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先进文化争取真新结合--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思路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坚持先进文化争取真新结合--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思路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坚持先进文化 力求真新结合——修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进文化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基本思路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3)06-0051-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大版)是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以下简 称“社政司”)的指导和关怀下编写的。自1999年出版至今已经三年了。在这三年中,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现实中提出 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都要求修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否则就会违背马克思 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而失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功能。根据教育部社政 司关于“两课”教材修订指示的精神,我与杨耕、陈志良共同对教材进行了修订。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

我们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的指 示,在修订中,牢牢把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修订的指导原则。

我们说以“三个代表”为依据,当然不是说在教材中简单复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而是始终明确要使修订后的教材鲜明地体现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特点。而这一点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先进文化的活的灵魂。我们编写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而不是抽象 的哲学原理,或者其他哲学学派的哲学原理。因此,坚持并准确地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 以及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炼和总结的、经过实践检验并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哲学观 点,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当然,无论是中国历代哲学还是西方哲学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在不同程度上 为人类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我们应该尊重,应该吸收,但是我们编写的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是为学生们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知识。我们没 有加进许多当代西方哲学或古代哲学的观点以制造“面目一新”的感觉。我们认为,如 果这样,就会“喧宾夺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淹没在对别的哲学的阐述之中。

我们不同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称之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加以否定的 看法。或许有人会评论道,教材还是老一套,什么世界物质统一性、物质、运动、矛盾 ,什么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结构,等等。可是如果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抛开这些基本 原理,另来一套当代西方哲学的新名词、新概念、新观点,那还能叫《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理》教材吗?我们也想过,如果以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名,塞进许多非马 克思主义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东西,不如不修订。不修订,无非少一本 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材,而如果抛弃或者塞进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 理的东西而又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就会混淆视听、制造混乱,其对青年 学生的危害性远比没有教材严重得多。编教材是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学术性的严肃工作 ,不能哗众取宠,一味求新,而必须将求真与求新相结合。而求真应该是首要的,这是 教材不同于专著的地方。没有把握的似是而非的“新说”,不宜作为修订内容编入教材 。这是我们坚持的原则。

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材,最难处理而又要妥善处理的是坚持与发展的关 系。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这是毫无疑义的。哲学原理的普遍性和 相对稳定性,往往使人容易产生一种陈旧的错觉。其实真理无新旧,老祖宗不能丢,这 个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特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正确的。只要世界 仍然是不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仍然是包含矛盾的世界,只要人仍然是通过不同的实践 方式不断地把自在的自然转变为为我的自然,只要社会不停止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范畴就不会过时。现实世界和人类的实践不断地把各种各样 的以最新面貌出现的哲学谬说加以排除,最后只沉淀其中某些合理的有启发性的东西, 而没有任何科学发现能证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 义哲学仍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不可超越的哲学。

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 论一样是与时俱进的。虽然由于哲学自身的特点,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时效性,但它 不是僵死的不变的抽象原则,它同样需要面对新问题,增加新观点和新内容。由于教材 编写者水平有限,人数有限,不可能通过编写教材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老实说 ,教材的编写是属于“摘桃子”的工作,应该善于吸收学术界的创新成果。因此我们在 教科书的修订中,充分考虑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 的发展,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理论工作者特别是哲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在自己力 所能及的范围通过增加新的章节或在相关章节中予以反映。将现在的教材与苏联教材相 比,与改革前的教材相比,甚至与前些年的教材相比,我们就会发现,无论结构、内容 都有变化,而且有的地方有很大的变化。

教材编写有它的特殊困难,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它是教材,而不是专著。专著可以发表 个人见解,可以是一家之言;教材也不可能是关于某一问题的学术著作,可以只重一点 ,不及其余,详简由之,选择性很大。教材有教材的规矩。它不应该是“私人语言”, 它的观点应该是得到学术界绝大多数的认可,具有公共性和大众可接受性并经过长期考 验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这是关系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 质,关系到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什么观点教育学生的大事。因此 ,教材对新观点、新材料的吸收是有限的、滞后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三个代表”的 重要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通过对教材的不断修订,适时地组织力量重 编、新编来解决这个矛盾。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编写中,始终贯彻与时 俱进,解决坚持与发展的矛盾,需要所有哲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二、以教学要点为基本内容

我们充分考虑到教育部社政司颁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基本要求”,在教材 修订中,我们力求涵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 质观和意识观、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认识论和真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如社 会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等要点内容。

我们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教学体系分开考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 系究竟是什么,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学体系,是以实践为出发点的科学世界观体 系,还是以生产方式为出发点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是应该把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在辩证 唯物主义之中,视历史唯物主义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部分,还是应该把辩证唯物主义包 括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部分。这些问题尽可以争论,各抒 己见。但我们修订教材依据的不是体系原则,而是以原理为中心,要使教材中所安排的 章节,能大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最重要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内容的章节安排当然不是任意的,无序的,它要符合两 个目的:第一,通过教材各个章节的内容,大体上能表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完 整性和科学性。原理不一定要多、要全,但不能支离破碎、七拼八凑,它既要大体上符 合世界从自然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和人类对它的认识进程,符合人类从认识世界的本 质、状态到认识人和人类自身的过程,等等;又要在原理的安排中,充分表现出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以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统一、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相统一为 根本内容的新的哲学学说。它不同于历史上的旧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和各种各样的 朴素的、或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它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一次革命变革。第二,从教学 规律来说,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充分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但应该尽量 利用不多的课时,通过合理的紧凑的章节安排,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有个 比较系统的把握,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夯实基础。老实说,哲学 的学习和体悟是终身的,但大学时期的基本训练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教材的修订中,我们把握两个原则:

第一,教材的内容,应该大体涵盖要点的内容。

有人或许会说,如果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新东西,无非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哲学基本 问题、唯物唯心、辩证法形而上学那一套。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讲这一套讲哪一套呢 ?我们决不能看轻这一套,这是人类几千年哲学优秀成果的积累和结晶,是人类长期实 践的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总结人类知识的伟大创造。它是对宇宙、社会、人生最普遍 原则的规律性认识。到目前为止,任何哲学学说,归根结底都不能离开这一套。叔本华 的世界就是我的表象,尼采的世界就是我的意志,维特根斯坦的世界不是事物的总和而 是事实(命题)的总和,海德格尔关于语言是存在的家和有关澄明之境的学说,以及当代 的形形色色的人本主义和科学实在论,等等,哪一个能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线 ,哪一个完全逃开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世界的本性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的回答? 没有。问题只是直接的或间接的、鲜明些或隐蔽些、智慧些或粗浅些。我们并不否认有 些哲学对人类智慧确有贡献,可要说它推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律是不可能的。只要 我们不是停留在某一哲学体系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它的内部,我们总是能看到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无比锐利的洞察力。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无非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 的,如此而已,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他们也许不了解,世界上不承认世界的物质客观实 在性,不承认物质辩证运动,不承认发展规律性观点的哲学家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当代 著名哲学家。我们只要看看堂而皇之地宣扬历史的终结、宣扬真理只是主体的承诺、宣 扬科学只是人为自然立法或社会建构的观点的著作,就可以知道,被认为教材中不值一 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如何重要。我们教材的缺点不在于坚持了这些原理,而 在于没有结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新问题、没有结合社会实际生活、没有结合当代 哲学领域的反对意见,把这些最重要的原理讲深讲透。如果无针对性地简单重复这些原 理,当然会令人乏味。实际上,在当代世界哲学领域,分歧最多最大的是关于物质、运 动、规律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理论斗争也最为尖锐。真正能从理论上把握、深信并 灵活运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和运动是有规律的理论作为认识和指导实践的人 并不是很多的。否则就没有必要总是强调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强调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问题是我们不要把教材中的原理简单化,变为枯燥无味的“老和尚念经”。

我们认为,教学要点确定的基本内容是合理的必要的。这些要点有利于我们的青年学 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这些基本原理,就不能树立关于世界客观 性和规律性观念,不能理解人类实践的重要意义和认识的最基本规律,不能理解自然和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也不知道人的社会本性和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的。如果 这样,我们也不可能期望学生真正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可能期望他们真正 理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可能期望他们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政 治信仰和理想。这样培养的学生,无论专业水平如何,不能算是有智慧有能力有正确信 仰的合格人才,也不可能在专业上有创造性成就。因为没有创造性的哲学思维,就不可 能有突破。我们千万不要看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即使对中学时学过的人来 说,熟知并非真知。何况对那些涉世未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并不了解或了解 不多,世界观尚处在形成时期的青年学生来说,更应该根据要点的要求进行基本原理的 教育。错误并不在这些原理,而在于我们一些人对待原理的错误态度。

第二,坚持求真与求新的结合。

教材修订的原因和目的,就在于要与时俱进,要吸收新成果,否则何必修订呢?在修订 时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根据教学要点,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和内容。但是在基本原 理问题上,我们是持慎重态度的。对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过的原理,我们不任意附和“新 说”,以求人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许多问题的理解分歧很大,不仅西方 哲学提出许多新问题、新观点,即使在国内哲学界对同一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几乎任何 一个比较大一点的哲学概念或哲学原理都有不同的说法。似乎没有分歧就不是哲学。无 怪有人说,哲学是永远没有结论的争论,有结论的只能是科学而不是哲学。怎么办?我 们还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要求,力求准确地采用经得起实践检验、 曾经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编写。我们 按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来办,而不是追求未经检验的某个哲学派别或哲学家的“新 说”。

例如,对什么是哲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法很多,其中有“人学说”、“存在 哲学说”、“生存哲学说”、“自我意识说”等等。我们还是采用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 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的说法。我们认为,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 定义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哲学的本质与功能问题,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关系 到它的历史使命和在哲学中的变革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从学科角度对哲 学和各种非哲学学科,包括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区分问题。我 们并不否认,人的问题、存在问题、人的生存境遇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以及语言的哲 学分析问题、生态问题等等,可以作为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而且有些是非常重要的 哲学问题。在哲学中,哲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哲学的时代特征和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 ,往往与哲学中出现新的哲学问题需要解决相联系。但是哲学问题,终究是哲学中的问 题,它之所以是哲学问题,就在于它是依据和从属于哲学家的总的世界观的。不同的世 界观,对存在问题、人的生存境遇问题、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自我意识的本性问题 ,等等,都有不同的回答和不同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来说,根本性的问题是世 界观的问题,是对存在与思维相互关系的不同回答的问题。因此,哲学问题不能代替哲 学本质的定位,相反不同的哲学决定对哲学问题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从对哲学问题的不 同解决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家所信奉的不同的哲学路线。所以经过考虑,我们还 是沿用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提法。它使 我们能准确地抓住哲学与非哲学学科的区分并容易辨认各种不同的哲学派别尤其是各种 哲学新说的本质。

再如,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范畴,是引发哲学革命的基点。马克思主义哲 学之所以在总体上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其中最具关键作用的是新实践观的确立。没有 在实践观上的变革,就没有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变革。因此,在修订中,我们 从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各个角度论述了实践的作用。但是我们有一个原则,这 就是在对实践的本性和实践的作用的阐述中,始终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实 践,以区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和实用主义所理解的实践观念、实践理性 、效用或所谓“日常生活世界”。我们既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又充分理解实践是一种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历史性、社会制约性和主体性。因此,一定时期的实践都会 有局限性和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实践的效应、人的实践目的和愿望能否实现,在何种程 度上实现,是否会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关键在于实践、人的实践观念是否符合客观规 律。实践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于人能通过实践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的错误之所 以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纠正,又会在新的条件下产生新的错误,就是因为实践不可能 违背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不可能超越规律。所以我们在教材中非常重视实践,同时 强调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实践,正确处理实践中的主客观关系。

在当代,由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很尖锐。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仍然是正确的,是我 们观察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指导原则。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对人的惩罚。原因不在 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而在于对利润无止境追求和为了制造不合理的高消费而对自然的 掠夺。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使世人醒悟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应研 究生态伦理、环境伦理问题,提倡爱护自然,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性。但在人与自 然的关系问题上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我们不能依靠回归宗教,宣传上天有好生之 德,从一切生命都是可贵的角度来宣传环境伦理和生态保护;也不能依靠把平等权、生 命权、生存权这些调节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法律和道德观念,简单地运用于一切生物,为 一切生物(不管对人类有益有害)争取生存权、平等权。其实宗教的生命观和当代所谓“ 新人道主义”都不可能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 学观点理解生态问题的实质和解决的正确途径,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和价值观。

真理问题同样是个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问题。主客融合说、贯通说、概念清晰无矛盾 说,甚至无真理说,各种各样关于真理的新说旧说甚多。可是我们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能动的反映论,认定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正确反映的观点是正 确的。马克思在《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说过:真理不应该是“一个将军一个 令”,“哲学是问:什么是真理?而不是问:什么被看做真理?它所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 ,而不是某几个人的真理”。因此,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属于认识论范围的问题。没有 主体与客体问题、没有人对外界及其规律性认识的问题,就不存在真理与谬误的问题。 我们说真理是认识论问题,并不是说社会历史观中没有真理问题。实际上人类对社会历 史问题的认识同样有真理与谬误的问题,这同样属于认识论即社会认识论研究的问题。 把真理问题变为存在论的问题,变为所谓“去蔽”的哲学学说,不失为一家之言,但我 们不予采用,因为它从属于存在主义人学的真理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是完全 不同的。

诸如此类的哲学争论问题很多,但我们始终把握住我们是在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是面对哲学素养不高的青年学生,而不是哲学同行。我们力求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学 生,而不能用似是而非或尚未证实的东西来误导学生。课堂是神圣的,教师是令人尊敬 和信任的,接受一个错误的观点也许终身难改。因此,我们在编教材时对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本观点是慎之又慎。

三、尊重教学要点,展开教材内容

教科书的作用,主要是规范教学内容,给任课教师划定一个必要的范围,为学生提供 一本可阅读的文字教材。但教材的局限性是很大的,因为教材的字数有限,它难以充分 展开,也难以介绍各种不同的观点。在联系实际方面,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现实问题的 时效性是有矛盾的,存在时间差。特别是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不完善甚至不精当之处 难免。因此存在一个教师如何使用教材、利用教材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讲授 的范围应该依据社政司颁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基本要求”,但如何讲授应该 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主导作用,把教学要点中的问题讲透,以弥补教材之不足。有了教 材,不能照本宣科,更不是无东西可讲。实际上要讲的东西应比教材更好更有内容,因 为教材的要求是简明,而它的缺点也正在于简明,未能充分展开。教师通过讲授可以解 惑答疑和进行个案性的分析,以提高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我看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讲授存在三个层次:一是原理的基本内容是 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如何运用。我们教材的编写,主要是在第一个层次上,即叙述 原理是什么,如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的一般内容,都是非 常概括甚至以定义的方式阐述的,可以说骨多肉少。可是没有第二个层次,学生就不易 理解,即为什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为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什么是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几乎每个哲学基本原理中都存在这个“为什么”的问题。有许多道理可 讲,而又需要深入研究才能讲得比较清楚。至于如何运用,更是有东西可讲了。例如, 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为什么具有发达生产力的某些国家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而 中国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 和“两个决不会”来解释西方和中国的现实?如何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来解释 具有相同类型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上具有如此的多样性?如何 运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说明苏联的解体?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阐述“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哲学基础?如何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原理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等等。这些是讲授中第三个层次的问题,即 联系实际的问题。这个层次非常重要。只有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才能培养 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能力,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学习中的难点、热点、疑点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所有这些都 是教材外的“功夫”,这是篇幅有限的教材难以做到的。

我们感谢教育部社政司的领导、关怀和指导,感谢出版社和责编的协助。尽管我们明 确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为指导,以求真与求新结合为目标,可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很 难如愿。至于文字生动,语言流畅,使教材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仍须下大力气。我们 期待通过使用,能再度从意见的反馈中为以后修订获得新的推动力。

标签:;  ;  ;  ;  ;  ;  ;  ;  ;  ;  ;  

坚持先进文化争取真新结合--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思路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