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论文_黄守凤

黄守凤

【摘 要】 目的 探讨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孕妇3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0例。对照组剖宫产术后孕妇围手术期给予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剖宫产术后孕妇围手术期在给予传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孕产妇术后14d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孕产妇术后凝血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剖宫产术的孕产妇,围手术期给予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其凝血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剖宫产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效果

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就是下肢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 其好发部位主要以下肢最为常见[1]。在各种手术的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见,而在妇产科剖宫产术后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已经达到约0.61‰—1.50‰, 其并发的因素与孕妇血液粘滞度不断的升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以及术后制动卧床下肢活动减少有关。需要及时确诊和处理治疗,避免发展成为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以及脑栓塞等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更为严重的影响到孕妇的生命[2]。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一般疗法是体位治疗、溶栓、抗凝、下腔静脉滤器、手术取栓、中药理疗等为主[3]。本研究主要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2月至2014年8月入住我院治疗的产科剖宫产术后合并下肢 DVT 产妇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50例。DVT发生的肢体为56只,左下肢26只,右下肢30只。所有产妇均无DVT病史。年龄22~36岁,平均(21.2±4.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DVT分型、下肢肿痛程度等基本条件基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剖宫产术后孕妇围手术期给予传统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去枕平卧,心电图监测,卧床休息二十四小时后可进行下床走动。观察组剖宫产术后孕妇围手术期在给予传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①补液护理:产妇分娩后容易体虚,大量的血液在手术中流失,手术刨伤将血液处于一种高凝状态,因此,应该通过静脉输液来保证有效循环血量,促使血液黏稠度降低。静脉留置针的固定要牢固,进针平稳准确、尽量轻柔减少损伤静脉壁组织,进针要避免已患的下肢静脉,合理使用静脉留置针。室内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对产妇必须采取保暖措施,为了避免因为受凉引起血管的收缩痉挛。若感觉温度低时,及时添加被子,或可用暖水袋进行温敷,②适当加强肢体活动度:产妇苏醒后,可协助产妇做一些被动式的肢体活动,将产妇下肢垫高,可帮助产妇做膝关节、踝关节等下肢关节的伸屈活动,可由家人为产妇自下到上按摩产妇双下肢。帮助产妇多做深呼吸及咳痰动作,若产妇24h以内的身体状态较为良好的情况下,鼓励可以下床活动。③饮食指导:待产妇产后排气后可先食流质性食物并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注意多饮水,调节血液粘稠度,主食以“三高食物”(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为主,配以富有营养的羹汤。及时通畅大便,避免大便不通引起的腹压增加,阻碍下肢静脉回流的速度。④术前评估 产妇在未剖宫产之前,应对产妇可能引起的下腔静脉血栓的因素进行评估,主要的因素是产妇的年龄、肥胖、糖尿病、下肢静脉曲张、小腿肿胀、心功能不全等病史进行全面的了解。依据产妇的一些常规检查(血常规、 凝血酶原时间、 出凝血时间、血脂、血糖)结果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孕产妇术后14d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3.统计学分析

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检测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孕产妇术后14d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 果

1.两组患者治疗14d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并发生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14d,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率低,无肺栓塞并发症。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1。

讨 论

经典的 Virchow 理论指出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因素有:内膜损伤、静脉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其发生率高主要存在于外科手术、产科术后的长期卧床或者肢体制动的患者[4]。深静脉静脉血栓发生在产褥期危险性高于成人的2至3倍。妇产科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深静脉血栓,主要与剖宫产孕产妇分娩方式、术后的疼痛感、肢体活动度、妊娠期血浆纤维蛋白的增加等有关。①剖宫产分娩方式,多数产妇主要主动选择剖宫产,剖宫产率的增长速度空前高涨,产妇因术后的疼痛,卧床休息不进行24h之内的活动,导致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容易产生DVT;②妊娠期妇女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③手术后的卧床休息导致肢体活动度减少,肌肉缺乏被动按摩,降低了静脉血液的驱动力,血流停滞,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治疗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必须遵循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则[5]。与此同时,要认真指导和加强产妇的知识及心理护理,促进产妇能够对自己的情况进行监护、做好产后的自我保健,重视孕期的保健。同时,对于剖宫产术后的产妇要积极进行饮水,足够的水分,保持了体内的酸碱平衡,减少产妇血液浓缩;产妇在术后及时补液时,注意采用上肢静脉进行滴注,减少了下肢静脉管壁产生破坏。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后,如果不能及时的观察治疗,很有可能造成产妇的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导致残疾,更为严重的引发并发症肺栓塞出现死亡,因此,我们应该向产妇及家人耐心的讲解关于下肢静脉血栓知识及危害,并且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预防的方法,将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扼杀在萌芽里[6]。本研究探讨了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以我院行剖宫产术孕妇3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孕产妇术后14d凝血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孕产妇术后凝血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对于剖宫产术的孕产妇,围手术期给予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其凝血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封隽,董淑萍,吕娥,等.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4):93-96.

[2]张宏伟,袁杨艳.剖宫产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20例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5,28(9):76.

[3]梁美萍,胡秀英,袁远程,等.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09,30(14):1404-1405.

[4]赵晓丽.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1,(9):4835-4836.

[5]樊敏.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2) :155-156.

[6]梁群英,梁建萍,何红燕,等.早期护理干预对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0(8):1163-1164.

论文作者:黄守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4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0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论文_黄守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