我们预计,此轮全球通胀持续时间将会达到3~5年,如果没有战争爆发,通胀结束的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全球经济的减速或衰退。治理通胀需要从收紧全球流动性和解决石油、粮食的供需矛盾两个方面着手。

全球能源危机是此轮全球通胀的根源

石油短缺导致生物能源的兴起,加剧了本来就岌岌可危的粮食供需矛盾,通胀危机于是大面积爆发。总的来说,此次物价上涨是人类需求增长与地球资源缺乏两者之间矛盾恶化的体现。

(一)长期以来石油需求的增长高于供给的增长,全球石油剩余产能不断下降,抵御危机的能力下降

据统计,1990~2003年间,全球石油业生产能力的年增速为1.1%,而全球石油消费的年增速却是1.3%。

图1 全球石油剩余产能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国际能源署

国际能源署估计,2006年欧佩克产能利用率已高达90%以上,全球剩余产能将为220~300万桶左右,远远低于1985年的1000万桶,而且比起全球每日8600万桶以上的需求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过低的剩余产能,使得全球抵御石油危机的能力大幅下降。

2007年7月,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EA)做出了一项预测,警告石油及天然气供应在短短数年内就将无法达到维持全球经济增长的必要水平。该组织指出:2010年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陷入“弹尽粮绝”的窘境,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和生物燃料生产国的能源供应增速也会在2009年后开始减缓,全球原油供应将面临危机,油价也势必被推升至创纪录水平。

(二)石油供求矛盾的缓解难以寄希望于世界经济的局部衰退

如果按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能源在3~5年后必然出现大的危机,因此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难以持续,全球范围内经济减速将不可避免。

2008年将很可能是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最大的一年,半年之内累计降息的幅度高达250BP,预计累计降息效应将会在下半年逐渐显现,众多机构预测明年初美国经济将会好转。按多数人的预测美国明年石油需求将会回升。国际能源署的预测与此一致,它预计美国在2008年石油消费量将会减小10万桶/日,但2009年又将增长20万桶/日的水平(2007年为增加35万桶/日)。

正处于严重减速时期的美国经济尚不能缓解石油的供求矛盾,更不用指望在其经济好转的时候该矛盾能够好转。石油供求矛盾的缓解难以寄希望于世界经济的局部(美国)衰退,这种矛盾只有遇到更大范围或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出现才能止步。

(三)美伊冲突的演变增加未来石油价格上涨动力

近期中东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是在积累,这个矛盾在近几年内将爆发出来,据市场预计,2010年之前中东局势可能会恶化。在中东矛盾彻底解决之前,全球油价的转势基本不太可能。

总之,根据以上分析,若不考虑美元币值和投机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在2010年之前,油价将会持续上涨,直至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解决粮食危机是处理全球通胀问题的先决条件

目前石油危机已波及到全球粮食需求,由于粮食的需求刚性相当强,因此它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相比石油需求要低得多,要彻底解决全球通胀问题,必须先解决粮食供给问题。

(一)粮食与石油面临同样的问题,长期以来供不应求,全球粮食库存不断下降

10年来,全球只有2004/2005年度当期生产大于需求,其余年度都是产不足需,需要动用库存来弥补越来越快的世界粮食消费增长。连年的挖库存已经使得世界粮食期末库存量由2000/2001年度的5.72亿吨下降到2007/2008年度的3.7亿吨;库存消费比也出现大幅度下降,由2000/2001年度的28.2%下降到2007/2008年度的15.8%,已明显低于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处于近十几年来的最低库存。

(二)乙醇燃料生产规模的扩大,成为连接石油和粮食价格最重要的纽带,石油价格上涨加剧了粮食的短缺

2006年和2007年乙醇燃料生产规模的增长速度呈现加速趋势,增长速度分别为19%、27%。

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生产和应用乙醇燃料的国家,其产量占全球乙醇燃料生产总量的70%。2007年美国农业部预计将会有约32亿蒲式耳(1蒲式耳合25.4公斤)玉米用于加工成乙醇燃料,约占当年美国全部玉米产量的26%、全球玉米产量的10.6%、全球粮食贸易量的30%。同时,美国计划在未来10年内将汽油的消耗量减少20%,同时将乙醇燃料的消费量从目前的200亿升增加到1320亿升。

因此,随着乙醇燃料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上日益减少的耕地面积和不断增长的人口因素,粮食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恶化。

人民币升值和要素价格定位问题加重通胀压力

除全球所共有的能源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粮食危机之外,中国还面临着人民币升值、要素价格改革两大问题所引发的通胀压力。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将会导致更多热钱流入,从而使对冲国内外汇占款的货币投入增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对此市场已经基本有所认同,不再赘述。

要素价格过低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以及延缓我国资源消耗速度,要素价格改革迫在眉睫。但这样一来,会加重国内通胀的幅度。

(一)要素价格偏低

中国要素市场和原材料市场价格改革的滞后,使国内农产品、能源、基础材料的价格纷纷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有关部门提出要在2008年逐渐改革中国资源品价格扭曲的问题,一旦改革,各行各业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目前结构性上涨就有可能向全面上涨转变。

(1)统计时点:2008年4月;(2)国内人力价格以沿海地区为样本;(3)原油的价格是指零售环节成品油价折算成原油的价格。

中国资源品价格除了电价以外,其他均低于美国。特别是人力价格尤其是蓝领价格过低,仅相当于美国的6%。如此之低的人力成本是中国加工工业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中国蓝领的收入存在较大的上涨空间。

按国外的人力定价理论,工人工资与高校老师工资相仿,以此推算,中国蓝领工资应有1倍以上的上涨空间。随着近几年国内劳动力短缺问题的进一步显现,低层劳动力工资还将继续大幅上涨,2007年农民工工资的大幅上涨再次强化了这个趋势。

(二)要彻底解决人民币升值问题,首先要解决要素价格过低的问题

中国目前正致力于减缓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许多机构也在预测人民币兑美元最终定位于何种水平。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压力有较大一部分是中国要素价格低所造成的,正是这样的环境,才促使了中国加工工业的发展、高能耗产品的出口以及贸易顺差的扩大。因此,要彻底解决人民币升值的问题,需要同时或提前进行要素价格的改革。只要要素价格回到合理区域,加工贸易规模就会减少,那么顺差自然会降下来。如果不调整我国资源品价格,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定位就难以实现。

图2 加工贸易占出口比重(亿美元、%)

注:由国海固定收益证券研究中心收集整理。

我国加工贸易在2005年以前一直较为稳定,随着2005年6月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内大幅度提高工人最低工资标准,加工贸易占出口比重逐渐降低,这说明通过汇率调节国内的出口结构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些低附加值、纯粹赚取低成本劳力的加工贸易规模正迅速减小。

总之,通胀对中国来说,既是困难,也是机遇。中国可能借此次机会,大幅度提高国内劳动力的价格,但随之带来消费水平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通货膨胀,造成通胀螺旋式上升。从这一点考虑,工资上升空间越大,意味着此轮通胀持续的时间越长。

近几年我国钢材出口量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近两年增长速度在40%以上,这也意味着我国正用低资源成本价格补贴全世界的生产。

中国收缩流动性能够解决此轮通胀问题吗

国内历史上CPI的走势与货币供应量存在较强的关系,因此国内许多机构均认为只要控制国内的货币供给,通胀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我们认为,这个愿望此次恐怕较难实现。

(一)历史上我国CPI滞后M2约6~12个月

中国的CPI大约滞后M2约6~12月,当前M2已有见顶迹象,从2008年1月份的18.94%下降至3月份的16.29%,按历史规律,我国CPI见顶时间将在2009年初。这种看法是目前国内债券市场做多的最重要依据之一。

如何看待货币供应量与物价的关系?

首先,我们承认前几次货币供应量确实对国内物价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特别是2004年底的那次通胀,已被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准确预示。2003年6月M2见顶,CPI于2004年7~9月见顶。从基本面分析来看,2004年的CPI大幅上涨主要是由2001~2003年粮食连续减产造成粮食供应不足,进而导致粮食价格上涨所致。物价上涨之所以发生在2004年而不是2003年,是因为2004年同时具备了货币条件和供不应求这样的基本面条件。

其次,本轮通胀特点与前几次不尽相同。1987~1988年、1993~1994年的两轮通胀主要是需求拉动型,由于供给不足带动物价上涨。而目前国内90%以上的货物供应充足,通胀主要是由于石油、粮食、矿产品等最上游物品上涨所导致的成本推动型。

再次,之前的全球资源品供需矛盾不如现在显著。

最后,最重要一点就是此轮通胀具有全球性,且美国和欧洲还在不断向市场投入流动性。因此通胀的变动情况肯定会与以前不一样。

(二)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行动不一致将延缓通胀回落的时点,中国单方面的收紧流动性对通胀的解决效果不明显

1.全球性通胀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一致收紧流动性

很明显,此轮通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全球性,因而应该从全球范围来解决。

我们这里用M2/GDP的比值代表流动性的状况,我国近几年在流动性方面控制较好,日本的情况与中国类似。但大为不同的是,世界两大最主要的经济体美国和欧洲近几年流动性增长呈加速状况。特别是在近期次贷危机影响下,美国和欧洲不断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以缓解金融市场动荡,美国还大幅降息超过300BP。因此,从全球角度看,近几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未能有效缓解。

对此,吴晓灵在今年2月召开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08年年会”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个人认为当前的世界金融问题不是流动性紧缺,而是因为受到次贷影响的金融机构即使是在流动性很宽裕的情况下也不敢放贷,当前的情况只是信用的紧缩,而没有改变货币供应量过多的现实。”

因此,由于石油和粮食价格的上涨主要通过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由国外传导进入国内,而且世界许多国家还在大量释放流动性,即便中国大力回笼流动性,也不能解决全球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通胀问题。

2.无论基本面还是技术面,都预示通胀问题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所谓技术面,是指流动性的控制;所谓基本面,主要是指石油和粮食供求关系。我们认为,解决全球性通胀必须做到技术面和基本面的配合:第一,全球范围回收流动性;第二,改善石油和粮食的供求关系。

图7 美国联邦利率走势

2004年国内通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正是基本面和技术面配合的范例。2004年10月中国开始加息、美国于2004年7月份开始加息并在后面两年连续16次加息。可以说,2005年国内和国际已具备了通胀缓解的技术面条件。

2004~2005年全球范围迎来了近10年来最大的粮食丰收,顺利解决了当时粮食供需问题。因此在2005年,无论是流动性方面还是粮食供需方面都有明显改善,于是通胀问题得到了解决。

2008年,美国还没有开始加息,欧洲还在犹豫,中国也没有太多使用利率工具。同时,经济减速的预期远高于2004年,这使得各个国家在回收流动性上的决心不明确,力度不够大。因此,我们判断全球流动性收缩的力度将远小于2004年,1~2年内不具备通胀治理所需要的技术面条件。

由于目前粮食短缺已涉及到人类的口粮——大米,而2004年主要是玉米上涨,需求刚性没有大米强,因此此次粮食危机的解决很困难。同时,石油供给还受到中东局势的强烈干扰,1~2年内不会解决,甚至会恶化。

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我们认为目前还未到全球通胀最严重的时期,在1~2年内通胀情况不会得到解决。

3.年末美国若加息,可能对目前全球通胀形势有所抑制

受通胀的影响,美国在2008年底转为加息的可能性较大;在美国加息后,预计欧洲和中国都将跟进,以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

图8 美国CPI%走势

美国受美元大幅贬值的影响,其进口商品上涨幅度应该更大,通胀情况应差于其他国家。2007年底和2008年初美元大幅贬值的效果应滞后一段时间体现出来,出现经济回稳和价格加速上升。届时,由于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已大多有所释放,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原来低利率环境已完成其使命,因此依照美联储长期以来的“反通胀”作风,2008年末加息的可能性较大。

美国加息将导致美元反弹,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通胀形势好转。我们认为美元加息对通胀的抑制作用是存在的,但最终解决还需要看石油和粮食的供需关系是否得到改善,否则对通胀的抑制作用是有限的,一段时间之后通胀还会继续恶化。

总之,根据以上分析,目前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下降不能作为通胀缓解的标志。由于此轮通胀是全球性的,必然需要全球主要国家一同收缩流动性才能解决。同时,还必须解决石油和粮食的供给问题。

最后,我们对未来通胀的发展格局预测如下: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将是未来几年全球经济的主要特点①。虽然美国次贷危机暂时中断了全球加息的进程,但在其影响过后,2009年世界各国将再次延续利率上升周期。同时,2009年世界各国将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全球经济的衰退也进一步减小了对石油的需求。按此进度估计,大约在2010年全球流动性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但我们不要忘记中东局势动荡对通胀的影响,通胀幅度明显回落的时点可能因此推后,所以预计此轮通胀明显缓解会在2011年左右。

由于能源问题是人类需求增长与地球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在没有找到可行的替代能源之前,能源危机还将一直存在。一旦全球流动性增多,通胀将再次发生。

注释:

①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将明显好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因为中国投资和消费的动力比较强劲。具体影响到何种程度还需进一步观察。

标签:;  ;  ;  ;  ;  ;  

“四大压力”下我国通货膨胀形势分析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