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论文_王鹏飞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论文_王鹏飞

山东省城建设计院 山东济南 25002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品蒸蒸日上,但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如果再不加以整治,必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当下,人们开始日益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并且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建筑设计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建筑设计形态、建筑设计路径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希望在建筑方面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所裨益。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更高阶段的文明形态。生态指的是一切生物系统共同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等;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综合进步因素的总和。由此,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物建造之前,以建设任务为出发点,针对施工过程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者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事先做好一个全面的规划,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方案,通过图纸、文件体现出来。建筑设计作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活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中不但要考虑满足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发展需求,还要考虑到每一个设计都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受到社会、经济、环保等多个领域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概述

2.1 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意义

由于人们对于环境问题没有太多的关注,很多有意无意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例如冰箱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只是重视该物品的使用功能,却忽略了冰箱在使用中会产生大量的氟利昂,对大气层造成严重的破坏。因为人类的疏忽和不重视,可以说地球上越来越多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每一年都有大量的动物种类灭绝。林地覆盖面积减少,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洋水位增长,能源资源紧缺,有着供应难的现象。这些问题都不符合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那么造成问题发生的需要原因就是人为的活动。所以在日后的建筑设计中一定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对失去平衡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重建是建筑设计工作需要及时解决的重点。一些建筑师探索和创作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并与自然关系融洽的优秀作品,为建筑走向“绿色”,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生态建筑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巨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向全世界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通过了纲领性文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可。

2.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形态

2.2.1 节能节地建筑

节能节地建筑设计思想的出发点是力争节约能量和物质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物质材料的循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2 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的特点是利用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生土建筑具有诸多优点,如节能节地、防震防尘、防风防暴、防噪声、可减轻或防止放射性污染及大气污染的侵害,并且洁净、安全等,在环境上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及保存原有自然风景。

2.2.3 新陈代谢建筑

新陈代谢建筑强调复苏现代建筑中被丢失或被忽略的一些要素,如历史传统、地方风格,提倡过去、现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建筑的共生等。新陈代谢建筑积极地接受、吸收和保留过去建筑中有价值的成就,并在试图表现时代文化和识别性的同时也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和材料。

2.2.4 少费多用建筑

少费多用建筑是使用较少的物质和能量创造更加出色的建筑作品。该设计具有这样的特点:可大量建造,且费用低廉;由住宅工厂预制,能量自给自足,并可以灵活迁移;统一装配,符合模数;住宅有自洁功能,居住舒适。

2.2.5 高技术建筑

高技术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智能建筑,它的特点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使固定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成为可以跟随气候自我调整的围合结构,成为建筑的“皮肤”,可以进行自由呼吸,控制建筑系统与外界生态系统、环境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增强建筑适应可持续发展变化的外部生态系统环境的能力,并达到节能的目的。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做好建筑设计的路径

3.1推进建筑设计的人性化

建筑设计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满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进而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

3.2推进建筑设计的生态化

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色彩与天然材料,合理地将民间艺术手法与风格进行应用,能让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促进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3.3推进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建筑设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为人类创造一个舒适的小空间,同时又要对大的周围环境实施很好的保护,促使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资源能够持续存在。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间满足人类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身心健康需要。在设计中应该充分采用自然通风,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适当地控制,使室内温度、湿度能够达到人体所需的最佳状态;充分利用直接采光,享受太阳光对人体的自然沐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享用,做到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要自然顺畅,使人们尽可能多地观赏到周围的自然美景。

四、结论

近年来,日益恶化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使生态文明建设被迫切的提上日程。现阶段及以后我们任何的生产生活活动都必须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当然,建筑设计也不例外。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要另辟蹊径,不断创新,开拓更多的符合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路径,设计出更多的优秀建筑,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魏真,喻琳楠,朱钟炎.滨水生态景观设计中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探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6)

[2]田辰.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分析[J].城市建筑,2013(16)

论文作者:王鹏飞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1

标签:;  ;  ;  ;  ;  ;  ;  ;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论文_王鹏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