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论文_梁静,踪凯,马群

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论文_梁静,踪凯,马群

(国网菏泽供电公司 274000)

摘要:智能电网模式不仅有着提高电网管理水平的优势,而且也是实现电力系统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它逐渐成为电网行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从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的特点、及其在当前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等几方面展看分析。

关键词:智能电网;配网调控;一体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国内电网事业也在迅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供应量逐年增加,因此电网设备也在随之增多。这也增加了电网运行中其潜在的风险和故障。随着相关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完善,当今已经具备了实现配网调控一体化技术的基础。虽然智能电网显著的提高了电网运行效率,但是在配网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智能电网的优势,有必要不断完善配网调控一体化模式。

1 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国内电网事业也在不断进步。虽然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给国内电网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优势,有必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解决。

1.1 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特点

为了真正发挥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效能,其主要具备如下特点:①实时性。其实时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在厂站遥测等技术的支持下能够随时收集和整理真实信息,当这些信息记录到数据库后,调控及运行人员就能实时监控电网运行状态。第二方面:系统能够确保调控指令的响应,其响应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输入到厂站端,从而实现调控指令的控制;②开放性。在开放式框架结构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比较开发、兼容性强的平台。由于这个平台准许其他软件的介入,因此能够有效的连接信息、数据库以及信息系统;③系统性。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它不仅能够对电网网架以及各变电站实现监控,而且当电网出现故障时还可以及时报警。其二是在系统所收集到信息的支持下,不仅能评估电网运行状态,还能分析潮流。此外,还可以考量电网运行的安全量。

1.2 电力设备的运行维护模式存在不足

从当前配网管理情况来说,其在运行维护管理模式方面存在不足。这种情况在城市郊区以及线缆混合的地方最为常见。这不仅牵涉到线缆、维护等多个部门,有时还会涉及供电营业站。由于牵涉多部门的管理,因此管理难度非常大。这种模式不仅造成管理漏洞时有发生,而且也对及时发布调度指令带来了困难和阻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数据缺乏可靠性

进行配网调控一体化时,可靠的数据信息是其重要的依据。如果仅依靠电力信息及工程图纸进行调度,当调度范围较广时,很难保证调度的精准性。此外,在配电调控中会涉及到多个电力设备,数据上的任何偏差都会对调控人员的正确判断产生干扰。一旦调控人员做出错误的判断,就会对电网安全运行产生威胁。但是,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可作为配电调控参考的数据相对还是较少的。

1.4 “盲调”现象很普遍

盲调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人力调配模式的局限性。其二是分散调控模式存在不适性。因此,在日常调度运行中主要凭经验和传统调度方式进行管理。这不仅满足不了电网信息化要求,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相对较弱。配网调度的日常变更主要涉及两方面。①对架空线路上的开关进行变更。虽然这种变更相对简单,但是也需要对设备资料进行审核后,七日内报给配网调度所命名后才能进行调管;②对架空线路进行分网。架空电路的分网不仅要对其图纸进行审核,还要对线杆上的编码重新喷漆。在这种情况下,新的线路图纸很难及时上报。以上这两种状况都会导致 “盲调“现象的发生。

2 应对措施

针对在实际运作中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所出现的问题,必须从软件以及硬件两方面着手,从而才能提高调控一体化的工作效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以及和他人的探讨,提出以下具体解决措施。

2.1 有效提高调度系统的性能

主网的主导网络体系主要是由输电线路以及变电设备这两部分组成的。因此,它的第一要素就是安全性。和主网不同的是配网是面向电力用户的。因此,满足电力用户的用电需要是其终极目标。鉴于此,首先要改善配电调控系统的针对性,使其同一般的调度运行系统有所差别。其次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平台对线路、变电站、电缆等电网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全面掌控信息。

2.2 充分发挥GIS系统的优势

GIS系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当它以电子地图为背景时,可将配网电路与地理位置进行交融,进而实现归类和管理,这样就能显著提高配网调度管理质量。而且,它还能减少“盲调“现象的产生。此外,SCADA系统配网信息能够直观的反应在图形上,这不仅有效的避免了电网信息的输入,也避免了二次绘制图形。这对数据信息的一致性提出了保障。其实,配网调控一体化是SCADA系统的再次升级。因为在原来的运行模式中,虽然能够在线监控线路等设备,但是由于其自动化覆盖率低下,因此难以保证有效的操作运行。然而,在智能电网模式中,在GIS技术以及组合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有效实现了调度和监控的融合。

2.3 针对“盲调“现象的解决措施

在当前的配网调控中,应强化配网管理,重点解决“盲调“问题,同时还要进行配网监控。下面以安阳配电公司智能电网建设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根据当前安阳配网现状,应采用电网信息地理平台与其他系统相集成,以此来保证数据稳定可靠。因为配网、线路、地理位置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因此其调度的核心是配网的整个现状。对于那些已经实现自动化的设备,其重点在于数据实时接入。在有效集成措施的帮助下,电网信息平台与SCADA系统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此外,还要将动态数据、静态参数以及空间位置等结合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设备的周期管理。为了充分提高其工作效率,应尽可能减少工作人员的维护数据量。当电网中一旦需要展示图形时,要进行电网电子信息一体化建模,而且还要存储建设参数以及设备参数。

3 总结

本文主要对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进行了研究。分别论述了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的特点、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对智能电网模式下配网调控一体化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沈杏珍.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科技风,2014,(19):50-50.

[2]刘长海.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47-47.

[3]谢玉辉.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J].通讯世界,2015,(2):120-121.

论文作者:梁静,踪凯,马群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研究论文_梁静,踪凯,马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